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據時期(1895/1910-1945)臺灣/朝鮮小說反殖民書寫比較研究
作者:林文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WEN-Y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鴻森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日據時代  臺灣朝鮮後殖民論述反殖民書寫影響研究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Taiwan and Chosen NovelPostcolonial DiscourseAnti-colonization WritingInfluence Stud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本論文是運用後殖民的觀點,從事日據時期臺灣、朝鮮小說反殖民書寫的比較研究。透過日本對臺灣、朝鮮兩地在統治時期,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語文……等殖民政策的相似性,卻因為兩地在民族性與歷史境遇的差異,影響當時作家,臺灣:賴和(1894-1943)、朱點人(1903-1949)、楊逵(1906-1985)、翁鬧(1908-1940)、張文環(1909-1978)、龍瑛宗(1911-1999)、呂赫若(1914-1951)、王昶雄(1916-2000)和楊千鶴(1921-2011)等人,朝鮮:李光洙(1892-1950)、李箕永﹙1895-1984﹚、廉想涉(1897-1963)、金東仁 (1900-1951)、玄鎮健(1900-1943)、崔曙海(1901-1932)、羅稻香(1902-1926﹚、蔡萬植〈1902-1950〉、朱耀燮(1902-1972)、姜敬愛(1907-1944)、李箱(1910-1938)等人在書寫中呈現「自我與他者」的書寫意識,人道關懷與社會批判等主題思想,以及在寫實精神、二元對立與隱喻書寫等美學表現上的異同及價值。最終,期望本文在後殖民論述與比較文學的視野下,對建構「反殖民書寫」的歷史圖像、文化反思與美學特徵等作出具體的貢獻。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Taiwan and Chosen anti-colonial novels written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from the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similarity discovered in the colonial policies towards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education and languages in Taiwan and Chosen, I find novelists and their works in both places wer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convergences. Taiwanese writers, including Loa Ho (賴和,1894-1943), Jhu Dian-ren(朱點人,1903-1949)、Yang Kui (楊逵, 1906-1985) , Weng Nao(翁鬧,1908-1940)、Chang Wen-huan(張文環,1909-1978)、Long Ying-zong (龍瑛宗,1911-1999) ,Lu He-ruo (呂赫若, 1914-1951), Wang,Chang-syong(王昶雄,1916-2000), Yang Chain-ho (楊千鶴,1921-2011), and Chosen writers, including Yi Kwang-su (李光洙, 1892-1950), Ri Ki-yong (李箕永,1895-1984), Yeom Sang-seop (廉想涉,1897-1963),Kim Dong-in (金東仁,1900-1951), Hyun Jin-geon (玄鎮健,1900-1943), Choi,Seo-hae(崔曙海,1901-1932)、Na Do-hyang(羅稻香,1902-1926﹚, Chae, Man-sik〈蔡萬植,1902-1950〉Joo,Yo-seop(朱耀燮,1902-1972) ,Kang Gyeong-ae (姜敬愛,1907-1944),Yi Sang(李箱,1910-1938)all presente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 and otherness" in their writings, as well as their humanitarian care and social criticism. Their writings also manifested differences in their presentation method and personal value of aesthetic in realism, dualism and metaphors. Ultimately,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image, to track the reflective culture and to build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anti-colonial writings” in the fields of post-colonial discour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參考書目
本參考書目按編著者之姓氏筆劃排列,同筆劃的書籍中,又以出版先後為次。

○中○文
(一) 專書
又吉盛清,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臺灣與沖繩》,臺北:前衛,1997.12。
下村作次郎,邱振瑞譯:《從文學讀臺灣》,臺北:前衛,1997。
小熊英二,黃阿有等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
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嘉義: 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民102.12。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書店,民74.8。
--:〈日據時期「臺灣派」的祖國意識〉,《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正中,1988。
--:《臺灣抗日五十年》,臺北:正中,民86。
--:《臺灣意識的歷史考察》,臺北:海峽學術,2001。
王長新:《日本文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1982。
王寧等主編:《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1998。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9‪。
王向遠:《比較文學學科新論》,南昌:江西教育,2002。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9。
中外文學月刊社編輯部:《中外文學論文索引增訂版》,臺北:中外文學,1992。
中島利郎編:《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雜誌總目、人名索引》,臺北:前衛,1995.3。
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主辦:《「日本帝國殖民地之比較硏究」國際學術硏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2008.10。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等,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1998。
巴特‧穆爾—吉爾伯特等,楊乃喬等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彭懷棟譯‪:《後殖民理論》,臺北:聯經, 2004。
巴代:《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臺北:麥田,2007。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2001。new window
瓦勒迪‧甘乃迪,邱彥彬譯:《認識薩依德—一個批判的導論》,臺北:麥田,2003。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民74.7。
布魯姆‪(‬Harold Bloom‪),朱立元等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板橋:駱
駝,1992。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0
──:《簡明臺灣文學史》,臺北:人間,2003。
