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百年來臺灣北部濱海客家飲食在地發展探究—以桃園觀音廖氏家族為例
作者:廖秀玲
作者(外文):Liao, Hsiu-L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邱榮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客家飲食濱海客家塘背炒客家小炒廖氏家族Hakka CuisineHakkas in Coastal AreasHakka Stir-FryTangback Stir-Frythe Liao Famil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自1990年以來,研究臺灣客家飲食的論文和專書逐年增加,但其研究主題多為單一面向,例如:某地或某項特色菜餚、客家米食、客家醃漬菜、母親的家常菜;或者偏重山區客家飲食探究;或者多聚焦於現階段客家飲食發展趨勢的探討,忽略客家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背景。換言之,目前臺灣客家飲食的研究,多分散在各個獨立的主題,未有特定區域或家族的統整論述。
本論文嘗試藉由觀音廖氏家族的飲食經驗,探討北部濱海客家飲食在地發展的歷史。在時間歷程與內涵上,從日治到1980年代約百年時間,探討廖氏家族從移民社會進入土著化社會,反映在歲時節日與日常生活飲食與地緣的聯繫。歲時節日飲食包括祭祖祀神的三牲、粄食與宴客;日常生活飲食則包含食物的收藏、保存和消費,表現在醬料和醃漬菜的製作、茶酒飲文化、家常菜與宴客菜各個面向。
廖氏家族在日常三餐飲食傾向重鹹少油,其消費則儘量節儉樸素,蔬菜類多取材於家庭菜圃自給自足的各式蔬菜、醃漬菜;肉類則多為家庭養殖的雞、鴨、鵝和少數養殖和多數購買的豬肉、牛肉;魚肉來源則有埤塘養殖的淡水魚和野生海魚。廖氏家族在歲時節日的祭祀飲食與宴客菜餚則為豐盛的大魚大肉,相對於平日三餐的克勤克儉,在辦桌宴客時,卻慷慨奢華、熱情好客。廖氏家族曾新創一道稱為「塘背炒」(又稱小炒)的宴客菜,其烹製方法、食材,與現今所見的客家小炒略有差異,但「塘背炒」確實成為觀音地區家喻戶曉的辦桌菜餚。
總之,觀音、湖口一帶濱海客家飲食的在地發展,與臺灣北部山居客家飲食,存在不少差異性,本論文期盼能在已知桃竹苗山居客家飲食的基礎上,再擴及濱海客家飲食的認識,俾利於多方面了解北部客家飲食文化的面向,以及有助於學術界更深入探究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全貌。
關鍵詞:客家飲食、濱海客家、塘背炒、客家小炒、廖氏家族
Abstract
Since 1990, the number of papers and monographs on Taiwanese Hakka cuis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some of their research topics tend to be one-sided, e.g., featured dishes of a particular place or item, Hakka rice foods, Hakka pickles, mother’s homemade dishes, others on the bias toward the exploration of Hakka cuisine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still others focusing more 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phenomenon of Hakka cuisine at this stage, which overshadow the backgrou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Hakka cuisine in Taiwan is mostly scattered on various independent topics, which fails to provide a A comprehensive multifaceted discuss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look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Hakka cuisine in Taiwan’s northern coastal area through the culinary experiences of the Liao family in Guanyin Taoyuan. As regards time course and connotation, about 100 years from the Japanese rule to the 1980s, the Liao family's transition from an immigrant society to an indigenous one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the connection among yearly festivals, daily diets and geographical ties. Foods served on yearly festivals include three animal sacrificial offerings for ancestor worship, Hakka Ban food (steamed rice cakes) and banquet cuisine; the daily life diets of Hakka, including the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food, are expres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auce and pickles, the culture of drinking wine and tea, and the food culture of home cooking and banquet cuisine.
The three daily meals of the Liao family feature more salty and less oily tastes and consume in a frugal and simple manner, mainly using self-sufficient varieties of vegetables harvested from the home garden with the surplus made into pickles; the meat for home consumption is largely from home-raised poultry, and a small amount of farmed and mostly purchased pork and beef; the sources of fish are pond-raised freshwater fish and wild sea fish. In contrast to the meagre meals on a daily basis, the Liao family's ritual cuisines and banquet dishes on yearly festivals are abundant with meat-based dishes to show their devotion to gods and hospitality to guests. The Liao family once created a new banquet dish known as "Tangback Stir-Fry", which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in the Guanyin area.
