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與勝任度之研究:以SNELS資料庫為例
作者:李佳璇
作者(外文):Li, Chia-Hsua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周志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態度融合教育勝任度inclusive educationteachers’ attitudes in inclusive educationteachers’ competenc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融合教育在國內已是主流趨勢且普及化,而融合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即是普通班教師,顯見其角色與地位的重要性。融合教育的實行成效的重要影響勢必包括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與勝任度,這關鍵著身障生在融合教育中是否可以真正受益。
據此,本文以普通班教師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分析法整理出融合教育發展沿革,以及探討教師的融合教育態度與勝任度之相關研究,並說明SNELS資料庫的建置脈絡與相關運用。此外,本研究採用SNELS資料庫中公開釋出的大數據調查結果進行次級資料分析,擷取101學年度國小普通班教師之問卷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共計2147份。運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分析,旨在瞭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與勝任度之情形,以及影響之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1)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為中高程度;(2)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勝任度為中高程度;(3)教師的年齡、學歷、教學年資、特教專業訓練、教導身障生的專業能力五項因素與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態度達顯著差異;(4)教師的性別、特教專業訓練、教導身障生的專業能力三項因素與教師對融合教育的勝任度達顯著差異。(5)教師的融合教育態度與勝任度兩者呈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加強普通班教師的特教專業知能有助於提升其對融合教育的態度與勝任度,期能作為教育主管機關政策推動之參考。
This article takes general class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explores related research on teachers’ attitudes and competenc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publicly released big data survey results in the SNELS database for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extracts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general class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he 101st academic year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a total of 2147 copies. This study uses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to conduc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 The purpose is to understand the attitude and compet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general class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t a medium to high level; (2) the general class teachers’ competency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t a medium to high level;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ve factors of teachers’ age,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eaching experience, spec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teach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4)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factors of teachers’ gender, speci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teach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eachers’ competency in inclusive education;(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teachers’ competenc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一、中文部分
方婉真:《學前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方惠君:《國小一年級身心障礙學生家長教養方式、親師溝通及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
王天苗:〈「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簡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0卷3期(2009年7月),頁108-116。
王天苗:〈迎向二十一世紀的障礙者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迎向千禧談特教》,(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99年),頁1-25。
王天苗:〈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與對策-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25期(2003年9月),頁1-25。
王天苗:《SNELS次級資料分析工作坊會議手冊》,(桃園市:中原大學,2010年)。
王天苗:《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101學年度調查資料使用手冊〈更新版〉》,(桃園市: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2014年)。
王文科編:《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心理,2000年)。
王光志:《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古佳穎:《幼稚園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 ──以花東地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朱敬先:《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何宜霖:《南投縣幼兒園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2013年6月。
何東墀:〈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第16卷4期(2001年6月),頁56-60。
何皓婷:《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普通班教師特教專業知能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吳永怡:〈台灣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差異分析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2年度(2004年11月),頁93-119。
吳昆壽:〈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第5卷7期(1998年5月),頁1-4。
吳武典:〈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第22期(1998年6月),頁197-220。
吳珮綺:《屏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
吳淑美:〈融合教育的現況與未來〉,融合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2001年5月6日。
吳淑美:〈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第188期(1999年10月),頁6-11。
吳淑美:《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2004年)。
