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中期〈洪範〉學研究
作者:閻耀棕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尚書》〈洪範〉清代漢學宋學漢宋兼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洪範〉作為今本《尚書》二十九篇之一篇,以其理則推演的功能、九疇為準的範圍、專著為主的體例,而為兩千餘年來的治《書》學者所特意關注。迄至中國傳統與現代的轉換階段――清代中期,學者們仍以〈洪範〉為必須優先處理的核心議題,踴躍提出漢學、宋學、漢宋兼採、新的嘗試等主張。故本研究謹訂清代中期十六位學者的〈洪範〉學為考察對象,以客觀呈現此一重要階段的學術發展實況,進而彰顯其意義,為現今傳統學術的發展提供借鑑。
根據本研究的考察,宋學、漢學、漢宋兼採、新的嘗試四種主張,於清代中期同時並陳,就肇因而論,它們彼此之間,其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傳統學術本身的特質與內部問題,才是這些主張被分別提出的主因。
宋學傳統下的〈洪範〉學發展,積極地面對長久以來的質疑和論難,日漸遠離程、朱等傳統權威,愈加重視形下萬有;漢學興盛時的〈洪範〉學發展,始終秉持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逐步導入專門學術,在方法論上不斷革新;主張漢宋兼採的〈洪範〉學家,企圖藉整理舊學來另闢蹊徑,卻無力突破僵局,於舊學範圍之內,再三反覆打轉;勇敢作出新嘗試的〈洪範〉學家,先是從個人片段零碎的靈感創意出發,然後或是建構方法論,或是引進外來學術,最後縱觀全局,兼綜傳統成績與當代思潮,發掘出亙古恆今皆準的普遍性通則,而收數往知來之效。綜上所述,清代中期的〈洪範〉學,最須矚目之處,即是其能因應各種態勢,而實際發揮平衡絜齊的效力。
就實效論,經過清代中期的〈洪範〉學者們的努力,業已完全確定〈洪範〉學在傳統、人文的範疇內,效力所能達致之處。至於今日,傳統學術日趨消逝,罔若游魂,人文精神漸被稀釋,淡薄殆盡,〈洪範〉學不啻是原始反終的重要途徑,更是促使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學,新舊範疇得以接壤,而居中調燮化成的關鍵。誠如箕子所揭示的,文明之路能否走得順暢久遠,始終端賴「彝倫」之「攸敘」、「攸斁」而已。
(一)古籍: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舊題〔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舊題[周]左丘明撰,[三國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周]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12月)。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6月)。
〔漢〕伏生撰,[清]陳壽祺輯:《尚書大傳定本》,《古經解彙函》,《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之8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漢〕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03冊。
舊題[漢]戴德撰,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5月)。
〔漢〕許慎撰,〔漢〕鄭玄駁,〔清〕陳壽祺疏證:《五經異義疏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1冊。
〔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舊題〔魏〕王肅撰,〔清〕陳士珂疏證:《孔子家語疏證》(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1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晉〕楊泉撰,[清]馬瑞辰輯:《物理論》,《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594冊。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南朝梁〕陶宏景:《養性延命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292冊。
〔隋〕蕭吉:《五行大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060冊。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文中子中說注》(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12月)。
〔唐〕房玄齡撰,〔清〕吳士鑑、劉承幹同注:《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70冊。
〔唐〕魏徵等:《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唐〕瞿曇悉達撰,常秉義點校:《開元占經》(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9月)。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素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33冊。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宋〕郭忠恕:《佩觿》,《鐵華館叢書》,《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之70。
〔宋〕胡瑗:《洪範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54冊。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宋〕歐陽修:〈泰誓論〉,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劉牧:《易數鈎隱圖》,《正統道藏》(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第3冊。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下冊。
〔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112冊。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合編,2002年12月),第1冊。
〔宋〕朱熹:《易學啟蒙》,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合編,2002年12月),第1冊。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合編,2002年12月),第20-25冊。
〔宋〕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922冊。
〔宋〕陸九淵著,〔宋〕傅子雲編次,〔明〕傅文兆校閱:《象山先生全集》,《四庫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集部第19冊。
〔宋〕蔡沈撰,〔宋〕朱熹授旨,嚴文儒校點:《書集傳》,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第1冊。
〔宋〕蔡沈:《洪範皇極內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05冊。
〔宋〕王柏:《書疑》,《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2冊。
〔宋〕王柏:《研幾圖》,《四庫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6月),子部第6冊。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元〕胡一中:《定正洪範集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經部第49冊。
〔元〕貢師泰:《玩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215冊。
〔明〕張輔等纂修,黃彰健校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大明宣宗章皇帝寶訓》,《明實錄附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第18冊。
〔明〕楊廉:《楊文恪公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332冊。
