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圖像載體的敘事與接受 ── 論臺灣漫畫文學的形成及創作
作者:周文鵬
作者(外文):Wen-Peng Chou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馬銘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漫畫文學臺灣漫畫載體圖像敘事Chinese literaryTaiwan comiccarrierimagenarr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當代資訊科技的演進,改變了人類社會對於敘事載體的選擇及使用。在此之前,由於繪畫行為過於耗費時間與技術成本,長久以來,基礎於符號邏輯的文字,始終扮演著主流載體的角色。然而,隨著個人電腦問世、網際網路開通,以icon及其操作邏輯為起點,當代社會的資訊認知及應用,逐漸開拓了另一塊根基於圖像思維的疆域,形成了一種跨越載體差異,兼容了圖像、文字、線條及符號的新表述模式。就表現與接受而言,這類利用圖像基礎,將文字、線條、符號都予以整合的敘事方式,事實上,又與存在已久的漫畫系統,有著高程度的重疊。換言之,如果圖像載體的選用與跨用,將越發獲得人類溝通及表述行為的仰賴,那麼,針對漫畫作品與漫畫敘事所進行的文學研究,便不僅足以協助釐清圖像載體的特性及用法,對於跳脫了傳統文字形式,卻依舊延續也承載著文學精神的新創作形態,自然,也就更能有所前瞻,闢出一徑先行而超越的理路。
  鑑此,本文以載體工具之於文學定義的連動關係為起點,探究中文學術進行圖像及漫畫研究的理據及必要。並依循當代資訊發展的數位化與圖像化進程,逐步梳理圖像載體及漫畫敘事的類型、構成和運作,嘗試藉由文學視野的漫畫研究軸線,歸納漫畫文學及其表現手法的審美脈絡,深入我國漫畫文學及其平台、世代的興衰遞嬗,捕捉臺灣漫畫文學的體系及血統,呈現其創作質性的輪廓與蛻變。
 The 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ing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society. With the advent of personal computers and internet, information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peopl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image, and contains a variety of possible carri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narrative form which including images, text, lines and symbols, has exist for a long time, they was called comic.
 That is to say, if the integration of a variety of carrier by image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way of expression, make comics as a object of the literary research,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carrier, and also help to study the usage of narrative image. In view of thi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basis and necessity of comic research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is article will investigate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literary and carrier.
 Not only that, it will also probe the method and logic of comic to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of comic.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isting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question of the lineage of Taiwan''s comic literary, and attempt to express the evolution and conversion of it.
【徵引書目】

一、漫畫文本類

(一) 本國出版品 (依出版年次排列)

1.《東立漫畫周刊》第11期(臺北:東立漫畫雜誌社,1980)。
2.《歡樂漫畫半月刊》試刊1號(臺北:時報文化,1985)。
3.《歡樂漫畫半月刊》第5號(臺北:時報文化,1986)。
4.《少年快報》創刊2號(臺北:有為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
5.《星期漫畫週刊》第48期(臺北:時報文化,1990)。
6.《小英雄漫畫快報》創刊號(臺北:東立出版社,1991)。
7.《龍少年》創刊號(臺北:東立出版社,1992)。
8.井上雄彥:《灌籃高手》,第8冊(臺灣:大然出版社,1992)。
9.北條司:《城市獵人》,第14冊(臺北:時報文化,1993)。
10.鄭問《東周英雄傳》,第2冊(臺北:時報文化,1993)。
11.鳥山明:《七龍珠》,第28冊(臺灣:東立出版社,1994)。
12.朱鴻琦:《根號179》,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1996)。
13.賴有賢《小和尚》,第1冊(臺灣:東立出版社,1996)。
14.吳毓琦:《鷹俠》,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1996)。
15.尾原一騎作、川崎伸畫:《巨人之星》,第1冊(臺灣:東立出版社,1999)。
16.金庸原著,黃玉郎改編:《神鵰俠侶》,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0)。
17.尾田榮一郎:《海賊王》,第12冊(臺北:大然出版社,2000)。
18.高橋和希:《遊戲王》,第19冊(臺灣:大然出版社,2000)。
19.馬榮成:《倚天屠龍記》,第25冊(臺灣:東立出版社,2001)。
20.陳某:《火鳳燎原》,第5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2)。
21.けらえいこ:《我們這一家》,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3)。
22.楊國宗:《棋神》,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5)。
23.荒木飛呂彥:《JOJO冒險野郎》,第10冊(臺北:東立出版,2005)。
24.米奧:《單車闖天關》,全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6)。
25.TAMACHIKU:《限制級殺手》,第1冊(臺北:尖端出版社,2006)。
26.吉崎觀音:《KERORO軍曹》,第2冊(臺北:台灣角川書店,2007)。
27.曉君:《霞客行》,第2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08)。
28.東清彥:《四葉妹妹》,第7冊(臺灣:臺灣角川書店,2008)。
29.蔡鴻忠:《1/2王子》,第7冊(臺灣:東立出版社,2010)。
30.土塚理弘:《魔法拼圖‧彩光少年》,第1冊(臺灣:尚禾出版社,2010)。
31.森薰:《姊嫁物語》,第1冊(臺灣:台灣角川書店,2010)。
32.《CCC: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導覽專刊》,第5冊(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數位核心平台計劃,2010)。
33.哈亞西:《台大裸體藝術社》,全1冊(臺北:未來數位,2011)。
34.ヒロユキ:《漫畫家與助手們》,第1冊(臺北:東立出版社,2012)。
35.簡嘉誠:《時空鐵道之旅》,全1冊(臺北:蓋亞出版社,2012)。
36.葉明軒:《大仙術士‧李白》,第1冊(臺北:臺灣角川書店,2013)。
37.AKRU:《北城百畫帖》,第1冊(臺北:蓋亞出版社,2013)。
38.睫毛:《老媽,我想當禿子!》圖文部落格(http://doki2014ex.pixnet.net/blog)


