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越南李太宗的政治行為--中越文化之比較研究
書刊名:朝陽學報
作者:耿慧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eng, Hui-ling
出版日期:1999
卷期:4
頁次:頁305-333
主題關鍵詞:越南李太宗拓片比較歷史符讖玄武門事件儂智高哀牢VietnamLee Tai TsungRubbingsHistorical comparisonNatural phenomenaShoun Wu Gate incidentLong Chi KaoAi La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87
期刊論文
1.王宏道(1985)。關於哀牢與昆明及濮的關係和族屬關係。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毛漢光(19881200)。李淵崛起之分析--論隋末「李氏當王」與三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1037-10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祁慶富(198509)。哀牢夷族屬考辨。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3),3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莫俊卿。試論古越人與壯侗語族諸民族的淵源關係。百越史研究,153-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仕邦(19760800)。越南僧侶自焚傳統的來源。大陸雜誌,53(2),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增祺(1985)。「哀牢」族源新議。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3),2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萬松。從香港出土的牙璋談中原古文化對嶺南的傳播和影響。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189-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其風(1980)。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布研究。考古與文物,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耿慧玲(1997)。金石學歷史析論(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脫脫(1978)。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曄(1978)。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司馬遷(1978)。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荊和(198603)。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211)。皇越神衹總冊。法國遠東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光、胡三省(197403)。資治通鑑。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昀(1978)。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199402)。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輝浩。歷朝憲章類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清簡(1969)。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國強(1988)。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香港中文大學(1994)。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余天熾(1988)。古南越國史。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俊明(1980)。百越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歐陽修(1978)。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蕭子顯(1978)。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約(1978)。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槃(199102)。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題解。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陶維英、劉統文、子鉞(1976)。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黎崱、武尚清(1995)。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嚴耕望。中國歷史地理講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118)。崇嚴延聖寺碑銘(20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09)。天福寺洪鐘銘文(A1059Z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07)。保寧崇福寺碑記(20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100)。安獲山報恩寺碑記(17539—17540,20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097)。阿彌陀佛象頌(VB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159)。鉅越國太尉李公石碑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157)。古越村延福寺碑銘(30297—30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126)。仰山靈稱寺碑文(20954—20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125)。乾尼山香嚴寺碑銘(209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121)。大越國李朝第四帝崇善延齡塔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176)。圓光寺碑銘(28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207)。寶掌太婆墓誌(2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199)。庵仙洞摩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174)。奉聖夫人黎氏墓誌(10755-10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161)。皇越太傅劉君墓誌(A10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130)。劉氏廟碑記(A10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175)。臻津祠跡(6366-6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214)。古寥鄉祝聖報恩禪寺碑並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209)。報恩襌寺碑記(4102-4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方鐵(199306)。百越在西南地區的分布新議。思想戰線。昆明:雲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思伯樂(197208)。秦漢象郡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俊明。釋「甌」。國際百越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鐘健(198602)。論西甌和東甌--兼論倭和夷、越的種屬關係。民族史論文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振鏞(1980)。百越考辨。百越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槃(199102)。秦漢間所謂「符應」略論。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增棋(199009)。雲南石寨山文化與越南東山文化比較研究。中國西南民族考古。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式挺。淺說粵港「牙璋」及相關器物--夏商周文化南傳跡象探微。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鄂盧梭(197208)。秦代初平南越考。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槃(199305)。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舊學舊史說叢。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饒宗頤。由牙璋略論漢土傳入越南的遺物。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國華(1980)。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居民的經濟生活。百越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裴安平。中原商代「牙璋」南下沿海的路線與意義。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建芳(19970000)。耳飾玦的起源、演變與分佈 : 文化傳播及地區化的一個實例。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