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審視、批判與重構——《四庫全書總目》文人觀研究
作者:蔡智力
作者(外文):CAI, ZHI-L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哲夫
周積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文化文獻學文化四庫學四庫學文人文人史文人觀文人概念文學概念the General Catalog of the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iescultural philologycultural Siku studiessiku Studiesscholarscholar historyscholar-viewscholar conceptliterary concep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本研究以《四庫全書總目》的文人觀為研究對象。首先,這個論題面對著「文人是什麼」的問題,為解答這個問題,又不得不對「文學」的概念作重新檢討。這兩個相關聯的問題,都在第二章討論。其論述策略是:先對「文人」進行語言形式邏輯分析,探討其可能存在的幾種義涵。再以此為基礎,進入傳統文化的歷史語境與《總目》的文本語境,考察它們所謂「文人」,指涉的究竟是語言形式邏輯中的哪一種義涵。
  第三章討論文人精神的傳統結習,這裡必須解答一個基本問題:文人怎麼了?重構一方面可能意味著對象物被人為地「解構」,一方面也可能意味著對象物被動地、非人為地「坍塌」。《總目》面對的文人問題,則相對為後者。然則,文人品格在「坍塌」之前,理應已有理想範式存在。當然,這種理想範式可能是歷史時間上「實然」的存在,也可能是理想觀念中「應然」的論述。無論如何,須先對此理想範式作必要探討。然後,再探討在普遍性語境中,傳統文人普遍存在的痼疾;進而,再分析《總目》所面對的特定性語境中,文人又存在著哪些癥結。
  《總目》對典範文人的論述,本研究分作兩大部分予以討論。第四章主要討論其行為典範問題,其下將分別討論虛實論、門戶論、品行論、統緒論等方面的內容。這部分討論內容的選取,主要在於《總目》對理想文人的直接批評。因此,本研究借鑑傳統史學的觀念,將其稱為「直筆書寫」。第五章主要討論其中的精神典範問題,內容的選取在於《總目》對理想文人的間接批評,故相應稱為「曲筆書寫」。這部分的基本方法,是以《總目》的「文如其人」評論邏輯為基礎,通過文學批評尋繹其中隱含的文人批評內容。「文如其人」是《總目》乃至傳統文論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總目》品騭文人的間接方法。當它被從邏輯上順沿借用到本研究,並作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中若干方法細則,亦將在這一章中再具體討論。這一章將涉及的精神典範問題,將從文質之辨、剛柔之辨、雅俗之辨等幾個面向展開討論。
壹、古籍文獻(按四部分類法部類排序)
甲、經部
一、易類
《周易正義》,〔三國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唐〕孔穎達 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二、書類
《尚書正義》,舊題〔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 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尚書全解》,〔宋〕林之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三、詩類
《毛詩正義》,〔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 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詩說》,〔漢〕申培。《叢書集成新編》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1985。
《待軒詩記》,〔明〕張次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詩經品節》,〔明〕楊起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3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詩經偶箋》,〔明〕萬時華。《續修四庫全書》第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四、禮類
《周禮注疏》,〔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十三經注疏》第3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儀禮注疏》,〔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十三經注疏》第4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禮記正義》,〔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考工記解》,〔宋〕林希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五禮通考》,〔清〕秦蕙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五、春秋類
《春秋公羊注疏》,〔漢〕何休 注,〔唐〕徐彥 疏。《十三經注疏》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 注,〔唐〕孔穎達 等正義。《十三經注疏》第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春秋穀梁注疏》,〔晉〕范甯 注,〔唐〕楊士勛 疏。《十三經注疏》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春秋闕疑》,〔元〕鄭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清〕孔廣森。《續修四庫全書》第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春秋繁露義證》,〔漢〕董仲舒 撰,蘇輿 義證,鍾哲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六、孝經類
《孝經注疏》,〔唐〕玄宗明皇帝 注,〔宋〕邢昺 疏。《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七、五經總義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 撰,周予同 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八、四書類
《孟子注疏》,〔漢〕趙岐 注,〔宋〕孫奭 疏。《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論語集註考證》,〔元〕金履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九、小學類
《釋名》,〔漢〕劉熙。《叢書集成初編》第115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爾雅注疏》,〔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
《廣韻》,〔宋〕陳彭年 等重修。《四部叢刊初編》第81-8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廣雅疏證》,〔清〕王念孫。北京:中華書局,1983。
《馬氏文通校注》,〔清〕馬建忠 撰,章錫琛 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6。

乙、史部
一、正史類
《史記》,〔漢〕司馬遷 撰,〔南朝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書》,〔漢〕班固 撰,〔唐〕顏師古 注。北京:中華書局,1964。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撰,〔唐〕李賢 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73。
《三國志》,〔晉〕陳壽 撰,〔南朝宋〕裴松之 注。香港:中華書局,1971。
《晉書》,〔唐〕房玄齡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書》,〔南朝梁〕沈約。北京:中華書局,1974。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書》,〔唐〕姚思廉。北京:中華書局,1973。
《陳書》,〔唐〕姚思廉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2。
《周書》,〔唐〕令狐德棻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 撰。北京:中華書局,1982。
《北史》,〔唐〕李延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6-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舊唐書》,〔後晉〕劉昫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新唐書》,〔宋〕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1975。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撰,〔宋〕徐無黨 註。北京:中華書局,1974。
《宋史》,〔元〕脫脫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7。