〔明〕程敏政編:《明文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第1373-1374冊。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第867冊。
〔清〕孫承澤:《尚書集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997年),經部第56冊。
〔清〕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尚書引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2月)。
〔清〕黃宗羲撰,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清〕閻若璩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附:古文尚書冤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清〕張廷玉等:《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
〔清〕李光地撰,陳祖武點校:《榕村全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清〕毛奇齡撰,鄭萬耕點校:《毛奇齡易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清〕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清〕胡渭:《洪範正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8冊。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9月)。
〔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6月)。
〔清〕隆科多等:《大清會典》(〔清〕雍正年間刻本)。
〔清〕馬齊等:《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第4-6冊。
〔清〕崔致遠:《易註》(〔清〕乾隆8年絳雲樓刻本)。
〔清〕崔致遠:《洪範傳》(〔清〕乾隆8年絳雲樓刻本)。
[清]允祿等撰,[清]福隆安等校補:《皇朝禮器圖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656冊。
[清]蕭奭:《永憲錄》,《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第4冊。
[清]蕭奭:《永憲錄續編》,《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新興書局,1984年6月),第4冊。
〔清〕江永著,孫國中校理:《河洛精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4月)。
〔清〕方苞撰,〔清〕戴鈞衡編:《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
〔清〕沈彤:《果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328冊。
〔清〕程廷祚撰,宋效永點校:《青溪文集》,《青溪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 年12月)。
〔清〕惠棟:《松崖文鈔》,《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27冊。
〔清〕潘士權:《洪範註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子部第57冊。
〔清〕舒俊鯤:《洪範圖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子部第59冊。
〔清〕覺羅勒德洪等:《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第7-8冊。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清〕慶桂等:《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第9-27冊。
〔清〕陳仕林等纂修:《大竹縣志》,《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第220冊。
〔清〕王鳴盛:《尚書後案》,《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經部第45冊。
〔清〕王鳴盛撰,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王鳴盛:《蛾術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10月)。
〔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39冊。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4冊。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第1453冊。
〔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46冊。
〔清〕崔述撰著,顧頡剛編定:《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清〕崔述:《考信錄提要》,孫曉主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彙編.史記》(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1月),第7冊。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清〕卿彬:《洛書洪範解》,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4月),第28-29冊。
〔清〕莊述祖:《珍埶宦文鈔》,《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第1475冊。
〔清〕莊述祖:《尚書今古文考證》,《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經部第46冊。
〔清〕唐仲冕:《陶山文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78冊。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27-2528冊。
〔清〕孫星衍:《平津館文稿》,《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2525-2526冊。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清〕錢林、王藻輯編:《文獻徵存錄》,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39冊。
〔清〕法式善撰,張偉點校:《清秘述聞》,《清秘述聞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托津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錢永:《履園叢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39冊。
〔清〕焦循:《雕菰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489冊。
〔清〕江藩纂,漆永祥箋釋:《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
〔清〕江藩著,鍾哲整理:《國朝漢學師承記:附國朝經師經義目錄、國朝宋學淵源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清〕吳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75輯,第741-744冊。
〔清〕汪萊:《衡齋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87冊。
〔清〕許宗彥:《鑑止水齋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2冊。
〔清〕陳壽祺:《左海全集》,賈榮貴、張忱石輯:《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3月),第49-51冊。
〔清〕馬邦玉、馬邦舉、馬星翼:《魚臺馬氏叢書》,《山東文獻集成.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9冊。
〔清〕劉逢祿:《書序述聞》,《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冊。
