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1761-1945)
作者:詹瑋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許雪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文山地區台北地方發展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1
本論文凡三十萬字,除緒論、結論之外,共分六章二十節。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研究之回顧、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等。第一章敘述文山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此地之原住民,這些是漢人在進入文山地區所必須要面對的。第二章是敘述漢人在文山各地的拓墾,並分析各種拓墾方式,以及在拓墾中漢人、泰雅族、平埔族等各個族群的互動情形。第三章首先敘述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街市的興起,次敘宗族之發展與祭祀圈之形成,在官治組織與鄉治組織逐步形成之後,建立了漢人社會。第四章描述地方領袖在面臨政權更替之時的徬徨與抉擇。第五章是從地方行政組織、警察與保甲組織、同化組織等三方面,來分析日治時期國家機器對地方基層的影響。第六章則從教育、衛生、交通、產業、都市機能、食衣住行、休閒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面相,去探討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結論中一方面做清、日兩時期的比較;一方面分析文山地區的特殊性;最後則以文山地區為個案,探討或印証與臺灣史相關的諸多論點。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檔案、史料、專書
1、檔案、史料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第二十六冊(自乾隆五十一年十月上,至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下)(臺北:臺灣華文書局總發行)。
丁曰健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編,《治台必告錄》,卷三(南投: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三十日)。
《文山內湖水尾福德宮沿革志略》,詹瑋採錄,1998年6月15日。
文崇一、蕭新煌編著,《烏來鄉志》(烏來鄉:烏來鄉公所,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淡新檔案微卷》。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臺灣古契微捲》。
不著撰人,《木柵馬鳴潭鄭氏族譜暨家規條例法》。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美國亞州學會臺灣研究資料專刊。
王松堂撰,《木柵柿子腳張氏族譜》(臺北市:張榮森出版,民國七十六年)。
王國璠主修,《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臺北市政府,民國六十五年五月)。
尹章義編纂,《新店市誌》(新店市:新店市公所,民國八十三年二月)。
田中一二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譯,《臺北市史》(臺北:該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安溪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安溪縣志》,上冊(福州:新華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四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二十九年),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五十一年四月)。
吳家憲、陳得文編譯,《臺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
周宗賢,《臺北市古碑》(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杜聰明著,《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明龔栗夫主纂,清莊成重修,《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安溪縣志》(臺北市:臺北市安溪同鄉會,民國五十六年七月)。
林能士總纂,《深坑鄉志》(臺北縣:深坑鄉公所,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林興旺編,《柏葉派渡臺廷保公派下林家祖譜》,昭和十三年。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編號1211005。
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臺北廳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八年七月)。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乾隆十二年),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五十年十一月)。
高烶深編,《安平高氏族譜誌略》(臺北:編者,民國四十一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陳淑均著,《噶瑪蘭廳志》,第四冊(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五十二年三月)。
畢其麟著、吳明遠譯,《老臺灣》(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四十八年一月),臺灣研究叢刊第六十種。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五年五月)。
曾迺碩總纂,《臺北市志》,卷二,自然志,地理篇(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黃純青、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一革命抗日篇》(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張成枝編,《祭祀公業張雙慶張姓家譜》(深坑:編者自印,民國八十二年)。
張昭雄提供,《木柵張興泉系統表》。
張乾生、張庶仲編,《木柵張公光龍四美祖淵源》(木柵:編者自印,民國七十六年二月)。
張殿撰,《祭祀公業張五常派下子孫系統表》。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編輯,《淡新檔案》,第三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祭祀公業許太嶽管理委員會編,《許太嶽渡台宗珪公宗關公宗琴公世系族譜》(臺北:該會,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
許瀚裳、許梓彞編,《西庚許氏祖譜》,光緒三年。
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國七十九年六月至八十二年六月出版)。
黃美英主編,《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黃英傑主編,《黃氏大宗譜》(臺北:臺北黃氏宗親會黃氏大宗譜編輯部,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