《元史》,〔明〕宋濂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史》,〔清〕張廷玉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編年類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撰,〔元〕胡三省 音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31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三、別史類
《東都事略》,〔宋〕王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續後漢書》,〔元〕郝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5-3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四、雜史類
《戰國策》,〔漢〕劉向 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三垣筆記》,〔明〕李清。《續修四庫全書》第4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季南略》,〔清〕計六奇 撰,任道斌、魏得良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五、詔令奏議
《高宗純皇帝聖訓》,〔清〕高宗純皇帝。《大清十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六、傳記類
《宋名臣言行錄後集》,〔宋〕朱熹 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皇明詞林人物考》,〔明〕王兆雲 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1-11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新編歷代名臣芳躅》,〔明〕金汝諧。《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0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儒學案》,〔清〕黃宗羲 撰,沈芝盈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
《胡忠烈遺事》,〔清〕史珥 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8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顏元年譜》,〔清〕李塨 撰,〔清〕王源 訂,陳祖武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
《貳臣傳》,〔清〕國史館 編。《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臺北:明文書局,1985。
《阮元年譜》,〔清〕張鑑 等撰,黃愛平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湘綺府君年譜》,〔清〕王代功 述。《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0輯,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湘綺樓藏版影印,1973。
七、載記類
《南唐書》,〔宋〕陸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八、地理類
《姑蘇志》,〔明〕王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西湖遊覽志餘》,〔明〕田汝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九、政書類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 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十、目錄類
《經義考》,〔清〕朱彝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7-6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紀昀 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武英殿本影印,2001。
《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 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65。
十一、史評類
《史通》,〔唐〕劉知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史通通釋》,〔唐〕劉知幾 撰,〔清〕浦起龍 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續修四庫全書》第449-4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論》,〔清〕王夫之。《續修四庫全書》第4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新編本文史通義含方志略例及校讐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丙、子部
一、儒家類
《荀子集解》,〔周〕荀況 撰,〔清〕王先謙 集解,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孔叢子註》,舊題〔漢〕孔鮒 撰,〔宋〕宋咸 注。《宛委別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法言義疏》,〔漢〕揚雄 撰,汪榮寶 義疏,陳仲夫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中說》,〔隋〕王通 撰,〔宋〕阮逸 注。《四部叢刊初編》第33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通書述解》,〔宋〕周敦頤 撰,〔明〕曹端 述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朱子全書》,〔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黃氏日抄》,〔宋〕黃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呻吟語》,〔明〕呂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陸桴亭思辨錄輯要》,〔明〕陸世儀。《叢書集成新編》第2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1985。
《弘道書》,〔清〕費密。《續修四庫全書》第9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雙橋隨筆》,〔清〕周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二、法家類
《韓非子集解》,〔周〕韓非 撰,〔清〕王先慎 集解,鍾哲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三、藝術類
《墨藪》,〔唐〕韋續 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法書要錄》,〔唐〕張彥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書苑菁華校注》,〔宋〕陳思 編撰,崔爾平 校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六藝之一錄》,〔清〕倪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0-8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四、雜家類
《淮南子集釋》,〔漢〕劉安 等撰,〔漢〕高誘 注,何寧 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論衡校釋》,〔漢〕王充 撰,黃暉 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白虎通疏證》,〔漢〕班固 撰,〔清〕陳立 疏證,吳則虞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風俗通義》,〔漢〕應劭 撰,王利器 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人物志校箋》,〔三國魏〕劉劭 撰,李崇智 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
《金樓子校箋》,〔南朝梁〕蕭繹 撰,許逸民 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