吳樎椒、張宇樑、廖又儀:〈嘉義縣市幼稚園教師學前融合教育專業知能與態度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第16期(2008年12月),頁93-123。
吳聰賢:〈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2002年),頁518-542。
呂依蓉:〈薩拉曼卡宣言與特殊需求教育行為綱領》翻譯:融合教育檢視與反思(一)〉,《特殊教育季刊》第138期(2016年3月),頁21-28。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大洋,1997年)。
周秀如:《督導行為取向、督導關係與受督導者職務勝任感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周依潔、林俊瑩、林玟秀:〈臺灣地區不同障礙類別特殊幼兒學習行為之差異分析:家庭社會資本的作用〉,《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第30期(2014年6月),頁1-22。
林秀錦、田佳靈:〈小學提供特殊兒童入學前轉銜服務之相關因素〉,《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第32期(2016年12月),頁47-66。
林秀錦、田佳靈:〈學校接納,孩子就能適應?校園支持環境與國小一年級特殊兒童學校適應的關係〉,《溝通障礙教育》第8卷(2021年9月),頁117-157。
林俊瑩、林玟秀、陳佑任:〈學前教師特教工作勝任感與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學歷、年資與專業訓練的作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9卷51期(2013年3月),頁117-142。
林貴美:〈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融合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2001年5月6日。
林義宸:《影響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之個人、家庭因素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測驗統計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林穎昭:《臺北市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邱上真:〈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年)。
邱上真:〈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21期(2001年7月),頁1-26。
邱梅芳、黃玉枝:〈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屏東大學學報-教育類》第1期(2017年4月),頁1-47。
侯玉波:《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2003年)。
俞文釗:《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1993年)。
柯瑤廷:《自閉症類群障礙學童升國中轉銜之家庭需求及相關因素: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次級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洪怡婷:《國中教師自我效能感與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關係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洪郁婷、王欣宜:〈臺中市大專校院教師之融合教育態度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第11期(2019年12月),頁59-81。
洪郁婷:《臺中市大專校院教師之融合教育態度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6月。
洪蘭譯:《心理學 (原作者:Henry Gleitman)》,(臺北:遠流,1997年)。
胡永崇、蔡進昌、陳正專:〈高雄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9期(2001年12月),頁235 - 257。
胡永崇:〈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教園丁》第9卷3期(1994年3月),頁26-30。
孫淑柔、黃澤洋:〈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服務模式之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26卷1期(2018年3月),頁77-113。
徐光國:《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1996年)。
徐瓊珠、詹士宜:〈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第19期(2008年12月),頁25-49。
涂金堂:《SPSS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2015年)。
紐文英:《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小組,2000年)。
高誓男:〈談身心障礙學生的人權〉,《特教通訊》第37期(2007年7月),頁1-12。
張春興:《心理學》,(臺北:東華,2003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1992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1991年)。
張滿玲譯:《社會心理學(原作者:Shelley E.T., Letitia A.P.& David O.S.)》,(臺北:雙葉書廊,1999年)。
梅琇雯、林秀錦:〈特殊幼兒學業準備能力相關因素研究:SNELS次級資料分析〉,《教育學報》第50卷1期(2022年6月),頁87-108。
梅錦榮:《心理學》,(台北:科技圖書,2011年)。
莊秀綺:《國中普通班教師對於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6月。
許天威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2001年)。
許靜枝:《雲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測驗(12 版)》,(臺北:精華,1998年)。
郭家齊:《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樣本資料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郭淑娟:《家庭教育中心專職人員專業知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佳穗:《高雄縣學前教育人員對身心障礙兒童融合教育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奕方:《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態度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陳柔均:《國小身心障礙學生家長親子關係、親師溝通與對學校教育滿意度之研究 - 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陳錫輝:《高中職普通班教師特殊教育專業知能、融合教育態度與教學困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傅秀媚:〈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收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編:《特殊教育論文集》,(台中: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2001年),頁141-156。
彭信瑜:《國小普通班教師參與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湯蕙娟:《角色強化在職教育訓練介入對護理管理者工作勝任度之影響—Minzberg’s理論的驗證》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鈕文英:《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心理,2008年)。
黃天中、洪英正:《心理學》,(台北:桂冠,1992年)。
黃台生:《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工作倦怠感之研究:Golembiewski階段模式的探討與驗證》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黃莉雯、楊國賜、施宜煌、陳儒晰:〈臺北市教保服務人員學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第21期(2019年1月),頁59-84。
黃意真:《國小三年級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與其普通班教師特教專業知能之關係-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黃瓊儀、游錦雲、吳怡慧:〈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親子互動、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3卷1期(2018年3月),頁103-140。
楊育瑄:《身心障礙孩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家長教養與情緒行為問題之關係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6月。
楊語芸譯:《90年代社會心理學 (原作者: Kay Deaux, Francis C.Dane, Lawrence S. Wrightsman)》,(臺北:五南,1997年)。
