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道必簡— —論劉勰《文心雕龍》對於劉熙載《藝概》的影響
作者:林家宏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游志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劉勰文心雕龍劉熙載藝概影響研究契合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劉熙載為晚清著名的學者、文學評論者與教育者,其一生躬行實踐於傳統儒學,而有著「粹然儒者」的稱號。劉熙載晚年講學於上海龍門書院,《藝概》一書的內容便是其講學十餘年來的累積,被譽為是繼《文心雕龍》之後的又一部傑作,是繼劉勰《文心雕龍》之後又一部通論各種文體的傑作,評價甚高。
爬梳《藝概》百年來的研究成果,近二十年來開始有學者作《文心雕龍》與《藝概》的影響研究,發現這兩部作品分別而觀,各是傑作,合併而論,更是有不少雷同、相近與互文之處,這些比較研究的初步成績,揭示《文心雕龍》與《藝概》的比較、影響研究是值得關注的,其中有著許多尚待耕耘的研究課題。
劉勰《文心雕龍》是中國傳統文學批評史上,最具系統性的著作,歷來龍學的研究者眾,致使研究者對於龍學理論的掌握,是相對更容易的。相較之下,《藝概》研究的成果遠遠不如龍學,對於《藝概》中的理論體系的建構完整度,實亦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是以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一則藉由西方比較文學中的策略方法,擇取合於《藝概》與《文心雕龍》二書關係者,挪以借用;二則篩選《藝概》與《文心雕龍》相為重疊的題材,以為細緻閱讀比較;三則透過多方比較、多層分析,將《藝概》緊貼於《文心雕龍》,藉由《文心雕龍》之系統化論述,以建構《藝概》所謂的藝之概貌。
本論文將《文心雕龍》與《藝概》並列合觀,一方面藉由《文心雕龍》在中華文論中的特殊地位,以襯托出《藝概》的價值;一方面則可在《藝概》的繼承痕跡上,看到《文心雕龍》對後代文論的影響力;此二點,一以溯源,一以尋承,二者的角度雖然有別,不過其根本目的則是殊途而同歸,以建構中國傳統文論體系為其終極目標。
一、 傳統文獻
(依四部為序)

(一)經部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周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宋〕朱熹集注:《詩經集注》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屈萬里:《尚書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二)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晉〕陳壽著、〔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劉知幾:《史通》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范瞱著、〔唐〕李賢等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三)子部
〔周〕老聃著、朱謙之注:《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周〕荀子著、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莊周著、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年。
〔秦〕呂不韋編、高誘注:《呂氏春秋》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梁園隷修、薛樹聲等纂《興化縣誌.卷十三》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四)集部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臺北市:西南出版社,1974。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禦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永榕、紀昀等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於光華編註:《評註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臺北:漢苑出版社,1976年。
〔清〕王又華:《古今詞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二、《藝概》專類

(一)《藝概》相關著作(依作者筆劃為序)
〔清〕劉熙載撰、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清〕劉熙載撰、王國安標點:《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劉熙載撰、徐俊西編:《海上文學百家文庫4.劉熙載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清〕劉熙載撰、袁津琥校注:《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一版二刷。
〔清〕劉熙載撰、劉立人、陳文和點校:《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清〕劉熙載撰、薛正興點校:《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劉熙載撰:《游藝約言》,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
〔清〕劉熙載撰:《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冊1714.藝概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熙載撰、龔鵬程撰述:《藝概.導讀》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
上海師範大學編:《劉熙載傳記資料》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1986-1994年。
王大亨:《劉熙載書概簽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0年。
王氣中:《劉熙載和《藝概》》臺北:萬卷樓,1993年。
王氣中:《藝概箋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1986年。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明清文話敘錄》臺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06年。
金學智評注:《書概評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
孫原平選注:《劉熙載書法論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
徐中玉、蕭華榮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成都: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徐林祥:《重新認識劉熙載:紀念劉熙載誕辰200周年》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10月。
徐林祥:《劉熙載及其文藝美學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8月初版。
徐林祥主編:《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秦金根:《《藝概・書概》疏解》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瀋陽:遼海出版社,2010年2月。
楊寶林:《劉熙載書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萬志海:《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年。
鄧 雲、李家才、黃倫生、李民勝注譯:《詞曲概.經義概注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
韓烈文:《劉熙載《藝概》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二)碩、博士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為序)
1、台灣地區:new window
柯夢田:《劉熙載《藝概》詩歌理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德龍:《劉熙載《文概》之文論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天祥:《劉熙載《藝概》之藝術思想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甘秉慧:《劉熙載《藝概.經義概》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義騰:《劉熙載音韻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安琪:《劉熙載寓言散文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趙雄健:《經世與明道:劉熙載宋詞學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2、大陸地區:
元文廣:《劉熙載《藝概.賦概》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海濤:《從劉熙載到王國維——兼論中國傳統美學的近代轉型》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1年。
王 惠:《試論劉熙載的教育思想》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 蕾:《《藝概.書概》中的書學思想探析》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年。
付蘭:《劉熙載文藝正變發展觀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7年。
白 靜:《劉熙載詩學理論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1年。
伍慧珠:《劉熙載詞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哲學碩士論文,1989年。
成 堯:《劉熙載與王國維詞論比較研究》恩施:湖北民族學院文藝學,2015年。
朱育江:《劉熙載文藝批評思想研究》牡丹江:牡丹江師範學院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江興棕:《劉熙載《藝概》詞學理論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李冬怡:《古典詩論中的「詩眼」研究》瀋陽: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玉姣:《劉熙載書法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李宏宇:《劉熙載《藝概》修辭論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超:《論劉熙載《藝概》的文學接受思想》杭州:浙江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 蒙:《劉熙載《藝概.文概》文論思想研究》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7年。
李曉琳:《論劉熙載書論中文學思想的滲透》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04年。
肖 營:《劉熙載《藝概.經義概》探微》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孟 宇:《劉熙載意境創造理論研究》瀋陽: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3年。
信玉薇:《劉熙載《藝概.書概》書法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3年。
施仲貞:《劉熙載楚辭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胡曉旭:《劉熙載古文敘事理論探要》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8年。
唐小寧:《《周易》對劉熙載美學思想影響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3年。
孫士聰:《《藝概》文體思想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文藝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4年。
徐林祥:《鏡與日: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秦金根:《劉熙載書法理論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00年。
袁明慧:《《藝概.賦概》注評》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5年。