《顏氏家訓集解》,〔隋〕顏之推 撰,王利器 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羣書治要》,〔唐〕魏徵 等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95-204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野客叢書》,〔宋〕王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類說》,〔宋〕曾慥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梁谿漫志》,〔宋〕費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習學記言》,〔宋〕葉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賓退錄》,〔宋〕趙與時。《叢書集成初編》第314-31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仕學規範》,〔宋〕張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自警編》,〔宋〕趙善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說郛》,〔元〕陶宗儀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6-8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西園聞見錄》,〔明〕張萱 輯。《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
《湧幢小品》,〔明〕朱國禎 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17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少室山房筆叢》,〔明〕胡應麟。北京:中華書局,1958。
《醉古堂劍掃》,〔明〕陸紹珩 等撰。長沙:嶽麓書社,2002。
《甘露園短書》,〔明〕陳汝錡。《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87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安得長者言》,〔明〕陳繼儒。《叢書集成初編》第375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安得長者言》,〔明〕陳繼儒。《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丹鉛總錄》,〔明〕楊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儼山外集》,〔明〕陸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居易錄》,〔清〕王士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潛書》,〔清〕唐甄 撰,〔清〕王聞遠 編。《續修四庫全書》第94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鈍吟雜錄》,〔清〕馮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日知錄校注》,〔清〕顧炎武 撰,陳垣 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五、類書類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7-8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玉海》,〔宋〕王應麟。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7。
《太平御覽》,〔宋〕李昉 等編。北京:中華書局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宋本複製重印,1995。
《古今事文類聚別集》,〔宋〕祝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5-9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事物紀原》,〔宋〕高承 編,〔明〕李果 訂。《叢書集成新編》第39册,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1985。
《羣書考索續集》,[宋]章如愚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6-9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稗編》,〔明〕唐順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3-9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天中記》,〔明〕陳耀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5-9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六、小說家類
《世說新語校箋》,〔南朝宋〕劉義慶 撰,徐震堮 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唐國史補》,〔唐〕李肇。《唐國史補/因話錄》合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北京:中華書局,1960。
《太平廣記》,〔宋〕李昉 編。《叢書集成三編》第69-7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二續金陵瑣事》,〔明〕周暉。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16編,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7。
《新說西遊記》,〔清〕張書紳。《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5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4。
七、釋家類
《廣弘明集》,〔唐〕釋道宣。《四部叢刊初編》第477-48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景德傳燈錄》,〔宋〕釋道原。《四部叢刊三編》第379-3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八、道家類
《莊子集釋》,〔周〕莊周 撰,[清]郭慶藩 集釋,王孝魚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抱朴子外篇》,〔晉〕葛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丁、集部
一、楚辭類
《楚辭四種》,〔漢〕王逸 章句,〔宋〕洪興祖 補注。上海:世界書局,1936。
二、別集類
《靖節先生集》,〔晉〕陶潛 撰,〔清〕陶澍 集注。《續修四庫全書》第13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陶淵明集校箋》,〔晉〕陶潛 撰,龔斌 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蔡中郎文集》,〔漢〕蔡邕 撰,〔清〕吳志忠 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第13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氏長慶集》,〔唐〕元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元次山集》,〔唐〕元結 撰,孫望 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白氏長慶集》,〔唐〕白居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司空表聖文集》,〔唐〕司空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文公集》,〔唐〕李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太白文集》,〔唐〕李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九家集注杜詩》,〔唐〕杜甫 撰,〔宋〕郭知達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柳河東集》,〔唐〕柳宗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韓昌黎文集校注》,〔唐〕韓愈 撰,馬其昶 校注,馬茂元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東雅堂昌黎集註》,〔唐〕韓愈 撰,〔唐〕李漢 編,〔宋〕廖瑩中 集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臨川文集》,〔宋〕王安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吾汶藳》,〔宋〕王炎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徂徠集》,〔宋〕石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荊公詩注》,〔宋〕李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濟南集》,〔宋〕李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西山文集》,〔宋〕真德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宋〕晁補之。《四部叢刊初編》第1023-1038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止齋集》,〔宋〕陳傅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象山集》,〔宋〕陸九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南軒集》,〔宋〕張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柯山集》,〔宋〕張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山谷集》,〔宋〕黃庭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勉齋集》,〔宋〕黃榦。