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時間與影像--關於高度資訊化都市與記憶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港千尋潘襎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Minato, ChihiroPan, Fa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4
頁次:頁28-43
主題關鍵詞:當代藝術時間都市亞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摘要 當代藝術這個用語所蘊含的「時間」,並非是抽象的時間概念,而是西歐近代這種歷史的時間。既然是歷史的時間,那種「時間」隨著時代而改變其意味,其變化最顯著的是亞洲吧!不同的每個國家共同擁有一個「時間」,不用說,這種條件是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亞洲所經驗過的近代歷史;此外,二十一世紀嶄新地加上三種條件。一種是都市化所進行的經濟與高度的資訊通信網,第二是出現知識集聚型的大都會。前者相應於作為行星的地球之時間,後者相應於社會的時間,這樣的巨大變化必然對個人的時間產生影響。那正是第三種條件,我將其視為廣泛意味的記憶問題。人透過資訊網路與知識集聚型都市,獲得向來並不存在的知性空間,同時在各種程度中經驗著記憶障礙。 關於時間,廣泛且一般得以接受的模型有兩種。一種是趨向一方面的線性時間,另一種是沒有時間箭頭,描繪著圓環的時間。前者對應於西歐的時間概念,後者則作為時間之輪,向來被東方思想對應於此。但是,我認為這種模型過於圖式化。我們出生於線性時間之中,必須在此工作,必須隨著年齡增長來過生活;然而在心靈當中往往擁有循環著的時間。那是因為只有人才善於在記憶中使過去的東西再生。或部A從這種雙重時間所產生的正是詩歌,正是音樂,正是所有的藝術表現吧!以經濟發展為最高目標的今日社會,因為只承認線性時間,所以以時間的雙重結構為基盤的藝術領域,逐漸就受到質疑。從這種文明論的視點來看,我不得不說現代美術也處於困難的狀況之中。 但是,亞洲的悠久傳統教導我們詩歌是精神食糧。藝術想像力超越悠久的時間,朝夕跟隨著我們。我認為支撐今日亞洲創造力的並非只是經濟上的發展,而是精神食糧。精神食糧誕生著從建築到設計、傳統工藝以及包含漫畫˙動畫在內的普普文化這種領域,對於與這些領域有相互關係的現代美術而言,精神食糧也是重要的。透過各種地區、文化所培育而成的精神食糧在亞洲這種大型嶽鄐切菾m與交換,在地球上各種場所中產生嶄新料理。當代的嶽遄A包含著複數的時間。而且,未來的味道將會從這個超級嶽鉠洏竻a!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