(二)境外出版品 (依出版年次排列)

1.鄺志德:《王風雷傳》,第51回(香港:玉皇朝,2009)。
2.藤子‧F‧不二雄:《哆拉A夢》,第12冊(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
3.吉辺あくろ:《絕對靈域》,第1冊(日本:Square Enix,2011)
4.《コミックとり漫─まんが王国とっとり》,全1冊(東京:文藝社,2011)。
5.胡紹權:《天下無敵》,第50回(香港:大渡出版,2014)。


二、專書類

(一) 本國出版品 (依出版年次排列)

1.金農:《冬心先生雜畫題記》,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臺北:廣文書局,1963)。
2.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出版社,1975)。
3.李闡:《中國漫畫史》(臺北:世系出版社,1978)。
4.莊永明:《臺灣第一》(臺北:文鏡文化,1985)
5.陳炎鋒:《日本浮世繪簡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6.侯俊傑:《程式設計:如何撰寫Windows環境下的應用軟體》(臺北:第三波,1992)。
7.《臺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文化,1994)。
8.金庸:《神鵰俠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9.黑白屋電影工作室策劃,黃玉珊、余為政編:《動畫電影探索》(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new window
10.蒂芬妮:《漫畫異言堂》(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11.蒂芬妮:《漫畫封神榜》(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2.蒂芬妮:《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漫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9)。
14.洪德麟:《風城臺灣漫畫五十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
15.李衣雲:《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公司,1999)。
16.傻呼嚕同盟:《動漫2000》(臺北:藍鯨出版社,2001)。
17.傻呼嚕同盟:《動漫2001》(臺北:藍鯨出版社,2001)。
18.蕭湘文:《漫畫研究 ─ 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19.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2003)
20.傻呼嚕同盟:《因動漫畫而偉大》(臺北:大塊出版社,2003)。
21.Paul Gravett著,連惠幸、黃君慧、鄒頌華、徐慶雯譯,傻呼嚕同盟名詞審訂:《日本漫畫60年》(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22.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2006)
23.傻呼嚕同盟:《ACG啟萌書─萌系完全攻略》(臺北:木馬出版社,2007)。
24.曉君:《曉君教你畫漫畫》(臺北:桔子工作室,2007)。
25.林珉萱:《小威老師漫畫教室》(臺北:尖端出版社,2007)。
26.陳懷恩:《圖像學 ── 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27.鍾孟舜:《鍾孟舜的數位漫畫插畫公式祕訣》(臺北:上奇資訊,2008)。
28.曾建華:《漫畫分鏡構圖學》(臺北:旗標出版社,2008)。
29.曾建華:《Photoshop 熱血連環漫畫教室》(臺北:旗標出版社,2008)。
30.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師哲學:哲學中的教師圖像》(臺北:五南出版社,2008)。
31.湯翔麟:《漫畫創作工房 - ComicStudio》(臺北:旗標出版社,2009)。
32.江桂珍:《再現傳統的實踐:烏來泰雅族的文化圖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33.宋‧司馬光著;張元譯;謝祖華繪:《古代中國的圖像長卷:〈資治通鑑〉》(臺北:網路與書出版社,2011)。
34.經濟部工業局:《中國大陸數位內容市場准入實務問答集》(臺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2011)。
35.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香港:三聯書店,2011)。
36.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新世紀臺灣嬰幼兒健康圖像》(臺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
37.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
38.新北市文化局:《2012新北市動漫畫徵件競賽得獎作品集》(臺北:新北市文化局,2012)。
39.游鑑明:《躍動的女性身影: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臺北:博雅書屋,2012)。
40.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材編輯委員會:《中國語文能力表達》(臺北:五南出版社,2012)。
41.新北市文化局:《2013新北市動漫畫徵件競賽得獎作品集》(臺北:新北市文化局,2013)。
42.李劼:《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臺北:允晨文化,2014)。
43.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14)。


