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 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作者:許育龍
作者(外文):Yu-Lung Hsu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蔣秋華
何澤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蔡沈《書集傳》《尚書》元代經學科舉Tsai-ShenShu-Ji-ChuanShang-ShuJing-Xue in Yuan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6
蔡沈《書集傳》是《尚書》學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著作,它不但是朱子學派
《書》學的代表,也是元、明、清三代官方《尚書》的考試定本,地位崇高。正
由於他有著如此地位,因此,討論元、明時代的尚書學發展,必需由這部朱學代
表的《尚書》註釋本著手。然而《書集傳》究竟是如何以一家之言,達到這樣的
地位?自《四庫叢書總目》主張由於元代立為功令所致,並以陳櫟為例,後代許
多研究者遂紛紛遵循其說,在討論到這部書籍時,皆採用了這樣的說法。因此,
就得出了在蔡《傳》完成後,宋末元初原本有許多人對蔡《傳》不滿,並且紛紛
著書以駁其非。不過,後來因為延祐開科在《尚書》一科上,選擇了《書集傳》
作為定本,導致大家都以蔡《傳》為本,更有甚者,如陳櫟還必須自毀少作,另
寫一本書來表明立場。
的確,從後代的眼光看起來,不能否認元代開科時的科舉程式,對蔡《傳》
地位的影響。不過,影響是否真的如此立即且明確?此外,倘若真如前賢所言元
代延祐貢舉的影響如此之劇,加上明代也是以《書集傳》作為科舉的唯一定本,
那麼為什麼直到明代還有反對蔡《傳》的著作出現?為何在「兼用古注疏」的元
代,蔡《傳》讓陳櫟不得不改變著作立場,而在蔡《傳》定於一尊的明代,卻反
倒有像袁仁《尚書砭蔡編》這樣的作品出現?此外,為何在成書之時如此受到非
難的書籍,在不到一百年之內,卻成為了科舉指定用書,這之間到底又發生了什
麼事?除此之外,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在與群臣討論日月五星運行時,發現《蔡
傳》釋義有所不妥,因而下令群臣纂修訂正,所以有《書傳會選》一書。但成祖
之時,卻又將蔡《傳》定為一尊,以該書為主而修《書傳大全》,這之間的變化
又是如何?種種現象,都令人想一探究竟。
本文除前言、結語外,共分為五章,首章〈朱子與《尚書》研究的相關問題〉,
論朱子的《尚書》觀,以及命蔡沈作《書集傳》之始末。第二章〈《書集傳》成
書到延祐開科前的地位變化〉,則是分別由傳世文集與專書兩方面,分別探討該
書在成書之後,學界引用與討論的情況,並得出在宋末元初之際,《書集傳》並
未受到重視的結論。第三章〈《書集傳》在元代科舉的地位〉,考察自元世祖忽必
烈「戊戌取試」至元仁宗「延祐貢舉」這段時間南北方士人對朝廷的影響,同時
說明,即便是延祐開科採用《書集傳》作為考試指定用書,依然兼採古注疏,故
《書集傳》在元代並未因為科舉考試而達到獨尊的程度。第四章〈《書集傳》在
元代的經典化過程〉,分別以董鼎、陳櫟、陳師凱、鄒季友四名元代《尚書》學
者為例,從其著作中分析《書集傳》在元代地位如何漸漸提升的過程。第五章〈明
初《書集傳》經典地位的確立〉則是以明初兩部官修著作──《書傳會選》與《書
傳大全》──的成書過程與內容,證明在明代初期《書集傳》在學林已有相當地
位,而隨著成祖永樂年間編《五經大全》時《書》採蔡沈說,《書集傳》在政治
上的地位亦從此定為一尊。
Tsai-Shen’s “Shu-Ji-Chuan” is an important master work in the noted history of
“Shang-Shu”, it has a high position in this field,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of “Shu”
branch of “Zhu-Zi”, but the official test textbook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master piece has such a high place in this field, so, if we wanna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Shu”, we did must start from this iconic annotated readings in
Zhu-Zi’s school. However, how this “Shu-Ji-Chuan” could have such a high position
from one single branch? Many researchers have followed the way from “Index to
Si-Ku-Quan-Shu” in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sample of Chen-Li. So that, we
could know many people in the end of Song and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were
very unsatisfied for Tsai-Shen’s “Shu-Ji-Chuan”, they even wrote down many essays
pointing out his incorrect part after this “Shu-Ji-Chuan” finished. But, the Yuan
Government chose this “Shu-Ji-Chuan” as subject textbook in its beginning period, so
that people could just write base on this, nevertheless, like Chen-Li, he had to write
another words for stating his stand.