《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閬風集》,〔宋〕舒岳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後村先生大全集》,〔宋〕劉克莊。《四部叢刊初編》第1289-133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後村集》,〔宋〕劉克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忠肅集》,〔宋〕劉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夾漈遺稿》,〔宋〕鄭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文忠集》,〔宋〕歐陽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2-11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河南穆公集》,〔宋〕穆脩。《四部叢刊初編》第810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南陽集》,〔宋〕韓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蘇軾文集》,〔宋〕蘇軾 撰,孔凡禮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東坡全集》,〔宋〕蘇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欒城集》,〔宋〕蘇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蘇學士集》,〔宋〕蘇舜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遺山集》,〔金〕元好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芳谷集》,〔元〕徐明善。《叢書集成續編》第18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陵川集》,〔元〕郝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師山遺文》,〔元〕鄭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甫田集》,〔明〕文徵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遜志齋集》,〔明〕方孝孺 撰,徐光大 校點。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
《王陽明先生全集》,〔明〕王守仁,收入〔清〕俞嶙 重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0-5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弇州四部稿》,〔明〕王世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弇州四部稿續稿》,〔明〕王世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2-12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王忠文集》,〔明〕王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靜學文集》,〔明〕王原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龍谿王先生全集》,〔明〕王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文憲集》,〔明〕宋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3-12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家藏集》,〔明〕吳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焚書》,〔明〕李贄,夏劍欽 校點。長沙:嶽麓書社,1998。
《宋藝圃集》,〔明〕李蓘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衡廬精舍藏稿》,〔明〕胡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倪文貞集》,〔明〕倪元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袁中郎全集》,〔明〕袁宏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7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杜詩攟》,〔明〕唐元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白雲集》,〔明〕唐桂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迪功集》,〔明〕徐禎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沙溪集》,〔明〕孫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曹月川先生遺書》,〔明〕曹端。《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31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
《小山類稿》,〔明〕張岳 撰,林海權、徐啟庭 點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張蒼水集》,〔明〕張煌言。《叢書集成續編》第1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方洲集》,〔明〕張寧。《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紡授堂文集》,〔明〕曾異撰。《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東維子集》,〔明〕楊維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升菴集》,〔明〕楊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蔡文莊公集》,〔明〕蔡介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4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虛齋集》,〔明〕蔡介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震川集》,〔明〕歸有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天爵堂文集》,〔明〕薛岡。《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憑几集續集》,〔明〕顧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金聖嘆全集》,〔清〕金聖嘆,曹方人、周錫山 標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徧行堂集》,〔清〕釋澹歸(金堡)。《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27-1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思古堂集》,〔清〕毛先舒。《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西河集》,〔清〕毛奇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13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曝書亭集》,〔清〕朱彝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7-131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恕谷後集》,〔清〕李塨。《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揅經室集》,〔清〕阮元。《四部叢刊初編》第1857-187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吳汝綸全集》,〔清〕吳汝綸。合肥:黃山書社,2002。
《吳梅村全集》,〔清〕吳偉業 撰,李學穎 集評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邱邦士文集》,〔清〕邱維屏。《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學餘堂文集》,〔清〕施閏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紀文達公遺集》,〔清〕紀昀。《續修四庫全書》第14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御製詩集》,〔清〕高宗純皇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2-13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御製文集》,〔清〕高宗純皇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章學誠遺書》,〔清〕章學誠。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陳確集》,〔清〕陳確。北京:中華書局,1979。