白文進:《撼動臺灣五十事》,臺北:圓神,2002。
生安鋒:《霍米巴巴》,臺北:生智,2005。
史碧華克,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 2006‪。
末光欣也,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臺北:致良,2012.10。
伊夫.謝弗雷(Yves Chevrel) ,馮玉貞譯:《比較文學》,臺北:遠流,1991。
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第一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臺北:
 遠流,2000。
弗朗兹.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
──:《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臺北:人間,2011。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臺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臺南市:南市藝new window
 術中心,2004。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2009。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 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民63。
──:《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 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民63。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李敏勇:《臺灣戰後文學反思》,臺北:自立晚報,1994.6。
李晶編:《韓國學概論》,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李筱峰:《快讀臺灣史》,臺北:玉山社,民91。
李園會編著:《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編譯館,民94。
宋敏鎬,鍾肇政譯:《朝鮮的抗日文學》,臺北:文學,1979。
宋澤萊:《臺灣人的自我追尋》,臺北:前衛,1988。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民92。new window
--:《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臺北:擎松圖書,2004‪。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 戰前、戰後》,臺北:遠景,民70。


吳密察、吳瑞雲編:《臺灣民報社論》,臺北:稻鄉,民81.5。
--,楊永彬等譯:《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新店:播種者,2008.12。
吳文星審訂:《見證──臺灣總府1895──1945(上)》,臺北:立虹,民85.6。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
吳濁流:《無花果》,臺北:前衛,1993.3。
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中 
 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2。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臺北:人間,2002。
呂赫若,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1942-1944)》,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尾崎秀樹,陸平舟、間扶桑子合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硏究》,北市:人間,民93。
肖成:《日據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2004。
汪介之等主編:《跨文化語境中的比較文學》,南京 : 譯林,2004。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北:文津,2005。
阮美慧:《戰後臺灣現實詩學研究》,臺北:學生,2008.8.1。
何有柯口述:《末代sapalengaw的話:馬太安大頭目Unak Tafong1958年錄音重現》,臺北:中研院,103.7。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9。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文化,民78。new window
──:《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1997。
──:《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民92。
周英雄:《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 : 北京大學,1990。
──等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周忠厚主編:《文藝批評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Robert J. C. Young,周素鳳等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巨流,
 2006。
東鄉實等:《臺灣殖民發達史》,臺北:古亭,民85。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1996。new window
林慶彰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在中國》,臺北:北市文獻會,民93。
岡崎郁子等:《臺灣文學:異端的系語》,臺北:前衛,1997。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鱗記錄:《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臺北:臺原,民
 89。
金允植等著,金香等譯:《韓國現代文學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金柄珉、許輝勛、崔雄權、蔡美花:《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崑崙,
 2004。
季水河:《多維視野中的文學與美學》,北京:東方,2002。
孟昭毅:《比較文學通論》,天津:南開大學,200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星名宏修:《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臺北:學生,1992。
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92。
──:《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
施懿琳、中島利郎:《臺灣文學百年顯影》,臺北:玉山社,2003。
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一九九九澳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
──,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播種者,
 2007。
柳書琴、張文薰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彚編 6. 張文環》,臺南:臺灣
文學館,2011.3。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洪宜勇主編:《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2004.2。
計璧瑞:《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臺北:秀威資訊,2014。new window
韋旭升:《朝鮮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1986。
韋禮克(R. Wellek)等,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1987。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3。new window
高天生:《臺灣小說與臺灣小說家》,臺北:前衛,1994。
徐志嘯:《中國比較文學簡史》,武漢:湖北教育,1996。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荊子馨,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
