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院藏卑南古玉解讀
書刊名:故宮文物月刊
作者:鄧淑蘋
出版日期:2004
卷期:22:5=257
頁次:頁4-31
主題關鍵詞:卑南文化古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8
  • 點閱點閱:186
期刊論文
1.鄧聰(2000)。東亞玦飾四題。文物,2000(2),35-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聞廣(19940300)。古玉叢談(6)--古玉的受沁。故宮文物月刊,11(12)=132,92-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淑蘋(19850900)。瑱與耳飾玦:由考古實例談古玉鑑定。故宮文物月刊,3(6)=30,77-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古方(199604)。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義。考古,1996(4),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連照美(2000)。臺灣卑南玉器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87,18-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巳奈夫(1973)。佩玉與綬。東方學報,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淑玲(20000900)。卑南古玉的鑑定與欣賞。典藏古美術,96,126-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光直(1989)。中國古代文明的環太平洋的底層。遼海文物學刊,1989(2),1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連照美(19891100)。卑南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始末。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5,66-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宋文薰、連照美(19841000)。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48-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士強(19750600)。玦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7/38,44-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譚立平、連照美、余炳盛(19970900)。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211-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文薰、連照美(19831000)。臺東縣卑南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3,117-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連照美(1992)。卑南遺址出土「玦」耳飾之研究。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5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鄧聰(200310)。從世界史看東亞玦飾。「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2003)。「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20030000)。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宋文薰、連照美(1985)。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第二卷:墓葬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文薰、連照美(1986)。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照美、宋文薰(1989)。台東縣卑南文化公園考古試掘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文薰、連照美(1984)。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曉純(2000)。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臧振華(2001)。十三行的史前居民。臺北: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大澂(1889)。古玉圖考。上海:同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鄧淑蘋(1992)。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巳奈夫、楊美莉(1997)。中國古玉研究。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宋文薰、連照美(1987)。卑南遺址第九-十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文薰、連照美(1988)。卑南遺址第十一-十三次發掘工作報告。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益昌(1996)。台灣地區地方考古人才訓班第二期第二階段田野課程•田野調查曁田野發掘實施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譚立平(1990)。寶石學。徐氏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呂理政、夏麗芳(1997)。卑南遺址與卑南文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淑玲(1997)。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士強(1984)。台北芝山岩遺址發掘報告。台北:台北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正勝(1998)。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臧振華(1995)。臺灣考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鄧聰(200312)。東亞玦飾的起源與擴散(「東亞玉文化的源流與展開」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仲玉(1998)。臺灣史前的玉器工業。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awson, Jessica(1995)。Slit rings, jue。Chinese Jade。British Museum Press。  new window
3.楊建芳(1997)。耳飾诀的起源、演變與分佈:文化傳播及地區化的一個實例。中國考古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文薰(1989)。論台灣及環中國南海史前時代的玦形耳飾。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學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鄧聰(2003)。東亞史前玉器管鑽技術試釋。史前琢玉工藝技術。國立台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士強、周述蓉(2001)。老番社遺址及部份出土玉器材質與工藝技術特徵。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專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淑蘋(20020000)。刻有天象符號的良渚玉器研究。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正勝(1998)。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番社采風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光直(1989)。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連照美(1998)。臺灣卑南玉器研究。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