《黃宗羲全集》,〔清〕黃宗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兩當軒全集》,〔清〕黃景仁。《續修四庫全書》第147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清〕聖祖仁皇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堅瓠集》,〔清〕褚人穫。《續修四庫全書》第1260-12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牧齋初學集》,〔清〕錢謙益 撰,〔清〕錢曾 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牧齋有學集》,〔清〕錢謙益 撰,〔清〕錢曾 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二希堂文集》,〔清〕蔡世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魏叔子文集外篇》,〔清〕魏禧。《續修四庫全書》第1408-14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戴名世集》,〔清〕戴名世 撰,王樹民 編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
《顧亭林詩文集》,〔清〕顧炎武 撰,華忱之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三、總集類
《昭明文選》,[南朝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六臣注文選》,〔南朝梁〕蕭統 編,〔唐〕李善 等注。《四部叢刊初編》第1894-192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玉臺新詠》,〔南朝陳〕徐陵 輯。《四部叢刊初編》第1924-192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文苑英華》,〔宋〕李昉 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唐文粹》,〔宋〕姚鉉 纂。《四部叢刊初編》第1937-195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古文苑》,〔宋〕章樵 注,〔清〕錢熙祚 校。《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守山閣叢書》本影印,1968。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 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7-13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二程集》,〔宋〕程顥、程頤 撰,王孝魚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四六法海》,〔明〕王志堅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文衡》,〔明〕胡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3-13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石倉歷代詩選》,〔明〕曹學佺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7-13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文奇賞》,〔明〕陳仁錫 評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57-35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南齊文紀》,〔明〕梅鼎祚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古文辭類纂》,〔清〕姚鼐。《續修四庫全書》第1609-16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皇清文穎》,〔清〕陳廷敬、張廷玉 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9-14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文海》,〔清〕黃宗羲 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欽定全唐文》,〔清〕董誥 等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634-16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古文雅正》,〔清〕蔡世遠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 輯,何宛屏 等審訂。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四、詩文評類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撰,〔清〕黃叔琳 注,〔清〕紀昀 評。《四部備要》第100册,北京:中華書局,1989。
《文心雕龍注釋》,〔南朝梁〕劉勰 撰,周振甫 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詩品集注》,〔南朝梁〕鍾嶸 撰,曹旭 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唐〕司空圖、〔清〕袁枚 撰,郭紹虞 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詩式校注》,〔唐〕釋皎然 撰,李壯鷹 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環溪詩話》,〔宋〕佚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漁隱叢話前集》,〔宋〕胡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石林詩話》,〔宋〕葉夢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韻語陽秋》,〔宋〕葛立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詩人玉屑》,〔宋〕魏慶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冷齋夜話》,〔宋〕釋惠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滄浪詩話校釋》,〔宋〕嚴羽 撰,郭紹虞 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滄浪詩話校箋》,〔宋〕嚴羽 撰,張健 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藝苑卮言校注》,〔明〕王世貞 撰,羅仲鼎 校注。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2。
《文體明辨序說》,〔明〕徐師曾 撰,羅根澤 校點。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詩筏》,〔明〕賀貽孫。收入郭紹虞 編選,富壽蓀 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帶經堂詩話》,〔清〕王士禛。《續修四庫全書》第169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
《說詩晬語》,〔清〕沈德潛。《續修四庫全書》第170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中國文學史》,〔清〕林傳甲。上海:上海科學書局,1910。
《蠖齋詩話》,〔清〕施閏章。《叢書集成續編》第20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制義叢話》,〔清〕梁章鉅。《續修四庫全書》第17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五、詞曲類
《樂府雅詞》,〔宋〕曾慥。《四部叢刊初編》第2090-209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曲律》,〔明〕王驥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新鐫古今大雅南宮詞紀》,〔明〕陳所聞 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4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詞綜》,〔清〕朱彝尊 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貳、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
王金凌,《文心雕龍文論術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1。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上古篇》。臺北:華正書局,1987。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六朝篇》。臺北:華正書局,1988。
