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冷戰文化、青春書寫與影像表現--以《星星.月亮.太陽》《青春之歌》和《藍與黑》為中心的文學考察
書刊名:文學評論
作者:金進
出版日期:2017
卷期:2017(3)
頁次:121-129
主題關鍵詞:冷戰文化青春書寫影像表現楊沫徐速王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
  • 點閱點閱:5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加上還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海峽兩岸三地的文藝界也從地理上被分隔開來。在"二戰"後形成的文化冷戰壓力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在內部各區域的文學譜系傳承上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文從兩岸三地文學意識形態分隔的歷史大背景入手,以《星星•月亮•太陽》(1953)、《青春之歌》(1958)、《藍與黑》(1958)這三部描寫抗戰前後淪陷區青年人輾轉中國大地投身抗戰事業的經典小說為研究物件,同時兼論三部文本從小說創作到電影改編的過程,試圖從冷戰文化、青春書寫與影像表現三個角度去還原和鉤沉三部經典以及它們誕生時代的特有文化氛圍,進一步開拓五六十年代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深度。
期刊論文
1.李牧(19840300)。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五0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9,144-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司徒衛(19840300)。五十年代自由中國的新文學。文訊,9,1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鐵丁(1959)。論〈青春之歌〉及其論證。文藝報,195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茅盾(1959)。怎樣評價〈青春之歌〉一文。中國青年,19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周揚(1950)。新的人民文藝--在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關於解放區文藝運動的報告。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新華書店。69-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沫(1957)。葦塘紀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沫(1990)。英華之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沫(1986)。芳菲之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沫(1980)。東方欲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沫(1958)。青春之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藍(1958)。藍與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藍(1942)。銀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沫(1985)。自白--我的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沫(1980)。不是日記的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沫(1978)。紅紅的山丹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藍(1954)。師生之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藍(1944)。鬼城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藍(1942)。美子的畫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藍(1960)。期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藍(1960)。長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藍(1955)。寫什麼怎麼寫?。臺北:紅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藍(1943)。太行山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藍。聖女.戰馬.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藍(1959)。吉屋出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藍(1957)。女友夏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徐速(1958)。第一片落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速(1963)。疑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徐速(1960)。櫻子姑娘。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徐速(1953)。星星.月亮.太陽。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速(1952)。星星之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速(1981)。故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徐速(1970)。百感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徐速(1961)。一得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速(1961)。心窗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速(1957)。去國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Whitfield, Stephen J.(1990)。The Culture of The Cold War。Baltimore,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2.徐速(1980)。徐速散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速(1979)。徐速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徐速(1974)。啣環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Klein, Christina(2013)。Cold War Orientalism: Asia in the Middlebrow Imagination, 1945-196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6.宋逸民、齊又簡、萬人傑、張贛萍(1970)。〈星星.月亮.太陽〉是抄襲的嗎?。香港:高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老鬼(2005)。母親楊沫。長江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Chang, Kang-I Sun、Owen, Stephen(2010)。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2: From 1375。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9.姚雪垠。春暖花開的時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愛玲(2010)。張愛玲:電懋劇本集.1好事近。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沫(1977)。[青春之歌]再版後記。青春之歌。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沫(1958)。[青春之歌]初版後記。青春之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藍(1955)。情感:寫作的原始動力。寫什麼怎麼寫?。臺北:紅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速(1968)。家書。心窗集。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速(1962)。[星星.月亮.太陽]再版題記。星星.月亮.太陽。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真(1970)。「是」與「非」之間--評徐速的〈第六,愧不敢當〉。〈星星.月亮.太陽〉是抄襲的嗎?。香港:高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德威(1994)。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速(1960)。本社啟事。櫻子姑娘。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默(1962)。談林道靜的形象。〈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崔嵬(1962)。〈青春之歌〉創作中的幾點體會。〈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速(1954)。[星星.月亮.太陽]新版附記。星星.月亮.太陽。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蔭循(1962)。試評〈青春之歌〉的改編。〈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速(1954)。書成贅語。星星.月亮.太陽。香港:高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藍(1960)。[期待]後記。期待。臺北:紅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盧瑋鑾(1998)。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散文身影。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