〔清〕唐鑑:《國朝學案小識》,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38冊。
〔清〕管同:《因寄軒文初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504冊。
〔清〕管同:《因寄軒文二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504冊。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41-42冊。
〔清〕王筠:《說文釋例》(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10月)。
〔清〕龔自珍:《龔定盦全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520冊。
〔清〕丁裕彥:《周易述傳》,《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2冊。
〔清〕丁裕彥:《洪範宗經》,《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2冊。
〔清〕錢儀吉:《衍石齋記事槀》,《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508冊。
〔清〕錢儀吉:《衍石齋記事續槀》,《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508冊。
〔清〕錢儀吉纂錄:《碑傳集》,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26-28冊。
〔清〕羅士琳:《續疇人傳》,楊家駱主編:《疇人傳彙編》(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4月)。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清〕林昌彝:《林昌彝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11月)。
〔清〕易燮堯、楊大誦纂,陳鴻作等修:《同治黔陽縣志》,《中國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冊。
〔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31冊。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7-25冊。
〔清〕張兆衡等纂修:《曲沃縣志》(〔清〕道光22年刻本,現藏於哈佛燕京圖書館)。
〔清〕陳作霖:《金陵通傳竝補遺》,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第3冊。
〔清〕文慶等:《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8月),第33-36冊。
〔清〕徐定文:《皖學編》,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6冊。
〔清〕張紹南編,〔清〕王德福續編:《孫淵如先生年譜》,陳祖武選,北圖社古籍影印編輯室輯:《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7月),第10冊,頁29-92。
〔清〕王其淦、吳康壽修,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第37冊。
〔清〕趙英祚等纂修:《光緒魚臺縣誌》,《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第79冊。
〔清〕崑岡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清〕光緒25年石印本)。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3月)。
〔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徐鵬導讀:《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
〔清〕張曾:《金陵文徵小傳彙刊》,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第3冊。
中華書局編:《清史列傳》,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4-6冊。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402005003號。

(二)近人著作: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
王逸明:《新編清人年譜三種重訂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1月)。
古國順:《清代尚書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7月)。
曲沃縣志編纂委員會:《曲沃縣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1年10月)。
朱廷獻:《尚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股份公司,2003年),第29冊。
何澤恆:《王應麟之經史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月)。new window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月)。
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8月)。
李師威熊:《中國發展經學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
李振興:《尚書流衍及大義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6月)。
李泰棻:《今文尚書正偽》(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據民國廿年萊薰閣刻本影印)。
汪學群:《清代中期易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10月)。new window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
林履信:《洪範の體系的社會經綸思想》,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第30冊。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new window
金天翮:《皖志列傳稿》,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7冊。
姜望來:《謠讖與北朝政治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施建雄:《王鳴盛學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胡適:《科學的古史家崔述》,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7冊。
胡適:《胡適文存》,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2冊。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冊。
胡適:《胡適文存三集》,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4冊。
胡適:《胡適集外學術文集》,胡適著、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0冊。
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33冊。
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馬一浮述:《復性書院講錄》,馬一浮述作,虞萬里校點:《馬一浮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馬士遠:《周秦《尚書》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馬空群:《尚書洪範五行正義——澄清歷代對五行之誤解》(臺北:海獅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馬雍:《尚書史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常之英修,劉祖幹纂:《民國濰縣志稿(一)》,《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0冊。
