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文字學的定義與範疇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陳紹慈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Shao-tzu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1
頁次:頁59-78
主題關鍵詞:文化文字學漢字文化學文化漢字現代漢字學廣義文字學Ideography studiesCultural backgroundSocial contextDefinitionScop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
  • 點閱點閱:197
「文化文字學」是近半個世紀興起的研究領域,其名稱、研究對象或範圍 還沒有明確的、公認的界定。本論文主旨乃在澄清其定義與範疇,採用「內容 分析法」,從分析相關論文著作的角度,考察此一領域學者賦予它的名稱和定 義,並追溯其發生來源,再分析其研究著作和論文之名稱與內容,以歸納出文 化文字學的定義與研究範圍。
The latest half-century observes the rise of the cultural study on the Chinese Ideography. The name, object and domain of this newly developed research area have not yet been clearly defined or well-recognised.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herefore to clarify the definition and the scope of the cultural study on the Chinese Ideography.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examine the title and the content of relevant publications.
期刊論文
1.劉志基(1988)。從歷時角度正確認識異體字。中文自學指導,198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世祿(1923)。文字上之古代社會觀。國學叢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志基(1989)。從部分女旁字看漢民族古代風俗。民間文藝季刊,19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志基(1989)。漢字異體流變說。漢字文化,19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志基(1989)。從若干以弓箭形象構形的漢字看先民的弓箭崇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志基(1990)。試論《說文解字》遞訓的價值。辭書研究,199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啟文(1990)。從成語特點看漢語詞義的人文性。報刊複印資料,199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刁晏斌(1994)。大陸臺灣詞語的差別及造成原因。文史雜誌,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詹緒左、朱良志(1994)。漢字的文化功能。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映輝(1995)。「三」的詞義及其其中的文化內涵。武漢教育學院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于逢春(1999)。論漢語顏色詞的人文性特徵。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琳(1996)。漢語詞彙與華夏文化。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志成(2003)。文化文字學。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臧克和(1995)。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志誠(1995)。漢字與華夏文化。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常敬宇(1995)。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志基(199610)。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何九盈(200001)。漢字文化學。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臧克和(1995)。漢字取象論。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公瑾、丁石慶(2004)。文化語言學教程。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O'Sullivan, Tim、楊祖珺(1998)。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常培(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游汝杰(2003)。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德寬、常森(1995)。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九盈、胡雙寶、張猛(1995)。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寧、謝棟元、劉方(2000)。《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陸宗達(1984)。說文解字通論。說文解字通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國恩(1995)。漢字文化。漢字文化。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師為公(1996)。漢語與漢文化。漢語與漢文化。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1997)。古漢字和中國文化源。古漢字和中國文化源。貴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雙寶(1998)。漢語‧漢字‧漢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金玉(2000)。當代中國文字學。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作新(2000)。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萬春(2001)。漢字與民俗。漢字與民俗。昆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宋永培(2001)。《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申小龍(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燕(2003)。漢字學概說。漢字學概說。天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何金松(2005)。漢字文化解讀。漢字文化解讀。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國安(1996)。論漢語文化詞和文化意義。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曹志耘、宋永培、端木黎明(1993)。中國文化語言學辭典。中國文化語言學辭典。四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池昌海(1991)。「吃」語言與「吃」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