廖修廣編,《武威順勉系廖氏家譜》(臺北:編者自印,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該會,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臺北縣志》(臺北縣:該會,民國四十九年出版;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三月臺一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校,《臺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臺北:臺北市政府印刷所,民國六十五年五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翻譯、收藏,《瑠公圳沿革史附屬古文書》(譯本)。
臺北廳編,胡清正等譯,《臺北廳誌》(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二)(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譯本(第四輯)(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第一冊(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四年五月十五日)。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下)(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北縣鄉土史料》,下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一輯(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九輯(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十一輯(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三輯(南投市:該會,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四輯(南投市:編譯者出版,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臺灣省各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臺灣省水利局,民國五十四年12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上(臺北:臺灣大通書局,一九八四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第三冊(臺北:臺灣銀行發行,民國五十四年四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三年七月重行出版)。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第一冊(台北市:台灣銀行,民國五十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行政篇,第一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八十五年元月)。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鄭喜夫纂輯,《臺灣地理及歷史》,卷九,官師志,第一冊,文職表(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九年八月)。
黎烈文譯,Camille Imbault-Huart著,《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四十七年三月),臺灣研究叢刊第五十六種。
2、專書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八月)。new window
王松堂撰述,《臺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臺北:張炎虎印行,民國七十二年八月)。
王國璠,《臺灣抗日史》,甲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一年)。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一冊,沙學浚主編,《地理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九月)。
王銘銘,《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new window
井出季太和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台政》,第三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六年四月)。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四月)。
伊能嘉矩原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至八十年六月)。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市:遠流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
安徽省屯溪茶葉學校主編,《製茶學》(屯溪:農業出版社出版)(出版年不詳)。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十四年四月)。new window
吳密察、若林正丈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8月)。
李文良,《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八年六月)。new window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1860-1916)閩浙臺地區》(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
李瑞宗、陳玲香著,《臺灣的民族植物與消失產業》(臺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員工消費合作社,民國八十九年七月)。
周宗賢,《臺北縣第三級古蹟深坑黃宅永安居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臺北縣:淡江大學歷史系,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周宗賢,《臺灣的民間組織》(臺北市:幼獅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周憲文編著,《臺灣經濟史》(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姉齒松平著,《祭祀公業及在臺灣特殊法律之研究》(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一九八三年六月,日本東都書籍株式會杜藏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民國七十六年)。new window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五年)。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元月)。new window
柯蕙珠,《日據初期地區武裝抗日運勳之研究》(臺北:前程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洪英聖編著,《畫說乾隆臺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民國八十八年八月)。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九年四月)。
胡振洲,《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再版)。
