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士君子之學」到現代「人生哲學」--論五四後梁啟超對儒學與儒學史的重構及其思想意圖
書刊名:淡江中文學報
作者:江湄
作者(外文):Jiang, Me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0
頁次:頁129-161
主題關鍵詞:梁啟超新文化運動儒學儒學史人生哲學Liang QichaoNew culture movementConfucianismPhiloso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9
  • 點閱點閱:98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梁啟超撰寫了一系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著,而以儒學為重點。本文指出,他對儒學大義與儒學系譜進行了一番重構性的詮釋,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思想特質。他承繼晚明清初儒學的反形上學思潮,通過重新詮釋戴震學、顏李學派和陽明學,欲發明一套「事上磨練」的新道學,同時,他認為這是向孔學本意的回歸。本文將梁啟超的儒學史研究置於其「新文化運動」的整體方案之中,指出,他接續維新時代的「新民」事業,力圖將傳統社會士君子修身淑世的儒學轉化為養成現代公民人格的人文主義「人生哲學」。而在學術上,則與胡適等人發起的「整理國故」運動形成張力。他所設計的中國現代學術之發展方案淵源自「道咸以降其學新」,自有其旨趣與規模,對新文化運動以後的實證主義主流學風,進行了令人深思的抗衡和批評。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Liang Qichao reconstructed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 history. He carried on the thought of counter-metaphysics in late ming dynasty, interpreted renewedly the thought of Dai Zhen, Yan Li and Wang Yangming, and tried to advance a new Neo-confucianism, which returned to primitive confucian. I try to reveal the intention of Liang Qichao's study of confucian, which is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confucian into modern "philosophy of life". Moreover, his project of chinese modern academic developmen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movement of "zhengli guogu" (整理國故) started by Hushi.
期刊論文
1.黃克武(2004)。梁啟超與儒家傳統:以清末王學為中心之考察。歷史教學,484,18-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昌龍(19941200)。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個人主義的詮釋。漢學研究,12(2)=24,6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師渠(2005)。梁啟超與新文化運動。近代史研究,2005(2),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巍(1999)。20、30年代清學史整理中錢穆與胡適、梁啟超的學術思想交涉。清華大學學報,19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evenson, Joseph R.、劉偉、劉麗、姜鐵軍(1986)。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師培(1997)。劉申叔先生遺書。江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廣學(1998)。梁啟超與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梁啟超與中國古代學術的終結。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適(1986)。胡適的日記。胡適的日記。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茂民(2006)。在激進與保守之間:梁啟超五四時期的新文化思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克武(2006)。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康有為(1988)。康子內外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志田(2003)。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穆(2001)。陽明學述要。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朋園(2007)。梁啟超與民國政治。長春:吉林出版集團。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章太炎(1980)。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朋園(1964)。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灝、崔志海、葛夫平(2005)。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狭間直樹(2001)。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丘為君(2006)。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中國的誕生。新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文江、趙豐田(1983)。梁任公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啟超、林志鈞(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述先、李明輝(1994)。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斯年、歐陽哲生(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錢穆(199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錢穆(2004)。文化與教育。文化與教育。南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嚴耕望(1998)。治史三書。治史三書。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董德福(2004)。梁啟超與胡適。梁啟超與胡適。吉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銘能(2001)。梁啟超研究叢稿。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周昌龍(1995)。新思想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新思想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穆(1998)。錢穆全集(24)。錢穆全集(2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張之洞(2001)。勸學篇,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