常之英修,劉祖幹纂:《民國濰縣志稿(二)》,《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1冊。
張西堂:《尚書引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
張其淦:《洪範微》,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二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據1930年4月刊《寓園叢書》影印),第29冊。
張惟驤:《毘陵名人疑年錄》,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第3冊。
張惟驤:《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江慶柏主編:《清代地方人物傳記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12月),第3冊。
張清泉:《清代《論語》學》(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
張富祥:《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張紫葛、高韶先:《《尚書》法學內容譯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new window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new window
許錟輝:《先秦引《尚書》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
陳步武、江三乘纂,鄭國翰、曾瀛藻修:《大竹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華中地方第380號。
陳祖武:《清代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陳整、吳劍佩等主修:《民國漵浦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63冊。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五冊)》(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11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6月)。
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一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
程元敏:《尚書牧誓洪範金滕呂刑篇義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new window
程元敏:《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8月)。new window
程元敏:《書序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30冊。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
黃元炳:《河圖象說》,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7月,據1937年黃氏觀蝶樓排印本影印),第11冊。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10月)。new window
黃師忠慎:《《尚書.洪範》考辨與解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9月)。
黃師忠慎:《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研究——姚際恆、崔述、方玉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new window
楊向奎編:《清儒學案新編》(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葉恭綽:《清代學者象傳》,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40冊。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6月)。new window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趙爾巽等撰,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劉起釪:《日本的尚書學與其文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6月)。
劉起釪:《尚書研究要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月)。
劉起釪:《尚書源流及傳本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
劉聲木撰,劉篤齡點校:《萇楚齋隨筆》,《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第25輯。
蔡長林:《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5月)。new window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new window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年6月)。new window
蔣善國:《尚書綜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震鈞輯:《國朝書人輯略》,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43冊。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new window
竇鎮:《清朝書畫家筆錄》,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編:《三十三種清代人物傳記資料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第26冊。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2月)。new window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
〔日〕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日〕內藤湖南著,夏應元、劉文柱、徐世虹、鄭顯文、徐建新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1月)。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劉北成、周立紅譯:《論歷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法〕雅克.勒高夫著,姚蒙編譯:《新史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
〔德〕李凱爾特著,涂紀亮譯,杜任之校:《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三)期刊論文:
丁四新:〈近九十年《尚書.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證與新證〉,《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頁12-22。
丁四新:〈劉向、劉歆父子的五行災異說和新德運觀〉,《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6期,頁107-112。
丁四新:〈論《尚書.洪範》的政治哲學及其在漢宋的詮釋〉,《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26-33。
于文博:〈胡瑗《洪範口義》版本源流略考〉,《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5卷第1期(2013年2月),頁32-35。
孔德立:〈子思五行說的來源〉,《齊魯學刊》2010年第3期,頁11-15。
牛鴻恩:〈〈洪範〉晚出新證〉,《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0期(2013年10月),頁21-34。
王永平:〈〈洪範〉「三人占則從二人言」辨正〉,《社會科學戰線》2004年第4期,頁61-64。
王蒨:〈論《尚書》中的五行說〉,《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97-99。