王運熙、顧易生 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江瑔 撰,張京華 點校,《讀子卮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沈謙,《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翰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李榮善,《文化學引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圃 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何宗美、劉敬,《明代文學還原研究——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何宗美、張曉芝,《《四庫全書總目》的官學約束與學術缺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季鎮淮,《來之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計文德,《從四庫全書探究明清間輸入之西學》。臺北:漢美圖書,1991。
涂公遂,《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1998。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孫昌武,《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國書店據1936年中華書局版影印,198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章太炎 撰,龐俊、郭誠永 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長沙:嶽麓書社,201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1989。
郭紹虞 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陳華文,《文化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陳曉華,《《四庫全書》與十八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陳維昭,《帶血的挽歌——清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湯炳正,《屈賦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84。
曾守正,《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新編》修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收入曾永義 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三編》第11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黃秋韻,《中庸哲學的方法性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0。
程兆熊,《中國詩學》,收入氏著,《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董乃斌,《文化紊流中的文學與文士》。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 撰,《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楊士毅,《語言‧演繹邏輯‧哲學——兼論在宗教與社會的應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
楊家駱,《四庫全書學典》。上海:世界書局,1946。
楊家駱,《四庫全書概述》。臺北:中國辭典館復館籌備處,1967。
趙濤,《《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與方法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趙爾巽 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熊十力,《乾坤衍》,《熊十力全集》第7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劉月,《魏晉士人人格美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收入《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合印本。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劉潔,《中國古代文人與傳統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劉麟生,《中國文學概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2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日〕工藤貴正 撰,范紫江、張靜、吉田陽子 譯,《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
[日]本間久雄,《文學概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1。
[日]青木正兒 撰,鄭樑生、張仁青 譯,《中國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7。
[日]鈴木虎雄 撰,許總 譯:《中國詩論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英]威德森(Peter Widdowson) 撰,錢競、張欣 譯,《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英]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 撰,劉建基 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
〔美〕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撰,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 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美]雷納‧威勒克(René Wellek) 撰,梁伯傑 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87。
[美]歐文‧科皮(Irving M. Copi) 撰,張身華 譯,《邏輯概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2。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撰,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1993。
〔斯洛伐克〕馬立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 撰,伍曉明、張文定 等譯,《中西文學關係的里程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二、單篇論文
王騰飛、鄧喬彬,〈四庫館臣之詞學觀〉,《詞學》2010年第2期,頁154-168。
呂思勉,〈《古文觀止》評講錄〉,收入王元化 主編,《學術集林》第3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江毓奇,〈《四庫全書總目》之「《春秋》學譜系」蘊涵的思維方式〉,《淡江中文學報》第26期,2012年6月,頁197-220。
朱東潤,〈滄浪詩話參證〉,收入氏著,《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朱仁天,〈「四庫學」,還是「四庫總目學」?〉,收入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主辦,「中國四庫學高層論壇會議」會議論文,湖南:2016年6月5-6日,頁236-241。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擇錄圖書標準的探討〉,收入嚴文郁 等編,《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1987。
吳哲夫,〈四庫全書經部春秋類圖書著錄之評議〉,《故宮學術季刊》第9卷第3期,1992年春,頁1-18。
吳哲夫,〈四庫全書所表現的傳統文化特色考探〉,《故宮學術季刊》第12卷第2期,1994年冬,頁1-20。
吳哲夫,〈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圖書著錄之評議〉,《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1期,1995年秋,頁1-26。
吳哲夫,〈四庫全書的歐西文明曙光〉,《中文學報》第11期,2004年12月,頁35-46。
吳承學,〈「九能」綜釋〉,《文學遺產》2016年第3期,頁116-131。
吳瑞霞,〈「六朝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初探〉,《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頁84-86。
吳中明,〈西晉「八達」之遊所見名僧與名士之交往——兼論中古佛教《放光經》的譯傳及影響〉,《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4期,頁152-162。