張佳:《從《藝概》看劉熙載寫作理論》長春:長春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3年。
曹 靜:《劉熙載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名生:《劉熙載草書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陳志:《劉熙載《藝概》及其創作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 志:《劉熙載《藝概》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學森:《《藝概》的文學理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寶林:《劉熙載書學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9年。
賈小青:《劉熙載藝術史思想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06年。
鄒韋華:《劉熙載書學技法理論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09年。
廖妍南:《劉熙載散文理論探微》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8年。
廖希為:《劉熙載文藝思想在晚清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恩施:湖北民族學院文藝學,2014年。
趙曉叢:《「文為心學」—劉熙載心學本體論文藝思想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4年。
劉振良:《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 偉:《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0年。
韓唱暢:《劉熙載繪畫觀念研究》西寧:廣西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7年。
(三)期刊與單篇論文(依作者筆劃為序)
〔日本〕相川政行:〈關於劉熙載的書論中「分數」用語的考察〉,《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子 耕:〈情深親切,尤為詩之深致——劉熙載關於詩歌內容特點的理論〉,《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1985年。
元文廣:〈劉熙載《賦概》與《毛詩序》之關系研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5年。
公丕普:〈「書如其人」思想的邏輯支點與時代困境〉,《中國書法》第16期,2017年。
毛正天:〈隨物宛轉,與心徘徊:詩的生成機制——中國古代心理詩學研究〉,《學術論壇》第10期,2005年。
毛時安:〈《藝概》和劉熙載的美學思想〉,《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士軍:〈談《藝概.書概》中的審美教育思想〉,《藝術教育》第Z4期,2017年。
王世德:〈劉熙載《藝概》中辯證的美學思想〉,《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志明、潘世秀:〈《藝概》:一部舉少概多的藝術通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
王志明、潘世秀:〈劉熙載《藝概》的詞品說〉,《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
王志彬:〈《藝概》寫作論輯要〉,《內蒙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2年。
王車琚:〈從劉熙載《藝概》中評寬隸而狹分〉,《明日風尚》第19期,2018年。
王建國:〈劉熙載草書技法論及其對當下草書創作的啟示〉,《南方論刊》第5期,2007年。
王春南:〈劉熙載論草書法度〉,《書畫藝術》第1期,2001年。
王春鳴:〈劉熙載美學思想探微〉,《藝術百家》第S2期,2009年。
王軍:〈「醜」的文化學闡釋——讀中國古典美學斷想〉,《中州學刊》第5期,1988年。
王振寧:〈知人論世——評《劉熙載年譜》〉,《社會科學輯刊》第3期,2011年。
王氣中:〈劉熙載論文章的自然美〉,《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第1期,1988年。
王海濤:〈劉熙載的文道觀與王國維的非功利審美觀〉,《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
王海濤:〈劉熙載與王國維美學方法論比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3年。
王新祥、張漢清:〈《文概》對藝術辯證法的研討〉,《青海師專學報》第2期,1999年。
王德彥:〈劉熙載與海派書法〉,《中國書法》第7期,2015年。
王衛星:〈立「縱」尊「橫」與陰陽正變——劉熙載詞體正變觀研究〉,《詞學》第1期,2013年。
丘世友:〈劉熙載的詞品說〉,《學術研究》第1期,1964年。
包根弟:〈《詞概》創作技巧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紀念許世瑛先生九十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4月。
包根弟:〈《詞概》創作法則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第五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3月。
包根弟:〈《詩概》陶潛論析評〉,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2001年10月。
包根弟:〈《藝概.詞曲概》詞學創作主體論〉,《輔仁國文學報》第14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包根弟:〈《藝概.詩概》杜甫論析評〉,《輔仁國文學報》第28期,2009年4月。
包根弟:〈劉熙載《詞概》風格論探析〉,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輔仁大學國文學報》第17期,2001年11月。new window
包根弟:〈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發微〉,龔鵬程,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中國文哲專刊18,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1年6月。new window
包根弟:〈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學源流論探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第四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3月。
包根弟:〈論《藝概.詩概》評李白〉,《輔仁國文學報》第22期,2006年7月。
包根弟:〈論劉熙載評屈原〉《先秦兩岸學術》第5期,2006年3月。new window
田 蔚:〈劉熙載《藝概》論《史記》〉,《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11年。
田忠輝:〈《藝概》淺說〉,《北方論叢》第2期,1997年。
由興波、王娜娜:〈文藝的綜合與綜合的文藝——《劉熙載書學研究》評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4年。
向 彬:〈文之不飾者乃飾之極——評楊寶林教授《劉熙載書學研究》〉,《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
安國梁:〈劉熙載藝術思想淺談〉,《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0年。
成 堯:〈劉熙載與王國維詞體論的比較研究〉,《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15年。
朱 樺:〈《藝概》中創新意識的當代思考〉,《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供羅:〈論《藝概》對《文心雕龍》的引用〉,《文山學院學報》第26卷第4期,2013年8月。
何新文:〈劉熙載漢賦理論述略〉,《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88年。
佛 雛:〈劉熙載的美學初探〉,《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佛 雛:〈劉熙載的美學思想初探〉,《江海學刊》第3期,1962年。
佛 雛:〈劉融齋與王靜安——兩家詩說比較劄記〉,《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吳宇棟:〈書海撈針是史料,洽悉翔實見考據——評楊抱樸《劉熙載年譜》〉,《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
吳坤培:〈我的劉熙載研究〉,《中國書法》第3期,2018年。
吳坤培:〈劉熙載「致賡廷」信劄初釋〉,《天津美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0年。
吳坤培:〈劉熙載書法篆刻活動新證〉,《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第4期,2018年。
吳宗海:〈劉熙載《藝概》中的寫作理論〉,《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7年。
吳建民:〈劉熙載對傳統文學本體論之接受、重建及其經學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5年。
吳柏森:〈論《藝概》關於屈原和〈離騷〉的評論〉,《三峽論壇》第5期,第230期,2010年。
吳振華:〈從劉熙載到王國維〉,《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07年。
宋曉雲:〈劉熙載與舉奢哲、阿買妮詩歌創作觀之比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
李 文:〈貴乎天者,忘乎天者也——評《劉熙載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
李 浩:〈論中國藝術史上的審醜意識〉,《人文雜誌》第6期,1990年。
李 運:〈何為「周旨蕩而史意貪」?〉,《北方文學》第5期,2018年。
李成林:〈論《藝概.經義概》的理論特色及貢獻〉,《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0年。
李志勇:〈淺談劉熙載的書法批評思想〉,《書法賞評》第3期,2008年。
李長之:〈劉熙載的生平及其思想——十九世紀的一個文藝批評家〉,《青年界》第1卷第4期,1946年4月。
李冠華、何妍:〈簡論《藝概》之「概」〉,《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11年。
李海燕:〈試論劉熙載「人格——藝術」美學思想〉,《文教資料》第10期,2007年。
李國新:〈劉熙載《藝概》「奇正」論〉,《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
李國新:〈劉熙載《藝概》以聲為中心的主要概念〉,《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1期,2017年。
李國選:〈劉熙載對古代散文的審美追求〉,《宜賓師專學報》第Z1期,1988年。
李清良:〈從《藝概》看古代文論思維方式的現代轉化〉,《文學評論》第1期,2003年。
李朝正:〈一部古代散文理論的集大成:劉熙載《文概》發徽〉,《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1988年。
李漢超:〈劉熙載《藝概》例話〉,《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1982年。
李漢興:〈論儒學對劉熙載書法美學思想的影響——從「中和」「狂狷」「鄉願」談起〉,《學術探索》第9期,2014年。
李德仁:〈劉熙載美學思想與道家思想〉,《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慶:〈劉熙載詞論溯源〉,《科教導刊(中旬刊)》第9期,2010年。
李曉琳:〈劉熙載辯證文藝觀及其文化意蘊〉,《社會科學戰線》第11期,2013年。
杜 娟、彭紅衛:〈劉熙載詞體正變觀及其詞學審美〉,《青年.文學家》第21期,2018年。
束舒婭、徐倩:〈劉熙載《藝概》研究史綜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2卷第2期,2011年4月。
肖 營:〈劉熙載《藝概.經義概》探微〉,《語文學刊》第S2期,2006年。
阮 忠:〈劉熙載散文理論研究〉,《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5年。
周 斌:〈辯證:劉熙載書藝之審美理想〉,《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9年。
周 鋒:〈論劉熙載文學思想的儒家傾向〉,《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
周淑媚:〈劉熙載「藝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5期,1991年6月。
周進芳:〈劉熙載「意格說」中的文體觀〉,《湖北社會科學》第5期,2006年。
周聖偉:〈劉熙載詞論的哲學智慧〉,《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6年。
周遠斌:〈文學是心學——劉熙載文論擷英兼評現當代文學之失〉,《重慶社會科學》第7期,2006年。
