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九〇年代以來台灣成長小說的
作者:劉美瑤
作者(外文):Liu Mei-Yao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子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成長小說搗蛋鬼規訓宰制抗衡Bildungsromantricksterdisplinedominationconfront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7
教育工程攸關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台灣,作為教育場所的學校,雖傳遞知識,但也扮演傳授主流價值的角色,以各種規訓術馴服校園內的個體,生產統治階層所需的國民。
九〇年代以後,教改以及民主開放的社會風氣,未曾改變「上」對「下」的宰控現象,且「以下犯上」、上下扞格的事件層出不窮。作家根據教育亂象,結合自己的成長經驗、求學記憶,描摹擺盪在「做自己」和「他人認同」間的年輕人如何抵抗宰制、抗衡體制的青春之歌遂成為校園內各種權力動態交集的記錄。
本論文分成六章,第一章論述研究動機與背景,以及文本擇定之依據。並提出研究問題為:深究文本裡的宰控技術,挖掘隱於下的意識形態,探察年輕主人翁如何與學校體制抗衡,找到抵抗的可能。第二章陳述成長小說的定義,並概述西方與台灣的成長小說作品,同時整理台灣成長小說的相關論述。第三章以校園成長敘事為探究主軸,探討校園裡的體罰。第四章以「謊言與真理」為題,分析隱藏在校園成長敘事裡的意識形態如何宰制校園內的身體。第五章則以「搗蛋鬼」為名,探查與體制抗衡的個體,發展自身的生存美學,找到在校園內「安身立命」的方式。
第六章歸納結論,筆者發現,九〇後的成長小說裡的宰制者官商勾結編織謊言,使用更細密難查的技術規訓青春學子宰制教育。但是無所不在的宰制反倒促成永不止歇的抵抗,曖昧的「體罰」釀就新啟蒙運動,校園內的青春個體以玩世不羈的「搗蛋」行徑抗衡體制,另闢蹊徑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展現「永不妥協」的成長。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human’s life. In Taiwan, the school as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not only is a place to pass on the knowledge, but also is a key system to spread the main-stream values, cultivating the obedient citizens by varieties of disciplines.
Since the 1990s, in spite of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being on-going liberal social atmosphere, the suppression from the superiors has still dominated the inferi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 go against the superiors” events emerge endlessly. Based on campus disorders mixing with personal school lives and growing-up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create various works, describing how the young people try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 being themselves” and “ get others’ recognition” and how they confront the domination from the superiors and the ruling system. Moreover, these works are also the records of the dynamic struggle from different powers at the campu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gene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rationale and purpose, and the criteria on the selected works as textual object are stated.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research question: how do the young characters confront the ruling system at the campu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searcher defines what Bildungsroman is,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nd local Bildungsromans and reviews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and papers on local Bildungsroman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searcher examines and commentates the corporal punishment phenomena in the selected works.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theme is “ the lie and the truth”,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how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works dominates and supervises the young character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theme is “ the trickster”,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explains how the suppressed young characters can go against the ruling system to find a way to survive at the campu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finds that the superiors take more delicate dominative measures to domesticate the young characters and regulate the education. However, ubiquitous domination causes everlasting resistance movements; the corporal punishment leads to disobedience. The young characters try “ making new trouble” to challenge the ruling system and find a way to realize themselves and gain the recognition at the campus.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研究文本
石廷宇。《臨別贈禮》。台北:釀出版社。2014年。
李順興。《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淑真。《姚碧漪的故事.國一篇(上)》。台北:明田出版社。1993年。
李淑真。《姚碧漪的故事.國二篇(中)》。台北:明田出版社。1993年。
李淑真。《姚碧漪的故事.國三篇(下)》。台北:明田出版社。1993年。
杜修蘭。《逆女》。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
吳明益。《虎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侯文詠。《危險心靈》。台北:皇冠出版社。2003年。
胡淑雯。《哀豔是童年》。臺北:印刻出版。2006年。
袁哲生。《倪亞達1》。台北:寶瓶。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2》。台北:寶瓶出版社。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3》。台北:寶瓶出版社。2001年。
袁哲生。《倪亞達4》。台北:寶瓶出版社。2001年。
郝譽翔。《初戀安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張經宏。《摩鐵路之城》。台北:九歌出版社。2011。
