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城市過渡性空間的移行者: 臺灣當代攝影中的複視系譜與過程美學
作者:陳宛伶
作者(外文):CHEN, WAN-L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龔卓軍
陳懷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城市過渡性空間移行者臺灣當代攝影複視系譜過程美學transitional space of citymoverTaiwan’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plural vision genealogyprocess as meth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本研究從筆者個人創作脈絡中的攝影過程反思出發,探究臺灣攝影史發展脈絡中城市過渡性空間移行者的攝影作品,並藉由觀察者主體的多重視角、城市客體的複數面貌,以及複多影像材料,三個角度延伸出的「複視性」攝影觀點作為觀察視角,進行臺灣城市過渡性空間的攝影系譜爬梳,探析穿越城市過渡性空間的移行者在不同的歷史時空與攝影藝術發展脈絡下,如何展開以過程作為方法的攝影「過程美學」觀。基此,本研究以兩個軸線進行探討:首先,以「複視性」作為系譜意識,探討一九三○至五○年代、六○至八○年代,以及九○至兩千年以降,攝影實踐與城市過渡性空間的多重脈絡關係。藉由三個年代的複視系譜爬梳,探究複視性攝影實踐演變的過程中,攝影者如何針對生產方法、使用方法與組織方法進行創造,進而開展出攝影的紀錄性、攝影的過渡性,以及工作過程作為攝影方法的攝影美學觀之流變。
再者,以「過程美學」的實踐方法作為分類基礎,就臺灣當代城市過渡性空間攝影者的移行情狀、移行路徑、實踐場址,以及發展出的過程美學,進行類型學的區分。嘗試探析城市過渡性空間攝影實踐在歷史軸線上縱向的演變,以及橫向的將臺灣當代攝影中移行者開展的過程美學區分為:朝向邊緣的紀實、附體式的魂遊、拼裝式的遊走、機械式的監看、行繪式的製圖、搜羅式的圖鑑、滾動式的檔案攝影實踐等類型。藉由本論文關鍵的兩個研究方法作為基礎,探討在城市空間與影像技術快速變遷和革新的時代,複視性攝影如何作為一種當代攝影的觀看視角和美學觀,此外,透過臺灣攝影史發展過程與攝影實踐過程的釐清,探析過程美學如何成為一種當代攝影意識,並且,作為創作者利用不同媒材進行當代攝影創作的美學依據。
The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artist author’s reflection of the context of photographic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s photography concerning the movers in the transitional space of cities. Meanwhile, by observing the subject’s multiple perspectives, plural features of the urban object, and the plural image materials, the three perspectives can be extended to the “plural vision” photographic perspective as the observational perspective in an attempt to embark on the photographic genealogical examination of Taiwan’s urban transitional space. The artist author explores how the photographic aesthetics of “process as method” is portrayed in the context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space-ti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ic art. As such, the discussion will be examined around the two threads: first, taking the “plural vision” as the genealogy,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tographic practice and urban transitional space from 1930s to 1950s, from 1960s to 1980s, and from 1990 to 2000. By examin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plural vision genealogy,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photographers create their production methods, use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of plural vision photography. By so doing, the photographers are able to exhibit the documentary nature of photography, the transition of photography, and the working production as the becoming of photographic aesthetics of photographic method.
Moreover, by employing the concept of “process as method” served as the classification basis, the artist author made the typological distinc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nsition situation, transition path, practice site and the working process as method among Taiwan’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of urban transitional space.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hotographic practice of urban transitional spac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vertical axis and then, from the horizontal axis, divide the process aesthetics of the movers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toward the edge of documentary, (2) the embodied wandering, (3) the assembled walk, (4) the mechanic monitor, (5) the drawing cartography, (6) the searchable almanac, and (7) the rolling archival photographic types. By employing the two key methodologies (i.e., the genealogy of plural vision and the process as method) as the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rtist author discusses how, in the image epoch of rapid technic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e plural vision photography can serve as a contemporary observing perspective and aesthetics.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Taiwanese photography development and the elucidation of the photographic process, the dissertation forges the assertion that how the process as method can become a kind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consciousness. Also, artists can use all sorts of media to creat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s an aesthetic basis.
