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詩的語言藝術及其在臺灣的發展近況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蔡馨儀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7
頁次:頁156-174
主題關鍵詞:新詩語言文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人以獨特的眼光及細膩的語言捕捉千變萬化的思想,表達個人活躍的心靈活動,以追求藝術的境界。可以說,詩人是對語言運用上最為精準的動物。而語言有意無形,必須寫成文字為詩的型態,讓人閱讀朗誦。在台灣文學史上,「現代詩」是被認為最弱的一環,發展還未滿一百年,「新詩」相對古典詩是一次文學革命,最大的不同點在那?胡適在〈談新詩〉一文曾說:新文學的語言都是白話的,新文學的文體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初看起來,這都是文學形式的一方面的問題,算不得重要,卻不知形式和內容有密切的關係。形式的束縛,使精神生活不能自由發展,使得良好的內容不能充份表現若想要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那些束縛精神的枷索鎖鐐銬。因此,中國近年的新詩運動可算是一種詩體的解放,所以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複雜的情感,方能跑到詩裡頭去。從上述這段話看來,胡適先生主張「新詩」相對於以往的「古典詩歌」的改革;在語言形式上,「新詩」應使用平易通行的白話文取代在聲調格律有嚴格限制的「古典詩歌」另外在內容上,能不拘限制自由地抒發自我的情感,將內容鋪敘在作品中。而詩歌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是最直接地傳送到讀者的眼裡、心裡,在此就「新詩」的文字陳述上作相關的討論,以了解其特殊的表現方式。
期刊論文
1.胡適。談新詩。新潮雜誌,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紀絃(1956)。現代詩,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我軍(1925)。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台灣民報,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6)。台灣詩學,14,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桂芳(1999)。逆聲與變奏的雙--現代詩語言觀的典範化與延變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蕭蕭(1991)。現代詩縱橫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衛民(2003)。新詩啟蒙。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默(1997)。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昌年(1995)。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宣範(1976)。翻譯與語意之間。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孟樊(199805)。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亞里士多德、陳中梅(1996)。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覃子豪(1969)。論現代詩。台中:普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尹玲(2007)。髮或背叛之河。台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聞見思(1981)。綠色的一代。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崑陽(1997)。中國古典詩歌的意義類型與批評方法。教師校內進修專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健(1984)。中國現代詩。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岩上(1996)。詩的存在。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岩上(2007)。詩的創發。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德厚、張福貴、章亞昕(1995)。中國現代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子誠、劉登翰(1988)。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貝嶺(2006)。舊日子--貝嶺詩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