陳雨航。《小鎮生活指南》。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張耀升。《縫》。台北:木馬出版社。2003年。
鄭順聰。《晃遊地》。台北:木馬文化。2014年。
甘耀明編。《九歌101年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二、對照文本
(一)原著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王文興。《十五篇小說》。台北:洪範出版社。1979年。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台北:三三書坊。1984年。
朱西寧。《貓》。台北:三三出版社出版。1990年。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
李昂。《他們的眼淚》。台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出版社。1982年。
林雙不。《林雙不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林懷民。《蟬》。台北:印刻出版社。2002年。
林懷民。《變形虹》。台北:水牛出版社。1963年。
洪醒夫。《洪醒夫全集小說卷1》。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年。
袁哲生。《靜止在》。台北:寶瓶出版社。2005年。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袁瓊瓊。《滄桑》。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
張文環。《張文環全集小說集(四)長篇》。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2002年。
張文環。《張文環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張曉風,《曉風小說集》。道聲出版社,1991年。
郭箏,《好個翹課天》。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陳燁。《飛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黃凡。《都市生活》。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
楊守愚。《楊守愚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1》。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潘人木。《馬蘭的故事》。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7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1水上組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卷2合歡》。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小說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94年。
賴和。《賴和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小說集(1)》。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06年。
鍾理和。《笠山農場》。台北:草根出版社。1996年。
鍾理和。《鍾理和全集2》。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2003年。
鍾鐵民。《鍾鐵民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鍾肇政,《魯冰花》。台灣:遠景,2004年。
鍾肇政。《八角塔下》。台北:草根出版社。1998年。
(二)編著
楊佳嫻編。《臺灣成長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三)譯著(依英文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盧梭(J.J.Rousseau,1712年-1778年)著,李平漚譯,《愛彌兒》(Émile)。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

三、理論專書
(一)中文理論原著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台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施淑。《陳映真創作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年。
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〇與八九〇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new window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陳揚。《精神分析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祈伍。《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
陳柏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1993年。
許俊雅。《低眉集》。台北。秀威出版社。2012年。
張子樟。《回顧中的省思──少年小說論述及其他》。澎湖:澎湖文化局。2002年。
張惠珍。《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出版。2011年。
張恆豪。《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7七等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13年。
張國龍,《成長小說概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
黃武忠。《洪醒夫評傳: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黃國鉅。《尼采:從酒神到超人從酒神到超人》:台北:中華出版社。2014年。
彭煥勝,〈馬偕在北台灣的教育事業〉,《台灣教育史》。高雄:麗文出版社。2009年。
葛紅兵著。《身體政治:解讀20世紀中國文學》。臺北: 新銳文創出版社。2013年。
楊照。《 夢與灰燼── 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 聯合文學。1998年。
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廖淑芳、包雅文著。《探索的年代--戰後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其發展》。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劉世生、朱瑞青編。《文體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紀蕙。《心的變異: 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劉紹銘。《涕淚飄零的中國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蘇永明,〈台灣政治解嚴以來的教育趨勢與檢討〉,《解嚴以來台灣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學富出版社。2008年。

(二)中文理論編著
賴俊雄編。《傅柯與文學》。台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三)中譯理論專著
Alexander, Jeffery C. / Seidman , Steven 。吳潛誠譯。《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Benjamin, Walter(本雅明)。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Illuminations:Essays and Reflections)。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Benveniste, Emile(埃米爾.本維尼斯特)。苗馨譯。《普通語言學問題》(Probleme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Bocock, Robert。張君玫譯。《消費》(Consumption)。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年。