葉重新:《心理學》,(臺北:心理,2003年)。
廖錦文、鄭博文、石宜正、江耀宗:〈臺灣身心障礙青少年健康與快樂感之縱貫性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45期(2017年6月),頁89-110。
趙居蓮譯:《社會心理學 (原作者: Weber,A.L.)》,(臺北:桂冠,1995年)。
劉芙蓉:《臺東縣教師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劉蘭瑛:《影響國小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專業知能與勝任感因素之研究: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蔡文龍:《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蔡佳潔:《國中教師自我效能與資源班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以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蔡明富:〈邁向融合:談融合教育下教師與家長所面臨之問題及其啟示〉,《教師之友》第39卷2期(1998年4月),頁62-69。
鄭欽鴻:《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鄭麗月:〈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第6卷1期(1999年3月),頁1-4。
黎慧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謝秀貞:《醫社會工作者在職訓練與職務勝任感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6月。
謝政隆:《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謝藍芝:《學前教育教師對特殊幼兒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蘇燕華:《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教師的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饒敏:《臺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ordon Willard, “Attitude.” in Martin Fishbein(Ed.), Reading in Attitudes Theory & Measurement (New York:Wiley Publishers, 1967) , p.457-468.
Avramidis, Elias, Bayliss, Phil, & Burden, Robert, “A Survey into Mainstream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the Ordinary School in on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20, No.2, (2000), pp.191-211.
Bem, Daryl J., Steven R., “Self-Percep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6, (1972), p.1-62.
Best, Roger J., Coney, Kenneth A., Hawkins, Delbert I., Consumer Behavio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97).
Butler, F. Coit,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18, No.1, (1978), p.7-18.
Chandler, Phyllis A., A place for me: Includ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care and education setting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1994).
Chickering, Arthur W. & Reisser, Linda, Education and identity(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93).
Compton, Beulah R., Galaway, Burt, & Cournoyer, Barry R., Social work Processes (7th ed.) (CA: Brooks/Cole, 2005).
Conway, R. N. F., & Gow, L., “Mainstreaming special students with mild handicaps through group instruc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l.9, No.5, (1988), p.34-41.
Cook, Bryan G., “Inclusive attitud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re-service general educators enrolled in a curriculum infus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l.25, No.3, (2002), pp.262-277.
Dunn, Lloyd M., “Special Education for the Mildly Retardcd: Is Much of It Justifiable?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35, (1968), pp.5-22.
Eagly, Alice H., & Chaiken, Shelly,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93).
Eraut, Michael,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4).
Fishbein, Martin, & Ajzen, Icek,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1975).
Foote, N. N. & Cottrell, L. S., Ident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Fullwood, Deborah, Chance and choices:Making integration work ( Baltimore: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1990).
Gagne, Robert Mills,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New York:Dryden press, 1974).
Graff, Orin B. & Street, Calvin M., Belief, Attitude, Improving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6).
Hall, Jay, “Managerial competence: working productively with most of the time.” in Jay Hall (Eds), Models for management:the structure of competence:Classic theories and facts about managing people/ featuring integrating research (The Woodlands: Woodstead Press, 1980) , p.487-496.
Hall, Laura J. & McGregor, Jodie A., “A Follow-Up Study of the Peer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an Inclusive Sch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34, No.3, (2000), pp.114-126.
Harter, Susan, “A model of mastery motivation in childr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W.A. Collins (Ed.),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The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 Erlbaum, 1981) , p.215-255.
Harter, Susan,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Vol.21, No.1, (1978), pp.34-64.
Hee, O. C.,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ustomer-Oriented Behaviour Scale in the Health Tourism Hospitals in Malay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Vol.7, No.3, (2014), pp.771-775.
Inkeles, Alex,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mpetenc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36, No.3, (1966), pp.265-283.
Jarvis, Pet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ondon:Croom Helm, 1983).
