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劉勰辭賦論看李白的「詩人之賦」及其通變特色
書刊名: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
作者:許東海
作者(外文):Shie, Tong-hai
出版日期:2000
卷期:30
頁次:頁53-80
主題關鍵詞:李白劉勰文心雕龍辭賦詩人之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辭賦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性的影響,而探討李白賦就成為認識李白詩歌時具有意義的工作;另一方面,李白賦既為六朝之後的唐賦,固有異於且超越六朝賦之處,而劉勰於《文心雕龍》中提出的辭賦論述,也針對當時文風有所批評,並提出不少創作主張。因此,劉勰辭賦論與李白賦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相當的聯繫。尤其是李白辭賦中所展現的「詩人之賦」精神及其通變特色,正是本文所要探討論述的中心。
期刊論文
1.許東海(1997)。從李白賦論李白詩歌的時空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253-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東海(1984)。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錫壬(1991)。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鈴木虎雄(1992)。賦史大要。賦史大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白、安旗(1990)。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勰、黃叔琳(1978)。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開誠(1992)。屈原辭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蔚卿(1997)。魏晉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興祖(1995)。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敬觀、任半塘、張以仁、李正治(19850520)。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曰剛(1987)。辭賦流變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白、詹鍈(1996)。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積高(1998)。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更生(1991)。文心雕龍新論。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簡宗梧(1993)。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簡宗梧(1998)。賦與駢文。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夢鷗(1994)。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東海。論李白賦對六朝文風的因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龔自珍。定庵文集補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