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反應時間的觀點探討排球相關運動
書刊名:屏東教大體育
作者:王金成鄭容竹吳佳蓉陳文泰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5
頁次:頁250-260
主題關鍵詞:排球低手接扣球排球運動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5
  • 點閱點閱:49
期刊論文
1.洪聰敏、羅麗娟、豐東洋、張育愷、高竟峰、洪巧菱、張弓弘、陳堅錐、張鼎乾(20011200)。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在前動作時間、動作時間及反應時間之比較。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8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靖華(20001000)。排球傳球、發球與扣球之飛行軌跡分析。大專體育,50,12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溫卓謀、林清和(19981200)。不同年段與運動訓練有無之國小男童單純及選擇反應時間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26,18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耀豐(19960300)。影響反應時間因素之探討及應用。中華體育季刊,9(4)=36,8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耀豐、林清和、王金成(19960600)。不同網球接發球反應前期與方向對其反應及動作時間的影響。體育學報,21,195-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杜曉偉、楊勁蒼(1999)。每球得分制新規則對男排比賽得分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6(2),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清山(19791200)。四肢的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比較。體育學報,1,257-2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儷勻(19991000)。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耀豐(19960900)。運動對反應時間影響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0(2)=38,113-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慧娟、蔡崇濱、宋一夫(19991100)。贏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影響的初步研究。成大體育,33,104-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俊汕(19950300)。「反應時間」與「預期」在快速運動項目的重要性。中華體育季刊,8(4)=32,39-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忠政、陳克舟(20051200)。排球阻斷式接發球訓練對排球選手反應時間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4),105-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康曉翠、林耀豐(2007)。不同接扣球訓練對排球選手接扣球之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屏東教育大學運動科學學刊,3,145-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建毅(1997)。排球比賽利用用側優勢防守後排研究。大專體育,29,118-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Brown, R. M.、Delong, D.、Brown, N. L.、Reld, K(1995)。Stimulus - response compatibility and videogame performance。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50,691-698。  new window
16.Lenoir, M.、Vansteenkiste, J.、Vermeulen, J.、de Clercq, D.(2005)。Effects of contrasting colour patterns of the ball in the volleyball reception。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3(8),871-879。  new window
17.Vicker, J. N.、Adolphe, R. M.(1997)。Gaze Behaviour during a ball tracking and aiming skil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Vision,4(1),18-27。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竹茂(2000)。新規則實施對排球比賽與訓練影響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九學年度排球教練研習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淑敏(2007)。性別差異及年齡高低與刺激--反應相容性對桌球接發球之反應時間和動作時間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忠行(2010)。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躲避球接球動作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衍超(2009)。不同層級排球選手接發球準確性、啟動時間、動作時間之探討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涂瑛芳(2008)。不同球速與照度對大學生網球截擊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月琴(2006)。排球攻擊時宜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慶南(2008)。國小足球選手截球反應時間及動作時間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蘇韋丞(2006)。不同反應形式與刺激-反應對桌球接發球之反應時間和動作時間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木山(1997)。排球。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控制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樹淵(1982)。排球運動技術分析。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崇濱(1996)。排壇隨筆。臺南市:供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chmidt, R. A.(1991)。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From principles to practice。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6.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chmidt, Richard A.(1988)。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8.Davids, K.、Savelsbergh, G.、Bennett, S.J.、Van der Kamp, J.(2002)。Iaterceptive actions spor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Interceptive actions in sport: Information and movement。Lond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