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韋沃《文學理論》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比較
作者:陳忠源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維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René WellekAustin WarrenTheory of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8
摘 要
本文針對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有關文學性質與功用、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諧音節奏格律、文學風格、意象隱喻象徵神話、文學類型、文學評價與文學史等八個議題,和劉勰《文心雕龍》所論及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得出下面結論:二書均一致強調文學的審美性;文學的形式(「文」或「采」)與內容(「質」或「情」)乃一體之兩面,不容割裂;文學的表達方式不出直接的表述(「賦」)、間接的比喻(「比」)與象徵(「興」與「隱」),這三點有如文學之「金科玉律」,可視為文學根本不易之基。
二書還有其他議題的匯合處:文學確實有傳達真理、撥動人心的功用;文學風格由語言文字所形成;語音與文字是文學審美的關鍵;文學類型(genre)是由歷史演化成型的;文學評論家需有深廣的學識與公正客觀的態度;以及文學史所肩負的最重要使命是解釋文學轉變的內、外因素。這裡的每一個共通點,均是當今文學之共識,幾乎已成為此項文學議題之通則。
二書最鮮明的不同點在:韋沃所稱的文學「真理」與劉勰所說的「道」,內涵不同;韋沃從讀者與作品立論而劉勰則從作者的創作立論;劉勰強調創作的真實、真摯性而韋沃則視作品為虛構之想像;劉勰論「文章之鳴鳳」需「藻耀」、「高翔」而韋沃則謂體制之複雜、宏偉、有氣魄方為「偉大」。
本文擴大傳統《文心雕龍》研究的領域,比較二書理論之異同,以勘驗《文心雕龍》所論,揆之西方、衡諸今日,仍為文學不刊之論,《文心雕龍》在世界文論史自應有其舉足輕重之地位。
參考文獻
一、專書(按出版年分,順序排列)
(一)關於《文心雕龍》的專書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上海:上海開明書店,1936;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57。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典文出版社,1959;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李景濚,《文心雕龍評解》。台南:翰林出版社,1967。
李景濚,《文心雕龍新解》。台南:翰林出版社,1968。
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1968。
張嚴,《文心雕龍通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彭慶環,《文心雕龍釋義》。台北:華星出版社,1970。
張嚴,《文心雕龍文術論詮》。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台北:正中書局,1974。new window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台北:華正出版社,1974。
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藍若天,《文心雕龍樞紐論與區分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9。
王久烈、黃錦鋐等,《語譯詳註文心雕龍》。台北:弘道文化出版社,1976。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紀秋郎,《劉勰文學理論的比較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1978。new window
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陸侃如、牟世金,《劉勰和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王更生,《文心雕龍范注駁正》。台北:華正出版社,1979。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81。
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台北:時報出版社,1981。
王金凌,《文心雕龍術語析論》。台北:華正出版社,1981。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
郭晉稀,《文心雕龍譯注十八篇》。香港:中流出版社,1982。
龔菱,《文心雕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
牟世金,《雕龍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
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台北:明文書局,1985。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6。
涂光社,《文心十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馮春田,《文心雕龍釋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7。
朱迎平,《文心雕龍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繆俊傑,《文心雕龍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華仲麏,《文心雕龍要義申說》。台北:學生書局,1988。
趙盛德,《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陳耀南,《文心雕龍論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89。
彭慶環,《文心雕龍綜合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0。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華正出版社,1990。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杜黎均,《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研究和譯釋》。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
陳詠明,《劉勰的審美理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戶田浩曉、曹旭譯,《文心雕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牟世金,《雕龍後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
張文勛,《文心雕龍探祕》。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
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台北:正中書局,1994。
張燈,《文心雕龍辨疑》。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祕寶—文心雕龍》。台北:黎明出版社,1995。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楊明照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台北:樂學出版社,1996。new window
周振甫,《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林杉,《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
陳拱,《文心雕龍本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王更生,《台灣五十年《文心雕龍》論著摘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更生,《歲久彌光的「龍學」家:楊明照先生在「文心雕龍學」上的貢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馮春田,《文心雕龍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0。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
張勉之、張曉丹,《雕心成文-文心雕龍淺說》。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林杉,《文心雕龍文體論今疏》。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補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張文勛,《文心雕龍研究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石家宜,《文心雕龍系統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林杉,《文心雕龍批評論新銓》。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發微》。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
王毓紅,《在《文心雕龍》與《詩學》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汪春弘,《文心雕龍的傳播和影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穆克宏,《文心雕龍研究》。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方元珍,《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以建安時期作家為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new window
戚良德,《文論巨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郭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2004。
胡大雷,《文心雕龍批評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汪洪章,《文心雕龍與二十世紀西方文論》。上海:復旦大學,2005。
