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土早期《維摩詰經》的圖像詮釋
書刊名:佛光學報
作者:賴文英
作者(外文):Lai, Wenying
出版日期:2017
卷期:新3:2
頁次:頁171-200
主題關鍵詞:維摩詰經圖像詮釋大化三門Vimalakirti SutraIconographic evidencesThree major gates of expound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15
期刊論文
1.賴文英(20031200)。南北朝「涅槃」學與「般若」、「法華」的會通。圓光佛學學報,8,47-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殷光明(2001)。敦煌盧舍那法界圖像研究之一。敦煌研究,2001(4),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申(19581031)。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大陸雜誌,17(8),1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申(19581115)。北魏石刻維摩變相圖考。大陸雜誌,17(9),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水野清一(1950)。いわゆる華嚴教主盧舍那仏の立像について。東方學報,18,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盧少珊(2013)。北朝隋代維摩詰經圖像的表現形式與表述思想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65,64-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靜杰(20060100)。北齊至隋代三尊盧舍那法界佛像的圖像解釋。藝術學,22,81-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石松日奈子(1996)。維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中左右對置表現的一個例子。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文物出版社。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舒(2012)。佛與法界不二--從法界像到盧舍那佛。慶賀饒宗頤先生95華誕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顏娟英(2008)。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保堯(1993)。法華造像研究--嘉登博物館藏東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考。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申(1994)。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1989)。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1986)。魯迅輯校石刻手稿。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炳林、沙武田(2004)。麥積山與乙弗后有關之洞窟。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論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彥遠(1975)。歷代名畫記。藝術叢編第一集.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寶璽(1998)。麥積山石窟壁畫敘要。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文英(2002)。論炳靈寺北魏石窟的十方三世佛--以126、128、132窟為例。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論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