汪惠敏,〈《四庫全書提要》對宋儒春秋學評騭之態度〉,《書目季刊》第22卷第3期,1988年12月,頁71-77。
何海燕,〈從《四庫全書總目》看清初《詩經》研究之狀況——兼談《總目》治《詩》思想對清中後期《詩經》研究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2005年5月,頁342-345。
何宗美,〈《四庫全書總目》王士禛批評舛誤辨證——兼析館臣提要撰寫體例及主觀缺失〉,《文學遺產》2015年第6期,頁171-182。
何宗美,〈四庫學建構的思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頁172-181。
宋世瑞、劉遠鑫,〈「說部」與「小說」:《四庫全書總目》之小說異名狀態辨〉,《文藝評論》2016年第10期,頁56-63。
李劍亮,〈試論《四庫全書總目》詞籍提要的詞學批評成就〉,《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頁86-93。
李飛,〈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透射出的小說理念〉,《北方文學》2010年第8期,頁88-89。
周積明,〈析《四庫全書總目》的西學觀〉,《中州學刊》1992年第3期,頁112-116。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研究方法論〉,《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3期,頁73-79。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與十八世紀中國文化的流向〉,《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3期,頁104-113。
周積明,〈《四庫全書總目》與乾嘉「新義理學」〉,《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145-162。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漢宋之「不爭」與「相爭」——以《四庫全書總目》為觀察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1-18。
季野,〈開明的迂腐與困惑的固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說觀的現代觀照〉,《小說評論》1997年第4期,頁69-73。
林穎政,〈論《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春秋學的評價標準〉,《經學研究集刊》第10期,2011年4月,頁121-152。
昌彼得,〈跋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增訂蟫菴群書題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昌彼得,〈影印四庫全書的意義〉,《故宮季刊》第17卷第2期,1982年冬季,頁29-40。
門庭,〈《四庫全書總目》與王漁洋詩學——兼論四庫館臣詩學觀〉,《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4期,頁88-90。
邵毅平,〈評《四庫全書總目》的晚明文風觀〉,《復旦學報》1990年第3期,頁52-57。
姜海軍,〈清中期南北學術的分立、一統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史學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18-26。
柳燕、彭芸芸,〈《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念探析〉,《歷史文獻研究》第33輯,2014年6月,頁346-353。
袁文春,〈小說價值標準的調整與虛構的合法化——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39-43。
徐朋雲,〈《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述要〉,《安徽文學》2010年第8期,頁78。
徐燕琳,〈論《四庫全書總目》的戲曲文體批評〉,《中山大學學報》第51卷第1期,2011年1月,頁23-31。
徐定輝,〈「詩言志」與「詩緣情」辨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44-146。
高慎濤,〈僧詩之「蔬筍氣」與「酸餡氣」〉,《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1期,頁50-57。
唐蘭,〈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中華文史論叢》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5年冬,頁83-128。
夏長樸,〈《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65-198。
夏長樸,〈《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於殿本」說的再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249-290。
夏長樸,〈《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臺大中文學報》第44期,2014年3月,頁185-222。
凌碩為,〈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小說觀〉,《江淮論壇》2004年第4期,頁114-117,頁68。
孫紀文,〈《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詞籍批評〉,《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61-164。
翁筱曼,〈「小說」的目錄學定位——以《四庫全書總目》的小說觀為視點〉,《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80-84。
陳永明,〈乾隆《貳臣傳》立傳原則平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4分,2013年12月,頁753-784。
陳逢源,〈乾嘉漢宋學之分與經學史觀關係試析——以《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序》為中心〉,收入蔣秋華 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陳美朱,〈析論紀昀對王士禛之詩學與結納標榜的批評〉,《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頁123-148。
崔富章,〈二十世紀四庫學研究之誤區——以《四庫全書總目》為例〉,《書目季刊》第36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19。
崔富章,〈文瀾閣《四庫全書總目》殘卷之文獻價值〉,《文獻季刊》2005年第1期,頁152-159。
崔富章,〈《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本刊竣年月考實——「浙本翻刻殿本」論批判〉,《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04-108。
張泓,〈實學思潮與《四庫全書總目》的小說觀〉,《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16年6月,頁68-73。
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詩學批評與王漁洋詩學〉,《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49-53。
張少康,〈論文學的獨立和自覺非自魏晉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75-81。
張立文,〈中國學術的界說、演替和創新——兼論中國學術史與思想史、哲學史的分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頁1-9。
陸德海,〈錢謙益「別裁偽體親風雅」文法思想析論〉,《江漢論壇》2009年第3期,頁107-112。
梁琳,〈沈德潛與錢謙益「偽體」觀的異同——兼論沈、錢「別裁」編詩的得失〉,《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2012年1月,頁42-47。
許崇德,〈論政治與經學流向對《四庫全書總目》評騭標準的影響〉,《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3期,2007年春季,頁95-140。
許嘉瑋,〈「崇實」作為一種批評方法——論《四庫全書總目》「楚辭類」提要呈現之文學思想〉,《淡江中文學報》第27期,2012年12月,頁225-252。
曾守正,〈《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的文學思想——考察「公論」下的宋前、宋代文學批評史圖像〉,《輔仁國文學報》第23期,2007年2月,頁73-101。
曾守正,〈所見與不見——《四庫全書總目》視野下的《漁洋詩話》〉,《中孚大有集——黃慶萱教授八豑嵩壽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曾守正,〈涓滴成河:《四庫全書總目》與《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集部國朝〈提要〉〉,《淡江中文學報》第31期,2014年12月,頁174-175。
黃瓊誼,〈《四庫全書總目》對乾隆旨意依違之例——以集部為考察中心〉,《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21期,2011年10月,頁26-51。