戚良德,《文心雕龍分類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黃霖,《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賴欣陽,《「作者」觀念之探索與建構─以文心雕龍為中心的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7。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
羅宗強,《讀文心雕龍手記》。北京:三聯書店,2007。
(二)韋勒克、沃倫專書(中譯本)
韋勒克(R. Wellek)、沃倫(A. Warren)合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韋勒克、沃倫合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
雷納•韋勒克著、林驤華譯,《西方四大批評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韋勒克、沃倫合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等譯,《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84;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修訂版)。
雷納•韋勒克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
卷1.《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卷2.《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卷3.《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卷4.《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卷5.《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卷6.《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卷7.《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卷8.《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雷納•韋勒克著、丁泓等譯,《批評的諸種概念》。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
雷納•韋勒克著、劉讓言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
雷納•韋勒克著、張金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1999。
支宇,《文學批評的批評:韋勒克文學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胡燕春,《比較文學視域中的雷納•韋勒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三)古籍
〔宋〕陸九淵,《象山全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
〔清〕陳奐,《詩毛詩傳疏》。台北:學生書局,1972。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校,《古文辭類纂評註二》。台北:中華書局,1972。
〔南朝〕蕭統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台北:長安書局,1976。
〔明〕屠隆撰,《由拳集》(第二冊)。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
〔宋〕嚴羽,《滄浪詩話》。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清〕朱鶴齡輯注、韓成武校,《杜工部詩集輯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四)其它專書
陳鐘凡,《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中華書局,1927。
韋斯塔(F. W. Westaway)著、徐韋曼譯,《科學方法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
賀拉斯(Horace)著、羅念生譯,《詩學•詩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出版,1968。
姚一葦,《藝術的奧祕》。台北:開明出版社,1968。
衛姆塞特(W.K.Wimsatt)、布魯克斯(C. Brooks)合撰、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中華書局,1973。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4。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75。
黃永武,《中國詩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76。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
C.R. Reaske著、徐進夫譯,《英詩分析法》。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
錢穆,《論語新解》(下冊)。台北:三民書局,1978。
G. Hough著、何欣譯,《文體與文體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錢鍾書,《管錐編》。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北京:中華書局,1979。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1。
王更生等著,《中國文學的探討》。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汪中選注,《詩品注》。台北:正中書局,1982。
王潤華,《比較文學理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出版社,1984。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new window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王達津,《古代文學理論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華諾文學編譯組,《文學理論資料匯編》(上、中、下三冊)。台北:華諾文化出版社,1985。
佛克馬(D. Fokkema)、蟻布思(E. Ibsch)著、袁鶴翔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5。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86。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86。new window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台北:書林出版社,1984。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
艾布拉姆斯(M.H. Abrams)著、朱金鵬、朱荔譯,《歐美文學術語詞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錢鍾書,《七綴集》。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90。
蔣祖怡,《王充的文學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1。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
空海和尚(遍照金剛)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理查茲(I.A. Richards)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裴裴,《文學概論》。台北:復文出版社,1992。
伊果頓(T.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
張靜二,《文氣論詮》。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
徐中玉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黃維樑,《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涂公遂,《文學概論》。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台北:學生書局,1996。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出版社,1998。
沈祥源,《文藝音韻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黃維樑、曹順慶編,《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墾拓:台港學者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卡勒(J. Culler)著、李平譯,《文學理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弗萊(N.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等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王一川,《文學理論》。新加坡:新加坡管理學院,1999。
汪涌豪,《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艾布拉姆斯(M.H. Abrams)著、酈稚牛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王士儀,《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台北:大生出版社,2000。
王曉路,《中西詩學對話》。成都:巴蜀書社,2000。
懷德海(A.N. Whitehead)著、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世界》。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
童慶炳、程正民主編,《文藝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ês)著、陳中梅譯,《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長沙:岳麓出版社,2002。