王韶生:〈〈洪範〉釋義〉,《珠海學報》第14期(1985年5月),頁63-74。
王震:〈洪範衍義〉,《人生雜誌》第31卷第5期(1966年9月),頁4-8。
王駿聲:〈洪範新釋〉,《河北大學文學叢刊》1929年第1期,頁56-58。
王繼訓:〈劉向陰陽五行學說初探〉,《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頁91-94。
田遠:〈《尚書.洪範》之「五福」產生的時代文化透視〉,《青春歲月》2013年第2期,頁42-43。
任致遠:〈〈洪範〉釋義〉,《持志大學中文系二二級級刊》(1934年1月),頁15-30。
任蜜林:〈《尚書緯》形成考〉,《哲學動態》2011年第10期,頁39-44。
任鋒:〈近世思想傳統中的政治正當性理論及其啟示:以儒學「洪範模式」為視角〉,《學海》2007年第5期,頁24-34。
任鋒:〈經世精神和皇極觀念:宋儒的洪範思想傳統〉,《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年6月),頁193-226。new window
成中英:〈儒學的憲政發引:從〈洪範〉到〈正名〉〉,《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誌》2011年第3期,頁1-8。
朱本源:〈〈洪範〉——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1996年3月),頁18-25。
朱廷獻:〈《尚書.洪範》篇考釋〉,《孔孟學報》第50期(1985年9月),頁63-73。new window
朱岩:〈兩漢《尚書》學的讖緯化〉,《社會科學家》2008年第3期,頁29-33。
朱鳳瀚:〈燹公盨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28-34。
江乾益:〈漢代尚書洪範咎徵學述徵〉,《興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7年10月),頁107-123。new window
江新:〈《漢書.五行志》所載董仲舒說災異八十三事考論〉,《衡水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2012年4月),頁1-5。
吳永猛:〈洪範經濟思想之研究提要〉,《華學月刊》第38期(1973年2月),頁12-13。new window
吳震:〈宋代政治思想史上的「皇極」解釋——以朱熹《皇極辨》為中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頁1-12。
吳震:〈德福之道——關於儒學宗教性問題的一項考察〉,《船山學刊》2012年第4期,頁110-120。
宋道貴、崔發展:〈以政教為本:論北宋〈洪範〉學的義理化轉向〉,《孔子研究》2013年第6期,頁60-68。
李右之:〈「五福」說〉,《華安雜誌》第5期,頁1-2。
李民:〈河洛文化與《尚書.洪範》〉,《光明日報》2004年9月14日,B3版。
李行之:〈《尚書.洪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求索》1985年第4期,頁109-110。
李洪連:〈《尚書.洪範》思想淺析〉,《現代語文》2013年第12期,頁4-6。
李致中:〈南宋內府寫本《洪範政鑒》影印序〉,《文獻季刊》第3期(2002年7月),頁200-205。
李軍靖:〈〈洪範〉著作時代考〉,《鄭州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4年3月),頁79-83。
李振興:〈〈洪範〉皇極中的「福」義及其所謂「錯簡」的商榷〉,《孔孟月刊》第20卷第2期(1981年10月),頁26-30。new window
李振興:〈《尚書.洪範》篇大義探討〉,《孔孟學報》第42期(1981年9月),頁31-59。new window
李零:〈論燹公盨發現的意義〉 ,《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35-45。
李學勤:〈叔多父盤與〈洪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頁103-106。原發表於《華學》第5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09-110。
李學勤:〈帛書〈五行〉與《尚書.洪範》〉,《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2月),頁288-297。原發表於《學術月刊》1986年第11期,頁37-40。
李學勤:〈論燹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5-12。
杜勇:〈〈洪範〉制作年代新探〉,《人文雜誌》1995年第3期,頁75-79。
汪宜楷、汪曉菡:〈汪萊出生年月辨正〉,《中國科技史料》第17卷第4期(1996年),頁29-32。
汪震:〈尚書洪範考〉,《北平晨報》1931年1月24日,第9版。
沈利華:〈從《尚書.洪範》談起——中國傳統幸福觀分析〉,《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6期,頁72-79。
沈清濂:〈九疇初探〉,《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87-90。
周悅:〈方獻夫《易》學思想研究〉,《周易研究》2013年第2期,頁23-32。
周德春:〈箕子的〈洪範〉九疇及文化地位〉,《蘭臺世界》第118期(2014年7月),頁21。
尚逵齋:〈尚書「洪範」之政治哲學〉,《建設》第10卷第9期(1962年2月),頁11-13。
易順豫:〈〈洪範〉大義〉,《哲報》第4卷第1期(1926年),頁1-5。
林彥廷:〈方東美之洪範學〉,《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5期(2009年9月),頁133-142。new window
林採梅:〈《尚書.洪範》篇大義解析〉,《中州學報》第6期(1993年6月),頁1-13。
林履信:〈洪範之社會學的研究〉,《臺灣詩薈》第10期(1924年),頁31-39。
金景芳:〈西周在哲學上的兩大貢獻——《周易》陰陽說與〈洪範〉五行說〉,《金景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第8冊,頁3917-3926。原發表於《哲學研究》1979年第6期,頁56-57。
姚禕:〈我國網路營銷服務管理對策思考——〈洪範〉九疇天人管理思想的啟示〉,《市場週刊.理論研究》2010年第2期,頁35-36。
柯昊:〈簡論西周時期「陰陽」「五行」在國家政治領域的運用〉,《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2011年2月),頁41-43。
胡金旺:〈王安石〈洪範傳〉的思想架構〉,《宜賓學院學報》第14卷第8期(2014年8月),頁8-17。
胡新生:〈政治意識下籠罩的原始五行觀——對〈洪範〉「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再認識〉,《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頁7-12。
孫熙國、肖雁:〈論《尚書》「德」範疇的形上義蘊——兼論中國哲學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三個基本環節〉,《哲學研究》2006年第12期,頁44-49。
孫熙國:〈思孟「五行」說與〈洪範〉五行〉,《蘭臺世界》第27期(2012年9月),頁30-31。
家昌:〈〈洪範〉九疇講的是什麼〉,《歷史教學》1954年第8期,頁45。
徐興無:〈經典闡發與政治術數——《洪範五行傳》考論〉,《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2012年7月),28-62。
晁福林:〈說彝倫——殷周之際社會秩序的重構〉,《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頁4-14。
殷紹基:〈關於〈洪範〉五行說〉,《湘潭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4、9-13。
袁信愛:〈《尚書.洪範》之形上思想論析〉,《國文天地》第8卷第3期(1992年8月),頁17-21。new window
高峰:〈從〈洪範〉「五行」到「五德終始」——一個經學問題的哲學考察〉,《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05年9月),頁178-184。
康建軍、劉勇:〈《尚書.洪範》五行的輿地文化意義〉,《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頁40-42。
庹永:〈蔡元定對河圖洛書的區分——兼論蔡氏父子的範數之學〉,《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頁43-48。
張弘:〈專篇著作文獻學研究領域中的開創之作——評張兵博士的《〈洪範〉詮釋研究》〉,《濟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93。
張白珩:〈《洪範約義》書後〉,《志學》第22期(1945年),頁6-7。
