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孝經鄭注》的作者及清儒對其輯佚之探究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謝成豪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eh, Cheng-hao
出版日期:2012
卷期:34
頁次:頁67-92
主題關鍵詞:鄭玄輯佚孝經鄭注群書治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孝經》集中論述和宣揚傳統儒家的孝道與孝治觀念,從漢代開始就受帝王的重視。有了帝王的推崇與表彰,使《孝經》曾經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東漢經學大家鄭玄(127-200),在推崇孝道的學術背景下,對《孝經》也非常看重,他遍注群經,大都以古文經說為主,但他注解《孝經》則以今文為底本,後世稱其《孝經注》為「鄭注」。但鄭玄是否注過《孝經》,自魏晉以後,頗受爭議,看法不一。陸澄(425-494)、劉知幾(661-721)認為鄭玄沒有注《孝經》,但清儒嚴可均(1762-1843)、皮錫瑞(1850-1908)肯定《孝經鄭注》的作者就是鄭玄本人,阮福(1801-1875)卻認為是鄭玄之孫鄭小同。《孝經鄭注》的傳授,到了五代十國之亂後,世人無從見之,需要後人的輯佚,其實,早在明末清初,經學家朱彝尊(1629-1709)就已經開始對《孝經鄭注》輯佚了,乾隆時代,日本人太宰純(1680-1747)所輯《古文孝經孔傳》傳到中國後,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如:孔廣林(1746-)、袁鈞(1751-1805)、陳鱣(1753-1817)等人,就開始對《孝經鄭注》有所輯佚,他們從陸德明(556-627)《經典釋文》、經疏、史注、《文選》李注、唐宋類書中採擷「鄭注」,彙集成書。嘉慶年間,從日本傳來岡田挺之(1737-1799)補輯的《孝經鄭注》,他是從日本國所傳之《群書治要》中輯來的,但是岡田氏的輯佚本並未完備,所輯鄭注諸家各有所缺,因此,當時的洪頤煊(1765-1837)、嚴可均(1762-1843)、黃奭(1809-1853)等學者又根據日本的《群書治要》和群籍中輯出鄭注,整理成書。與前人相較,洪、嚴、黃三家的輯佚成果,可以說較為完備。因此,筆者擬對清儒朱彝尊、王謨(1732-1817)、孔廣林、袁鈞、陳鱣、臧庸(1767-1811)、洪頤煊(1765-1837)、嚴可均、黃奭、勞格(1820-1864)、孫季咸等幾位學者的輯佚工作和成果,進行研究,以窺見清代對《孝經鄭注》輯佚的情形。
期刊論文
1.趙景雪(2007)。清代《孝經》文獻輯佚研究。安徽文學,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甘鵬雲(196801)。經學源流考。台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汝堃(1966)。孝經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玄、嚴可均(1985)。孝經鄭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國翰(1979)。玉函山房輯佚書。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乾祐(1996)。漢代經學史。臺中:國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班固(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溥(198212)。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螢、黃黎星(1997)。孝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德明、盧文弨(1980)。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舜徽(1983)。中國文獻學。臺北市: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班固、顏師古(1972)。漢書。臺北市:明倫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湛侯(1996)。文獻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皮錫瑞(19741200)。經學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子顯、王仲犖、宋雲彬(1972)。南齊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仁俊(1989)。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89)。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長孫無忌(1985)。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樵(1968)。通志•校讎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祁承燁(1984)。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阮福(1985)。孝經義疏補。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臧庸(1985)。孝經鄭氏解輯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頤煊(1985)。孝經鄭註補證。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謨(1976)。漢魏遺書抄。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奭(1974)。黃氏逸書考•通德堂經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勞格(1969)。月河精舍叢鈔•讀書雜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袁鈞(1974)。鄭君遺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孔廣林(2006)。通德遺書所見錄。山東文獻集成。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簡朝亮(1969)。孝經集註述疏--附讀書堂答問。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國維(1991)。漢魏博士考。觀堂集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家駱(1969)。清代孝經學考(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鐵凡(1986)。孝經源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