馬新國主編,《西方文論史》(修訂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胡經之、王岳川、李衍柱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龔鵬程編著,《文史通義導讀》。台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
王之望,《文學風格論》。台北:學海出版社,2004。
黃維樑,《期待文學強人-大陸台灣香港文學評論集》。香港:當代文藝出版社,2004。
凌繼堯,《西方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汪洪章,《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塞爾登(R. Selden)、維德生(P. Widdowson)、布魯克(P.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
洪漢鼎,《詮釋學經典文選》(上、下冊)。台北:桂冠出版社,2005。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
陳煒舜,《楚辭練要》。宜蘭:佛光人文學院,2006。
二、論文集
黃錦鋐等,《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1970。
鄭甤,《文心雕龍論文集》。台中:光啟出版社,1972。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4。
王更生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台北:育民出版社,1980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編》。台北:學生書局,1981。
王元化編,《日本研究文心雕龍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88。
戶田浩曉等著、曹順慶編,《文心同雕集:慶賀楊明照教授八十壽辰》。四川:成都出版社,1990。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四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委員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編,《錢鍾書教授百歲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09。
三、期刊
(一)學報
徐復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東海大學學報》,1959年第1期。new window
紀秋郎,〈文心雕龍二元性的基礎〉,《中外文學》,1978年第12期。new window
梅家玲,〈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1983年第1期。new window
鄭毓瑜,〈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1985年第3期。new window
黃維樑,〈精雕龍與精工甕-劉勰和「新批評家」對結構的看法〉,《中外文學》,1989年第7期。new window
吳熙貴,〈《文心雕龍》與《詩學》幾個理論問題之比較〉,《四川師範學院學報》,1990年第5期。
王更生,〈文心雕龍風格論新探〉,《台灣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36 期。new window
黃錦鋐,〈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思想淵源〉,《逢甲中文學報》,1991年第1期。
紀秋郎,〈Tongbian 通變(Tradition and Change)〉,《淡江評論》,1994年第3期。
黃維樑 ,〈Fenggu 風骨(Wind and Bone; Forceful and Affective Power in Literature) ),《淡江評論》,1994年第3期。
張辰,〈劉勰《文心雕龍》與亞理斯多德《詩學》相異論〉,《內蒙古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曾玉章,〈亞里斯多德與劉勰語言風格論美學思想比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蘇慧霜,〈韋勒克、華倫《文學論》評析--談意象、象徵、隱喻、神話〉,《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003年第14期。new window
汪洪章,〈形式派的「陌生化」與《文心雕龍》的「隱」和「奇」〉,《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王毓紅,〈劉勰與亞里斯多德形而上文學本原理論之比較〉,《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劉紹瑾,〈以比較的視野看劉勰的復古文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汪洪章,〈劉勰與英加頓論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學海》,2004年第6期。
鄒廣勝,〈從《文心雕龍》的研究看中西文論對話〉,《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魏瑾,〈劉勰與亞理斯多德的功用詩學觀比較研究——《文心雕龍》與《詩學》比讀〉,《雲夢學刊》,2005年第4期。
殷滿堂,〈劉勰的情采說與英美新批評的文學本體論〉,《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曹順慶,〈文學理論的「他國化」與西方文論的中國化〉,《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黃維樑,〈委心逐辭,辭溺者傷亂:從《文心雕龍•熔裁》論《離騷》的結構〉,《雲夢學刊》,2005年第6期。
黃維樑,〈東海西海心理攸同—試論中西文學文化的大同性〉,《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第1期。
劉業超,〈東方《文心》與西方《詩學》的跨文化比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
黃維樑,〈二十世紀文學理論:中國與西方〉,《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二)雜誌
施友忠著、梁一成譯,〈文心雕龍英譯本序言〉,《文壇》,1971年第129期。
陳慧樺,〈從中西觀點看劉勰的批評論〉,《幼獅月刊》,1974年第1期。
魯迅,〈詩論題記〉,《魯迅研究年刊》,1979年(創刊號)。
黃維樑,〈在劉勰的偉大傳統裏——評沈謙著〈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書評書目》,1981年第94期。
黃維樑,〈美國的文心雕龍翻譯與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91年第1期。new window
黃維樑,〈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2年第1期。new window
黃維樑,〈略說中西思維方式〉,《香江文壇》,2002年第11期。
馬煥然,〈《詩學》與《文心雕龍》文學歷史觀比較研究〉,《現代語文》,2008年第10期。
(三)報紙
黃維樑,〈911:美國人以詩療傷〉。台北:《聯合報》,2006.9.6。
四、博碩士論文
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
劉振國,《劉勰明詩篇探究》。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
吉伯斯(D.A. Gibbs ),《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n-hsin Tiao-lung)。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論文,1970。
王金凌,《劉勰年譜》。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沈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韓玉彝,《文心雕龍與儒道思想的關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紀秋郎,《劉勰文心雕龍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new window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new window
陳坤祥,《文心雕龍指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邵耀成(Paul Youg-shing Shao),《劉勰:理論家、批評家、修辭學家》(Liu Hsieh As Literary Theorist,Critic,and Rhetorician)。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論文,1981。
顏賢正,《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陳素英,《文心雕龍對後世文論之影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new window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李得財,《劉勰文心雕龍中之文質彬彬論》。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金民那,《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鄭根亨,《文心雕龍風格探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高瑞惠,《文心雕龍美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張秀烈,《文心雕龍「道沿聖以垂文」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鄭根亨,《文心雕龍風格論探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高瑞惠,《文心雕龍美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吳在玉,《劉勰的文學史觀》。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昭瑛,《劉勰的文類理論與儒家的整體性世界觀:一個辯護》。