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儒學別裁 : 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林聰舜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集叢: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9
ISBN:9789860374544
主題關鍵詞:儒學漢代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3) 博士論文(5)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8
期刊論文
1.孟彥弘(2005)。秦漢法典體系的演變。歷史研究,2005(3),19-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建國(1997)。叔孫通定「傍章」質疑--兼析張家山漢簡所載律篇名。北京大學學報,6,44-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ouffe, Chantal、張榮哲(1991)。葛蘭西的霸權和意識形態論。島嶼邊緣,1(1),59-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重澤俊郎(1949)。賈誼新書の思想。東洋史研究,10(4),282-2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肇鵬(1990)。白虎通義的哲學和神學思想。中國史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存光(2002)。漢代儒學的意識形態功能分析與批判。孔子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詒讓(1970)。白虎通義考。國粹學報,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敏(1979)。秦簡《為吏之道》中所反映的儒法合流傾向。哲學研究叢刊,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敏(2003)。《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諸律的制作年代試探。史學月刊,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麗桂(19960300)。融合道、法兼採陰陽的漢儒:陸賈。中國學術年刊,17,13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偉立(1985)。論漢初的分封制。社會科學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王堆漢墓整理小組(1974)。《五星占》附表釋文。文物,1974(11),37-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浩(2002)。《津關令》的頒行年代與文書格式。鄭州大學學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振紅(2005)。秦漢律篇二級分類說--論《二年律令》二十七種律均屬九章。歷史研究,6,74-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其泰(1993)。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1993(4),8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聰舜(19950800)。帝國意識形態的建立--董仲舒的儒學。大陸雜誌,91(2),1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盛璋(1979)。雲夢秦簡辨正。考古學報,1,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聰舜(20040300)。建立帝國的深層穩定機制--陸賈「逆取順守」觀念新探。先秦兩漢學術,1,155-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戴君仁(19680900)。漢武帝抑黜百家非發自董仲舒考。孔孟學報,16,171-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更生(19770600)。陸賈及其學術思想之探究。師大學報,22(上),305-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于傳波(1987)。試論賈誼的思想體系。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3),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聰舜(19930600)。「禮」世界的建立--賈誼對禮法秩序的追求。清華學報,23(2),149-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聰舜(19931200)。叔孫通「起朝儀」的意義--劉邦卡理斯瑪支配的轉變。哲學與文化,20(12)=235,1154-1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明士(19930600)。皇帝制度下的廟制系統--以秦漢至隋唐作為考察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53+55-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Dull, Jack L.(1975)。Kao- Tsu’s Founding and Wang Mang’s Failure: Studies in Han Time Legitimation。The Conference on Legitimation of Chinese Regimes。Asilomar, California。  new window
2.夏長樸(2000)。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以石渠閣會議的召開為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2月)。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健文(1991)。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500B.C.-8A.D)(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雷戈(2006)。秦漢之際的政治思想與皇權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孟軻、趙岐、孫奭(2001)。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向、何建章(1996)。戰國策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1)。禮緯‧含文嘉。板橋: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桓譚(1966)。桓子新論。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彪、劉昭(1965)。後漢書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曄、李賢(1981)。新校本後漢書注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姚祖恩(1977)。史記菁華錄。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統、李善(1991)。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翼(1972)。二十二史劄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樂賢(2004)。五星占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于首奎(1985)。白虎通。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呂振羽(1955)。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劍鳴(1992)。秦漢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葛榮晉(1982)。陸賈。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翦伯贊(1984)。秦漢史。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谷川道雄、馬彪(2004)。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Gramsci, Antonio、田時綱(2008)。獄中書簡。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Parkin, Frank(1982)。Max Weber。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0.Parkin, Frank、劉東、謝維和(1987)。馬克斯-韋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二年律令。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奏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麗桂(2010)。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偉泰(1976)。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明士(2006)。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麗桂(2003)。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曾枝盛(1990)。阿爾杜塞。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建國(1981)。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Fe, Hsiao-t'ung(1953)。China’s Gent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0.Giddens, Anthony、簡惠美(1989)。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商鞅、朱師轍(1990)。商君書解詁定本。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叔平(2003)。中國哲學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震(1979)。黃氏日抄。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興國(1992)。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McLlellan, David、施忠連(1991)。意識形態。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Therborn, Goran、陳墇津(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Althusser, Louis、陳墇津(1995)。保衛馬克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何晏、邢昜、朱漢民(2001)。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Gramsci, Antoinio、谷風編輯社(1988)。獄中札記。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戴聖、孫希旦(1976)。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高明士(2003)。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的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房玄齡(1983)。晉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Bocock, Robert、田心喻(1991)。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Macdonell, Diane、陳墇津(1990)。言說的理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司馬遷(1985)。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杜正勝(1990)。編户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8)。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曹旅寧(2002)。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Jail, James、黃丘隆(1989)。葛蘭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台北:結構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Adamson, Walter L.(1980)。Hegemony and Revolution: A Study of Antonio Gramsci'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54.于迎春(2000)。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韋伯、康樂、簡惠美、吳乃德、胡昌智、張炎憲(1985)。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臺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馮友蘭(1985)。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Foucault, Michel、Sheridan, A.(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Lodon:Penguin Books。  new window
