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四大奇書子尾之特點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鄭縈 引用關係魏郁真
作者(外文):Cheng, YingWei, Yu-che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2
頁次:頁31-52
主題關鍵詞:小稱構詞共存斷代DiminutiveMorphologyCoexistenceSynchron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5
  • 點閱點閱:87
就現代漢語中子尾與兒尾為小稱後綴最常見的形式,歷史上,「子」尾與 「兒」尾分別在唐代及宋代成為名詞的後綴。《金瓶梅詞話》全書兒尾共出現 10000 次左右,是記錄兒尾材料最豐富的文獻之一(潘攀1996)。相對的,子尾 在明代白話文學作品中所使用的情況為何?本文從斷代觀點來分析「X+子」的 結構,子尾在明代四大奇書中的構詞與小稱作用,以及兒尾與子尾之間的共存 現象。根據我們的觀察,子尾在明代白話文學作品中造詞能力仍然頗強;子尾 詞並沒有被後起的兒尾詞取而代之,雙詞尾現象同時也成為小稱語法化輪迴理 論的佐證。
期刊論文
1.鄭張尚芳(1979)。溫州方言的兒尾。方言,3,207-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清華(2003)。詞彙語法化的動因。漢語學習,2,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丹青(2001)。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語言研究,2001(2),7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本瑛(19951200)。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25(4),371-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2006(2),2-1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竺家寧(2005)。中古漢語的「兒」後綴。中國語文,2005(4),346-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2002(2),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斌(2003)。「子」、「兒」的指稱變化及構詞功用。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5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霞(2002)。南宋時期的詞尾-兒。語言研究,特刊,56-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攀(1996)。金瓶梅詞話的兒尾。語言研究,2,135-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縈、魏郁真(2006)。「子」的語義演變。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德熙(1985)。漢語方言裡的兩個反復問句。中國語文,1985(1)=184,10-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縈(1997)。國語和閩南語動補式詞序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蜚聲、徐通鏘(2001)。語言學綱要。臺北:書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蘭陵笑笑生。繡像金瓶梅詞話。台北:雪山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思敬(1994)。漢語”兒”音史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施耐庵、羅貫中、李泉、張永鑫(2001)。水滸全傳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大杰(1999)。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竺家寧(1999)。漢語詞匯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太田辰夫、蔣紹愚、徐昌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貫中、吳小林(1994)。三國演義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秀芳(19910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明)吳承恩(1990)。西遊記校注。西遊記校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縈,魏郁真,陳雅雯(2005)。歷史上小稱詞「子」與「兒」的互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邵慧君、甘于恩(2002)。閩語小稱類型比較。閩語研究及其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