(二)境外出版品 (依出版年次排列)

1.《北齋》(東京:平凡社,1975)。
2.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報業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1年)。
3.清水勳:《日本漫畫の事典》(日本:株式會社三省堂,1985)。
4.四方田犬彥:《漫畫原論》(日本:筑摩書房,1994)。
5.《マンガの読み方》(日本:寶島社,1995)。
6.陳星:《都會之春 ─ 豐子愷的詩意漫畫》(北京:三聯書店,2003)。
7.姚伯岳:《中國圖書版本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謝其章:《漫畫漫話》(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9.畢克官、黃遠林:《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10.(美)W.J.T.米歇爾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1.甘險峰:《中國漫畫史》(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12.王庸聲:《世界漫畫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13.韓叢耀:《圖像:一種後符號學的再發現》(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4.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
15.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國連環圖畫史話》(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16.王庸聲:《現代漫畫概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17.耿濤:《圖像與本質 ── 胡賽爾圖像意識現象學辨證》(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18.(英)波罕‧林奇:《西方漫畫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19.(英)柯律格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0.人文講堂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圖像中的歷史世界》(香港:三聯書店,2012)。
21.周佳榮、方潔:《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香港:新雅文化,2012)。


三、期刊/論文類 (依發表年次排列)

(一) 學位論文 (依出版年次排列)

1.黃孟紅:《從點石齋畫報看清末婦女的生活型態》(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2.陳朝煌:《影像掃瞄器產業因應快速全球化之運籌策略研究:以虹光公司為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3.魏碧梅:《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即時通訊之認知與實際使用狀況》(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張逸明:《手塚治虫漫畫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周文鵬:《臺灣漫畫審查現象及其對國內漫畫發展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黃靖嵐:《「帝國」的浮現與逸出:日本漫畫產業於台灣的「全球在地化」實踐》(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7)。
7.張志傑:《熱門運動漫畫的符號學觀點—以《灌籃高手》》為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2007)。
8.宋育泰:《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 ── 社會符號學的觀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9.許銘賢:《蔡志忠《漫畫四書》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
10.呂雅麗:《手繪圖文部落客的群我關係及社群形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2008)。
11.陳仲偉:《日本漫畫400年:大眾文化的興起與轉變》(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09)。
12.蔡諭薇:《中日翻譯的擬音語‧擬態語研究─以育兒漫畫繪圖日記《我家3姐妹》為例》(銘傳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2010)。
13.詹凱賀:《單幅政治漫畫中人物造形之研究創作》(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
14.張又心:《連環漫畫頁面切割形式與時間表現關係》(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5.李成駿:《歸鄉之路圖像小說創作 ── 如何創作圖像小說》(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11)。
16.江亞軒:《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分格配置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2011)。
17.林家敏:《電影鏡頭運用於漫畫之創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1)。
18.余峰維:《數位相機產業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之研究》(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19.侯京吾:《圖改地方風俗:以廣州《時事畫報》為中心(1905-1912)》(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20.施莉亞:《李嵩〈骷髏幻戲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21.吳宜鈴:《張光宇(1900-1965)藝術特色及其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地位之探討》(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22.林玠均:《敘事的變化-動畫電影《AKIRA》的改編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12)。
23.鄭慕尼:《後挪用、轉碼與再創作—從圖像小說家克里斯.衛爾作品的後現代風格特質探討與應用出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2012)。
24.謝承叡:《啟蒙時代的脆弱遺產:諷刺漫畫作為新聞自由的一種表達方式》(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二) 期刊論文 (依出版年次排列)