Generally speaking, differences do exist between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coastal Hakka cuisine in the Guanyin and Hukou areas, and the mountain-dwelling Hakka cuisine in northern Taiwan.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help expand the acquired knowledge of the Hakka cuisine in the coastal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ed Hakka cuisin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akka culinary culture in the north and to help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Hakka cuisine in Taiwan.
Keywords: Hakka Cuisine, Hakkas in Coastal Areas, Tangback Stir-Fry, Hakka Stir-Fry, the Liao Family
(一)歷代古籍
1.〔先秦〕佚名,劉昌潤匯纂,《先秦烹飪史料選注》。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
2.〔漢〕崔寔撰,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住》。北京:中華書局,2017。
3.〔北魏〕賈思勰著,石聲漢今釋,《齊民要術(飲食部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
4.〔宋〕(浦江)吳氏撰,孫世增、唐艮注釋,《吳氏中饋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
5.〔宋〕李之儀撰,《姑溪居士後集‧閩僧餽紅糟炒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宋〕佚名著,《西湖老人繁勝錄,食店》,收入《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合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7.〔宋〕周密撰,《武林舊事.酒樓》,收入《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合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8.〔宋〕吳自牧撰,《夢粱錄》,收入《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合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年。
9.〔宋〕莊季裕,《雞肋編》。北京:中國國家表書館收藏,清初影印元鈔本。
10.〔宋〕陶榖撰,李益民、王明德、王子輝注釋,《清異錄(飲食部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年。
11.〔元〕韓奕撰,邱龐同注釋,《易牙遺意)》。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
12.〔元〕無名氏編,邱龐同注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飲食部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13.〔明〕宋詡著,陶文臺注釋,《宋氏養生部(飲食部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年。
14.〔清〕李化楠撰,《醒園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
(二)、近人專著
1.山崎繁樹、野上矯介,楊鴻儒譯《臺灣史1600-1930》。臺北市:鴻儒堂出版社,2015。
2.王增能,《客家飲食文化》。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王碧雲,《食在客家女性》。苗栗縣:苗栗縣政府,2018。
4.丘桓興,《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5.天下雜誌人文出版部採訪編輯。《浪漫臺三線款款行—惜時客滋味》,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客家委員會合作出版,2016。
6.天下雜誌人文出版部採訪編輯,《浪漫臺三線款款行—把山重回來》。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客家委員會合作出版,2016。
7.甘耀明,《品客家》。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
8.甘耀明,《客家尋味》。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
9.邱榮裕,《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臺北市:瀚蘆表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
10.卓克華,《臺灣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8,。
11.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48,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12.房學嘉,《客家民俗》。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13.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10。
14.姚煒鈞、劉樸兵、鞠明庫,《中國飲食典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陳玉箴撰,《「臺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0。
16.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7.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1。
18.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5。
19.國分直一著、邱夣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20.陶振綱、張廉明編著,《中國烹飪文獻提要》。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
21.曾縱野著,《中國飲饌史》第一卷。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
22.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臺北市:國立中央表書館臺灣分館,1999。
23.篠田統著,高桂林、薛來運、孫音譯,《中國食物史研究》。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
24.黃秋芳,《臺灣客家生活紀事》。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8。