中文專書
大衛.哈維著,黃煜文譯,《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2007。
上官燕,《游蕩者,城市與現代性:理解本雅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王雅倫、李文吉,《臺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王佐榮編,《看見李火增:薰風中的漫遊者.臺灣1935~1945》,臺北:蒼璧,2017。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 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雄獅美術,1997。
行政文化建設委員會編著,《光影.鏡頭之外:張照堂的彳亍跡》,臺北:行政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
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米歇爾.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1993。
米歇爾.德.塞托著,方琳琳譯,《日常生活實踐 1.實踐的藝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克萊兒.畢莎普著,林宏濤譯,《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
余思穎編,《張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宋隆泉,《另一種注目:見證臺灣民主風起雲湧的年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三聯書店,200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吳忠維、張照堂,《揮手的姿勢 : 看.不見.張照堂》,臺北:時報文化,2000。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邱琡雯,《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II)》,臺北:遠流,2003。
拉茲格.莫霍利─納吉著,周博譯,《運動中的視覺》,北京:中信,2016。
居伊.德波著,張新木譯,《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林秀澧、高名孝,《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臺北:田園城市,2015。
林志明,《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臺北:田園城市,2013。
林志明、蕭永盛,《臺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姚瑞中,《臺灣廢墟迷走》,臺北:田園,2009。
姚瑞中,《臺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遠流,2003。
姚瑞中,《廢島:臺灣離島廢墟浪遊》,臺北:田園城市,2009。
約翰.柏格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北:遠流,2002。
約翰.柏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2010。
約翰.柏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10。
約翰.柏格著,連德誠譯,《畢卡索的成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約翰.厄里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書林出版社,2007。
保羅.維希留著,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1。
保羅.維希留著,陸元昶譯,《解放的速度》,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保羅.維希留著,張新木、魏舒譯,《視覺機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2014。
保羅.喬伊斯著,李孝賢譯,《霍克尼論攝影─和保羅.喬伊斯的訪談錄》,北京:中國攝影,1994。
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編,《藝術與人文科學:貢布里希文選》,浙江:浙江攝影,1989。
高俊宏,《小說:臺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臺北:遠足文化,2015。
高俊宏,《陀螺:創造與讓生》,臺北:遠足文化,2015。
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編,《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臺北:行人,2016。
馬克.歐傑著,周伶芝譯,《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
馬克.歐傑著,周伶芝譯,《重返巴黎地鐵》,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5。
梁正居攝影,黃金鐘主編,《臺灣行腳》,臺北:大拇指出版社,1984。
陳傳興,《銀鹽熱》,臺北:行人,2009。
陳佳琦,《再現他者與反思自我的焦慮─關曉榮的蘭嶼攝影》,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2。
陳秋瑾,《張才上海系列(1942-1946)攝影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2011。
陳映真,《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文訊雜誌社,2009。
陳以軒,《瑕疵本 我出國了,然後我回來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
張照堂、余思穎編著,《張照堂:歲月/書寫》,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張照堂,《觀.點:臺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臺北:原點,2017。
張照堂,《歲月/風景:張照堂攝影展1959–2005》,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臺北:雄師圖書,2002。
張笑夷,《列斐伏爾空間批判理論研究》,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郭力昕,《再寫攝影》,臺北:田園文化,2013。
郭力昕,《製造意義:現實主義攝影的話語、權力與文化政治》,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8。
黃建宏、蘇育賢,《CO-Q》,臺北:田園城市,2009。
黃則修,《龍山寺》,臺北 : 臺北斯坦,1996。
黃淑惠編著,《臺灣前輩攝影家黃則修回顧專輯》,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著,《帝國邊緣:臺灣現代性的考察》,臺北:群學,2010。
強納森.柯拉瑞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臺北:行人,2007。
理查.桑內特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2005。
傑瑞.貝傑著,施昀佑、黃一凱譯,《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臺北:大家,2011。
華特.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2002。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9。
雄獅美術編輯,《攝影臺灣:1887年─1945年的臺灣》,臺北:雄師圖書,1979。
葉肅科,《日落臺北城》,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臺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臺灣攝影年鑑綜覽》,臺北:原亦藝術,1992。
蔡勇美,《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圖書,1997。
篠山紀信、中平卓馬著,黃亞紀譯,《決鬥寫真論》,臺北:臉譜,2013。
簡永彬編著,《凝視的浪漫─鄧南光百歲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
簡永彬編著,《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臺北: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2010。
簡永彬編著,《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典藏版》,臺北:夏綠原國際,2013。
簡永彬,《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臺北:夏綠原國際,2014。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蘇珊.桑塔格著,黃燦然譯,《論攝影》,臺北:麥田,2010。
羅丹述、葛賽爾著,傅雷譯,《羅丹藝術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造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
關曉榮,《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臺北:南方家園,2013。
顧錚,《城市表情:19-21世纪的都市摄影》,遼寧:万卷出版公司,2009。
顧錚,《城市表情:19世紀至21世紀的都市攝影》(增補版),北京:北方聯合,2009。
顧錚,《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得上海街頭攝影》,臺北:木馬文化,2013。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臺北:遠流,1993。
BankART1929編著,《藝術與都市 橫濱與臺北》,橫濱:BankART1929出版,2015。
Liz Wells著,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論》,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6。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英文專書
Berger, John. About Looking. UK: Vintage, 1992.
