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誰的當代藝術?--從異國情調到在地性符號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梁莉苓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 Li-li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72
頁次:頁20-33
主題關鍵詞:亞洲在地化臺灣主體性當代藝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5
  • 點閱點閱:264
摘要 在全球化跨國的思維下相應而生的區域性思考,使得「亞洲」成為一個被問題化的課題。薩伊德(Edward Said)帶動的後殖民理論思潮,透過1987年台灣解嚴過後出版品解禁、媒體傳播的發達、以及大量二十世紀八○年代的歐美留學生於九○年代回國任教等等途徑,傳播到台灣的知識界、政治界、藝術文化界;就在這樣的去帝國、建主體的後殖民語境中,加上本土意識高漲的台灣政治環境推動下,促成了二十世紀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中「台灣藝術主體性」的探索。 接續九○年代而來的全球化思維也開始加入藝術世界的對話。台灣當代藝術在回應全球化藝術舞台的方式,往往陷入以最具指認性的手法,銜接本土意識與文化認同議題下生產出來的本土性、歷史記憶、政治社會異象等藝術符號,出席全球化的國際藝術舞台。雖然一方面完成了區域性色彩的指認,但在另外一方面,卻也讓台灣當代藝術的豐富表現被窄化於世界藝術的舞台之上,淪為政治主體宣言的權力工具。那麼身處如此框限之下的藝術創作者該如何去回應呢?這個由創作主體發出的提問,將持續的蟄伏於本論文的底層,影響著論述中隱形的動線發展,同時也是本論文意圖去解釋的課題。並且以當代藝術中的「語言學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 ,藝術由「藝術是什麼」轉變成「藝術如何去說、或被說出來」的觀點,去切分出藝術的當代特質,進行論證。 這篇論文將論文空間視為一個詮釋角度轉換的場域,分別由詮釋與創作角度提出問題意識,如此雙重維度的佈局,意圖呈現出當代藝術中創作者、理論、或是相關詮釋批評的矛盾式互動關係,回應全球化區域性藝術這個帶有論述性與議題性的問題框架。最後試圖引導論文回到藝術創作中非理性的區塊,尋找藝術創作中感性的力量,讓一向以政治性「主體身分」思考的全球化區域藝術討論,轉向至藝術創作中的感知角度進行討論。
期刊論文
1.倪再沁(19910400)。西方美術.臺灣製造--臺灣現代美術的批判。雄獅美術,242,114-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龔卓運(2006)。間詎存有學之差微:梅洛龎蒂與傅柯論視覺。晚期傅柯與傅柯之浚: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廖炳惠(2003)。後殖民研究的問題與前景:幾個亞太地區的啟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anto, Arthur C.、林雅琪、鄭惠雯(2005)。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1996台灣藝術主體性。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徴候: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典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台灣省立美術館、Caltonhill, Mark(1999)。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亞洲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台中:台灣省立美街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千惠(2003)。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閲讀。台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玉靜(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〇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assan, Ihab、劉象愚(1996)。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瑛瑛(19970000)。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邱貴芬(20030000)。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resswell, Tim、徐苔玲、玉志弘(2008)。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光興(20060000)。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行人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瑞文(199104)。當代藝衛的雙重性格:社會行為與自治性。雄獅美術。台北: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蓉之(199801)。新世紀當代亞洲藝術哪裡去?。藝術家。台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海鳴(199503)。本土意識文化認同及台灣當代藝術之脈動。藝術家。台北: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rary, Jonathan、蔡佩君、王嘉驥(20070900)。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主觀視覺與感官之分離。台北:行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