58.Dreyfus, Hubert L.、Rabinow, Paul、錢俊、曾慶豹(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蘇鎮(2011)。《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尾形勇、張鶴泉(2010)。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班固、王先謙(1955)。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鄭玄、孔穎達、龔抗雲、李學勤(2001)。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杭(1994)。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夏長樸(1978)。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柏中(2005)。神靈世界:秩序的建構與儀式的象徵--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班固、陳立、吳則虞(1994)。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班固、顏師古(1979)。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勞思光(2002)。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開元(2000)。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孫筱(20021000)。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葆玹(1994)。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林聰舜(1991)。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韓嬰、許維遹(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徐復觀(1980)。《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金春峰(19971200)。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錢穆(1985)。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朱紅林(2005)。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蔡萬進(2006)。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韓嬰、屈守元(1996)。韓詩外傳箋疏。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徐富昌(1993)。睡虎地秦簡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祝瑞開(1989)。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黃懷信(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鍾肇鵬(1994)。讖緯論略。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章權才(1995)。兩漢經學史。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麗桂(1998)。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姜廣輝(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孔丘、程樹德、程俊英、蔣見元(1990)。論語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韋政通(1986)。董仲舒。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鎌田重雄(1962)。秦漢政治制度の研究。日本学術振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渡邊信一郎、徐沖(2008)。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陸賈、王利器(1986)。新語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7.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勞思光(1971)。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華友根(1992)。董仲舒思想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黃樸民(1992)。董仲舒與新儒學。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賈誼、閻振益、鍾夏(2000)。新書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牟宗三(1974)。政道與治道。廣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Fingarette, Herbert、彭國翔、張華(2002)。孔子:即凡而聖。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荀卿、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88)。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韓非子、陳奇猷(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邢義田(2011)。秦或西漢初和姦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瓛書》簡180-196考論。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子今、劉華祝(2007)。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見五關。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復觀(2002)。論史記。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彥輝(2010)。秦律與漢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彥輝(2010)。名田宅制在西漢中後期的演變。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彥輝(2010)。《置後律》與漢代的繼承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曉波(1991)。韓非思想的形成與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餘慶(2011)。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係的發展。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復觀(1982)。西漢經學史。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邢義田(2011)。東漢光武帝與封禪。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樹平(1988)。竹簡本《秦律》的法律觀及其前後的因革。秦漢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偉泰(1985)。試論漢初「秦本位政策」的成立。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偉泰(1985)。漢初沿用秦制原因舊說辨正。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澤厚(1990)。秦漢思想簡議。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學勤(2001)。秦律與《周禮》。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福助(1994)。為吏之道法儒道思想交融現象剖析。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孟祥才(2001)。論劉邦分封諸侯王。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復觀(1985)。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徐復觀(1985)。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1976)。漢初的啟蒙思想家:陸賈。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徐復觀(1976)。王充論考。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復觀(2002)。韓詩外傳的研究。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徐復觀(2002)。「清代漢學」衡論。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桐生(2004)。從《孔子詩論》看戰國南楚《詩》學‧代序。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啟雲(2005)。漢初「子學沒落、儒學獨尊」的思想史底蘊。秦漢思想文化研究。新加坡:希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崔永東(2003)。竹簡中的法律思想與法律制度。簡帛文獻與古代法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崔永東(2003)。從睡虎地秦簡看儒法兩家法律思想的法律化。簡帛文獻與古代法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偉川(1998)。漢代禮制的建立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秦漢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生民(1993)。從土地私有制特點、地主階級與人身依附關係看漢代社會性質。漢代社會性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趙克堯(1993)。秦漢制度異同論。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韓連琪(1986)。東漢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和莊園制的興起。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蕭公權(1983)。法家思想與專制政體。迹園文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啟雲、秦照芬(1996)。東漢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劍橋中國史‧秦漢篇。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Loewe, Michael、李卓穎(1996)。政府的措施與攸關存亡的課題。劍橋中國史。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Beck, B. J. Mansvelt、李貞德(1996)。漢代的衰亡。劍橋中國史。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安居香山(1987)。緯書思想研究的歷史及其課題。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西嶋定生、武尚清(2004)。二十等爵制的結構。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西嶋定生、武尚清(2004)。二十等爵制的形成。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守屋美都雄、錢杭、楊曉芬(2010)。從漢代爵制源流角度所見之商鞅爵制研究。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佐藤文四郎(1978)。神秘思想之抬頭(漢代〕。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金谷治(1987)。鄒衍的思想。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鈴木由次郎(1977)。董仲舒。中國思想(一):儒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Balazs, Etienne、黃沫(1992)。中國社會值得注意的方面。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Gouldner, Alvin W.、顧昕(1992)。作為文化資產階級的新階級。中國知識份子的興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Schwartz, Benjamin I.(1981)。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Wright, Arthur F.(1992)。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導言。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臺北:久大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叔岷(1982)。班固論司馬遷是非頗繆於聖人辯。史記酙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余敦康(1987)。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文化。文化:中國與世界。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邢義田(2011)。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許倬雲(1989)。秦漢知識分子。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進興(1994)。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林聰舜(2009)。賈誼對付諸侯王與列侯集團的謀略及其挫折:文帝與賈誼治國方針的差異。史記論叢。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徐復觀(1985)。西漢知識分子對專制政治的壓力感。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徐復觀(1976)。賈誼思想的再發現。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徐復觀(1976)。先秦儒家思想的轉折及天的哲學的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徐復觀(1982)。先漢經學的形成。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賀麟(1973)。五倫觀念的新檢討。文化與人生。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錢穆(1983)。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顧頡剛(1982)。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Althusser, Louis、杜章智(1990)。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列寧和哲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Eisenstadt, S. N.(1992)。知識分子:開創性、改造性及其衝擊。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1972)。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英時(1982)。道統與政統之間:中國知識份子的原始型態。史學與傳統。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余英時(1987)。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許倬雲(1992)。中古早期的中國知識分子。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余英時(1987)。再論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余英時(1976)。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盧建榮(1982)。從役物到順化--自然思想的分析。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Tilly, Charles(1985)。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0.余英時(1980)。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邢義田(2011)。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許倬雲(1982)。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Marx, Karl、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7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