張兵:〈「五行災異」之辨與圖、數化——宋代〈洪範〉詮釋特點述論〉,《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13年2月),頁38-44。
張兵:〈伏生《洪範五行傳》對「五行學說」的吸收與應用〉,《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頁37-42。
張兵:〈漢代〈洪範〉詮釋文獻及其詮釋特點〉,《理論學刊》2011年第3期,頁110-113。
張其昀:〈中國古代之政治綱領——洪範九疇〉,《人生雜誌》第31卷第1期(1966年5月),頁5-6。
張其淦:〈《洪範微》(續)〉,《國學論衡》第6期(1935年),頁14-27。
張其淦:〈《洪範微》自序〉,《國學論衡》第5期上(1935年),頁3-5。
張其淦:〈《洪範微》卷一〉,《國學論衡》第5期上(1935年),頁14-27。
張昌虎:〈《尚書.洪範》皇極章中「福」義試解〉,《孔孟月刊》第22卷第6期(1984年2月),頁18-21。new window
張美瑜:〈論洪範篇中之政治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第5卷第10期(1978年10月),頁16-18。new window
張書豪:〈《漢書.五行志》所見劉向災異論〉,《先秦兩漢學術》第10期(2008年9月),頁81-104。new window
張書豪:〈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關於《洪範五行傳》性質、文獻、作者的綜合討論〉,《臺大中文學報》第43期(2013年12月),頁21-68。new window
張現濤:〈屈萬里傾心保護馬氏遺著〉,《濟寧日報》,2015年8月28日,文化週末版。
張現濤:〈清代濟寧人收藏 楊叔恭殘碑今在何處〉,《濟寧日報》,2016年4月15日,B01版。
張紫葛、高紹先:〈論《洪範》的法學意義〉,《成都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頁27-32。
張慶民:〈干寶生平事跡新考〉,《文學遺產》2009年第5期,頁72-81。
張懷通:〈由「以數為紀」看〈洪範〉的性質與年代〉,《東南文化》2006年第3期,頁51-57。
曹松羅:〈《尚書.洪範》尚五商代說〉,《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34-36。
曹松羅:〈《尚書.洪範》尚五商代說續證〉,《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131-135。
曹松羅:〈論〈洪範〉之五事〉,《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頁58-61。
曹應旺:〈〈洪範〉經濟思想淺見〉,《江淮論壇》1983年第4期,頁31-34。
梁韋弦:〈《尚書.洪範》與漢易卦氣學〉,《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40-45。
梁韋弦:〈漢易卦氣學的理論原理〉,《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頁73-78。
梁偉賢:〈〈五行流業圖〉試作——《人物志》品鑑體系之分析與整合〉,《中國文學研究》第29期(2010年1月),頁71-109。new window
許世瑛:〈從唐玄宗改尚書洪範篇「頗」字為「陂」字中得到一個教訓〉,《孔孟月刊》第1卷第11期(1963年7月),頁16-17。new window
陳士強:〈試論〈洪範〉哲學思想的原始型態及其衍變〉,《學術月刊》1982年第11期,頁57-60。
陳良中:〈蔡沈《洪範皇極內外篇》義理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72-77。
陳來:〈「一破千古之惑」——朱子對〈洪範〉皇極說的解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2期(2013年3月),頁5-17。
陳明:〈王船山〈洪範〉詮釋中的政治思想〉,《中國哲學史》2013年第3期,頁111-119。
陳恆嵩:〈林履信及其〈洪範〉社會經世學〉,《儒學研究論叢》第1輯(2008年12月),頁133-142。new window
陳睿宏:〈圖書易學的延續與開展——論元代張理圖書易學的重要內涵〉,《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195-242。new window
陳蒲清:〈《尚書.洪範》作於周朝初年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90-96。
陳靜:〈米利都學派的本原與中國「五行」思想比較〉,《宜春學院學報》第34卷第2期(2012年2月),頁10–15。
陳聲柏:〈〈洪範.九疇〉的思維方式——從「範疇」的角度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3-16。
陳鴻森:〈王鳴盛年譜(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4分(2011年12月),頁679-754。new window
陳鴻森:〈王鳴盛年譜(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分第1本(2012年3月),頁122-183。new window
陳贇:〈《尚書》「十體」的文體學價值〉,《湖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頁145-148。
喬誠:〈中國政治思想溯源——〈洪範〉研究〉,《明恥》第2卷第4期(1935年),頁26-30。
喻中:〈〈洪範〉:道法自然的技術〉,《檢查日報》2011年12月30日,第6版。
彭文林:〈論亞理斯多德的物質因與《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6月),頁143-161。new window
曾憲年:〈《尚書》「五行」行政辨證思想闡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第4期,頁55-58。
程元敏:〈《尚書.洪範》皇極章義證〉,《幼獅學誌》第14卷第2期(1977年5月),頁49-65。
程元敏:〈王魯齋之〈洪範〉說〉,《孔孟學報》第23期(1972年4月),頁39-98。new window
程元敏:〈兩漢《洪範五行傳》作者索隱〉,《孔孟學報》第85期(2007年9月),頁159-191。new window
程石泉:〈「洪範」與「易經」: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寶典〉,《孔孟月刊》第21卷第2期(1983年8月),頁7-14。new window
童明倫:〈論〈洪範〉篇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綱領〉,《重慶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89-94。
逯宏:〈〈甘誓〉中的「五行」與「三正」新解〉,《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8月),頁47–49。
項退結(Thaddeus Hang)著、黎登鑫譯:〈〈洪範〉的歷史意義與哲學意義及修正〉,《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9期(1987年9月),頁578:2-585:9。new window
項退結著、余國良譯:〈〈洪範〉面對非理性或自律的合理性——合理性終極起源的討論〉,《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2期(1990年2月),頁119-128。new window
馮浩菲:〈《洪範五行傳》的學術特點及其影響——兼論研究天人感應說之不能忽略伏生〉,《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頁37-41。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年第2期,頁120-132。
黃元炳:〈洪範合眾數以應洛書說〉,《國學論衡》第3期(1934年6月),頁26-30。
黃文相:〈王西莊先生年譜〉,《輔仁學誌》第15卷第1.2期合刊(1947年)。
黃玉順:〈中西思維方式的比較——對《尚書.洪範》和《工具論.範疇篇》的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3年9月),頁5-12。
黃姿瑜:〈王安石《洪範傳》析論〉,《問學》第7期(2004年12月),頁125-147。new window
黃師忠慎:〈〈洪範〉「三德」試解〉,《孔孟月刊》第18卷第12期(1980年8月),頁49-51。
黃師忠慎:〈〈洪範〉五行試解〉,《孔孟月刊》第20卷第2期(1981年10月),頁31-33。
黃師忠慎:〈《尚書.洪範》異文集證〉,《中華學苑》第24、25期合刊(1981年9月),頁113-134。
黃師忠慎:〈論「今文尚書正偽」以為〈洪範〉晚出之非〉,《孔孟月刊》第19卷第9期(1981年5月),頁18-22。