Bourdieu, Pierre /Loic J. D. Wacquant(皮耶.布赫迪厄、華康德),李猛、李康譯。《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Brooks, Peter(彼得.布魯克斯)。朱志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慾望對像》(Body Work: 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Claude Levi-Strauss(李維史陀)。張祖建譯。《結構人類學》(Structural Anthropolog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嚴峰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台北:桂冠出版社。1999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 : 理性時代的瘋癲史》(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余碧平譯。《性經驗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錢翰譯。《不正常的人》(Les anormaux)。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A Read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傅柯)。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81-1982》( L'Herméneutique du suje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Frantz Omar Fanon(弗朗茲.法農)。《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07年。
Freud, Sigismund Schlomo(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嚴志軍、張沫譯。《一種幻想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 (La Poétique de l'Espace) 。台北: 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Goffman, Erving(厄文.高夫曼)。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台北:群學出版社。2012年。
Guillaume Le Blanc (勒布朗)等著。陳元、黃紹華譯。《馬克思與福柯》(Marx et Foucault)。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Jung, Carl Gustav(卡爾‧古斯塔夫‧榮格)。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
Jung, Carl Gustav(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9, part 1,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2011年。
Kristeva, Julia(茱莉亞.克莉絲蒂娃)。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
Lareau, Annette(安妮特.拉蘿) 。李怡慧譯。《家庭優勢》(Home Advantage)。台北:群學出版社。2015年。
Loewen , James W. (詹姆斯.洛溫)。 陳雅雲譯。《老師的謊言》(Lies My Teacher Told Me: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台北:紅桌文化出版社。2015年。
Lorenz, Konrad (勞倫玆)。王守珍譯。《攻擊與人性》(On aggression)。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Marcuse, Herbert。李小兵譯。《審美之維》(Aesthetic Dimension)。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Mead, Magaret(瑪格麗特.米德),周曉虹、李紅軍譯,《薩摩亞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th for Western civilization)。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M.M. Bakhtin (巴赫金)。李兆林, 夏忠宪譯。《拉伯雷硏究》。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1998年。
M.M. Bakhtin (巴赫金)。張杰譯。《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石
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M.M. Bakhtin (巴赫金)。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
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 ein Buch fur alle and keinen)。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
Slavoj Žižek(斯拉沃熱•齊澤克)。唐建/張嘉榮譯 。《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
Sontag, Susan(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旁觀他人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Wilhelm Dilthey(威廉狄爾泰)。胡其鼎譯。《體驗與詩:萊辛‧哥德‧諾瓦利斯‧荷爾德林》 (Das Erlebnis und die Dichtung : Lessing, Goethe, Novalis, Hölderlin)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Tuner, Victor(透納.維克多)。黃劍波、柳博贊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Zipes, Jack(傑克.齊普斯)。張子樟譯。《童話• 兒童• 文化產業》(Happily Ever After :Fairy Tales, Children, and the Culture Industry)。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2006年。

四、學位論文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陳彥蓉。《台灣成長小說對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批判─以《拒絕聯考的小子》、《危險心靈》、《摩鐵路之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淑娟。《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黃瀚慧。《台灣二十世紀晚期校園成長小說》。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2013年。
楊孟珠。《閉鎖時空. 空白經驗── 袁哲生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學位論文。2006年。
戴華萱。《台灣五0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年。
藍劍虹。《兒童,一種文學動物語言經驗與符號中的兒童,從浪漫主義到後結構主義》。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五、期刊文獻
王炎。〈成長的終結-解析弗蘭克,莫羅蒂的《世界的存在方式》〉《外國文學》。(2006年第2期)。頁85。
王建元,張錦忠譯。〈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中外文學》(1995年五月第23卷‧第11期)。頁251-7。new window
谷裕。〈試論諾瓦斯小說的宗教特徵〉。《外國文學評論》(北京世界文學雜誌出版社,2001年第2期總第58期)。頁119-125。
呂正惠。〈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二十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反思〉。《淡江中文學報》(2008年12月19期)。頁161-181。new window
石曉楓。〈苦悶年代下的性格書寫-歐陽子成長歷程小說析論〉。《中國學術年刊》(2010 年3月第32-1期)。頁261。new window
石曉楓。〈死亡魅影下的存在思索-林懷民小說的成長敘事〉。《中國學術年刊》(2010 年9月第32-2期)。頁259。new window
石曉楓。〈苦悶年代下的性格書寫-歐陽子成長歷程小說析論〉。《中國學術年刊》。(2010年第32-1 期)。頁257-286。new window
石曉楓。〈死亡魅影下的存在思索-林懷民小說的成長敘事〉。《中國學術年刊》(2010年32-2 期)。頁257 - 281。new window