However, we cannot deny the impaction relate to position of “Shu-Ji-Chuan”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beginning in Yuan Dynasty. But, did the influence
really happen so instantly and clearly? And, if this was true about these researchers
said the hard affection for the position of “Shu-Ji-Chuan”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plus with this “Shu-Ji-Chuan” was the only text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Ming Dynasty. Then, why there’re still many writings about
Anti-“Shu-Ji-Chuan” till Ming Dynasty? Why Chen-Li has to change his point of
view because of this “Shu-Ji-Chuan” in such an old annotate accepted Yuan Dynasty?
Why there’s a “Shang-Shu-Bian-Tsai-Collection” from Yuan-Ren appeared in Ming
Dynasty which “Shu-Ji-Chuan” has stand in this highest position? Otherwise, why
this indefinite work could be a text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less than 100
years? What happen for thi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HongWu Emperor Zhu
Yuan-Zhang of Ming Dynasty has found the incorrect annotate in “Shu-Ji-Chuan”
while discussing star operating. So, he ordered his vassals to correct it, this is why
“Shu-Chuan-Hui-Xuan” being written. But this “Shu-Ji-Chuan” has returned back to
the highest textbook again and changed it to the base of “Shu-Chuan-Hui-Xuan” in
the time of YongLe Emperor. Why there’s such a totally different change happened?
For these appearances, we do wanna know the truth.
viii
There’re 5 chapters in my thesis, except preface and peroration. The First
Chapter, Zhu-Zi and “Shu-Ji-Chuan”, discuss Zhu-Zi’s point for “Shang-Shu”, and the
story that he asked Tsai-Shen wirting this “Shu-Ji-Chua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osition changing for “Shu-Ji-Chuan” finished till the
beginning of Yuan. Talk about the citing and discussing status in our field after this
“Shu-Ji-Chuan” finishing in 2 parts of “Chuan-Shi-Wen-Ji” and “Zhuan-Shu”. So that,
we could get this “Shu-Ji-Chuan” was no so important in the end of Song and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Shu-Ji-Chuan” became the textbook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The affection to Southern and Northern literati which explored
imperial examination from Kublai Khan to Ayurbarwada Buyantu Khan, and explain
that even “Shu-Ji-Chuan” has become a text 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Yuan Dynasty, but literati could still use old annotate for “Shang-Shu”
subject. This “Shu-Ji-Chuan” was not arrived the highest position becaus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Yuan Dynasty.
The Forth Chapter, the classicize progress of “Shu-Ji-Chuan” in Yuan Dynasty.
Analyze how “Shu-Ji-Chuan” get higher and higher position in this field from the jobs
for 4 famous “Shang-Shu” scholars (Dong-Ding, Chen-Li, Chen Shi-Kai, and Zou
Chi-You) in Yuan Dyansty,
The Fifth Chapter, the classical position establish firmly of “Shu-Ji-Chuan”. I
wanna show “Shu-Ji-Chuan” has its position in this field by 2 official books,
“Shu-Chuan-Hui-Xuan” and “Shu-Chuan-Da-Quan”. And, “Shu-Ji-Chuan” has a
special political place after “Shu” of “Wu-Jing-Da-Quan” adopting Tsai-Shen’s
statement in the period of YongLe Emperor.
傳統文獻
《尚書正義》,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
勘記》,第1 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年。
《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宋.蔡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北京圖書館藏宋理宗淳祐十年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
《三山拙齋林先生尚書全解》,宋.林之奇,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
第11 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書集傳.或問》,宋.陳大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 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元刊本影印。
《書疑》,宋.王柏,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 冊,臺北:漢
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尚書注》,宋.金履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5 年,據十萬卷樓本影印。
《尚書表注》,宋.金履祥,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 冊,臺
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尚書纂傳》,元.王天與,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3 冊,臺
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讀書叢說》,元.許謙,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今文書纂言》,元.吳澄,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4 冊,臺
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書蔡氏傳輯錄纂註》,元.董鼎,收入《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1 年。據元至正14 年翠巖精舍刊本影印。
《書集傳纂疏》,元.陳櫟,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5 冊,臺
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書蔡氏傳纂疏》,元.陳櫟,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山陰祁氏淡生堂傳鈔元泰定
間梅溪書院刊本。
《書傳旁通》,元.陳師凱,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第14 冊,臺
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書蔡氏傳旁通》,元.陳師凱,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乙酉建安余氏勤有堂
刊本。
《王耕野先生讀書管見》,元.王充耘,收入清.納蘭性德輯,《通志堂經解》,
第15 冊,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年。
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210
《書蔡傳音釋》,宋.蔡沈集傳、元.鄒季友音釋,國家圖書館藏光緒年間師石
山房重刊明州本。
《書傳會選》,明.劉三吾,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趙府味經堂本。
《書傳會選》,明.劉三吾,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 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
《書傳大全》,明.胡廣等,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內府刊本。
《詩補傳》,宋.范處義,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詩緝》,宋.嚴粲,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 年。
《儀禮經傳通解》,宋.朱熹,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 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 年。
《續儀禮經傳通解》,宋.黃榦撰、楊復訂,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宋.楊復撰;林慶彰校訂;葉純芳、橋本