Jenkins, J.R., & Pious, C.G., “Full inclusion and the REI: A reply to Thousand and Villa.”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57, No.6, (1991), p.562-564.
Jenkins, Joseph R., Pious, Constance G.. and Jewell, Mark, “Special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 Basic Assumptions,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56, No.6, (1990), pp.479-491.
Kaiser, H. F., “An index of factoric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ca, Vol.39, (1974), pp.31-36.
Kavale, Kenneth A. & Forness, Steven R., “History, Rhetoric, and Reality: Analysis of the Inclusion Debat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l.21, No.5, (2000), p.279-297.
Kochhar, Carol A., West, Lynda L., and Taymans, Juliana M., Handbook for Successful Inclusion ( MD:Aspen Press,1996).
Lipsky, Dorothy K. and Gartner, Alan,“Inclusion,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the Remaking of American Societ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66, No.4, (1996), p.762-796.
Lombana, Judy H., Guidance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5t h ed.) (New York:Merrill, 1992).
McLean, Mary, & Hanline, Mary F, “Providing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 integrated environmen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tur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Vol.10, No.2, (1990), pp.62-77.
Mittler,Peter, Working Towards Inclusive Education : Social Context ( 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2000).
Myers, David G.,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 Graw-Hill, 1993).
O’Hagan, Kieran, “Social work competence.” in O’Hagan, K. (eds),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London & Bristol: Jessica Kingsley, 1996) , p.1-24.
Praisner, Cindy L., “Attitu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oward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 Vol.69, No.2, (2003), pp.135-145.
Rainforth, B., The effects of full inclusion on regular education teacher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esearch Institute,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1992).
Rokeach, Milton,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Hardcove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3).
Scruggs, T. E., & Mastropieri, M. A.,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mg /inclusion, 1958-1995.”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63, No.1, (1996), p.59-74.
Scruggs, Thomas E. & Mastropieri, Margo A., “Teacher perceptions of mainstreaming/ inclusive, 1958-1995: A research synthesis.”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63, No.1, (1996), p.59-74.
Siegel, Janna, & Jausovec, Norbert, Improving teacher 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120, 1994).
Smith, J. David, Inclusion:Inclusion:Schools for all students (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Smith, Tom E, Polloway, Edward A., Patton, James R. & Dowdy, Carol A.,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Boston: Allyn & Bacon, 1998).
Stainback, Susan and Stainback, William, Curriculum Consideration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 Facilitating Learning for All Students (Baltimore:Paul H Brookes Press, 1996).
Turnbull III, H. Rutherford, Free Appropriate Public Education: The Law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es ( Denver:Love Press,1998)
Waldron, K. A., 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educatio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New York:Delman Publishers, 1996).
White, Robert W.,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66, No.5, (1959), p.297-333.
White, Robert W., Ego and reality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63).
York, Jennifer, & Tundidor, Madelin,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 Perspectives of Educator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Vol.20, No.1, (1995), pp.30-44.
Zimbardo, Philip George, Ebbesen, Ebbe B. & Maslach, Christina, Influencing Attitudes and Changing Behavior (MA: Addison-Wesley, 1977).
三、網站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網址:https://ws.dgbas.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NDYzL3JlbGZpbGUvMTEwMjAvMjMwMTE4L2JkOGRhY2I4LTQxNTAtNGRkOC04Y2QwLWI0MWEyNzMyNjBlYS5wZGY%3d&n=TjExMTExMTYucGRm&icon=.pdf (瀏覽日期:2023年8月2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請支持融合教育─自發、互助、共好」〉,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2F2D0CFD692BDB2 (瀏覽日期:2023年8月9日)。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網址:https://www.set.edu.tw/Stastic_Spc/sta2/doc/stuSPC_sch_edulev/stuSPC_sch_edulev_20210528.asp;https://www.set.edu.tw/Stastic_Spc/sta2/doc/stuA_city_All_cls_B/stuA_city_All_cls_B_20210528.asp (瀏覽日期: 2021年5月28日)。
教育部電子報第69期,網址:http://epaper.edu.tw/ (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