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無所不在的恐怖--楊德昌電影《恐怖份子》析論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顧正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u, Cheng-pi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33
頁次:頁157-174
主題關鍵詞:楊德昌恐怖份子電影結構模式蒙太奇電影本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8
《恐怖份子》(1986)是導演楊德昌的第四部電影作品,也是受到各界好評,並獲得許多中外影展大獎的一部影片,堪稱楊德昌電影事業的第一個全面性高峰期。《恐怖份子》敘事結構複雜而難以明確歸類,拍攝技巧上的現代主義,甚至跨越到後現代(主義)與知性風格醒目突出,鏡頭與剪接處理得乾淨俐落,影音配合與錯置的交互運用;就內容而言,多以冷靜、理性思辨的視野處理複雜的感性問題,尤其是針對現代都會生活中夫妻、男女朋友、朋友,乃至陌生人之間等交互關係所產生的各種面向,對虛擬、虛構、虛假的傳媒揭露,都會生活中的潛在危機,加上其多向思考性的開放結尾等的特色,使整部影片成為他創作生涯中再次出現的一種「辯證式跳躍」。本論文運用電影敘事學、電影美學和前賢所研究的成果為研究方法與參考資料,加上筆者個人的看法,針對上述的特色作全面性的探討。
期刊論文
1.林奕華。楊德昌的恐怖份子。電影雙週刊,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建業(1995)。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辯家--楊德昌電影研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ordwell, David、李顯立、吳佳琪、游惠貞(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安德烈•戈德羅、弗郎索瓦•若斯特(2000)。什麼是電影敘事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郇建立、李靜韜、Bauman, Zygmunt(2002)。現代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iannctti, Louis、焦雄屏(1997)。認識電影。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Roland Barthes(1981)。Intorduction a 1’analyse structurale des recits。L'Analyse structurale du recit。  new window
7.焦雄屏(1991)。恐怖份子:電影神話的割裂與重組。台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