周興泰、王萍:〈古代賦論之敘事觀〉,《文藝評論》第3期,2016年。
和 州:〈《藝概》風流說融齋——兼讀劉熙載尺牘〉,《中國書畫》第5期,2012年。
和麗春:〈淺議《藝概》所體現出的儒家思想——主要以《詩概》為例〉,《文學理論》第32期,2014年。
宗廷虎:〈劉熙載《藝概》的修辭論(上)〉,《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
宗廷虎:〈劉熙載《藝概》的修辭論(下)〉,《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
宗若鐵:〈《藝概》的怪石美思想探略〉,《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第1期,1988年。
於傳勤:〈略談劉熙載的《藝概》〉,《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
易 容:〈走近「醜、怪」:讀解近代審美意識嬗變之跡的新視角〉,《社會科學》第4期,1999年。
易 容:〈試論中國近代文藝審美中之「醜怪」意識〉,《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99年。
林明珠:〈劉熙載詩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16期,1990年3月。
祁志祥:〈劉熙載的文藝美學觀〉,《燕趙學術》第1期,2012年。
邱世友:〈「通道必簡,品格為重」的文學主張:劉熙載和他的《藝概》〉,《廣州師院學報》(社科版)第4期,1987年。
邱世友:〈劉熙載的詞品說——融齋詞論之一〉,《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邱世友:〈劉熙載論詞的含蓄和寄託——融齋詞論之二〉,《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邱瑰華、武淼:〈韓愈詩歌的「正」與「奇」〉,《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
金學智:〈「一」與「不一」——中國美學史上關於藝術形式美規律的探討〉,《學術月刊》第5期,1980年。
金學智:〈劉熙載的書法美學思想〉,《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姚文放:〈古典書法美學的總結——簡論劉熙載的書法美學思想〉,《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姚振黎:〈自劉熙載〈文概〉論韓文之義法〉,《孔孟月刊》第25卷第10期,1986年7月。new window
施仲貞:〈劉熙載楚辭學的研究方法〉,《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
施仲貞:〈論劉熙載評鑒詞的楚辭尺度〉,《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9年。
施仲貞:〈論劉熙載楚辭學的藝術研究〉,《理論月刊》第10期,2007年。
施仲貞:〈論劉熙載詩賦對楚辭的接受〉,《井岡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施仲貞:〈論劉熙載對楚辭源流的考辨〉,《常熟理工學院學報》第11期,2007年。
星 漢:〈詩品未必盡如人品〉,《中華詩詞》第4期,2015年。
柯夢田:〈劉熙載「藝概」詩歌創作論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1期,1990年5月。new window
柯夢田:〈劉熙載與《藝概》〉,《中國國學》第18期,1990年11月。
洪永穩:〈清代書學中的「醜學」理論及其成因〉,《中國書法》第10期,2018年。
胡可先:〈劉熙載論李白繹說〉,《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7年。
胡俊俊、李憧:〈《藝概注稿》述評〉,《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2009年。
胡曉旭:〈從《藝概.文概》看劉熙載之立意觀〉,《青年文學家》第17期,2017年。
夏中義:〈古典文論的現代解釋倫理——以劉熙載《藝概》研究為探討平臺〉,《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2015年。
夏敬觀:〈劉融齋詩概詮說〉,《唐詩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孫 晶:〈在古典賦論與近代賦論之間——論清人劉熙載的賦學批評〉,《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9年。
孫士聰、孫宗廣:〈《藝概》文體互通論初探——劉熙載文體論之一〉,《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
孫士聰、黃文祥:〈劉熙載「日喻說」及其現代闡釋〉,《常熟高專學報》第5期,2004年。
孫華瑋:〈劉熙載「自然本色論」芻議〉,《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3期,2007年。
孫華瑋:〈劉熙載藝術發展論概說〉,《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
孫福軒:〈劉熙載古體賦論試議〉,《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
孫維城:〈《藝概》對《人間詞話》的直接啟迪——王國維美學思想的傳統文化精神〉,《文藝研究》第3期,1996年。
孫蓉蓉:〈「物一無文」與《藝概》〉,《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
徐中玉、蕭華榮:〈論劉熙載的文藝思想——《劉熙載論藝六種》序論〉,《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88年。
徐北辰:〈劉熙載論唐宋八大家〉,上海:《晨報》,1935年。
徐志興:〈「醜極即美極」的美學內涵〉,《榮寶齋》第1期,2003年。
徐林祥:〈臺灣香港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研究述評〉,《學術研究》第1期,2003年。
徐林祥:〈劉熙載的思想、學術及其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4年。
徐林祥:〈論《周易》哲學對劉熙載美學思想的影響〉,《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林祥:〈論晚清學者劉熙載的主導思想與價值取向〉,《青海社會科學》第4期,2011年。
徐林祥:〈論黑格爾與劉熙載美學思想的異同〉,《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林祥:〈論劉熙載對文學語言表達技術的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2011年。
徐林祥:〈融齋龍門弟子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廣東社會科學》第4期,2006年。
徐振輝:〈《藝概》的文學比較方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2年。
徐振輝:〈劉熙載論書「氣」箋釋〉,《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1999年。
殷大雲:〈劉熙載《藝概.詞曲概》初探〉,《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殷光熹:〈劉熙載詞論初探〉,《雲南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1988年。
殷光熹:〈劉熙載楚辭論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1995年6月。
秦佳妮:〈《藝概.詩概》中的「以理入詩」觀〉,《文教資料》第30期,2010年。
秦金根:〈劉熙載的字體研究及其意義〉,《書法之友》第8期,2002年。
秦金根:〈劉熙載的書法批評〉,《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4年。
秦金根:〈劉熙載的書法發展觀〉,《書法之友》第12期,2001年
袁明慧:〈《藝概.賦概》研究綜述〉,《南昌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
袁津琥:〈《藝概》選注本六種述評〉,《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
袁津琥:〈《藝槩注稿》補箋〉,《中國俗文化研究》第0期,2012年。
袁津琥:〈一動萬隨,明斷暗續——再談《藝概》一書的寫作特點〉,《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2011年。
袁津琥:〈看似容易卻艱辛——《書概箋釋》漫談〉,《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7期,2018年。
袁津琥:〈試論劉熙載及其《藝概》〉,《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9年。
袁津琥:〈鑲金嵌玉,碎錦成文——淺談《藝概》一書的寫作特點〉,《古典文學知識》第1期,2011年。
馬 濤:〈「復性」與「游藝」:論劉熙載的「內聖」境界與其「詩品」理想的融通〉,《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2016年。
啟 坤:〈對劉熙載論草書的認識〉,《文史雜誌》第1期,1992年。
張 超、劉曉榮:〈劉熙載美學思想與室內設計創意的方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
張 幹:〈劉熙載「變調」說之得失談〉,《安徽文學(下半月)》第4期,2008年。
張 穎、陳羽翔:〈劉熙載詞論探究〉,《安徽文學(下半月)》第8期,2012年。
張 蕓:〈論劉熙載《詩概》對古代詩歌本體論的繼承和發展〉,《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14年。
張士春:〈劉熙載寫作理論初識〉,《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1988年。
張兆勇:〈《藝概.詩概》理路、使命及得失談〉,《銅陵學院學報》第5期,2011年。
張宏梁:〈重新審視「東方黑格爾」〉,《博覽群書》第5期,2012年。
張其俊:〈「詩中有畫」說點染〉,《中華詩詞》第4期,2016年。
張建永:〈超越象外的主體審美意識〉,《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7年。
張思齊:〈在比較的視域中看劉熙載的制藝理論與實踐〉,《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
張紅軍:〈從「立天定人」到「由人復天」——劉熙載書論中「我」的主體意識論〉,《當代藝術》第1期,2013年。
張瑞君:〈劉熙載杜詩論探析〉,《教學與管理》第5期,1989年。
張漢清、方弢:〈淺論劉熙載的兼美觀〉,《大連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張維昭:〈論劉熙載文學思想的儒道互補〉,《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2005年。
張韶祈:〈劉熙載詩學觀重探--以「才學並重,奇法兼備」為中心〉,《東吳中文學報》第33期,2017年5月。
張興田、吳建民:〈劉熙載以「味」論賦〉,《大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
張興田、吳建民:〈劉熙載辭賦創作主體論淺探〉,《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
張興田、吳建民:〈劉熙載辭賦創作論〉,《牡丹江大學學報》第4期,2009年。
張興田:〈劉熙載論賦之發生及流變〉,《齊齊哈爾職業學院學報》第1期,2007年。
張鬱明:〈劉熙載書法體系引論——中國書法大系初探〉,《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敏 澤:〈劉熙載及其《藝概》〉,《形象.意象.情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
曹 東:〈劉熙載及其詩歌簡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
曹 靜:〈論劉熙載的儒道佛圓通思想〉,《語文學刊》第17期,2009年。
曹保合:〈劉熙載的風格論〉,《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4期,1998年。
曹保合:〈談劉熙載的品格論〉,《衡水師專學報》第1期,2002年。
曹靜:〈劉熙載「交遊不多」諸說辯〉,《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S2期,2009年。
梁成林:〈從《藝概》看劉熙載的文藝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1年。
莫立民:〈一位別具氣質的作家——劉熙載詩詞創作評論〉,《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
莫其康:〈德藝雙輝的一代大師——紀念劉熙載逝世130周年〉,《江蘇地方誌》第1期,2011年。
許學剛:〈劉熙載《藝概》論詞的藝術辯證法〉,《紹興師專學報》第1期,1990年。
郭 迪:〈論劉熙載的八股文觀〉,《揚州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2017年。
郭 強:〈劉熙載對詩品與人品的美學思考〉,《藝術百家》第5期,2017年。
郭延禮:〈論劉熙載文學批評的特色〉,《齊魯學刊》第6期,1994年。
郭啟宏:〈漫話「詩眼」〉,《劇本》第10期,2015年。
陳 志:〈劉熙載《藝概.經義概》芻議〉,《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