Cartier-Bresson, Henri. The Mind's Eye: Writings on Photography and Photographers. New York: Aperture, 1999.
Chéroux, Clément. WALKER EVANS. Paris: Centre Pompidou, 2017.
Friedberg, Anne. Cinema 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5.
Foucault, Michel.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 1972.
Klein, William. Life Is Good & Good for You in NEW YORK. New York: Errata Editions, 2010.
Rabinowitz, Paula.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Haymarket Series. New York: Verso, 1994.
Sontag, Susan.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RosettaBooks, 2005.
Wells, Liz ed.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Westerbeck, Colin & Joel Meyerowitz. Bystander: A History of Street Photography. London: Laurence King, 2017.
Walter, Benjamin. The Arcades Project. Trans. Kevin McLaughlin and Howard Eilan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Žižek, Slavoj. The Parallax View. U.S.: MIT Press, 2006.
期刊論文
王信,〈告訴你真相又發人深省的照片〉,《人間》創刊號,臺北:人間雜誌社,1985。
王聖閎,〈從直接攝影到「非影像」書寫:以張照堂的影像美學與〈非影像筆記〉為線索〉,《現代美術學報》第27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
江寶釵,〈論臺北城的殖民現代性──以市區改正與新興建築為觀察核心〉,《文與哲》第20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2012。
李橋河,〈很難說是不是田野,那就是生活:專訪攝影藝術家陳伯義〉,《藝術家》第531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9。
李威儀,〈海市蜃樓:姚瑞中+LSD〉,《攝影之聲》第11期,臺北:影言社,2014。
李維菁,〈流離為永恆─陳界仁與他的廢墟〉,《藝術家》第366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李威儀、宋隆泉、蔡明德、許村旭,〈街頭現場:抗爭影像與戒嚴年代〉,《攝影之聲》第13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4。
李鴻瓊,〈七○年代的任何鄉土與特異成形〉,《藝術觀點》第51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2。
林志明,〈紀錄攝影與紀錄風格〉,《兩岸攝影與學術論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林宜寬,〈走在輸送帶上的日常生活:陳宛伶的小工場技藝〉,《藝術家》第427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周郁齡,〈一切關乎時間-袁廣鳴vs.陳志建〉,《藝術家》第375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姚瑞中,〈緘默浪淘盡──離島廢墟雜感〉,《藝術觀點》第68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6。
孫松榮,〈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第27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
郭力昕,〈目擊的力量:重探1980年代臺灣的政治反抗影像〉,《攝影之聲》第13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4。
陳柔縉,〈《臺北寫真帖》裡的舊日風情畫〉,《攝影之聲》第12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4。
陳文瑤,《無人城市的騙局之外:談袁廣鳴個展「人間失格」》,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論,2002。
陳韋臻,〈攝影永遠都只是一個藉口:廢墟裡的拾遺者陳伯義〉,《藝術家》第483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
陳宣誠、高俊宏,〈廢墟是判處失能者的法庭〉,《藝術觀點》第62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
陳映真,〈記錄一個大規模的、靜默的、持續的民族大遷徙:訪問關曉榮談「八尺門」連作和報導攝影〉,《人間雜誌》創刊號,1985。
陳映真,〈臺灣報導文學的歷程(上)〉,《聯合報》第37版,臺北:聯合報,1999。
陳品君,〈臺灣歷史皺褶裡曇花一現的左翼姿態:陳映真.《人間》〉,《藝術觀點》第70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7。