秀美編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 年。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著、民國.周予同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 年。
《史記三家注》,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
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 年,據清乾隆12 年武英殿本影印。
《宋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遼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
《金史》,元.脫脫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元史》,明.宋濂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北京:中華書局,1976 年。
《新元史》,民國.柯紹忞,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
《明實錄.明太祖實錄》,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輯校,臺北:中央硏究院
歷史語言硏究所,1964 年。
《明一統志》,明.李賢等,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3 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
《江西通志》,明.林庭等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2 冊,濟
南:齊魯書社,1996 年,據明嘉靖本影印。
《江西通志》,清.謝旻等監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6 冊,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樂平縣志》,清.董萼策等修,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年。
《文獻通考》,元.馬端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經義考》,清.朱彝尊原著、林慶彰等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 年。
參考書目
211
《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清.永瑢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千頃堂書目》,清.黃虞稷撰、瞿鳳起、潘景鄭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清.于敏中等編,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5 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清.瞿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6 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光緒常熟瞿氏家塾刻本影印。
《儀顧堂題跋》,清.陸心源,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0 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刻潛園總集本影印。
《善本書室藏書志》,清.丁丙,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7 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光緒27 年錢塘丁氏刻本影印。
《愛日精廬藏書志》,清.張金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5 冊,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光緒十三年吳縣靈芬閣集字版校印本影
印。
《宋元學案》,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6 年。
《元進士考》,清.錢大昕,收入《嘉定錢大昕先生全集》,第5 冊,南京:江蘇
古籍出版社,1997 年。
《博物志校證》,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等校點,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8 年。
《六經天文編》,宋.王應麟,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6 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宋.朱熹,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第20-25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
《勉齋黃文肅公文集》,宋.黃榦,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據北京
國家圖書館藏元延祐二年重修本影印。
《北溪大全集》,宋.陳淳,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 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6 年。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宋.真德秀,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65 年,據明正德刊本影印。
《西山讀書記》,宋.真德秀,收入鍾肇慶選編:《讀書記四種》,第3-9 冊,北
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年,據宋開慶元年福州官刻元修本影印。
《黃氏日鈔》,宋.黃震,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212
《竹坡類藁》,宋.呂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0 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 年,據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
《雪坡集》,宋.姚勉,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4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石堂先生遺集》,宋.陳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 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明萬曆三年薛孔洵刻本影印。
《後村先生大全集》,宋.劉克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65 年,據舊抄本影印。
《魯齋集》,宋.王柏,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 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 年。
《遺山先生文集》,金.元好問,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 年,據明弘治戊午刊本影印。
《柳待制文集》,元.柳貫,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據元刊本影印。
《秋澗先生大全集》,元.王惲,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2 冊,臺北:新
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年,據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治刊本明
代補修本影印。
《牧庵集》,元.姚燧,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據清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白雲集》,元.許謙,收入嚴一萍編,《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6 年,據同治間刊退補齋《金華叢書》本影印。
《禮部集》,元.吳師道,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 冊,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 年。
《陳定宇先生文集》,元.陳櫟,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4 冊,臺北:新
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年,據清陳嘉基刻本影印。
《莆陽黃仲元四如先生文藁》,元.黃仲元,收入《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75 年,據北平圖書館藏明嘉靖刊本影印。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據元刻本影印。
《清江貝先生集》,元.貝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 年,據明刊本影印。
《高皇帝御製文集》,明.朱元璋撰、明.徐九章校,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
究所藏明嘉靖14 年刊本。
《甘泉鄉人稿》,清.錢泰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9 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同治11 年刻光緒11 年增修本影印。
《蔡氏九儒書》,明.蔡有鶤輯,哈佛大學圖書館藏三餘書屋同治戊辰刊本。
《金文最》,清:張金吾輯,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54 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 年,據清光緒江蘇書局重刻本影印。
參考書目
213
近人論著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年。
《通制條格校注》,方齡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王德毅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王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年。
《宋代易學》,王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經學源流考》,甘鵬雲,臺北:廣文書局,1977 年。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朱維錚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余英時,臺北:允晨文化,2004 年。