陳 志:〈劉熙載詩歌創作理論初探〉,《社科縱橫》第3期,2006年。
陳 志:〈論劉熙載《藝概.文概》中的散文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第6期,2006年。
陳 晉:〈劉熙載對詩歌藝術辯證法的探討〉,《社會科學》第5期,1985年。
陳 敏:〈劉熙載美學意境創造論〉,《探索與爭鳴》第9期,2001年。
陳 莊:〈劉熙載《藝概.文概》初探〉,《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1年。
陳 遠、佛雛:〈關於劉熙載美學思想問題的通信〉,《江海學刊》第6期,1964年。
陳水雲:〈劉熙載的詞品說及其生成的學術背景〉,《鄂州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
陳平驪:〈虛實之間,別開藝境——劉熙載《藝概》中「虛與實」概念的美學探析〉,《理論界》第10期,2008年。
陳永標:〈劉熙載的藝術審美觀——兼論《藝概》對我國古典美學理論的繼承和把握〉,《文藝理論研究》第6期,1993年。
陳名財:〈劉熙載書學「意」、「象」論的文化精神〉,《文史雜誌》第4期,1998年。
陳華東:〈重讀《藝概》引發的斷想〉,《社會科學論壇》第6期,2014年。
陳開政:〈《藝概.書概》的基本理論淺析〉,《青年文學家》第35期,2014年。
陳德禮:〈劉熙載的《藝概》及其辯證審美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7年。
陶型傳:〈「元分」品格——劉熙載美學思想散論之二〉,《文藝理論研究》第4期,2013年。
陶型傳:〈「文之道,時為大」——劉熙載美學思想散論之四〉,《文學與文化》第1期,2014年。
陶型傳:〈「物一無文」和「物無一則無文」——《藝概》的審美方法論之一〉,《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陶型傳:〈「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劉熙載美學思想散論之一〉,《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2013年。
陶型傳:〈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劉熙載的美學思想散論之一〉,《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2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陶型傳:〈既要「融貫變化」又能「渾然無跡」——《藝概》中的章法論剖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985年。
陶型傳:〈藝術創造中的對立強化規律——劉熙載的審美方法論之二〉,《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陸 煒:〈劉熙載論詩品與人品〉,《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陸明君:〈朗若軒學書碎語〉,《中國書畫》第12期,2011年。
陸曉光:〈「文,心學也」——試論劉熙載文藝思想的一個根本觀點〉,《學術月刊》第7期,1983年。
傅勇林:〈文脈、意脈與語篇闡釋——Halliday與劉熙載篇章理論之比較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第1期,2000年。
賀方剛:〈情感與書法創作、欣賞的關系探析——引「情感指向」的方法於《書概》的解讀當中〉,《濟寧學院學報》第3期,2017年。
賀陶樂:〈對劉熙載論《左傳》敘事藝術的闡釋〉,《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
黃 河:〈情感表現的藝術——論劉熙載的詩歌思想〉,《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0年。
黃 偉、董芬:〈范伯子詩學淵源考論〉,《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9年。
黃 潔:〈劉熙載文藝美學思想的要義〉,《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
黃海章:〈評劉熙載的《藝概》〉,《中山大學學報》第1期,1962年。
黃黎星:〈劉熙載《藝概》中的援《易》立說〉,《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9年。
塗承日:〈劉熙載「鑿空亂道」說的詩學闡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
楊心果:〈劉融齋詩概詮說〉,《中國詩季刊》第2卷第4期,1971年12月。
楊抱樸、劉宏:〈劉熙載致強汝詢三封信劄考釋〉,《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3期,2016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簡介〉,《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5年。
楊抱樸:〈袁昶日記中有關劉熙載的文獻〉,《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
楊抱樸:〈從《四旬集》到《昨非集》——兼論劉熙載前後期學術思想的變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6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一)〉,《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7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二)〉,《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三)〉,《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
楊抱樸:〈劉熙載年譜(四)〉,《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
楊抱樸:〈劉熙載行跡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
楊抱樸:〈劉熙載佚詩考〉,《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2010年。
楊抱樸:〈劉熙載的書品人品論——從「狂狷」、「鄉願」談起〉,《北方論叢》第1期,2007年。
楊抱樸:〈劉熙載與齊學裘的交遊〉,《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
楊柏嶺:〈劉熙載「厚而清」藝術理念評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
楊婭萍、何奎:〈簡析「書當造乎自然」〉,《北方文學》第33期,2017年。
楊詠祁:〈《藝概》論美學範疇「氣」〉,《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楊學銘:〈詩品出於人品——略論劉熙載的一條文學批評原則〉,《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
楊曉萍、殷麒鵬:〈論康有為八分觀中對所引劉熙載文句的誤讀〉,《中國書法》第6期,2017年。
萬 奇:〈劉熙載散文理論探微〉,《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
萬志海:〈美在本色—劉熙載對劉勰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1年12月。
萬志海:〈劉熙載「自成一家」論〉,《人文論譚》第0期,2010年。
萬志海:〈劉熙載美學思想辨析——兼論劉熙載美學思想與《周易》哲學之間的關系〉,《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期,2007年。
葉培貴:〈晚清書論三傑〉,《書法之友》第6期,2000年。
葉當前:〈論《藝概》的文藝批評方法〉,《巢湖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
董乃斌:〈《藝概.詩概》的詩歌敘事理論——劉熙載敘事觀探索之一〉,《文學遺產》第4期,2012年。
董洪利:〈一部簡明精闢的文藝批評論著——談清人劉熙載的《藝概》〉,《文史知識》第11期,1983年。
董朝霞:〈論劉熙載《詩概》與《書概》思想的互滲性〉,《作家》第16期,2010年。
董雅蘭:〈劉熙載論唐宋八大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4年5月。new window
董運庭:〈「文得元氣便厚」——劉熙載的藝術風格論〉,《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
董運庭:〈「物相雜,故曰文」——劉熙載的藝術辯證法〉,《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89年。
董運庭:〈「詩品出於人品」——劉熙載的藝術主體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年。
董運庭:〈「藝者,道之形也」——劉熙載的藝術本體論〉,《西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8年。
董運庭:〈中國古典美學的末代大師——劉熙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期,1988年。
董運庭:〈由劉熙載引出的若干思考——《劉熙載與中國古典美學的終結》前言〉,《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0年。
董運庭:〈從《寤崖子》看劉熙載及其美學思想深層結構〉,《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董運庭:〈劉熙載的藝術發展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9年。
董運庭:〈劉熙載現象留給中國美學的思考〉,《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89年。
董運庭:〈劉熙載與20世紀中國傳統美學的命運〉,《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1年。
解 艷:〈從《藝概.文概》論劉熙載儒學視角的不唯一性〉,《商業文化》(學術版)第10期,2010年。
詹安泰:〈劉熙載論詞品及蘇辛詞——詞論劄記〉,《文學評論》編輯部編:《文學評論叢刊》第3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7月。
詹志和:〈好借禪機悟「文訣」——佛學對劉熙載文藝美學觀的影響浸潤〉,《文學評論》第1期,2006年。
雷恩海:〈《文心雕龍》與《藝概》〉,《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
熊 曲:〈劉熙載在陶淵明論中的思想探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
管仁福、劉開驊:〈由杜詩評點看劉熙載的詩學理論——《藝概.詩概》評杜文本細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6期,2004年。
管仁福:〈劉熙載詩論的人文關懷〉,《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
管仁福:〈劉熙載論韓愈簡評〉,《學海》第2期,2004年。
趙 沖:〈「書者,如也」觀念探微〉,《江蘇教育》第5期,2018年。
趙 樂:〈論劉熙載的詩歌美學——以《藝概.詩概》為核心〉,《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
趙婧迪:〈劉熙載論詩詞之「清新」〉,《西安航空學院學報》第6期,2017年。
趙敏俐:〈十九世紀末古典文學研究態勢的歷史回顧〉,《江海學刊》第1期,1996年。
趙曉叢:〈「文為心學」——劉熙載的創作主體論探微〉,《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3年。
趙曉叢:〈「志、旨、才、氣」——劉熙載創作主體論初探〉,《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
趙曉叢:〈論劉熙載「文為心學」文藝思想的崇心傾向〉,《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14年。
劉 洋:〈意法相成——劉熙載《書概》書法批評論略〉,《作家》第2期,2012年。
劉 洋:〈談劉熙載《書概》中的書法批評思想〉,《語文學刊》第19期,2010年。
劉 暢:〈劉熙載「書如其人」說闡微〉,《中國書法》第20期,2018年。
劉立人:〈劉熙載略論〉,徐林祥主編:《劉熙載美學思想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彥輝:〈劉熙載詩歌中的儒釋道思想〉,《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S1期,2008年。
劉海清:〈劉熙載詩歌藝術辯證觀〉,《寫作》第3期,1997年。
劉曉萌:〈論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正統文學觀念〉,《名作欣賞》第5期,2017年。
劉樹元:〈劉熙載的文藝美學思想〉,《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2年。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對書風與時代關係之論述〉,《中華書道》第32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劉鑒毅:〈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法對立統一之形式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5期,2002年6月。
