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集傳微旨》書寫方法探析
書刊名:輔大中研所學刊
作者:晉鈺琪
出版日期:2015
卷期:32
頁次:頁139-163
主題關鍵詞:春秋集傳微旨陸淳啖助學派晚唐新春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146
《春秋集傳微旨》為唐末啖助學派成員──陸淳之作品,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是陸淳根據其師友啖助和趙匡對《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之批評,先列三傳異同,後以「趙氏曰」、「淳聞於師曰」等語對經文與三傳予以評析。本文從《微旨》對三傳文的引用方式,及其中反映之認同、存疑、辯駁等態度,將《微旨》之書寫方法分為錄三傳之文、和三傳之文、辨三傳之文、駁三傳之文、補三傳之文和合二種書法之例六種,各種類因實際情況再分小類並逐類舉例說明。
期刊論文
1.江右瑜(20060900)。啖助與趙匡《春秋》學之異同。興大人文學報,37,187-2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明峰(2007)。試論啖趙春秋學派的學術貢獻。宜賓學院學報,2007(9),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淑君(2012)。陸淳對啖助、趙匡春秋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研究,2012(5),99-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覺弘(200504)。啖趙《春秋》學派略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6(2),108-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世文(1996)。經學的轉折:啖助趙匡陸淳的新春秋學。孔子研究,1996(3),28-34+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新勛(2002)。唐代趙啖陸的春秋學。殷都學刊,2002(3),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煥禮(2005)。論啖助、趙匡和陸淳春秋學的學術轉型意義。文史哲,290,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乾(1984)。論啖助學派。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1),5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齋木哲郎、曹峰(200801)。永貞革新與啖助、陸淳等春秋學派的關係。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1),4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玫玲(20120500)。啖助辨偽學說初探--以《春秋集傳纂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類,43(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付麗敏(2008)。中晚唐春秋學研究(碩士論文)。吉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穩蘋(2000)。啖、趙、陸三家之《春秋》學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霖生(2008)。陸淳《春秋集傳纂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左丘明(1980)。左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公羊高(1980)。公羊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穀梁赤(1980)。穀梁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昀(196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陽修、宋祁(1965)。新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永瑢、王雲五(196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春秋類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陸淳(1983)。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陸淳(1983)。春秋集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淳(1983)。春秋集傳微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慶彰、蔣秋華(2002)。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