:::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
作者:楊素姿
作者(外文):Shu-Tzu Y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慶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音系玉篇大廣益會玉篇中古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5
.參考引用資料.(按姓氏筆劃編排)丁 丙清,《善本書室藏書志》,台北:廣文(1988年影印)。丁邦新1998,<論上古音中帶 l 的複聲母>,載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頁70-89,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丁度等北宋,《集韻》(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小川環樹1983,《唐代詩人傳記》,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川瀨一馬1942,《石井積翠軒文庫善本書目》,東京:積翠軒文庫。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委員會編1996,《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1966,《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孔仲溫1987,《類篇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9,《韻鏡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4,<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載《聲韻論叢》第1輯,頁249-268。2000,《玉篇俗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方孝岳、羅偉豪1986,《廣韻研究》,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方詩銘1980,《中國歷史紀年表》,上海:辭書出版社。木宮泰彥著,陳捷譯1985,《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華宇出版社。王 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1a,<南北朝詩人用韻考>,《王力文集》卷18,頁3-73。1991b,<《經典釋文》反切考>,《王力文集》卷18,頁93-185。1991c,<朱翱反切考>,載《王力文集》卷18,頁199-245。1991d,<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王力文集》卷18,頁186-198。王 昹(清)1964,《金石萃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王應麟宋,《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王 讜宋,《唐語林》,百部叢書集成52輯,台北:藝文印書館。不 詳1959,《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石 鋒等1994,《語音叢稿》,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1989,《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司馬光等北宋,《類篇》(姚刊三韻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影印)。史念海1998,《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四川大學圖書館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吉常宏、王佩增編1992,《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朱 星1995,《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朱星古漢語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朱聲琦1991,<從《玉篇》看照系三等聲母的產生>,《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8卷4期,頁91-93。1993,<《玉篇》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辭書研究》5期,頁125~136。朱鳳玉1997,《敦煌寫本碎金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行 均遼,《龍龕手鑑》(上海涵芬樓影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江南圖書館編1970,《江南圖書館善本書目》,據民國初年江南圖書館編印本影印,台北:廣文書局。何大安1981,《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何九盈198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古漢語音韻學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吳秋琳2000,<《玉篇》異體字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專題研究》論文。李 榮1965,<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一二四等>,《中國語文》5期,頁337-342。1973,《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李方桂1971,<上古音研究>,《清華學報》新九卷一、二期合刊,p1~61。李如龍、辛世彪1999,<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第3期,頁197-203。李旭民、李偉國1984,<原本《玉篇》的發現和傳抄的時代>,《辭書研究》6期,頁129-135。李行杰1994,<知莊章流變考論>,《青島師專學報》2期,頁19~27。李添富1996,《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李新魁1986,《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李新魁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李新魁、麥 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陝西:人民出版社。沈兼士1984,《廣韻聲系》,台北:大化書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1988,《日本佛教史綱》,台北:華宇出版社。周大璞1979a,<《敦煌變文》用韻考>,《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3期,頁55-58。1979b,<《敦煌變文》用韻考(續一)>,《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4期,頁27-35。1979c,<《敦煌變文》用韻考(續完)>,《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5期,頁36-41。周谷城1992,《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周法高1968,<玄應反切考>,載《玄應反切字表》,頁195-280。周祖庠1995,《原本玉篇零卷音韻》,貴州:貴州出版社。1998,<從原本《玉篇》音看吳音、雅音>,《四川三峽學院學報》3期。1998,<從原本《玉篇》音看《切韻》音>,《四川三峽學院學報》4期。2001,《篆隸萬象名義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周祖謨1980,<《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頁271-404,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3a,<齊梁陳隋時期詩文韻部研究>,《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224-250,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b,<唐五代的北方語音>,《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311-327,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c,<切韻與吳音>,《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290-299,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d,<敦煌唐本字書敘錄>,《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421-440,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3e,<宋修廣韻書後>,《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頁575-578,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岡井慎吾1933,《玉篇研究》,日本東京:東洋文庫。林 尹著、林炯陽注釋1987,《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林慶勳、竺家寧、孔仲溫1995,《文字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空 海唐,《篆隸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影印)。竺家寧1993,《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河南大學古代漢語研究室編1989,《古漢語研究》(第2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邵榮芬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姜亮夫1985,《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封思毅1989,<宋代圖書政策>,《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2卷第1期,頁1~30。施向東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言>,《語言研究》1期。洪氏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74,《古書版本學》,台北:洪氏出版社。胡 戟1997,《唐研究縱橫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胡吉宣1982,<唐寫原本《玉篇》之研究>,《文獻》11期,頁179~186。1989,《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胡旭民、李偉國1984,<原本《玉篇》的發現和傳抄的時代>,《辭書研究》6期,頁129~135。胡樸安1979,《中國文字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孫光憲宋,《北夢瑣言》(百部叢書集成初編36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桓 譚(漢)著、孫馮翼(清)輯注《新論》(聚珍仿宋本),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影印)。