1.林文義:〈誰傳中國漫畫的下一把薪火? - 介紹十一位辛苦而卓越的中國漫畫家〉(《書評書目》,1979)。
2.曾維正:〈Microsoft Windows系統剖析〉(《自動化科技》,1987)。
3.林順喜:〈新一代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資訊與教育》,1993)。
4.黃慶萱:〈文學義界的探索 ─ 歷史、現象、理論的整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4)。
5.劉梓棣譯:〈網際網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1995)。
6.郭思慈:〈從符號學到現象學的轉向--羅蘭巴特論攝影本體〉(《當代》,1995)。
7.古采艷:〈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 - 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幼獅文藝》,1997)。
8.趙林:〈語言與文字的創始--一個符號學的觀點〉(《華岡文科學報》,1998)。
9.林信華:〈作為語言與社會之聯結的符號學〉(《哲學與文化》,1997)。
10.郭良文 ; 柯裕棻:〈網路空間之型塑與臺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報》,2000)。
11.孫立銓:〈從符號學到社會學--淺談藝術評論〉(《藝術家》,2002)。
12.姜得勝 :〈「符號學」的意義之探究〉(《臺灣教育》,2004)。
13.胡一峰 :〈「虛擬現實」之人際傳播浪漫ICQ〉(《傳播與管理研究》,2004)。
14.張文村:〈數位內容於行動化數位生活之發展趨勢〉(《電工通訊》,2004)。
15.孫秀蕙:〈臺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國立臺灣政治大學,1998)。
16.丁艾:〈長征紅軍文化考釋》(《神州》,2005)。
17.周馥儀:〈台語漫畫第一人:專訪陳義仁牧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視窗》月刊,2005)。
18.于冬梅:〈MSN對教育的影響〉(《師友月刊》,2005)。
19.羅正皓:〈由「網路」「文學」之爭來看網路文學〉(《文學前瞻》,2005)。
20.黃英雄:〈原創劇本的誕生 ── 電影、舞臺劇、電視劇本的編寫實務〉(《美育》,2006)。
21.洪碩延 ; 漆梅君:〈視覺傳達設計中之符號理論〉(《中國廣告學刊》,2006)。new window
22.陳佩君 ; 趙庭輝:〈公視文學劇「畫魂」:影響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傳播與管理研究》,2007)。
23.劉麗真、姚村雄:〈臺灣網路語言表情圖像符號之視覺表現研究〉(《商業設計學報》,2007)。new window
24.吳浩然:〈解讀中國現代漫畫的先驅——沈泊塵〉(《桐鄉通訊》,2009:http://txtx.tx.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035)。
25.黃翔:〈陳映真報導文學論研究〉(《華文文學與文化》,2011)。
26.孫秀蕙 ; 陳儀芬:〈探索臺灣電視廣告史的研究路徑:從符號學、敘事研究到文化研究〉(《中華傳播學刊》,2012)。new window


四、報章/報導類 (依刊載先後排列)