25.張玉欣、楊秀萍,《飲食文化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
26.張文亮,《臺灣不能沒有客家人》。臺北市:文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27.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28.楊雅苓,《品嚐鳳林好滋味:客家傳承飲食樣貌》。新北市: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4。
29.楊昭景等,《臺灣菜的百年變遷與風貌》。臺北市: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30.廖運潘,《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新北市:聯經,2021。
31.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市:田園文化,2002。
32.劉還月,《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33.劉還月,《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34.劉還月,《臺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35.劉毓珠,《戀戀客家味》。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2003。
36.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新个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3。
37.潘朝陽、邱榮裕,《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4。
38.賴澤涵、傅寶玉,《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2006司。
39.賴守誠,《客食昇揚:客家飲食在臺灣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市:雅各文創有限公司,2016。

(三)、期刊論文
1.王惠珠、鄭卉芸、張馨云、呂廷璋,《客家特有桔醬的歷史與營養價值的探索》,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04。
2.范增平,〈臺灣客家飲食變遷的文化離散與融合〉,收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12,頁3-11。
3.林明德,〈臺灣的飲食文化〉,載於《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風物叢書,1996,頁223-243。
4.林明德,〈桃園縣飲食文化〉。載於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二魚文化,2007,頁174-193。
5.林淑容,〈客家飲食文化與社會生活:從族群性到族群認同〉,載於《客家社會文化及教學資源整合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2006。
6.林淑容,〈口傳與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客家族群記憶研究。子計畫二:食物、記憶與社會生活:再探客家文化遺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論文,2006。
7.林淑蓉,〈客家飲食文化〉。載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南天出版,2007,頁152-178。
8.林淑鈴,〈建構「客家美食」與消費客家文化〉,《中國飲食文化》,11(1),2015,頁67-121。
9.范增平,〈臺灣客家飲食變遷的文化離散與融合〉,《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7(6),2012,頁1-5。
10.國分直一、黃旭初、張上卿,〈村の歷史と生活(下)—中壢臺地の「湖口」を中心として〉,《民俗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17)4:6(1944),頁22-45。
11.黃世明、黃宏至,〈客家在地特色產業與食用系統的鑲嵌化成初探—以公館鄉紅棗為例〉,收錄於《第二屆客家粄仔節—客家美食文化、客家美食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市公所、國立聯合大學出版,2009,頁 91-120。
12.黃啟仁,〈從客家飲食談醬缸醃製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11(3), 2005,頁 12-18。
13.溫珍琴,〈從客家飲食諺語看客家飲食文化〉,《牡丹江大學學報》,16(4),2007,頁117-124。
14.曾品滄,〈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新史學》,22(4),2010,頁1-53。
15.曾品滄,〈生豬貿易的形成:十九世紀末期臺灣北部商品經濟的發展(1881-1900)〉,《臺灣史研究》21:2(2014),頁33-68。
16.楊婷棋,〈從民間菜餚分析臺灣北客家菜飲食特色〉,收入《餐旅管理暨觀光休閒學術研討會論文》,新竹:元培科技大學,2007。
17.楊彥杰,〈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收錄於《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出版,2003,頁363-380。
18.楊昭景,〈看見客家飲食文化的實用精神〉,載於楊昭景編,《客家飲食文化輯》,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頁18-23。
19.楊昭景,〈擺盪於傳統與創新之中--談客家飲食特色及發展方向〉,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1(4),2005,頁 45-53。
20.楊昭景、邱文彬,〈生存、覺知與存在:客家飲食內涵與發展〉,《餐旅暨家政學刊》,2005,頁 71-81。
21.廖純瑜,〈探討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的發展〉,《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08,頁74。
22.鄧之卿,〈山居歲月—新竹客家飲食文化及體現〉。《餐旅暨家政學刊》,6(4),2009,頁353-377。
23.鄧宗聖,〈屏東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探究〉。《美和學報》,33(1),2014,頁 1-14。
24.魯寧,〈臺灣客家飲食民俗探析〉,《普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7(1),2014,
頁1-5。
25.賴守誠,〈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 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1(1) ,2006,頁167-212。
26.賴守誠,〈現代飲食品味變遷下的臺灣「客家飲食」:以家庭餐飲與餐廳外食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6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2007。