歐貴明、張建強:〈「文醒詩醉」說評解〉,《廣西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1998年。
滕福海:〈《藝概》的「寄厚於輕」論──劉熙載「寄言」說研究之二〉,《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
滕福海:〈「寄言」說與《藝概》的藝術本質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期,1994年。
蔣均濤:〈深文隱蔚,伏采潛發——抒情性作品的朦朧美〉,《川北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0年。
鄧軍海:〈《藝概》風格論的陰陽辯證精神〉,《周易研究》第3期,2004年。
鄧軍海:〈劉熙載論物我關系〉,《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9年。
鄧喬彬:〈劉熙載詞品說新探〉,《陰山學刊》第2期,1993年。
鄧嗣明:〈「文眼」瑣談〉,《語文學習》第10期,1981年。
鄧瑩輝、程翔宇:〈從「周旨蕩而史意貪」看劉熙載的詩學思想〉,《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08年11月。
鄭國岱:〈劉熙載、王國維論詞中情〉,《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4年。
盧柏勳:〈《藝概.詞曲概》曲學理論探析〉,《中國語文》110卷5期總號659,2012年5月。
盧善慶:〈文藝美學的芻形構架和文藝整體性研究嘗試——論劉熙載的《藝概》〉,《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8年。
閻 澤、李平:〈「文眼」「警策」辯〉,《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6年。
薛正興:〈劉熙載論〉,《揚州文化研究論叢》第2期,2009年。
韓烈文:〈「不工者,工之極也」――劉熙載的藝術辯證法」,《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
韓烈文:〈「文,心學也」――劉熙載的創作主體論〉,《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9年。
韓烈文:〈「古,當觀於其變」:劉熙載的藝術發展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2年。
韓烈文:〈「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劉熙載的創作境界論〉,《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
韓烈文:〈「無窮出清新」――劉熙載的藝術創新論〉,《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2期,2002年。
韓烈文:〈「然彼豔者,如實用何?」――劉熙載的藝術本質論〉,《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
韓麗霞、李忠偉:〈劉熙載《藝概.賦概》體系與範疇〉,《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5年。
魏東方:〈試論晚清書家對書法本體論的貢獻〉,《中國書法》第18期,2018年。

三、《文心雕龍》專類

(一)《文心雕龍》版本(依出版年代為序)
潘重規:《唐寫本文心雕龍殘本合校》香港:新亞研究所,1970年。
〔清〕黃叔琳注,李詳補注,紀昀評:《文心雕龍注》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林其錟、陳鳳金校編:《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台南:暨南出版社,2002年。(此書包含以下三個版本)
1.《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new window
2.《宋禦覽本文心雕龍》
3.《元至正本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學會、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所編輯:《文心雕龍資料叢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此書包含以下七個版本)
1.《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new window
2.《元至正本文心雕龍》
3.〔明〕王惟儉:《文心雕龍訓故》
4.〔明〕楊升庵批點、曹學佺評:《文心雕龍》
5.〔明〕楊升庵批點、枚慶生音注:《文心雕龍》
6.〔日本〕九州大學藏明版:《文心雕龍》
7.〔日本〕岡白駒校讀本:《文心雕龍》
(二)《文心雕龍》相關著作(依作者筆劃為序)
1、台灣地區:new window
尤雅姿:《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臺北市:臺灣學生,2010年12月。
方元珍:《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以建安時期為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風格論探析》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2年9月。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更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秘寶—文心雕龍》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範注駁正》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導讀》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王更生選編:《文心雕龍論文選粹》臺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
王更生總編訂:《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叔岷:《文心雕龍綴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王金淩:《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王金淩:《劉勰年譜》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6年。
王夢鷗:《王夢鷗先生文心雕龍講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2009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的奧秘—文心雕龍》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王禮卿:《文心雕龍通解》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1年3月。new window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樂學書局,1998年。new window
李中成:《文心雕龍析論》臺北:大聖書局,1972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李平《20世紀《文心雕龍》研究史論》上、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2年。
李慕如:《由文心雕龍知音篇談劉勰文學批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0年。
杜黎均:《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研究和譯釋》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沈 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沈 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周振甫主編:《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施筱雲:《《文心雕龍.辨騷》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3年9月。
洪增宏:《道沿聖以傳經:《文心雕龍》反饋《周易》關係研究》臺北: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new window
高大威:《王夢鷗先生文心雕龍講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張 嚴:《文心雕龍文術論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張 嚴:《文心雕龍通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仁青:《文心雕龍通詮》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張立齋:《文心雕龍考異》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new window
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張國慶、涂光社:《文心雕龍集校、集釋、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5年。
戚良德:《《文心雕龍》與當代文藝學》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華藝數位發行,2014年11年月。
郭章裕:《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臺北:致知學術,2015年。new window
陳 拱:《文心雕龍本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弘治、陳滿銘、劉本棟選註:《譯註文心雕龍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74年。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陳秀美:《《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新北市:花木蘭,2015年。new window
陳秀美:《論《文心雕龍》聖人「通變之心」的哲思基礎》台中:華格那企業,2013年4月。
彭慶環:《文心雕龍綜合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彭慶環:《文心雕龍釋義》臺北:華星出版社,1970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五十篇細讀》臺北:文津,2017年6月。new window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臺北:文史哲,2010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臺北:華正書局,2013年8月初版。new window
游志誠:《文學批評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游志誠:《文選綜合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年4月。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初版。
華仲麐:《文心雕龍要義申說》臺北,學生書局,1998年。
馮吉權:《《文心雕龍》與《詩品》之詩論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黃端陽:《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研究》臺北:文史哲,2012年。new window
楊曉菁:《中文閱讀策略研究: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臺北:萬卷樓,2016年。new window
溫光華:《文心雕龍「以駢著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民2009年2月。
劉 渼:《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劉榮傑:《文心雕龍譬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1987年。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樸現圭:《文心雕龍在韓國的流傳》臺北縣:聖環圖書,2010年1月。
龍必錕:《文心雕龍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像》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2月。new window
藍若天:《文心雕龍的樞紐論與區分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魏素足:《試論劉勰《文心雕龍.程器》篇與儒家「器用」、「文德」思想之關聯》臺北:孔孟學會,2014年4月。
龔 菱:《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

