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臺灣看中美近三十年之學術交流
書刊名:漢學研究
作者:張朋園
作者(外文):Chang, Peng-Yuan
出版日期:1984
卷期:2:1=3
頁次:頁23-56
主題關鍵詞:中華民國美國臺灣學術交流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
  • 點閱點閱:21
期刊論文
1.李濟(1959)。文化沙漠。自由中國,21(10),302-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亦園(19710300)。十六年來的民族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新煌(19821000)。對三十年來社會學在臺灣發展歷程的一些觀察。中國論壇,15(2),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濟、靈輝(1966)。關於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的一般問題。新時代,6(7),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大猷(19800900)。中央研究院的回顧與前瞻。東方雜誌,14(3),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榜銓(1981)。雪艇先生推動國家科學發展事蹟回顧。珞珈,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國鼎(1981)。王雪艇先生中美科學合作。珞珈,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奇祿(19740600)。區域研究和美國研究。美國研究,4(1/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Wilbur, C. Martin。Sin-American Scholarly Relations As Seen From U.S.A. 1949-1979。The American Asian Review,1(4)。  new window
10.蕭新煌(19840600)。再論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臺灣的社會學家如是說。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6,15-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Li, Chi(1966)。General Problems and Proposals。The Conference on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aipei。26-86。  new window
2.Platt, Joseph B.(1966)。Address。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21-22。  new window
3.(1967)。The Third Joint Conference for Sino-American Science Cooperation。Third Joint Conference for Sino-American Science Cooperation。Washington, D. C.。  new window
4.經濟研究所(1967)。台灣經濟發展討論會。台灣經濟發展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經濟研究所(1972)。台灣人力資源討論會。台灣人力資源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經濟研究所(1975)。人口與經濟發展討論會。人口與經濟發展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經濟研究所(1977)。中國近代經濟史討論會。中國近代經濟史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經濟研究所(1978)。台灣經濟模型討論會。台灣經濟模型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經濟研究所(1980)。中日韓農業發展討論會。中日韓農業發展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經濟研究所(1981)。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討論會。台灣經濟發展經驗討論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黃昆輝(1979)。回國學人及留學生服務狀況之調查分析。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胡頌平(1971)。胡適先生年譜簡編。臺北:大陸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宗瀚(1975)。晚年自述。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先聞(1968)。李先聞自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airbank, John K.(1982)。China Bound: A Fifty Year Memoir。New York。  new window
5.United States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1980)。Twenty Years of Educational Exchange。Fulbright Foundation。  new window
6.Galenson, Walter(1979)。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The Post War Experience of the R. O. C.。Cornell University。  new window
7.陳奇祿。如何促進中美文化學術交流的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姚舜(1981)。當前我國科技發展與人力培育。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東亞學會。1957-1972年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01102)。中美科學合作的性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國樞、文崇一(198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 序言。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新煌(1982)。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世界體系中的範型分工初探。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世杰(1980)。台灣的科學生根問題。王世杰先生論著選集。新店:裕台公司中華印刷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大猷(1978)。中華民國的科學發展和中美合作。吳大猷先生七十華誕紀念論著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大猷(1978)。中美科學技術合作之回顧與前瞻。吳大猷先生七十華誕紀念論著集論著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