陳學聖,〈攝影之樂:1950與1960年代的臺灣業餘攝影團體〉,《現代美術學報》第27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
陳傳興,〈鏡土回望:談「人與土地」兼憶70年代臺灣攝影創作環境〉,《雄獅美術》第195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6。
陳佳琦,〈與「行將消逝的」對決:臺灣脈絡下民俗相關攝影影像之初步思考〉,《藝術觀點》第68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6。
張世倫,〈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33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
張世倫,〈冷戰、攝影,與政治想像: 試論傅良圃的攝影集〉,《攝影之聲》第7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2。
張世倫,〈「人間熱」與解嚴前後的臺灣紀實攝影變貌:一個初探〉,《攝影之聲》第15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5。
張世倫,〈攝影化的檔案,檔案化的攝影:一個批判性的簡論〉,載於《攝影之聲》11期,臺北:影言社,2005。
張美陵,〈檔案痕跡:日據時期的《南進臺灣》與鄧南光作品〉,《藝術觀點ACT》第42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0。
梁廷毓,〈凝視下的破口:鳥居龍藏的臺灣原住民攝影中之違抗面孔〉,《原住民族文獻》第34期,臺北:原住民族文獻會,2017。
現代美術期刊,〈「臺灣攝影三傑」座談會─三劍客的攝影美學與記憶建構〉,《現代美術》第151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
黃建宏,〈遷徙的檔案:關於檔案的幾個思考〉,《藝術家》第486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
港千尋,〈沿著行走之線〉,《現代美術》第170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蔡長璜,〈印樣的影像:林志明、林宏璋與陳敬寶對談〉,《藝術家》第448期,臺北:時報文化,2012。
蔡明德、潘庭松,〈內湖垃圾山的小世界〉,《人間》創刊號,臺北:人間雜誌社,1985。
鄭慧華,〈碎裂的真實與整體的幻像-談袁廣鳴的「城市失格」〉,《現代美術》第106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3。
鄭慧華,〈被攝影者的歷史─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典藏今藝術》第129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
賴志彰,〈寫真相片作為一種意象與語言:談日據時期的臺灣攝影寫真發展〉,《臺灣攝影年鑑綜覽: 臺灣百年攝影~一九九七》,臺北:原亦藝術,1998。
簡永彬,〈臺灣攝影史意識的荒蕪與覺醒〉,《二十一世紀》第159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7。
蕭永盛,〈馬偕日記裡的早期攝影蹤跡〉,《攝影之聲》第12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4。
關曉榮,〈影像的左和右:從我的攝影工作與左翼認識談起〉,《攝影之聲》第15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5。
顧錚,〈「操」弄現實成為可「疑(問)」的現實:散漫思緒中的張照堂攝影〉,《攝影之聲》第10期,臺北:影言社有限公司,2013。
龔卓軍,〈世紀末臺灣的內在風景:黃建亮〉,《藝術家》第366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龔卓軍,〈感性再部署.事件的觸視:318運動與攝影影像的後延〉,《典藏今藝術》第272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5。
龔卓軍,〈起咒的姿勢:張照堂與攝影主體性的追尋〉,《現代美術》第170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
龔卓軍,〈影像的佔領.交陪的抗拒:信仰與民俗的攝影史辯證〉,《藝術觀點》第68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6。
龔卓軍,〈影像魂.身體痕:關於《南進臺灣》的非帝國凝視〉,《藝術觀點ACT》第42期,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0。
龔卓軍,〈現代性的視覺部署:評《觀察者的技術─論19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典藏今藝術》第186期,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
龔卓軍,〈民族誌詩學(Ethno-poesia)的展開:2016視覺藝術環境觀察〉,《藝術家》第500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7。
龔卓軍,〈當代影像的感覺結構:集置、編排與系列性〉專題,《現代美術學報》第27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4。
Gombrich, E. H. “Psycho-Analysis and the History of 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5, 1954.