2、大陸地區:
于景祥:《文心雕龍的駢文理論和實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永斌:《文心雕龍散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2月。
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毓紅:《言者我也:《文心雕龍》批評話語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石家宜:《文心雕龍整體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牟世金:《台灣文心雕龍研究鳥瞰》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年。
牟世金:《雕龍後集》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
艾 若:《神與物遊—劉勰文藝創作理論初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作朋:《文心雕龍之分析》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吳益曾:《文心雕龍中之文學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吳寒柳:《《文心雕龍.宗經》詮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李 平:《《文心雕龍》研究史論》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10月。
李 笠:《讀《文心雕龍講疏》》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李 詳:《《文心雕龍》黃注補正》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李仰南:《文心雕龍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李冰若:《書《文心雕龍.明詩篇》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李明高:《文心雕龍譯讀》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5月。
李長庚:《《文心雕龍》與《易》卦關係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建中:《文心雕龍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佩 心:《書《情采篇》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叔 蓀:《讀《文心.情采篇》後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二十二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1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周振甫:《周振甫講文心雕龍》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周紹恆:《文心雕龍散論及其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周勛初:《文心雕龍解析》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
周興陸:《文心雕龍精讀》北京:北京大學,2015年。
孟慶陽:《劉勰《文心雕龍》中的奏議文體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12月。
林 彬:《文心雕龍文體論今疏》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林 彬:《文心雕龍批評論新詮》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林 彬:《文心雕龍創作論疏鑒》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
林樹標:《書《文心雕龍》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俞元桂:《《文心雕龍》上篇分析初步》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姚卿雲:《梁代之文學批評》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姚愛斌:《文心雕龍詩學範式研》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施傳賢:《讀完《文心》以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胡 海:《《文心雕龍》與文藝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胡 琦:《「季劄觀辭」與「詩為樂心」:《文心雕龍》之「詩」「聲」論及其淵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胡 輝:《《劉勰詩經觀研》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大雷:《文心雕龍的批評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胡侯楚:《劉彥和底文學通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提要》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孫蓉蓉:《劉勰與《文心雕龍》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
徐 復:《黃補《文心雕龍.隱秀篇》箋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涂光社:《文心十論》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袁濟喜:《文心雕龍品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袁濟喜:《文心雕龍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馬敘倫:《文心雕龍黃注補正》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高林廣:《《文心雕龍》:先秦兩漢文學批評研》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6月。
張 健:《思無定契與理有恆存:《文心雕龍》的文思與文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張 燈:《文心雕龍譯註疏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注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張少康等著:《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文勛:《文心雕龍研究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文勛:《文心雕龍探秘》北京:生活年讀書年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張文勛:《劉勰的文學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張世祿:《《文心雕龍.明詩篇》書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張利群《文心雕龍體制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國慶:《《文心雕龍》集校、集釋、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上海古籍,2011年。
戚維翰:《劉勰的作文方法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梁容若:《文學批評家劉彥和評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畢萬忱、李淼:《文心雕龍論稿》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
郭 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7月。
郭晉稀:《文心雕龍注譯》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 準:《顧黃合斠《文心雕龍》跋》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陳允鋒:《文心雕龍疑思錄》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延傑:《讀文心雕龍》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陳冠一:《文心雕龍分析之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陳思苓:《文心雕龍臆論》四川:巴蜀書社,1988年。
陳紹倫:《紬繹《文心雕龍.風骨篇》之要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陳蜀玉:《文心雕龍法譯及其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陶禮天:《論劉勰的才性批評模式:《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範式研究之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陸侃如、牟世金:《劉勰和文心雕龍》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
陸侃如、牟世金:《劉勰論創作》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
陸曉光:《王元化的《文心雕龍》研究:有情志有理想的學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傅增湘:《明嘉靖本《文心雕龍》跋》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傅增湘:《徐興公校《文心雕龍》跋》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曾寶妍:《論六朝繪畫理論與《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童慶炳:《童慶炳文集年第七卷.《文心雕龍》三十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童慶炳:《童慶炳談文心雕龍》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馮春田:《文心雕龍語詞通釋》山東:明天出版社,1990年。
馮春田:《文心雕龍釋義》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馮春田:《文心雕龍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黃 侃:《文心雕龍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黃 霖:《文心雕龍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
黃維樑:《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香港:文思出版,2016年。
黃維樑:《從《文心雕龍》到《人間詞話》: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 明:《文心雕龍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香港:龍門書局,1959年。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臺北:崧高書社,1984年。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補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楊明照:《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楊清之:《《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修訂本)》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
楊清之:《《文心雕龍與六朝文化思潮》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1月。
楊鴻烈:《文心雕龍的研》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葉當前:《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7月。