范增平,《臺灣茶業發展史》(臺北市:臺北市茶葉商業同業公會,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
徐義人著、國立編譯館編,《應用水文學》(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九月)。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八年六月)。new window
馬芬妹,《青出於藍―臺灣藍染技術系譜與藍染工藝之美》(草屯: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new window
商文立撰,《中國歷代地方政治制度》(臺北市: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于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一九九一年七月)。
張炎憲,高淑媛合著,《混亂年代的臺北縣參議會》(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
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張德粹、莊維藩著,《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臺北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民國四十七年四月)。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五月)。new window
連照美、宋文薰等,《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臺北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民國八十一年一月)。
郭嘉雄,《臺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民國六十八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大陸),1990年l0月)。
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新華書店(大陸),1991年5月)。
陳正祥,《臺北市誌》(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陳安然,《臺灣寺廟寶鑑》(臺北:理工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三月)。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五月)。
陳俊編著,《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聯經出阪社,民國八十一年三月)。new window
陳碧笙,《臺灣人民歷史》(臺北市:人間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
黃士強著,《臺北市史前文化遺址》(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三年五月)。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十二月)。new window
黃美英主編,《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二)(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黃淑清,《臺北市路街史》(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四十六年十二月)。
溫振華、戴寶村著,《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2月)。
溫振華著,《清代新店地區社會經濟的變遷》(板橋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12月)。
廖風德,《清代噶瑪蘭》(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市發展史》(二)(臺北市:該會,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經濟篇、軍事篇》(臺北市:該會,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臺北市:該會,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臺北市茶商同業公會,《臺茶輸出百年簡史》(臺北市:該會,民國五十四年)。
臺灣省新聞處編,《臺灣茶葉》(臺北市:臺灣省新聞處,民國三十九年七月)。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之茶》(臺北市:臺灣銀行,民國三十八年九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出阪,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臺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臺北市:該會,民國五十八年十月)。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臺北市:自立報系文化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十月)。
劉益昌、郭素秋,《臺北市考古遺址的調查與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劉還月,《臺灣的歲節祭祀》(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八十年八月)。
劉還月等,《尋訪凱達格蘭族》(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10月)。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賴君勝,李修瑋,王智平執行製作,《三峽》(臺北:遠流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戴炎輝,《清代臺灣的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民國九十年八月)。
謝繼昌,《仰之村的家族組織》(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七十三年九月)。new window
鍾孝上,《臺灣先民奮鬥史》(下)(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民國八十年四月)。
藤井志津枝著,《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臺北市: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
(二)學位論文
張文義,〈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鴉片政策〉,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張旭誼,〈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臺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new window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陳正明,〈清季福建安溪大坪高張林三姓族人移墾臺北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劉光明,〈景美家族聚落的形成與變遷〉,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七月。