黃啟書:〈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07年12月),頁123-165。new window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7年6月),頁119-151。new window
黃復山:〈「洪範」「皇極」訓義流衍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頁3-19。new window
楊孝麒:〈〈洪範〉簡釋〉,《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頁43、59-63。
楊肇中:〈在理學與經學之間——黃道周陰陽五行思想簡論〉,《殷都學刊》2013年第1期,頁111-115。
溫曉莉:〈高校教材釋〈洪範〉等《尚書》篇章應力求準確〉,《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頁94-98。
裘錫圭:〈燹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頁13-27。
詹劍峰:〈〈洪範〉裡的五行是構成萬有的五種基本元素嗎——與金景芳先生商榷〉,《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第9-12頁。
壽涌:〈略析王安石有關《洪範傳》的文章繫年——以《續資治通鑑長編》為例〉,《開封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7-18。
廖雲仙:〈《尚書.洪範》篇斠理〉,《僑光學報》第5期(1986年8月),頁1-18。new window
翟奎鳳、邱振華:〈以《易》解〈範〉,漢宋交融——黃道周《洪範明義》思想研究〉,《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頁28-37。
聞家禎:〈談對《尚書.洪範》思想的繼承——以墨家思想為例〉,《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頁24-25。
趙儷生:〈《洪範疏證》駁議——為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00週年而作〉,《齊魯學刊》1993年第6期,頁70-75。
閩中非子:〈論五行〉,《萬國公報》第456期(1877年),頁72-73。
齊明山:〈中國歷代王朝的行政大法——簡析《尚書.洪範》〉,《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5-9。
劉文華:〈我對於夏政府建國大綱的研究〉,《政法月刊》第8卷8.9期合刊(1932年),頁1-18。
劉起釪:〈〈洪範〉成書時代考〉,《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頁155-170。
劉起釪:〈《尚書》的〈甘誓〉〈洪範〉兩篇中的「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卷第3期(1993年9月),頁1-14。new window
劉起釪:〈黑白點子河圖洛書〉,《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期,頁111-115。
劉起釪:〈關於隸古定與河圖洛書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7年第2期,頁38-46。
劉高遠:〈〈洪範〉「稽疑」的數量關係〉,《焦作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127-128。
劉湘蘭:〈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第5期(2009年),頁29-36。
劉節:〈洪範疏證〉,顧頡剛編著:《古史辨(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下編,頁388-403。原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5卷第2號(1928年1月)。
劉麟生:〈〈洪範〉「五福」論〉,《約翰聲》第27卷第7期(1916年),頁22-23。
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第17期(2004年12月),頁173-196。new window
蔣秋華:〈宋人〈洪範〉圖書說〉,《孔孟月刊》第23卷第3期(1984年11月),頁15-23。new window
蔣秋華:〈晚清四川學者的《尚書》研究〉,舒大剛、張樹驊主編:《儒藏論壇》第2輯(2008年11月),頁60-90。
蔣庭曜:〈兩漢《書經》說考(續十).〈洪範〉〉,《學術世界》第1卷第12期(1936年),頁45-48。
蔣偉勝:〈皇極思想與和諧社會〉,《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17-21。
鄭堅堅:〈汪萊年譜〉,《中國科技史料》第15卷第3期(1994年),頁24-34。
鄭涵:〈北宋〈洪範〉學簡論(續完)〉,《中州學刊》1981年第3期,頁139-146。
鄭涵:〈北宋〈洪範〉學簡論〉,《中州學刊》1981年第2期,頁144-150。
諶中和:〈《尚書》——專家治國的教科書〉,《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頁5-9。
錢宗武:〈〈洪範〉「者」字辨——兼談文言「者」的詞性〉,《古漢語研究》1991年第4期,頁66-68。
錢翰:〈略說五行之「五」——闡釋五行說的另一個角度〉,《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72-78。
閻耀棕:〈《尚書》流傳問題的史學論述——試析馬雍《尚書史話》〉,《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11期(2015年6月),頁115-132。new window
閻耀棕:〈《尚書》學通史的開山之作——試析劉起釪《尚書學史》〉,《國文經緯》第11期(2015年9月),頁159-189。
閻耀棕:〈《尚書正義》引《易》探微〉,《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27期(2013年12月),頁73-104。new window
閻耀棕:〈清代《尚書》學研究的先驅——古國順《清代尚書學》述評〉,《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66期(2015年7月),頁67-82。
鮑曉東:〈試論《尚書.洪範》與醫學發展的關聯〉,《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頁9-11。
戴君仁:〈洪範五紀說〉,劉德漢等:《尚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0月),頁201-212。原發表於《孔孟學報》第12期(1966年9月),頁197-206。new window
薛柏成:〈論《尚書.洪範》與墨家政治思想〉,《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94-97。
魏元珪:〈洪範九疇的政治哲學(上)〉,《中國文化月刊》第96期(1987年10月),頁20-40。
魏元珪:〈洪範九疇的政治哲學(下)〉,《中國文化月刊》第97期(1987年11月), 頁4-25。
續曉瓊:〈建構專篇著作文獻學體例——評張兵博士的《〈洪範〉詮釋研究》〉,《南都學壇》2009年第4期,頁141。
顧志興:〈原藏南宋緝熙殿《洪範政鑒》《文苑英華》傳承考索〉,《浙江學刊》2010年第5期,頁34-40。
[日]池谷觀海:〈讀〈洪範〉〉,《東華》第58期(1933年),頁34-35。
〔日〕宇野哲人著、楊森富譯註:〈論〈洪範〉〉,《孔孟月刊》第18卷第7期(1980年3月),頁7-15。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于華:《兩岸〈洪範〉學比較研究(1949-2011)》(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王忠英:《應劭著述考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王嘉龍:《孫星衍及其孫氏祠堂書目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學祥:《孫星衍及其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吳永猛:《洪範經濟思想研究》(臺北: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1974年3月)。new window
吳佳鴻:《《詩經》與天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吳建偉:《宋代《洪範》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吳國宏:《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呂美雀:《王應麟著述考》(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2年)。