葉霧霓:《怎樣閱讀偉大的文心雕龍》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詹 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詹 鍈:《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詹 鍈:《劉勰與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蒙文通:《館藏嘉靖汪刻《文心雕龍校記》書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褚世昌:《文心雕龍句解》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9年。
趙西陸:《評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趙萬里:《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校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趙耀鋒:《文心雕龍研》銀川:陽光出版社,2013年1月。
劉亞超:《文心雕龍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劉慶華:《文心雕龍文體論》香港:文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1月。
歐陽豔華:《徵聖之言:《文心雕龍》體道思想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
蔡宗齊:《《文心雕龍》中「文」的多重含義及劉勰文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1月。new window
蔣祖怡:《文心雕龍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鄧國光:《《文心雕龍》文理研究:以孔子、屈原為樞紐軸心的要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穆克宏:《文心雕龍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錢基博:《文心雕龍校讀記年讀莊子天下篇疏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繆俊傑:《文心雕龍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薑書閣:《文心雕龍繹旨》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
鍾子翱、黃安禎:《劉勰的寫作之道》北京:長征出版社,1984年。
顏虛心:《《文心雕龍》集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7月。

3、其它地區:
〔日〕戶田浩曉等著:《文心同雕集》四川:成都出版社,1990年。
〔日〕戶田浩曉著、曹旭譯:《文心雕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日〕興膳宏著,彭恩華編譯:《文心雕龍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
〔港〕劉慶華:《操斧伐柯論文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
〔港〕陳耀南:《文心雕龍論集》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89年。
〔新加坡〕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為序)
方柏琪:《六朝詩歌聲律理論研究--以《文心雕龍.聲律篇》為討論中心》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金淩:《劉勰年譜》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江青憲:《文心雕龍諸子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何恭傑:《劉勰文心雕龍對唐代文藝理論的影響──以情志與文采為主的討論》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3年。
吳玉如:《劉勰文心雕龍之審美觀》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吳在玉:《劉勰的文學史觀》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吳純惠:《以文心雕龍的修辭技巧來分析幾米繪本的表現探討》台中: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呂湘瑜:《漢魏六朝檄移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宗慬:《文心雕龍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年。
李昌懋:《文心雕龍辭格美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相馥:《文心雕龍修辭論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new window
李得財:《劉勰文心雕龍中之文質彬彬論》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碩士論文,1990年。
李瑋娟:《文心雕龍修辭理論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沈 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沈 謙:《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之建安七子論》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林柏宏:《文心雕龍的文學心理學》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家宏:《文心雕龍文體論實際批評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林莉翎:《六朝物色觀念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陽明:《《文心雕龍‧總術》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年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文學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通變論》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施筱雲:《《文心雕龍‧辨騷》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增宏:《《文心雕龍》反饋《周易》之關係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2015年。new window
胡仲權:《文心雕龍之修辭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胡仲權:《文心雕龍通變觀考探》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瑞惠:《文心雕龍美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秀烈:《文心雕龍「道沿聖以垂文」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new window
張裕鑫,《文心雕龍之美學範疇探微》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鳳翔:《劉勰文士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惠英:《文心雕龍創作論修辭技巧之研究》台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連鈺屏:《從才性脈絡論《文心雕龍‧體性》篇》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郭章裕:《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陳秀美:《《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陳坤祥:《文心雕龍指瑕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忠源:《韋沃《文學理論》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比較》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陳建郎:《文心雕龍佛論辭源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素英:《文心雕龍對後世文論之影響》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陳鳳秋:《《文心雕龍》理論在高中國文範文教學之應用》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黃承達:《文心雕龍創作論實際批評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素卿:《《文心雕龍.物色》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就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端陽:《文心雕龍樞紐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年。
黃端陽:《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運用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就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曉菁:《中文閱讀策略研究—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new window
楊豐禧:《《文心雕龍.知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溫光華:《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文章藝術析論》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葉常泓:《經世之文法:劉勰《文心雕龍》與劉知幾《史通》之比較研》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new window
劉 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博士論文,1 997年。new window
劉志堅:《劉勰的自然審美觀語文質合一論》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歐雅淳:《文心雕龍創作論運用於高中作文教學之研究──以核心選文三十篇內容佈局為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大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蔡婧妍:《從明詩話中理解風骨的演變與評述》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琳琳:《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就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宇辰:《文心雕龍與徐庾麗辭》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new window
鄭根亨:《文心雕龍風格論探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樸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謝義欽:《文心雕龍「道」與修辭關係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鍾明全:《論《文心雕龍.神思》的「神」與「思」》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韓玉彝:《文心雕龍與儒道思想的關係》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顏正賢:《文心雕龍述秦漢諸子考》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蘇忠誠:《文心雕龍神思覈論》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四)論文集(依作者筆劃為序)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文心雕龍與21世紀文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9年11月。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第一至五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002年。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文心雕龍學刊》(第一至七輯)山東:齊魯書社、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1992年。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委會:《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2008年8月。