《中國經學史》,吳雁南等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全元文》,李修生主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朱子大傳》,束景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
《朱熹年譜長編》,束景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羣經概論》,周予同,高雄:復文出版社,1989 年。
《尚書釋義》,屈萬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5 年new window
《中國目錄學》,昌彼得、潘美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new window
《黃震及其諸子學》,林政華,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年。new window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林慶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
《中國經學思想史》,第3 卷,姜廣輝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真德秀學術思想研究》,孫先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年。
《明人傳紀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 年。
《黃震與東發學派》,張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宋明經學史》,章權才,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尚書著述考(一)》,許錟輝編著,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 年。
《宋遼金元史新編》,陶晉生,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年。
《明史新編》,傅衣凌編,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 年。
《全宋文》,曾棗莊、劉琳主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6 年。
《書序通考》,程元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
《元代戶計研究》,黃清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7 年。
《宋代疑經研究》,楊新勳,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經學通論》,葉國良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年。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文化》,趙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214
《中國科舉史》,劉海峰、李兵,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年。
《尚書學史》,劉起釪,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蔡方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元代史新探》,蕭啟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年。
《元代族群文化與科舉》,蕭啟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new window
《元代進士輯考》,蕭啟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 年。
《全明文》,錢伯城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朱子新學案》,錢穆,臺北:三民書局,1971 年。
《宋明理學概述》,錢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年。
《全遼金文》,閻鳳梧主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年。
《閻毛尚書古文公案》,戴君仁,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 年。
《元朝史》,韓儒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經學史》,安井小太郎著、連清吉譯,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 年。
《元代史の研究》,日.安部建夫,東京:株式會社創文社,1981 年。
《文學研究的合法化》,斯蒂文.托托西(Steven Tötösy de Zepetnek)講演、馬
瑞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學位論文
王琦:《元代的儒學教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new window
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 ── 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new window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何澤恆:《王應麟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new window
年。
李蕙如:《陳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李莉褒:《嚴粲《詩緝》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年。
金承炫:《元代「北許南吳」理學思想研究--附論它對高麗理學的影響》,臺北: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年。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0 年。
林政華:《黃震之經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67 年。
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涂雲清:《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new window
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徐玉梅:《元人疑經改經攷》,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參考書目
215
孫建平:《元代理學官學化初探》,長沙: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碩士論文,2003 年。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陳恆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 年。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new window
年。
廖穎:《元人諸經纂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年。
蘇惠慧:《元代新安理學研究》,合肥: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單篇論文
王春林:〈「朱熹疑偽古文《尚書》一說考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年第8 期,頁41-44。
王明蓀:〈金代諸帝之漢學〉,《史學彙刊》,第24 期(2009 年12 月),頁65+67-86。new window
艾爾曼著、呂妙芬譯:〈南宋至明初科舉科目之變遷及元朝在經學歷史的角色〉,
收入《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
頁23-69。
古國順:〈蔡沈《書集傳》之研究論著述評〉,《北市師專學報》,第12 期(1980
年6 月),頁77-95。
李學勤:〈朱子的《尚書》學〉,《朱子學刊》,總第1 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年4 月),頁88-99。
李佳明:〈元代朱子學發展初探〉,《問學集》,第15 期,(2008 年4 月),頁35-49。new window
許華峰:〈論陳櫟《書解折衷》與《書蔡氏傳纂疏》對《書集傳》的態度〉,收入
《元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
頁395-424。
許華峰:〈陳大猷《書集傳》與《書集傳或問》的學派歸屬問題〉,收入《宋代經
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 年),頁229-247。
張循:〈漢學的內在緊張:清代思想史上「漢宋之爭」的一個新解釋〉,《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 期(2009 年3 月),頁49-96。
孫建平:〈趙復和太極書院對元代理學發展的促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19 卷第3 期(2005 年5 月),頁32-35。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收入所著《朱學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2007 年,頁194-214。
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216
陳良中:〈朱子與蔡沈《書》學異同考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0 年,第3 期,頁75-81。
陳恆嵩:〈劉三吾編纂《書傳會選》研究〉,收入《經學研究論叢》,第9 輯,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頁57-93。
陳恆嵩:〈《書傳大全》取材來源探究〉,收入《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頁295-316。
黃筱敏:〈馬廷鸞及其佚文〉,《書目季刊》,第5 卷第2 期,1970 年12 月,頁43-66。
黃忠慎:〈嚴粲《詩緝》的解經態度與方法及其在經學史上的意義〉,《興大中文new window
學報》,第19 期,2006 年6 月,頁55-96。
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17 期(2004new window
年12 月),頁173-196。
劉人鵬:〈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偽作〉,《清華學報》,新22 卷第4 期(1992
年12 月),頁399-430。
蔣秋華:〈明人對蔡沈《書集傳》的批評初探〉,收入《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頁269-294。
蔣秋華:〈王充耘的《尚書》〉學,收入《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頁363-394。
魏崇武:〈趙復理學活動述考〉,《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
卷第1 期,1995 年1 月,頁79-8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