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寓於史:《四庫全書總目》的春秋學觀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丁亞傑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
頁次:頁185-208
主題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春秋經傳敘事義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
  • 點閱點閱:10
考究典故,以發明經義;經義重古義,輕時義;以文解經,亦能發明經義,卻非詁經正途。這略是四庫館臣對經學的基本立場。經典既為學者共遵共奉,所以標的不是爭議所在,如何看待經典,才是對諍的核心,亦即經典的研究方法,可以見出雙方的差異。館臣以「《春秋》寓於史」為其《春秋》學的基本觀念。須明了整個史事,才能理解褒貶所在,否則就是憑空而談。所以館臣於《春秋》三傳推崇《左傳》,且連及於杜預《集解》、孔穎達《疏》。不顧及記事,而侈言大義,是所謂無本之談;僅止於記事,不論及垂法,是不通《春秋》大義。《春秋》有事、有文,作者之志,則在禮之中,從事與文探求禮,才能獲得大義。然而「《春秋》寓於史」,卻輕忽「其文則史」的意義,在《春秋》事、文與義中,獨缺對文與史關係的探討。
期刊論文
1.李致忠(2002)。四庫全書總目‧凡例箋注。文獻季刊,2002(1),97-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晉龍(19940300)。「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349-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晉龍(20000300)。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經學的評價析論其評價內涵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523-5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曉華(2008)。「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彥、浦衛忠(2000)。公羊義疏。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毛奇齡(1983)。春秋屬辭比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朝軍(2004)。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孟軻、趙岐、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寶楠、劉恭冕、高流水(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9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玄、孔穎達、龔抗雲、王文錦(2000)。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希旦、沈嘯寰、戴聖、王星賢(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廷玉(1974)。選舉志二。明史。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復觀(1979)。論史記。兩漢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龔鵬程(2008)。經學如何變成文學。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