日本九州大學中國文學會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日本福岡大學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編委會主編:《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王元化選編:《文心雕龍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甫 之、涂光社主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年)》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陳新雄、於大成主編:《文心雕龍論文集》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黃錦鋐編譯:《文心雕龍論文集》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楊明照主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饒芃子主編:《文心雕龍薈萃》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饒宗頤編著:《文心雕龍研究專號》香港:香港大學中文學會,1965年;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五)期刊與單篇論文(依作者筆劃為序)
方漢文:〈文心雕龍旨在言文而非言道—文心雕龍的比較詩學闡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1999年1月。
王 輝:〈辨騷〉,《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王運熙:〈文心雕龍的宗旨、結構和基本思想〉,《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運熙:〈研究文心雕龍應全面瞭解其作家作品評價〉,《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王運熙:〈劉勰為何把〈辨騷〉列入「文之樞紐」〉,《文心雕龍探索》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牟世金:〈從劉勰的理論體系看風骨論〉,《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吳明德:〈「遍照隅隙.通觀衢路」——《文心雕龍》全書組織體系之探析〉,《中國技術學院學報》第23期,2001年7月。
李 淼:〈劉勰思想〉,《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之文體論檢討——文心雕龍斛詮體性篇題述〉,《師大學報》第27期,1982年6月。new window
李瑞騰:〈陸機:理新文敏、情繁辭隱-文心雕龍作家論探析之一〉,《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汪湧豪:〈「風骨」非「風格」辨〉,《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4年。
汪湧豪:〈風骨〉,《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卓國浚::〈小議《文心雕龍.明詩》四言詩說--兼釋王粲四言雅潤〉,《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述類》第三十六卷第二期。
卓國浚:〈「義直而文婉,體舊而趣新」--論潘嶽哀體〉,《國文學誌》卷七,2003年12月。new window
卓國浚:〈進王褒而退馬融:兼釋「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興大人文學報》卷三十八,2007年3月。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辭賦之形構與評價〉,《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林中明:〈〈檄移〉的淵源與變遷〉,《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段熙仲:〈《文心雕龍‧辨騷》的重新認識〉,《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山東:齊魯書社,1987年。
馬茂元:〈論「風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高莉芬:〈論《文心雕龍‧知音》的接受意蘊〉,《語文學報》第二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1995年6月。new window
寇效信:〈論「風骨」—兼與廖仲安、劉國盈二同志商榷〉,《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戚良德:〈文章千古事—儒學視野中的《文心雕龍》〉,戚良德主編:《儒學視野中的《文心雕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初版。
陳志誠:〈從文心雕龍對作家的批評看文學評論的一些要則〉,《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耀南:〈文心風骨群說辨疑〉,《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彭慶環:〈文心雕龍文體論〉,《逢甲學報》14期,1981年11月。
童慶炳:〈文心雕龍「風清骨峻」說〉,《文藝研究》1999年第6期,1999年。
舒 直:〈略論劉勰的「風骨」論〉,《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華仲麐:〈文心雕龍與劉勰〉,《中央月刊》3卷9期,1971年。
黃景進:〈從「論文敘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51期,1998年2月。new window
黃維樑:〈運用《文心雕龍》六觀法評析白先勇的〈骨灰〉〉,游志誠編著:《文學批評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維樑:〈讓雕龍成為飛龍——《文心雕龍》理論「用於今」「用於洋」舉隅〉,《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7月。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詩論探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卷五,2001年六月。
賈奮然:〈文心雕龍「言意之辨」論〉,《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一期,總第57期,2000年1月。
廖仲安、劉國盈:〈釋「風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1949-1982》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廖美玉:〈文心曹植說〉,《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趙勝德、廖明君:〈「六觀」論〉,《文心雕龍學綜覽》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5年。
齊益壽:〈劉勰的論文背景、論文觀點與文學批評〉,《國立編譯館館刊》9卷1期,1980年6月。
劉 淩:〈文心雕龍理論體系新探〉,《文心雕龍學刊》4輯,1986年。
蔡英俊:〈知音說探源—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中國文學批評》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顏崑陽:〈文心雕龍「知音」觀念析論〉,《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羅思美:〈劉勰、鍾嶸詩體論比較〉,《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饒宗頤:〈文心雕龍探原〉,《文心雕龍研究專號》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三、 其它相關當代書目類
(依作者筆劃為序)

〔法〕布呂奈爾:《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美〕Harold Bloom哈羅德.布魯姆:”The Anxiety if Influence:A Theory of Poetry ”《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美〕René Wellek勒內.韋勒克、Austin Warren奧斯汀.沃倫著,劉象愚、刑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Theory of Literature”《文學理論》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UlrichWeisstein烏爾利希.魏斯坦因著、劉象愚譯:《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干永昌、廖鴻鈞、倪蕊琴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尹建民:《比較文學術語匯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佐良:” Degrees of Affinity: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論契合:比較文學研究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年8月。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組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古添洪、陳慧樺:《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吳錫民:《比較不是理由—比較文學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達三、羅鋼主編:《中外比較文學的里程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孫康宜:《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1月。
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張漢良:《比較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new window
曹旭選評:《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曹順慶主編:《中西比較詩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曹順慶主編:《比較文學學科史》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new window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版。
陳思和等主編:《跨文學研究:什麼是比較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黃 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2005年增訂二版。
楊乃喬主編:《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葉嘉瑩:《迦陵說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詹福瑞:《中古文學理論範疇》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年。
鄒廣勝:《自我與他者:文學的對話理論與中西文論對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趙渭絨:《西方互文性理論對中國的影響》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
劉 捷等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劉文忠:《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師培著、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獻彪主編:《比較文學自學手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樂黛雲、陳躍紅、王宇根、張輝著《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12刷。
樂黛雲:《中西比較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鄭吉雄:《近三百年歷史、人物與思潮》(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3年。
穆克宏、郭丹編著:《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蕭箑父、李錦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