石曉楓。〈從水仙投影到走入社會-白先勇小說中的成長書寫〉。《淡江中文學報》(2012年26 期)。頁145 - 175。new window
赤松美和子。〈戒嚴時期的台灣文學場域觀察〉-以《幼獅文藝》的文學教育為討論對象。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2010年7月9-10日。
吳玫瑛。〈「彈子王」與「大頭春」:臺灣少年小說的「野孩子」論述與少年主體形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13年13期)。頁64。new window
林載爵。(〈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中外文學》(1973年12月第2卷第7期)。new window
陳炳良、黃德偉。〈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的「啟悟」主題〉。《中外文學》(1982年7月第11卷第2期)〉頁132-151。new window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1994年12月第492期)。頁5-28。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中央日報。1996年6月29-30日。
陳瓊如。〈袁哲生:一切都是短篇〉。《誠品好讀》(2003年9月第36期)。頁65。
張以昕。〈生前的悲劇與死後的超越-李昂《看得見的鬼》的女性成長書寫〉。《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12 年21 期)。頁161 - 201。new window
張晴紀錄整理〈平路對楊照《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台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的講評〉。《幼獅文藝》。(1996年7月第511期)。頁81。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臺灣文學學報 》。(2010年第16期)。頁113-144。new window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1996年7月第511期)。頁81。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2011年3月第32期)。頁125-164。new window
蔣興儀。穿越社會幻象:紀傑克對「超我」的顛覆及其教育意蘊〉。《應用心理研究》(2011年春第49期)。頁177。new window
駱明慶,〈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002年第30-1期)。頁113-147。new window
鍾肇政。〈四十年前一朵小小的花〉。國語日報。2000年3月13日。

六、報紙文章
陳萬益。〈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中央日報。1996年6月29-30日。
鍾肇政。〈四十年前一朵小小的花〉。國語日報。2000年3月13日。

貳、西文部分
Barney, Richard A.. Plots of Enlightenment-Education and the Novel in Eighteen-Century Englan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Buckley, Jerome Hamilton. Season of Youth: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ing.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Emile Durkheim,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1956.
Halberstam, Judith.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Jameson,Frederic.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 .New York: Verso. 2007.
James Hardined . Reflection and action : 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 . Columbia, S.C. : The U of South Caroina. P, 1991.
Hardin, James. Reflection and Action: Essays on the Bildungsroman. Columbia, S.C :The U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1.
Machery, Pierre.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Trans. Geoffrey Wall.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6.
Labovitz, Esther Kleinbord. The myth of the heroine :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New York, P, Lang, 1986.
Moretti, Franco.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 New York: Verso, 2000.
Peter, Nancy J. .Toni Morrison: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Ed. Nancy J. Peterson.London: John Hopkins Up, 1997.
Swales,Martin. The German Bildungsroman From Wieland to Hes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參、網路資源
http://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5/papers/25.pdf。2013年2月7日。
http://www.ifad.nkfust.edu.tw/cgi-bin/dict/dict.cgi。2013年2月12日。
http://www.ideobook.com/401/platform/。2013年3月15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2hhnAM4pU 。2013年9月7日。 http://www.pts.org.tw/%7Eweb01/tuesday/p_047.htm。2013年9月8日。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j100920071117192443。2013年9月8日。
http://www.pts.org.tw/php/board/index.php?REC_CNT=4075&LISTALL=1&PAGE=111&BMENB=301&。2013年9月8日。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3/futurelearning/article2-4-1.aspx2013年9月8日。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8325797.A.AEC.html。
2014年4月8日。http://literature.ihakka.net/hakka/author/zhong_tie_min/default_write.htm。2014年4月8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A%AC%E5%84%92%E4%B8%BB%E7%BE%A9。2014年9月8日。
http://udn.com/news/story/6902/627098-%E6%A3%84%E9%86%AB%E5%BE%9E%E6%95%99%E7%9A%84%E5%91%82%E5%86%A0%E7%B7%AF%EF%BC%9A%E5%8A%A9%E5%81%8F%E9%84%89%E5%AD%A9%E5%AD%90%E6%9C%AA%E4%BE%86%E8%A1%8C%E9%86%AB。2014年9月8日。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14330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2296&do=blog&id=444220,2014年10月16日。
http://www.ios.sinica.edu.tw/cll/truthpower.html,2014年10月18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EMIKBXNAk ,32分50秒-33分51秒。。2014年12月20日。
http://hef.yam.org.tw/research/4/index04.htm。2015年2月2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