1.1991年3月:《第三波:中文windows 3.0面面觀》,江帆科技公司。
2.2004年11月5日:《台灣立報:本土漫畫困境缺乏說故事人才》,黃世麒報導。
3.2007年10月17日:《自由時報:講義頒發年度最佳作家獎,張曼娟、黃宏耀、可樂王、彎彎上榜》,袁世忠報導。
4.2010年8月18日:《聯合報:李家同:達文西密碼 ─ 爛小說!》,范榮達報導。
5.2010年8月22日:《聯合報李教授應該多看點漫畫》,王健壯撰文。
6.2011年4月12日:《自由時報:旅遊英文通‧比OK手勢真的OK嗎?》,Gwen撰文。
7.2011年7月6日:《中國時報:時間倉卒,我拒明年安古蘭漫畫節主題國邀約》,江家華、李明賢報導。
8.2011年7月7日:《自由時報:拒安古蘭漫畫節,網友批藐視台灣創作力》,范正祥、曾韋禎、陳怡靜報導。
9.2011年7月8日:《蘋果日報:「漫畫奧斯卡」,新聞局改口爭取》,徐珮君、顏振凱、蘇聖怡報導。
10.2011年11月27日:《蘋果日報:本土漫畫掀話題,《臺大裸體社 KUSO李嗣涔》,許敏溶報導。
11.2012年2月24日:《數位時代:一次看完Windows進化史》,許凱玲編譯(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2219)。
12.2012年5月23日:《福建日報:臺灣博士談文創 "霹靂木偶"如何打敗"功夫熊貓"》,陳夢婕報導(http://tw.people.com.cn/BIG5/104510/17963546.html)。
13.2013年4月5日:《TVBS新聞專題:8億QQ用戶 ── 複製與創新的「企鵝王國」》,許甫報導(http://news.tvbs.com.tw/entry/205138)。
14.2013年9月17日:《工商時報:LINE,臺灣用戶已達1700萬》,何英偉報導。
15.2013年10月5日:《中國時報:魏德聖:「只想把故事說好」》,黃奕瀠、張士達、張瑞昌策劃、黃奕瀠執筆。
16.2013年12月2日:《蘋果日報:王力宏全家福修掉醜畫掀波,網友P圖魚目混珠》,陳意佳、李志展報導。
17.2013年12月19日:《旺報即時:黃渤遭交警求合照,網友調侃像被逮》,廖慧娟報導。
18.2013年12月19日:《中央社:不只北京上海,西安也霾害》。
19.2013年12月27日:《東森新聞雲:臺灣之光彎彎貼圖登上Line》,許少蘋報導(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27/310893.htm)。
20.2014年2月3日:《自由時報電子報:臉書問世10週年 ── 用戶破12億》,張沛元報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3/today-int6.htm)。
21.2014年2月19日:《中國時報:我見我思 ── 小看日本漫畫》,簡白撰文(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4021900468.html)。
22.2014年3月9日:《人間福報:導演魏德聖,用單純的相信,講台灣的故事》,阮愛惠報導。
23.2012年10月:《台灣光華雜誌:台灣漫畫世代‧一棒接一棒》,文:劉嫈楓;圖:楊文卿。


五、網際文獻/官方網站類

1.〈文學與繪畫:顧愷之─洛神賦圖〉(趨勢教育基金會:http://trendfoundation.pixnet.net/blog/post/26001146,2010)。
2.〈借鏡美國經驗,尋找臺灣文創產業發展利基〉(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c=236&sn=9229,2013)。
3.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古籍裝幀形式〉(http://www.scxbwx.com/a/protect/gujibaohuchangshi/2013/1112/84.html)
4. 中國文化研究院:〈印刷術‧隋唐五代印刷〉(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816)。
5.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版畫藝術‧戲曲小說版畫的高峰〉(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515)。
6.鄭文惠、許玉青:〈新聞化/新文化:《點石齋畫報》的文學/圖像性格〉(http://printculture.nccu.edu.tw/webpage/paper.htm)
7.大塚英志:《世界漫畫塾‧第四講》(臺灣角川書店:http://forcecomic.kadokawa.com.tw/p8-column_detail.php?PKey=346e0Z_9X2moF59kipDSqlUh0T5uBk7CT-4-54ePfA)
8.彭傑:〈臺灣漫畫界的毒藥 ─「風格」〉(臺北市漫畫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漫畫觀念諮詢室》專頁:http://taipeimanga.pixnet.net/blog/post/78442371)。
9.〈Windows的歷史〉(微軟官方網站:http://windows.microsoft.com/zh-TW/windows/history#T1=era3)。
10.華康科技:http://www.dynacw.com.tw/pro_truetype.asp。
11.Adobe:http://www.adobe.com/products/photoshopfamily.html。
12.上奇科技:http://www.grandtech.com.tw/about/product_detail.aspx?id=656&dirid=311。
13.LINE:http://line.me/zh-hant/。
14.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http://www.ntsec.gov.tw/User/index.aspx。
15.微信(WeChat):http://www.wechat.com/zh_TW/。
16.漫畫奇緣動漫資訊網:http://www.i-tiffany.com/。
17.文化部《臺灣漫畫資訊服務網》:http://www.comicnet.tw/search.php。
18.交通大學出版社:http://press.nctu.edu.tw/press-tea/books/2-2.aspx?sn=189。
19.《阿正的冒險》90週年紀念官方網站:http://www.shochan.jp/。
20.「新北市動漫畫原作劇本競賽」活動官方網站:http://acos.tac.org.tw/0804_01.html。
21.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2060。
22.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070017。
23.台灣角川出版社《FORCE原力誌》:http://forcecomic.kadokawa.com.tw/index.ph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