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
作者:黃秀政
作者(外文):HUANG, XIU-Z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7
主題關鍵詞:抗日台灣中國現代史甲午戰爭割地劉永福TAIW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1)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2
本文共分七章:一、緒論;二、馬關議和的割台交涉;三、割台與朝野的肆應;四、
日軍攻台與「台灣民主國」的抗日運動;五、日軍南下與中南部的抗日運動;六、抗
日運動的性質與影響;乙、結論。本文的研究,旨在討論光緒乙未割台,以及其後的
台灣抗日運動,試從台灣吏、中國近現代史和近代中日關係史三個不同角度,討論其
連帶且互動的關係;並避免機械式的民族主義觀點,拋開主觀意識的影響,以作客觀
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根據本文的研究,台灣割讓可遠溯甲午戰前日本的侵台企圖,而其主要原因則與甲午
戰爭前後日本外交戰略的運用與列強的外交動向有關;再加上清廷肆應無方,李鴻章
對割台條款交涉不力,終於未能挽回割台的事實。惟清廷雖割棄台灣,但台灣紳民「
義不臣倭」,為自力商結外援,拒日保台,以待轉機,因而成立「台灣民主國」。然
「台灣民主國」基本上只是一個從日本手中搶救台灣的外交設計,本身並無一戰的準
備和決心,其最終的拒日手段,僅止於期待第三國的介入而已。因此,當日軍登陸澳
底,並攻陷基隆之後「台灣民主國」首腦份子唐景崧、陳季同、邱逢甲等人即相繼棄
職內渡,遂致領導乏人,「台灣民主國」因此潰敗,台北旋亦陷入日軍手中。
北部的抗戰匆告結束,台灣住民乃迅即俗士起武器抵抗日軍的南侵,並擁護劉永福出
面領導,成立台南抗日政府。劉永福較具抗日的決心,在他的領導之下,義軍、新楚
軍、黑旗軍分別在中南部各地擔任抗日的主體戰力,迫使日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後,此一反侵略的抗日運動雖因雙方力量懸殊,而歸於失敗,但它對台灣住民與台
灣總督府都各有其深遠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本文以歷史研究法為主,並借用軍事學與殖民政策等相關的社會科學理論,以作為討
論的依據。為期增益本文論證與歷史解釋的客觀性,在討論的過程中,儘量採用兩相
對照的比較研究,並儘可能從較廣闊的視野,以討論此一涉及範圍甚廣的研究專題。
本文所用資料,主要是事件發生當時的公私記載,包括日記、書簡集、報告書、備忘
錄、見聞記、公文書、戰記、詩文集等;並輔以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軍警民政等單位
或地方縣廳所編纂的資料,光復後台灣各地方文獻機構所出版的方志、叢書和期刊等
;以及歷來有關的學術性專著或論文等。此外,又訪問耆老,採錄有關傳說與歌謠,
以補文獻資料之不足。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