蔡易達,〈臺灣總督府基層統治組織之研究一保甲制度與警察〉,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六月。
(三)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謠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四十四卷第一期,1994年3月。new window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l772)〉,《臺北文獻》,直字第五十三、五十四期合刊,民國七十年四月。
介逸生,〈義民合攻臺北城〉,《臺北文物》,第五卷第一期,民國四十五年四月。
卞鳳奎,〈南港茶業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一O四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方孝謙,〈英雄與土匪:日本據台初期的敘事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七期(2000年3月)。
王一剛,〈乙未北臺抗日義士列傳〉,《臺北文獻》,直字第五、六期合刊,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
王一剛,〈北部平埔族的傳說〉,《臺北文物》,第六卷第三期,民國四十七年三月。
王一剛,〈淡水河流域的演變〉,《臺北文物》,第一卷第一期,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
王一剛,〈凱達格蘭族的源流及分佈〉,《臺北文物》,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民國四十六年一月。
王世慶,〈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3月出版)。
王世慶,〈結首制與噶瑪蘭的開發─兼論結首制起自荷蘭人之說〉,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三月。new window
王世慶,〈臺北安泰堂之家譜與古文書〉,《臺北文獻》,直字第四十七、四十八期合刊,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族譜目錄初稿〉,《臺灣文獻》,第二十九期第四期,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new window
王世慶,〈臺灣地區族譜編纂史及其在史料上的地位〉,《臺北文獻》,直字第五十一、五十二期合刊,民國六十九年六月。
王世慶,〈臺灣隘制考〉,《臺灣文獻》,第七卷第三、四期合刊,民國四十五年十二月。new window
王世慶,〈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載於《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初版)。new window
王國璠,〈臺灣雜錄〉,《臺北文獻》,直字第四十九、五十期合刊,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
王詩琅,〈臺北市郊義軍的活動--臺灣武裝抗日史料北部篇之二〉,《臺北文物》,第十卷第二期,民國五十年九月。
古月,〈日據時期北臺列紳傳說〉(三),《臺北文物》,第五卷第四期,民國四十六年六月。
白長川,〈安溪全縣各姓氏祖居發祥地之統計〉,《臺北文獻》,直字第六十八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白長川,〈為臺茶尋根--談安溪與臺灣人和華僑的血緣關係〉,《臺北文獻》,直字第六十五期,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534-15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十四期,民國七十五年二月。new window
李壬癸,〈臺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臺灣風物》,第四十一卷第四期,1991年12月。new window
求適齋主人,〈臺灣北部土匪投降顛末〉,《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民國四十八年六月。
岡田謙著、陳乃孽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獻》,第四期,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
林克夫,〈臺北市的埤和圳〉,《臺北文物》,第四期,民國四十三年一月。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載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社,民八十五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刊於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new window
林萬傳,〈木柵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林萬傳,〈耆老個別訪問記―訪劉盛超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林萬傳,〈景美人物志〉,《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林萬傳,〈景美古機關行號考〉,《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林萬傳,〈景美區地名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林聖欽等,〈木柵觀光茶園之實際報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教育》,第十六期,1990年。
林衡道,〈臺北近郊史蹟調查〉,《臺北文獻》,第四期,民國五十二年六月。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載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市:玉山社,1997年9月)。new window
洪秋芬,〈臺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l937-l945)〉,《思與言》,第二十九卷第四期,199l年12月。new window
唐羽,〈清代基隆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下),《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一期,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唐羽,〈清代基隆河流域移墾史之探討〉(上),《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期,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臺灣風物》,第五十七卷第二期,民國七十六年六月。new window
高烶深,〈臺北市木柵區頭廷里憶舊〉,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宗親譜系學會年刊》(臺北:該年刊編輯委員會,民國七十年元月)。
高傳棋,〈「雷里社」平埔族到「加蚋仔庄」漢墾移民聚落的土地開墾過程〉,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八十八年三月)。