網路資料
李相慶,〈西門町的沒落與重生〉,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網站。http://www1.tourguide.org.tw/UserFiles/201631610759430.pdf(2019/8/9)。
李佳霖、曾傑採訪,李佳霖撰文,〈無人在家的風景:專訪藝術家陳以軒〉,關鍵評論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aipeibiennial/55781(2020/2/10)。
吳逸驊,〈張照堂專訪──攝影書不僅是一本書〉,報導者網站。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interview-chang-chao-tang(2018/4/09)
吳冠軍,〈解讀齊澤克:真正左翼的思想者肩負的任務是什麼?〉,澎湃新聞網站。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5629(2018/7/12)
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前言〉。https://sites.google.com/site/ruinimage/2012john-thomson/home(2020/2/10)。
翁笑雨,〈與檔案共事〉,藝術論壇網站。http://artforum.com.cn/award/3520(2019/12/1)。
袁廣鳴,〈以藝術之名﹕藝術家訪談〉,伊通公園官網。http://www.itpark.com.tw/artist/essays_data/2/667/29(2020/2/10)。
孫松榮,〈不可能臨場的意識影像:從《殘響世界》到《變文書:陳界仁影像、生產、行動與文件》〉,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6013101(2020/1/4)。
〈訪談/陳以軒:從「遍尋無處」到委託創作〉,雪花新聞網站。https://www.xuehua.us/2019/02/25/%E8%AE%BF%E8%B0%88%EF%BC%8F%E9%99%88%E4%BB%A5%E8%BD%A9%EF%BC%9A%E4%BB%8E%E9%81%8D%E5%AF%BB%E6%97%A0%E5%A4%84%E5%88%B0%E5%A7%94%E6%89%98%E5%88%9B%E4%BD%9C/zh-tw/(2020/2/10)。
陳衍秀,〈帝國之眼中的國境之南:臺灣鐵道名所案內中的本島風景〉,《文化研究月報》線上期刊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21/journal_park149.htm(2018/12/1)
陳界仁,〈藝術家訪談:陳界仁〉,以藝術為名網站。http://web.pts.org.tw/~web02/artname/3-1.htm(2020/1/4)。
張世倫,〈試論街頭攝影〉,「影印班長」。http://shihlun.blogspot.tw/2008/07/blog-post_10.html(2017/5/09)
黃建亮,〈地球村遊民〉創作自述,數位島嶼網站。https://cyberisland.teldap.tw/graphyer/album/otcD (2020/2/10)。
華人百科網站。https://www.itsfun.com.tw/%E6%91%A9%E7%88%BE%E7%B4%8B%E7%8F%BE%E8%B1%A1/wiki-3129459-8195129(2017/5/09)
楊順發,〈《臺灣水沒》引用東方美學基調,記錄臺灣西海岸地層下陷真相〉,國家地理網站。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gallery/content-6541.html(2019/11/30)。
維基百科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4%BA%AC%E9%83%BD%E6%AD%B7%E5%8F%B2(2018/12/2)
臺北市立美術館網站。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78&ddlLang=zh-tw(2018/8/24)
鄭梓煜,〈顯影 | 歷史的底稿〉,財新網網站。http://m.weekly.caixin.com/zknews/2016-09-23/100991441.html?utm_source=Zaker&utm_medium=ZakerAPP&utm_campaign=Hezuo(2018/4/09
謝以萱,〈日治臺灣的田野踏查與攝影術(一):殖民・人類學家・乾版攝影〉,BIOS monthly網站。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7736(2018/12/24)
謝以萱,〈日治臺灣的田野踏查與攝影術(二):背著相機的人類學家——鳥居龍藏 × 森丑之助〉,BIOS monthly網站。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7736(2018/12/24)
Jon Rafman. The Nine Eyes of Google Street View. ARTFCITY. http://artfcity.com/2009/08/12/img-mgmt-the-nine-eyes-of-google-street-view/(2017/5/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