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二十世紀六○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反思
書刊名:淡江中文學報
作者:呂正惠
作者(外文):Lu, Cheng-hu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19
頁次:頁161-181
主題關鍵詞:封閉保守的社會青春的苦悶自我西方現代主義文學Conservative societyThe sorrow of juvenescenceSelf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二十世紀五、六〇年代台灣社會還非常保守,國民黨的統治更讓思想趨於封閉、僵化,知識青年的活力受到極大的壓制。當時雖號稱「自由戀愛」,但青年男女對此尚無經驗,因此內心充滿孤獨與挫折。本文企圖論證,這一心理狀態和當時剛輸入台灣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相結合,形成了二十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文學的特異風貎。
期刊論文
1.林懷民(1969)。蟬。現代文學,3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七等生(1986)。跳出學園的圍牆。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思(1980)。方思詩集。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映真(2001)。我的弟弟康雄。陳映真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七等生(1986)。精神病患。臺北市: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文興(1979)。十五篇小說。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七等生(1986)。我年輕的時候。散步到黑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鍾肇政(1986)。文學使徒七等生。白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映真(1988)。期待一箇豐收的季節。鳶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映真(2004)。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