康豹,〈臺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第六卷第四期,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張明雄,〈臺北地區平埔族的興起及衰弱〉,《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盛清沂,〈臺北縣疆域沿革誌略〉,載於臺北縣文獻委員會主編,《臺北縣文獻叢輯》,第二冊(臺北:該會,民國四十五年四月。臺北:成文出版社重印,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莊金德,〈日據時期臺北之保甲〉,《臺北文物》,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民國四十六年一月。
莊金德,〈臺北市新併六區早期開發史略〉,《臺北文獻》,直字第九、十期合刊,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
莊金德,〈臺灣屯政之興廢〉,《臺灣文獻》,第十一卷第四期,民國四十九年十二月。
許雪姬,〈武翼都尉黃宗河傳〉,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研究組編,《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
許雪姬,〈臺灣末代舉人高選鋒〉,《臺北文獻》,直字第一○○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陳其南,〈臺灣漢人移民社會的建立及轉型〉,載於《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八十四年三月)。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臺灣史研究》,第七卷第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民國九十年六月)。new window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第二十三卷第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三月。new window
曾迺碩,〈中華民族乙未抗日史導論〉,《臺灣文獻》,第六卷第三期,民國四十四年九月。
黃師樵,〈景美仙跡岩〉,《臺北文獻》,直字第二十三、二十四期合刊,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黃得時,〈指南宮與行天宮〉,《幼獅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五期,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
黃潘萬,〈陳秋菊抗日事蹟採訪記〉,《臺灣文獻》,第十卷第四期,民國五十八年五月。
楊國楨,〈臺灣與大陸大小租契約關係的比較研究〉,《歷史研究》(大陸)第四期,1953年8月。
楊貴三,〈新店溪中游河流地形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十四期,1988年。
溫振華,〈生態觀與鄉土史重建--以新店溪流域為例〉,《鄉土史教育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溫振華,〈安身立命赤皮湖:廖鑿在粗坑一帶的拓墾〉,《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五十七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溫振華,〈烏來泰雅族社會經濟變遷(約1730-1945)〉,《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五十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溫振華,〈臺北高姓--一個臺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臺灣風物》,第三十卷第四期,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new window
溫振華,〈臺北縣鄉土史的重建--以三貂社為例〉,《北縣文化》,第四十三期,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詹瑋,〈木柵探源〉,《歷史月刊》,第六十四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詹瑋,〈石碇懷古〉,《歷史月刊》,第五十三期,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詹瑋,〈從老街話深坑歷史滄桑〉,《歷史月刊》,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年七月。
詹瑋,〈從淡新檔案義渡資料探討深坑之初墾〉《東南學報》,第十八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new window
詹瑋,〈深坑發展史初探〉,《方志學與社區鄉土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詹瑋,〈景美訪古〉,《歷史月刊》,第七十四期,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詹瑋,〈臺北文山地區拓墾中的族群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民國九十年五月。new window
廖漢臣,〈乙未抗日在文壇上的反映〉,《文獻專刊》,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民國四十年十一月。
瑤厂,〈瑠公圳〉,《臺北文獻》,第十、十一、十二期合刊,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會藏古文書選輯〉,《臺北文物》,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民國四十六年一月。
趙祐志〈臺北最早的茶鄉一深坑初探〉,《師大歷史學會刊》,第三十五期,民國八十年六月。
趙莒玲,〈臺北城的故事系列之十─文山區〉,《臺北畫刊》,第三0五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齊覺生,〈木柵鄉誌略〉,《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二期,民國四十九年。
劉篁村,〈臺灣古字據集〉,《臺北文物》,第七卷第四期,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
潘英,〈臺灣原住民民族的遷徙與分布〉(上),《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一五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蔣秀純,〈木柵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蔣秀純,〈指南宮沿革〉,《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蔣秀純,〈耆老個別訪問記之一,訪許阿通先生〉,《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蔣秀純,〈景美區耆老座談會記錄〉,《臺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蔡淵絜,〈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二期(臺北市: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三)〉,載於《臺灣風物》,第四十五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林老和、李炳坤、楊彩南、徐國章訪問錄〉,《臺灣風物》,第四十七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蔡錦堂,〈日據末期臺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心〉,《史聯雜誌》,第十九期,民國八十年十二月。new window
