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臺灣本土連環漫畫中在地文化之表徵
書刊名:視覺藝術論壇
作者:葉涵
作者(外文):Yeh, Ha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73-94
主題關鍵詞:連環漫畫臺灣本土連環漫畫文化在地文化連環漫畫市場Comic stripTaiwanese local comic stripCultureLocal cultureMarket of comic str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8
  • 點閱點閱:34
連環漫畫爲漫畫中意念傳達篇幅最長、劇情延伸最廣之格式。它可表達出完整之劇情呈現內容情感。自2004年之後台灣本土連環漫畫成爲文化創意產業計劃中之部份,顯示連環漫畫之文化價值漸被重視,並列入文化保存與發展。 本文意圖以文獻探討與自然觀察法探究台灣本土連環漫畫中呈現之在地文化,擬以台灣連環漫畫市場之發展與漫畫內涵與意像,探究其時代轉換過程,台灣連環漫畫在畫面、主題、風格中如何在展現現代台灣社會的文化特徵。故本研究目的擬(一)探討連環漫畫與文化之關係,(二)分析連環漫畫在台灣的分類與市場現況,(三)評析台灣本土連環漫畫的發展及其在地文化之表現,(四)台灣本土連環漫畫所面臨之情勢,以及(五)結論提出國人創作之本土連環漫畫對於台灣文化發展之貢獻。 本研究發現,本土連環漫畫在風格表現長久以來受日本連環漫畫影響深遠,然而從筆者列舉之數篇當代台灣本土連環漫畫作品中,亦可發現本土連環漫畫作品中之題材仍具有探討在地文化之價值之存在,並且從中可觀察到許多台灣當代文化之表徵。
會議論文
1.高瀨一郎(200611)。小學館在動畫產業的經營。2006台北國際動漫畫產業研討會。台北市。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宮秀之(200611)。漫畫在日本出版界的發展過程,與台灣的比較。2006台北國際動漫畫產業研討會。台北市。5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重崴(2005)。全球化衝擊下的台灣公民社會發展:一個整合「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的治理觀點。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台中市: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宗陽(2001)。租書業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平君(2003)。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古采豔(1998)。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藤井三繐南(2002)。GALS--辣妹當家。台北市:大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安西信行(2006)。MAR魔兵傳奇。台北市:青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RACE(1999)。漫畫情人夢。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興欽(2001)。大嬸婆遊台北。台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鮭魚仔、小鯊龍(2006)。檳榔特攻隊。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彥彰(1998)。蔡鳥現兵。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鴻欽(1998)。狗臉的歲月。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博祺(2004)。鬥陣。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依歡(2006)。小巫女的童話日記。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惠子(1995)。台大一直線。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政德(1992)。鬥陣。台北市:大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政德(1990)。YOUNG GUNS。台北市:大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企鵝圖書編輯室(1993)。鳥類的觀察。台南市:大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德庸(1994)。澀女郎。台北市: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任正華(1996)。頑劣家族。台北市:東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牛頓(1988)。漫畫世界的歷史。台北市:牛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傻呼嚕同盟(2003)。因動漫畫而偉大。台北市: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衣雲(1999)。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ilverstone, Roger、陳玉箴(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臺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Tomlinson, John、鄭棨元、陳慧慈(2003)。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erger, John、吳莉君(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Edles, Laura Desfor、陳素秋(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蕭湘文(20020000)。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洪德麟(1999)。風城臺灣漫畫50年。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