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在路上: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電影改編的取徑之道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蘇偉貞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Wei-che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5
頁次:頁373-404
主題關鍵詞:趙滋蕃半下流社會流亡文學在路上路徑Zhao Zi-FanStruggle of HumanismExile literatureEn routeRout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
  • 點閱點閱:78
期刊論文
1.(195710)。五年來之亞洲出版社。亞洲畫報,54,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芬伶(200607)。戰慄之歌--趙滋蕃先生小說《半下流社會》與《重生島》的流放主題與離散思想。東海中文學報,18,197-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孟軒(20110300)。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臺灣史研究,18(1),133-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傑光(198012)。為風暴見證的靈魂--趙滋蕃(文壽)與其作品。中華文藝,47,132-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衛民(19860400)。風暴的靈魂:悼趙滋蕃老師。文訊,23,238-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建忠(20101200)。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文史臺灣學報,2,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南郭(19851000)。香港的難民文學。文訊,20,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西寧(19770900)。論反共文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9),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稀方(20061200)。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與香港小說。二十一世紀,98,87-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偉貞(20101000)。夜總會裡的感官人生:香港南來文人易文電影探討。成大中文學報,30,173-175+177-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Clifford, James(1994)。Diasporas。Cultural Anthropology,9(3),302-338。  new window
12.陳智德(20110600)。一九五○年代香港小說的遺民空間: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張一帆《春到調景嶺》與阮朗《某公館散記》、曹聚仁《酒店》。中國現代文學,19,5-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詠梅(2009)。文字與影像的對照--趙滋蕃《半下流社會》的小說與電影。中國文化的傳承與開拓:香港中文大學四十周年校慶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353-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蔭(2007)。日落調景嶺。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滋蕃(1978)。半下流社會。臺北:大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漢生、潘柳黛(1957)。半下流社會。香港:大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玲玲(1997)。玫瑰念珠。香港:三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滋蕃(1968)。藝文短笛。臺北: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滋蕃(198009)。流浪漢哲學。臺北:水芙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滋蕃(1988)。文學理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lifford, James(1988)。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Clifford, James(1997)。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0.余慕雲(2000)。香港電影史話。香港:次文化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560728)。海外國產國語片75部獲獎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640925)。趙滋蕃返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0201)。褪色的青天白日香港想留住調景嶺上的「自由紀念塔」可能列為古蹟保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50909)。藝文圏内國片外匯已有補救辦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550929)。藝文圏内《半下流社會》的缺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文治(19550924)。我看《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蘭芬(20020302)。趙滋蕃之女代父重出經典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左海倫(19720320)。風暴的靈魂--評介《海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左海倫(19890312)。灼灼風骨--奇才憶趙滋蕃先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老白(19570306)。一部製作嚴謹的影片《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艾文(19550922)。影譚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康辛(19570311)。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智德(20081005)。逝去的異議者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緩民(19850406)。文壇反共的老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仲鳴。琴台客聚:「難民文學」的扛鼎之作,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5/22/CF1005220003.htm, 2013/08/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綠(19570312)。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滋蕃(19570308)。關於《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戴天(19860330)。說說趙滋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聶心(19570311)。看半下流社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魏子雲(19640323)。瞭望重生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秀玲(20020324)。半上流與半下流之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滋蕃(1964)。寫在重生島之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德威(1998)。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小說新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樹森(2007)。一九九七前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中介。從諾貝爾到張愛玲。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齊邦媛(1990)。千年之淚:反共懷鄉文學是傷痕文學的序曲。千年之淚:當代臺灣小說論集。臺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照(1995)。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容世誠(2009)。圍堵頡頏;整合連橫--亞洲出版社/亞洲影業公司初探。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秉鈞(2012)。電影空間的政治--兩齣五〇年代香港電影中的理想空間。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建忠(1950)。1950年代臺港南來作家的流亡書寫:以柏楊與趙滋蕃為中心。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賀寶善(2005)。張國興與羅宏孝。思齊閣揆憶舊。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玲玲(1991)。調景嶺。香港名家小品精選。香港:新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卡(1990)。傳統陰影下的左右分家:對「永華」、「亞洲」的一些觀察及其他。第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香港電影中的中國脈絡。香港:市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衛民(2004)。趙滋蕃的美學思想。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以鬯(2002)。香港短篇小說選(50年代)•序。香港短篇小說選(50 年代)。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