秦 公、劉大新1995,《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唐作藩1991,<唐宋間止、蟹二攝的分合>,《語言研究》1期,頁63-67。耿志堅1987,<初唐詩人用韻考>,《語言教育研究集刊》第6期,頁21-58。1989a,<盛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學報》第14期,頁127-160。1989b,<唐代大曆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1期,頁437-476。1989c,<唐代貞元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第42期,頁293-339。1990a,<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5期,頁89-156。1990b,《中唐詩人用韻考》,台北:東府出版社。芻 邑1988,<原本《玉篇》的編纂成就與宋本的比較研究>,《辭書研究》6期,頁59~67。高本漢著、趙元任、李方桂合譯1948,《中國音韻學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高本漢撰、張洪年譯1990,《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張仁青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張金泉、許建平著1996,《敦煌音義匯考》,杭州大學出版社。張振鐸1996,《古籍刻工名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張涌泉1995,《漢語俗字研究》,湖南:岳麓書社。1996,《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曹述敬主編1991,《音韻學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許 慎撰、段玉裁注東漢,《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郭忠恕(後周)1966,《佩觿》,百部叢書集成選鐵華館叢書覆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脫 脫等 元,《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陳炳超1987,<唐寫本《玉篇》窺蠡>,復旦大學中國文學語言研究所編《語言研究集刊》第1輯,頁161-173。陳飛龍1974,《龍龕手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陳彭年等重修宋,《大廣益會玉篇》(澤存堂覆宋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不詳,《大廣益會玉篇》,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北宋槧本(微卷)。不詳,《大廣益會玉篇》,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清康熙楝亭音韻五種本(微卷)。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宋,《宋本廣韻》(張氏澤存堂本),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影印)。陳新雄1986,《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0,<《廣韻》四十一聲紐聲值的擬側>,《鍥不舍齋論學集》頁249-272,台北:學生書局。1991,《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廣韻》二百零六韻擬音之我見>,《語言研究》第2期,頁94-111。1994,《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陳 燕2000,<《玉篇》的音韻地位>,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十一屆年會、漢語音韻學國際會議,頁151-154。陳 燕、劉 潔1999,<《玉篇零卷》年代釋疑>,《天津師大學報》3期,頁67~70。陸德明撰,黃坤堯、鄧仕梁新校索引唐,《經典釋文》,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陸心源清,《儀顧堂題跋》,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影印)。陸志韋1985,《古音說略》,北京:中華書局。路復興1986,《龍龕手鑑文字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榮汾1982,《干祿字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莫友芝清,《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台北:廣文出版社(1988年影印)。清,《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嚴靈峰編輯《書目類編》74-7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馮 蒸1992a,<魏晉時期的「類隔」反切研究>,載程湘清主編《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頁300-332。1992b,<《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項韻母音變>,載程湘清主編《宋元明漢語研究》,頁510-578。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森立之清,《經籍訪古志》(《書目叢編》第18種),據日本昭和十年影印稿本,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影印)。黃 侃箋識、黃 焯編次1985,《廣韻校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黃永武1987,《敦煌的唐詩》,台北:洪範書店。黃永武、施淑婷1989,《敦煌的唐詩續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黃孝德1983,<《玉篇》的成就及其版本系統>,《辭書研究》2期,頁145~152。黃典誠1986,<曹憲博雅音研究>,載《音韻學研究》第2輯,頁63-82。1993,《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切韻綜合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黃笑山1994,<試論唐五代全濁聲母的「清化」>,《古漢語研究》3期,頁38-40。黃淬伯1998,《唐代關中方言音系》,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黃錫全1990,《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楊守敬清,《日本訪書志》,台北:廣文書局書目總編(1981年影印)。楊紹和撰1967,《楹書隅錄.續錄》,台北:廣文書局。董同龢1991,《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一。1993,《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路廣正1985,<談顧野王原本《玉篇》>,《研究生論文選集.語言文字分冊》,頁183-194,江蘇古籍出版社。鄒 邑1988,<原本《玉篇》的編纂成就與宋本的比較研究>,《辭書研究》6期,頁59-67。葉鍵得1988,《十韻彙編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潘宗周、張元濟撰1939,《寶儀堂本書錄》(潘氏寶儀堂原版),江蘇:廣陸古籍刻印社(1984年影印)。潘承弼、顧廷龍同撰不詳,《明代版本圖錄初編》,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著彙編4,台北:藝文印書館。劉 復等1984,《十韻彙編》,台北:學生書局。劉 昫後晉,《舊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劉尚慈1987,<閱讀敦煌寫卷的工具書---《龍龕手鏡》>,《辭書研究》3期,頁102-109。劉廣和1984,<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3期。錢 曾清,《述古堂藏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影印)。樓 鑰宋,《攻瑰集》(四庫叢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影印)。歐陽修、宋 祈等宋,《新唐書》,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歐陽國泰1986,<原本《玉篇》殘卷聲類考>,《語言研究》2期,頁47-52。1987,<原本《玉篇》的重紐>,《語言研究》2期,頁88-94。潘重規1995,<敦煌寫卷俗寫文字之研究>,載《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蔣復璁1991,<說版本>,《漢學研究》9卷2期,頁1~12。鄭林嘯2000,<《篆隸萬象名義》唇音、舌音及半齒音研究>,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十一屆年會、漢語音韻學國際會議,頁166-169。鄭師許1935,<《玉篇》研究>,《學術世界》1卷4期,頁5-16。錢大昕清,《十駕齋養心錄》,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閻玉山1989,<原本《玉篇》反映南朝時期的語音特點>,《東北師大學報》4期。鮑明煒1986a,<初唐詩文的韻系>,《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頁88-120。1986b,《唐代詩文韻部研究》,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龍宇純1968,《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香港中文大學。濮之珍1990,《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2,《中國歷代語言學家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謝佩慈1999,《敦煌詩歌用韻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顏元孫(唐)唐,《干祿字書》,(百部叢書集成夷門廣牘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顏洽茂1988,<利用六朝佛典編寫漢語語文辭書>,《辭書研究》5期,頁89-97。瞿 鏞清,《鐵琴銅劍樓藏宋元本書目》,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影印)。羅常培1937,<《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史語所集刊八本一分。藝文印書館1986,《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釋東初1985,《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東初出版社。顧祖禹清,《讀史方輿紀要》,台北:中興出版社(1981年影印)。顧野王梁,《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顧野王撰、陳彭年等重修梁,《玉篇》,台北:國字整理小組(民國)。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