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與後殖民--解讀中華臺北奧會會旗象徵
書刊名:身體文化學報
作者:江明倉廖貴鋒
作者(外文):Jiang, Ming-tsanLiao, Kuei-fe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
頁次:頁121-136
主題關鍵詞:奧林匹克憲章一個中國他者再現Olympic CharterOne ChinaOtherRepresen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8
  • 點閱點閱:112
期刊論文
1.趙麗雲(20011200)。「中華臺北」會籍名稱使用事略。國家政策論壇,1(10),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宏裕(20070600)。國際奧會與我國簽訂兩會協議之研究。運動文化研究,1,5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進枰(2005)。論奧林匹克的帝國主義色彩。體育學報,38(1),143-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東治(2005)。運動文化與後殖民論述初探:以中國為例。身體文化學報,1,217-2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徐亨(1985)。奧會模式的探討與奧林匹克憲章的精神。台北。4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aid, Edward W.、王志弘(2005)。東方主義。臺北市: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經國(口述);曾意芳(2001)。奧運場外的競技―吳經國的五環誓約。臺北市: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anon, Frantz Omar、陳瑞樺(2005)。黑皮膚,白面具。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aid, Edward William、間紀宇(2002)。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銘新(1996)。奧運百週年發展史。臺北市: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湯銘新(2000)。我國參加奧運滄桑史(下篇):國際奧會與兩岸三角關係研究:1949-1996。臺北: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uttmann, Allen、徐元民(2001)。現代奧運史。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華台北奧會(1991)。國際奧會會章1991。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文慶(1992)。我國奧會會籍發展史之硏究與分析。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麗娟(2005)。何振梁─五環之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體育委員會(2006)。奧會模式宣導手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際少年運動會,中國蠻橫搶旗,http://www.taiwanus.net/news/show.php?id=7714, 20070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外交資訊—邦交國,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1624&CtNode-1143&mp=1, 20070912。  new window
4.湯銘新。解析「奧會模式」與「兩會協議」我體育界應擺脫政治干,http://www.npf.org.tw/particle-1403-2.html, 2008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亞洲男排奧運規則,禁帶國旗民眾火,http://news.webs-tv.net/index.php?type=content&status=2&id=541114, 20070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Olympic Charter,http://www.olympic.org/uk/games/index_uk.asp, 20070912。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