閔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觀〉,《國外社會學》1995年第2期,頁64-69。
童慶炳,〈中西文學觀念差異論〉,《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頁61-71,頁106。
馮淑然、艾洪濤,〈論《四庫全書總目》的詞體美學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期,2006年6月,頁118-123。
程惠新、陳東輝,〈2000-2014年《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綜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年第3期,頁67-70。
溫慶新,〈試論政教視域下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小說觀念〉,《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年第10期,頁71-74,頁83。
楊晉龍,〈王士禎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地位初探〉,《中國文學研究》第7期,1993年5月,頁1-31。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的反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349-394。
楊晉龍,〈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經學的評價析論其評價內涵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頁523-586。
楊晉龍,〈論《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詩經學的評價〉,收入中國詩經學會 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楊晉龍,〈「四庫學」研究方法芻議——研究時的幾個問題〉,收入蔣秋華 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楊晉龍,〈從「現代經濟理論」論《四庫全書總目》——經濟學及其相關概念與傳統中華文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1期,2008年秋,頁149-150。
鄒然,〈《四庫全書總目》《詩經》學著作評論述要〉,收入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趙振祥,〈從《四庫全書》小說著錄情況看乾嘉史學對清代小說目錄學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1期,頁141-148。
劉兆祐,〈民國以來的四庫學〉,《漢學研究通訊》第2卷第3期,1983年7月,頁146-151。
劉德明,〈《四庫全書總目》的「根柢」觀探究——經學視野下的文學觀〉,收入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06。
劉曙光,〈學術史與思想史關係的討論及其反思〉,《雲夢學刊》2006年第4期,頁9-12。
劉美玲,〈《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關女性著作的探討〉,《書目季刊》第37卷第2期,2003年9月,頁13-30。
劉浦江,〈《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再探——兼談《四庫全書總目》的早期編纂史〉,《中華文史論叢》第115期,2014年3月,頁295-330。
劉貴華,〈論《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詞學思想〉,《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62-64。
蔡智力,〈《四庫全書總目》「易學觀」的探討〉,收入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辦,「第四屆全國中文學科博士生學術論壇」會議論文。廣州:中山大學,2015年8月30日-9月2日,頁1-27。
蔡智力,〈從《四庫全書》之編纂看清高宗的文教思想〉,《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1期,2015年10月,頁109-138。
蔡智力,〈《四庫總目》對朱熹詩經學公案之定判〉,《書目季刊》第50卷第3期,2016年12月,頁33-46。
蔡智力,〈孔門「中行」之道論析——以《論語》為中心的研究〉,《宗教哲學季刊》第80期,2017年6月,頁83-116。
蔡智力,〈不使異學淆正經——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易學圖書之部次看清代易學潮流〉,收入鄧洪波 主編,《中國四庫學》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
蔡智力,〈文獻文化學及其方法學省思——以四庫文化學為例〉,《清華中文學報》第19期,2018年6月,頁181-223。
謝貴安,〈直書與曲筆:傳統修史原則的一體兩翼〉,《學術月刊》1999年第3期,頁83-89。
韓春平,〈《四庫全書總目》的小說觀及其原因探析〉,《貴州文史叢刊》2007年第1期,頁83-87。
鍾志偉,〈平議《四庫全書總目》「假傳體」文類的編目與批評〉,《漢學研究》第32卷第4期,2014年12月,頁259-292。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頁43-68。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收入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2。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顏崑陽,〈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頁279-302。
顏崑陽,〈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5期,2010年6月,頁71-98。
顏崑陽,〈「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收入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主編,《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1。
顏崑陽,〈「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政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16年6月,頁5-60。
龐乃明,〈從四庫提要看清人歐洲觀〉,《明清論叢》第13輯,2014年4月,頁195-205。
顧頡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
龔斌,〈陶集《五孝傳》《四八目》真偽考辨〉,《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1期,2017年2月,頁47-52。
龔克昌,〈漢賦——文學自覺時代的起點〉,《文史哲》1988年第5期,頁67-75。
〔日〕村上哲見 撰,顧歆藝 譯,〈雅俗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7。
〔美〕阿蘭‧梅吉爾(Allan Megill)、張旭鵬,〈什麼是觀念史?——對話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阿蘭‧梅吉爾教授〉,《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第2期,頁108-119。
Roger Fowler, “Literature,” in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ed. Martin Coyle, Peter Garside, Malcolm Kelsall and John Peck (London: Routledge, 2000), p.10.
Terry Eagleton, “The Rise of English,” i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pp.18-19.
Thomas Carlyle, “On History,” in Thomas Carlyle: Selected Writings, ed. Alan Shelston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1971), p. 55.

三、學位論文
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2。
盧盈君,《《四庫全書總目》詞曲觀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8。
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
孟舒婷,《《四庫全書總目》的詞學觀》。海口:海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曾令愉,《《四庫全書總目》「公論」視野下的明代詩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四、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69524&searchu=%E7%8B%82%E7%A6%AA,搜索時間:2018年3月2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