鄭麗玲,〈日治時期臺灣戰時體制下(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的保甲制度〉,《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一六期,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鄧天德,〈景美溪流域之土地資源與利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期,民國七十八年。
盧嘉興,〈臺灣地積甲之演變考〉,《臺灣文獻》,第七卷第一、二期合刊,民國四十五年六月。new window
賴子清,〈北市科舉題名錄〉,《臺北文物》,第六卷第一期,民國四十六年九月。
賴子清,〈臺北之地理、地文、水文、地質、氣象〉,《臺北文獻》,直字第五十五、五十六期合刊,民國七十年六月。
二、日文書目
(一)檔案、史料、專書
《臺北州統計書》,大正十三年至昭和十六年。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大久保源吾編,《臺灣街庄區職員錄》(昭和七年),全島街庄區職員錄發行所(臺北市:該所,昭和七年三月印行)。
小副川猛編,《臺灣街庄區職員錄》(昭和三年),全島街庄區職員錄發行所(臺北:松田書店,昭和三年一月)。
山田伸吾,《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課,明治三十二年)。
中村是公著,《臺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明治三十八年)。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十二年二月)(臺北:南天書局重印,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十二年二月)。
文山郡役所,《文山郡大觀》(臺北:文山郡郡役所,昭和十年十月)。
文山郡役所,《文山郡勢一覽》(臺北:文山郡役所,昭和五年七月),載於臺灣州郡市街庄一覽輯存》(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文山郡役所,《文山郡管內要覽》,(昭和二年、六年)(臺北:文山郡役所,昭和六年十月)(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文山郡役所編,《昭和六年文山郡管內要覽》(臺北:文山郡役所,昭和六年十月)(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市街庄協會雜誌編,《地方制度改正特輯號》(新竹市:新竹州市街庄協會,昭和十年七月)。
平山勳,《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第七分冊(臺北市:臺灣經濟史學會,昭和九年五月)。
伊能嘉矩編,《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東京:富山房,明治四十二年十二月)。
江廷遠編,《保甲壯丁團員必攜》(埔里:埔里街保甲制度叢書普及房,昭和十三年七月)。
宜蘭廳編,《大正八年宜蘭廳統計要覽》(宜蘭廳,大正九年三月)。
宜蘭廳編,《大正六年宜蘭廳統計要覽》(宜蘭廳,大正八年三月)。
東嘉生,《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昭和九年十一月)。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昭和九年十月)。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昭和十五年)。
秋澤烏川,《臺灣匪誌》(臺北市:松田書店,大正十一年四月)。
原幹州編,《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臺灣支社、勤勞と富源社發行,昭和十一年二月印,昭和十二年十月改訂再印)。
深坑公學校校友會,《深坑公學校創立三十五週年紀念號》(深坑:深坑公學校校友會,昭和九年十月)。
深坑廳總務課編,《深坑廳第二統計書》(深坑:深坑廳,明治四十年三月)。
深坑廳總務課編,《深坑廳第三統計摘要》(深坑:深坑廳,明治四十一年三月)。
深坑廳總務課編,《深坑廳第四統計摘要》(深坑:深坑廳,明治四十二年二月)。
許雪姬監修,許伯埏著,《許丙、許伯埏回想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梶原通好,《臺灣農民生活考》(臺北市:南天書局重新印行,一九九五年十月)。
陳永清,《臺灣商工業案內總覽》(臺中:東明印刷合資會社,昭和九年九月)。
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志》,第一卷(全)(臺北市:南天書局,一九九六年重行出版)。
菊池和,《瑠公水利組合沿革》(臺北市:瑠公水利組合,昭和十六年二月)。
新竹郡香山庄役場,《社會教化概要》(香山:香山庄役場,昭和十四年七月印行),油印本。
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昭和九年十二月印行)(臺北市:南天書局重新印行,一九九五年十月)。
瑠公水利組合,《瑠公水利組合沿革》(臺北:瑠公水利組合,昭和十六年二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藏,《臺北土匪投誠顛末》,重鈔日文稿本。
臺北州內務部,《臺北州の工場》(臺北:該部發行,昭和四年十二月)。
臺北州內務部勸業課,《臺北州商工調查》(臺北:該課,昭和十四年三月印行)。
臺北州產業部農林課,《臺北州の農業》(臺北:該課,昭和十六年七月)。
臺北州編,《臺北州水利梗概》(臺北:臺北州,昭和九年)。
臺北州編,《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覽》,昭和七年度(臺北:臺北州,昭和七年十二月)。
臺北州編,《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覽》,昭和十一年度(臺北:臺北州,昭和十二年一月)。
臺北州編,《臺北州社會教育概覽》,昭和五年度(臺北:臺北州,昭和六年三月)。
臺北州聯合青年團、臺北州聯合女子青年團合編,《臺北州青年》。
臺北州勸業課,《臺北州茶葉要覽》(臺北:該課,昭和十四年十一月)。
臺北商工會議所編,《臺北商工案內》(臺北:該所印行,昭和十八年三月)。
臺北廳編,〈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大正四年調,原稿本)。
臺北廳編,《臺北廳志》,日本大正八年排印本,冊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臺一版)。
臺北廳編,《臺北廳第二統計書》(臺北:臺北廳,大正四年三月)。
臺北廳總務課編,《臺北廳誌》(臺北:臺北廳,大正八年排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臺灣日日新報企劃部編纂,《臺日ハィキングコ―ス》(臺北近郊篇)(臺北:野村幸一編纂,昭和十二年四月)。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纂、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校閱,《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大正十年七月三十日印刷、八月一日發行)。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編,《臺灣街庄職員錄》(臺北市:中越榮二,昭和十二年十月)。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臺灣社寺宗教要覽》(臺北州の卷)(臺北:該會,昭和八年三月)。
臺灣青年皇民鍊成研究會編,《皇民鍊成臺灣青年必攜》(精文社出版部,出版年月不明)。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該社,昭和十二年九月)。
臺灣演習林事務所,《九州帝國大學農學部臺灣演習材概要》(臺北:臺灣演習林事務所,昭和十三年三月)。