國立台灣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new window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魏素足,《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相馥,《文心雕龍修辭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劉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胡仲權,《文心雕龍之修辭理論與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8。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卓國浚,《文心雕龍之建安七子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林柏宏,《文心雕龍的文學心理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瑋娟,《文心雕龍修辭理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裕鑫,《文心雕龍之美學範疇探微》。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昌懋,《文心雕龍辭格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施筱雲,《文心雕龍辨騷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文章藝術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運用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素卿,《文心雕龍物色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蔡琳琳,《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卓國浚,《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方柏琪,《六朝詩歌聲律理論研究——以文心雕龍.聲律篇為討論中心》。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啟仁,《文心雕龍「通變理論」之詮釋與建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張美娟,《文心雕龍樞紐論詮釋——以「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美學意涵為詮釋進路》。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賴欣陽,《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象》。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林文琦,《文心雕龍文學評價問題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英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明生,《文心雕龍宗經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李致蓉,《言意之辨與文心雕龍文學技巧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蘇忠誠,《文心雕龍神思覈論》。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黃承達,《文心雕龍創作論實際批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林陽明,《文心雕龍總術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
林家宏,《文心雕龍文體論實際批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包劍銳,《黃維樑與文心雕龍之六觀說》。內蒙古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10。
五、外文專書(按出版年分,順序排列)
(一)韋勒克、沃倫外文專書
Wellek, R., Immanual Kant in England 1793〜183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31.
Wellek, R., The Rise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1.
Wellek, R.,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Vol. 1. The Later Eigh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5.
Vol. 2. The Romantic Ag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5.
Vol. 3. The Age of Tran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Vol. 4.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Vol. 5. English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Vol. 6. American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Vol. 7. German, Russian and Eastern European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Vol. 8. French, Italian and Spanish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Wellek, R. & Warren. A., Theory of Literature(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56.
Wellek, R., Eassays on Czech Literature. The Hague: Mouton Press, 1963.
Wellek, R.,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63.
Wellek, R., Confrontations: 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Relations between Germany,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Wellek, R.,The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of the Prague School.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9.
Wellek, R., Discriminations: Further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0.
Wellek, R,. Four Critics: Croce, Valery, Lukas, Ingard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
Wellek, R., 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2.
(二)其它外文專書
Richards, I. A.,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World,Inc., 1925.
Whitehead, A. N.,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
Empson, W.,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London : Chatto and Windus Press, 1930.
Brooks, C. and Warren, R., Understanding Poet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ress, 1960.
Liu, J. Y., 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Ransom, J. C., The New Criticism.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9.
Lentricchia, F., After the New Critic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Eagleton, T.,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Shih, V. Y. C.,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83.
Yu, P.,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Summers, 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ssex: Longman, 1987.
Selden, R., Practising Theory and Reading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 1989.
Culler, J., Literary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Baldick, C.,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uller, J., Deconstruction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2003.
Selden, R., Widdowson, P. and Brooker, P.,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Harlow: Pearson Longman , 2005.
六、網路
台灣期刋論文索引(網址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網址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網址http://esource.ncl.edu.tw/)
Ceps中文電子期刊(網址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中國期刊網(網址http://caj.ncl.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