李軍靖:《〈洪範〉與古代政治文明》(鄭州: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姜龍翔:《莊述祖《詩經》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洪博昇:《江聲與王鳴盛《尚書》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7月)。
高華灼:《程廷祚及其《論語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張永祥:《從洪範及周禮文義論西周之法度》(新竹:玄奘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5年1月)。
張兵:《〈洪範〉詮釋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論文,2005年5月)。
張華:《〈洪範〉與先秦思想》(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6月)。
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6月)。new window
馮花周:《應劭及其社會批判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黃師忠慎:《尚書洪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楊奕成:《程廷祚之《易》學及其思想》(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趙燕汝:《先秦兩漢「〈洪範〉可以觀度」說考論》(曲阜: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6月)。
劉玉:《孫星衍藏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勇:《清人《尚書》訓詁方法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new window
鄭心荃:《孫星衍與莊述祖《尚書》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羅惠齡:《試論程廷祚《論語說》對朱熹《論語集注》評議之研究》(新北市: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五)網路資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名權威資料查詢》,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檢索日期:2015年10月16日。
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料庫〉,網址: http://rbsc.calis.edu.cn:8086/aopac/controler/main?resource=rarebook&resource=map&searchtype=simplesearch&field1=title&trunction1=1&condition1=%E5%B7%A6%E6%B5%B7&new_library=PUL&new_library=RUC&new_library=TSU&new_library=BNU&new_library=NKL&new_library=NMU&new_library=LNU&new_library=JLU&new_library=FDU&new_library=ECU&new_library=NUL&new_library=SUZ&new_library=NJN&new_library=ZJN&new_library=XMU&new_library=SDU&new_library=OUC&new_library=ZZU&new_library=HND&new_library=WUL&new_library=ZSU&new_library=SCU&new_library=NXU&new_library=UMA&new_library=HYL&new_library=HKC&new_library=UBC&new_library=UWE&optype=simplesearch&dbname=rarebook,檢索日期:2017年1月16日。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網址:http://opac.nlc.cn/F/9R7JYV35C8RMACLHQNREFJ8TYJL22VRPG12JIISKYNEGE4CJSS-17616?func=find-b&find_code=WTP&request=%E5%B7%A6%E6%B5%B7%E5%85%A8%E9%9B%86&local_base=NLC01&filter_code_1=WLN&filter_request_1=&filter_code_2=WYR&filter_request_2=&filter_code_3=WYR&filter_request_3=&filter_code_4=WFM&filter_request_4=&filter_code_5=WSL&filter_request_5=。檢索日期:2017年1月16日。
張永祥:《從洪範及周禮文義論西周之法度.摘要》,網站: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E4n_77/record?r1=1&h1=0,檢索日期:2015年9月7日。
北京大學圖書館:〈秘籍琳瑯——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網址:http://rbdl.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optype=getfull&title=%C5%CB%FD%88%C8C%C8%AB%95%F8-1&creator=&publication=&publisher=&publishdate=&edtiontype=&bindtype=&subject=&language=&rights=&creatornote=&creatornotenation=&locationrights=&nextdatabase=0&docid=PUL:386775&dbname=rarebook&haveImage=1,檢索日期:2015年10月9日。
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荷澤市情資料庫.牡丹譜記〉,〈山東省情資料庫〉,《山東省情網》,卷13,網址: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9&rec=129&run=13,檢索日期:2016年8月8日。
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濰坊市志〉,〈山東省情資料庫〉,《山東省情網》,人物志,第1卷,網址:http://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u6F4D%u574A%u5E02%u5FD7&K=b7&A=1&run=12,檢索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故宮博物院數字資料館》,網址:http://big5.dpm.org.cn/gate/big5/www.dpm.org.cn/shtml/520/@/96565.html,檢索日期:2016年9月7日。
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網址:http://tulips.ntu.edu.tw/search~S5*cht/?searchtype=t&searcharg=%E5%B7%A6%E6%B5%B7%E5%85%A8%E6%9B%B8&searchscope=5&sortdropdown=-&SORT=DZ&extended=0&SUBMIT=%E6%9F%A5%E8%A9%A2&searchlimits=&searchorigarg=Y%7Bu5DE6%7D%7Bu6D77%7D%7Bu5168%7D%7Bu66F8%7D,檢索日期:2017年1月16日。
傅斯年圖書館:《書匯傅圖嘉惠學界.贈書人紀念網站》,屈萬里先生,著作目錄:http://lib.ihp.sinica.edu.tw/03-rare/MWSP/03/e.htm,檢索日期:2017年2月18日。
張現濤:〈屈萬里先生佚稿〈魚臺馬氏著述記〉〉,新浪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473f30102ux1i.html,檢索日期:2017年2月18日。
教育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氣味〉,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std9MQ&o=e0&sec=sec1&op=v&view=0-1,檢索日期:2017年6月23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