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
作者:葉啟政
出版日期:1991
出版項:臺北:東大
集叢:滄海叢刋, 社會
ISBN:9571913367
主題關鍵詞:社會臺灣論文講詞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期刊論文
1.文崇一(1975)。岩村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曉春(1972)。發言記錄「二十年來我國行爲科學的發展與展望」討論會。思與言,10(4),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木柱(1976)。岩村的宗敎活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7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金麟、謝冷雪(1983)。「社會學在中國:問題與展望」研討會記錄。中國社會學刊,7,293-3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懋春(1976)。社會學在臺灣地區的發展。中國社會學刊,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懋春(1980)。記臺大社會學系之創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4,4-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reeman, M.(1962)。Sociology in and of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3,106-116。  new window
8.瞿海源(19760900)。岩村居民的社會態度--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之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97-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文崇一(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2--萬華地區的群體與權力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1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瞿海源(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3--萬華地區社會態度的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5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正光(19760900)。岩村的生態與經濟變遷--一個農村的工業化與社區生活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龍冠海(19631200)。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與職務。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應貴(19840600)。光復後臺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05-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正光(19770300)。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2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啓政(19850900)。文化優勢的擴散與「中心-邊陲」對偶關係。中國社會學刊,9,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順二(19750300)。萬華地區社會變遷研究之1--萬華地區的都市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鄒理民(1981)。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2)。臺北關渡社區調查研究報吿。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殷海光(1983)。思想與方法。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殷海光(1983)。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本文(1982)。當代中國社會學。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懋春(1963)。勉齋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懋春(1970)。臺灣土地改革對鄕村社會制度影響之研究。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龍冠海(1969)。社會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arsons, T.(1943)。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9.Parsons, T.、Shils, E.(1952)。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Action。臺北:虹橋。  new window
10.Wang, S. L.(1979)。Sociology and Soci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11.李亦園、楊國樞(1974)。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尉天驄(1978)。鄕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紹馨(1979)。臺灣的社會變遷與人口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耀基(197810)。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市:自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50000)。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殷海光(1979)。殷海光先生文集。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國樞、文崇一(19820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周揚(1963)。哲學與社會科學工作者之戰鬥任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宗村(1984)。臺灣傑出的社會學者--陳紹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啓政(1982)。從中國社會學旣有性格論社會學研究中國化的方向與問題。社會及行爲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龍冠海(1975)。應用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新煌、張笠雲(1982)。對國內研會學經驗研究的初步反省:現實建構,理論與研究。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新煌(1985)。再論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臺灣的社會學家如是談。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新煌(1982)。社會學中國化的結構問題:世界體系中的範型分工初探。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