27.劉煥雲、鍾水蓮,〈苗栗客家飲食文化之研究〉,收錄於《第二屆客家粄仔節—客家美食文化、客家美食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市公所、國立聯合大學出版,2009,頁 41-61。
28.羅肇錦,〈看不見的族群—只能做隱忍維生的弱勢人民嗎?〉,收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頁31-36。

(四)、學位論文
1.于佩玉,〈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王碧雲,〈苗栗客家女性飲食文化的實踐〉,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3.王藝都,〈清代臺灣水果研究〉,臺南: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
4.王鵬龍,〈日治時期紅麴管制下民俗中紅麴的運用之探討—以生命與歲時禮俗為例〉,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碩士論文,2013。
5.邱玫瑩,〈客家飲食文化之建立與延續—以苗栗公館福菜為例〉,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6.林秀芳,〈內埔客家傳統醃製豬膽肝的延續與變遷〉,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7.侯巧蕙,〈臺灣日治時期漢人飲食文化之變遷:以在地書寫為探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8.黃子玲,〈現代客家飲食之特色與推廣〉,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9.黃鉯玲,〈客家飲食傳承與族群認同〉,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0.莊雅淇,〈傳統客家飲食文化:以母親的煮食為例〉,宜蘭縣:佛光大學樂活生命文學系碩士班生命組碩士論文,2014。
11.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12.張蓓菱,〈客家米粄意涵與祭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2。
13.廖純瑜,〈臺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14.劉澤玲,〈客家米食文化在銅鑼傳統飲食中的傳承〉,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5.賴杏珍,〈臺灣漢人生命禁忌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6.劉菊英,〈客家飲食文化的演變與客家料理特色之探討:以四湖客家封雞(姑爺雞)為例〉,苗栗: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五)、客家菜相關食譜書
1.王宇仙,《100道好食客家菜》,臺北縣:膳書房文化事業,2011。
2.王俊義,《好味家鄉菜:客家菜》,香港:萬里機構飲食天地出版,2014。
3.臺灣客家美食交流協會,《客家廚房經典:食在客家庄,傳承百年鹹香好滋味》,臺北市:帕斯頓數位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8。
4.宋瓊宏、劉政良、王子杰聯合示範食譜製作,《阿妹客家菜》,新北市:康鑑文化,2012。
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食飽吂—22為客家名人飲食記憶地表》,臺北縣:野人文化,2006。
6.好吃編輯部,《跟阿嬤學做菜—家傳食譜&灶腳裡的料理智慧》,臺北市:城邦文化麥浩斯出版,2012。
7.邱國源,《尋找阿嬤的味緒》,臺北:商周出版,2018。
8.邱寶郎,《客家人的惜物廚房》,臺北市:城邦文化麥浩斯出版,2014。
9.吳恩文,《愛上中壢客家菜》,臺北市:四塊玉文創,2013。
10.林致遠,《意外辦桌》,臺北市:帕斯頓數位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8。
11.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婦女組,《傳統客家美食(中英對照)》,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婦女組,2004。
12.馬來西亞大埔(茶陽)社團聯合總會婦女組,《大埔客家美食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大埔(茶陽)社團聯合總會婦女組,2013。
13.徐茂揮、古麗麗,《自己釀:DIY釀醬油米酒醋紅糟豆腐乳20種家用調味料》,新北市:幸福文化,2017。
14.陳紀臨、方曉嵐,《一次搞懂客家菜》,臺北市:橘子文化,2011。
15.陳紀臨、方曉嵐,《追源尋根客家菜》,香港:萬里機構飲食天地出版,2013。
16.黃景龍、黃洪忠,《經典臺菜95味》,臺北市:日日幸福事業有限公司,2019。
17.黃婉玲,《經典重現失傳的臺菜譜》,臺北市:時報文化,2015。
18.黃春慧,《客家媽媽的客家味》,臺北市:邦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19.梁純,《客家媳婦的私房美食》,新北市:雅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20.張宏泰,《100道創意新吃客家菜》,臺北市:膳書房文化,2008。
21.張增鵬,《拿手客家菜》,臺北縣:名田文化有限公司,2003。
22.彭俊傑,《客家好味—傳承媽媽的好味道》,臺北市:帕斯頓數位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7。
23.焦桐,《臺灣味道》,臺北市:二魚文化,2009。
24.焦桐,《臺灣肚皮》,臺北市:二魚文化,2012。
25.焦桐,《臺灣舌頭》,臺北市:二魚文化,2013。
26.焦桐,《味道福爾摩莎》,臺北市:二魚文化,2015。
27.劉仁華,《客家菜最下飯》,臺北:楊桃文化,2012。
28.駱進漢、李廖秀珠,《醬缸的豐餘—四季醃漬客家菜》,臺北市:帕斯頓數位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2018。

(六)、媒體網站:
1. [漢珍]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http://0-oldnew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cgi-bin2/Libo.cgi?
2.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s://www.hakka.gov.tw/。
3.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https://www.fcdc.org.tw:8999/。
4.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55312168718
5.臺灣日記知識庫 ,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6.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s://www.hccg.gov.tw/ch/home.jsp?id=33&parentpath=0,18
7.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s://www.hsinchu.gov.tw/cp.aspx?n=101。
8.桃園市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434&parentpath=0,1040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