臺灣憲兵隊編,《臺灣憲兵隊史》(臺北:臺灣憲兵隊,昭和六年十二月三印刷,昭和七年一月發行)。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文山郡》(臺北市:該部,昭和七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市街庄概況》,昭和十年~昭和十八年排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編,《全島青年團處女會家長會主婦會調》,昭和元年(無出版資料)。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規則集》(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大正二年九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臺灣總督府學事第七年報》(臺北:該課,明治四十五年二月)。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臺灣匪首略歷》,出版資料不詳。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上)(臺北市:捷幼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昭和十四年)(臺北:吉村商社印刷所,昭和十六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耕地賃貸經濟調查其の二,普通田茶園》(臺北:該局,昭和五年八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工場名簿》(臺北:該局,昭和五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茶業調查書》(臺北:該課,昭和五年十一月)。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編,《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二篇:特用作物》(臺北:編者發行,明治三十九年三月)。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事情》(昭和九年版上),第三十七冊(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明治三十五年至昭和十九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臺北縣第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四年戶口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昭和五年六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五冊)》(臺北:編者,昭和八年十二月)(吳密察解題,臺北市:南天書局,一九九五年六月)。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編,《臺灣地方警察實務要論》(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昭和三年九月,昭和六年二月改訂發行)。
劉明修,《臺灣統治と阿片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二編(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明治三十八年三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日本神戶: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明治四十三年三月)。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臺北:該會,明治三十八年三月)。
鷹取田一郎修,《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大正五年)。
(二)期刊、報紙、論文
〈地方產業的恩人〉,《臺北州時報》,昭和二年五月號(臺北市:臺北州廳高橋秀人發行,昭和二年五月十七日)。
波部莊二郎,〈義勇奉公の權化〉,《臺北州時報》,昭和二年一月號。
《深坑廳報》,第一號至第一百四十號(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明治四十二年十月一日),中圖臺分藏。
《臺北州報》(大正九年九月二日至昭和二十年五月十八日),中圖臺分藏。
《臺北縣報》(明治二十九年十月一日至三十四年十一月十日停刊,共編至三二五號),中圖臺分藏。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一年五月一日至昭和十九年四月一日),中圖臺分藏。
《臺灣時報》,第一卷至二十八卷(大正八年至昭和二十年),中圖臺分藏。
三浦武治、山本運一、加藤茂男,〈鄉土の地理的研究及び其二三の例〉,研究の例二,「溪口聚落をして新店」,《科學の臺灣》,第四卷,第三號,)(臺灣博物館學會,昭和十一年)。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1)〉,《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一號。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2)〉,《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二號,
江口良三郎,〈三十年前的回顧〉,《東臺灣新報》,第一百五十三號,大正十三年六月。
西岡英夫,〈流に枕す山紫水明の鄉「石碇」〉,《臺灣時報》,昭和十年十一月號、十二月號。(臺灣總督府內臺灣時報發行所印)。
庄司久孝,〈溪口聚落石碇〉,《科學の臺灣》,八卷一號(臺灣博物館協會,昭和十五年二月)。
張金義,〈星天牛の理想的豫防法〉,臺北州聯合青年團、臺北州聯合女子青年團合編,《臺北州青年》,第二號(臺北市:編者,昭和十年五月)。
富田芳郎,〈北部臺灣における自衛的農村聚落一例(下)〉,《地理學》,第三卷,第五號。
三、英文書目
Chang, Chung-Li, 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5.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First published by Macmillan & Company, London and New York and Kelly & Walsh Ltd., Yokoh ama, Shangha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1903. (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十月重行影印)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 of Social Mobility.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Mackay, George Leslie D.D., From Far Formosa Twenty: Three Years a Missionary in Formosa,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Edinburgh and London, 1896. (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年九月重行影印)
Shepherd, John Robert ,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Takekoshi, Yosaburo(竹越與三郎), Japanese Rule in Formosa,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New York, Bombay & Calcutta 1907.(臺北市:南天書局,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台一版)
Tsuchida, Shigeru,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i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