陳寧寧譯著:《韓國現代小說選》,臺北:巨鷹文化,民67。
──:《韓客記》,臺北:臺灣商務,2007.10。

陳芳明:《臺灣人的歷史與意識》,臺北:敦理,1988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
──:《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02。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
──:《新臺灣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2011。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民86.4。
陳惇等:《比較文學》,北京:高等教育,1997。
陳映真等:《呂赫若作品研究──臺灣第一才子》,臺北:聯合文學,1997。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1998。new window
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1999。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new window
──:《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2004。
──:《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臺北:五
  南,2007.1。
──等:《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1。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賴和》,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陳培豐,王興安等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
 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2013.7。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2007.1。new window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2008.8。
陳萬益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龍瑛宗》,臺南:臺灣文學館,
2011。
陳姃湲編著:《看不見的殖民邊緣》,臺北:玉山社,2012.7。
許俊雅:《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new window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選讀》,臺北:萬卷樓,1998。
──:《臺灣文學家年表六種》,板橋:北縣文化局,民95。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6.張我軍》,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8.巫永福》,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9.王昶雄》,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1.楊守愚》,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淡江大學主編:《中韓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黎明,1981。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1986。
張恆豪主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呂赫若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賴和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楊逵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張文環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龍瑛宗集》,臺北:前衛,1992, c1991。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彚編 2. 吳濁流》,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3。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1993。new window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1995。new window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民85。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民85。new window
國立臺灣師大中等教育委員會主編:《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臺北:師大中教輔
 委會,民85.6。
笠原政治、植野弘子:《臺灣讀本》,臺北:前衛,1997。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0。
許耀雲:《臺灣史》,臺北:天下遠見,2002。
許世楷,李明峻等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
曹順慶等:《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2003。new window
曹中屏、張璉瑰等編:《當代韓國史 1945-2000》,天津:南開大學,2005。
孫景堯:《簡明比較文學》,北京:中國青年,2003。
梅家玲編:《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臺北:麥田,2012。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臺北:聯經,2013.9。new window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
──:《臺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2006。
黃英哲編,凃翠花譯:《臺灣文學研究在日本》,臺北:前衛,1994。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
 田,2007.12。
黃瑞祺等:《後學新論 : 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新店:左岸文化,2003。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及影響》,北京:商務,2003。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new window
黃貴潮:《伊那Ina我的太陽──媽媽Dongi傳記》,臺北:山海,民95。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11。new window
黃惠禎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楊逵》,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5。
提格亨(P.von Tieghem) ,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臺北:臺灣商務,1995。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1996。new window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二版,臺北:群學,2009.4。
──:《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群學,2012.4。
博埃默,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1998。
葉乾坤選譯:《韓國現代短篇小說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葉石濤譯著:《朝鮮短篇小說選:地下村》,臺北:名流,1987。
──:《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1990。
──:《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文學界,1985,再版1991。
──編譯:《臺灣文學集1──日文作品選集》,臺北:春暉,1996。
──編譯:《臺灣文學集2──日文作品選集》,臺北:春暉,1996。
葉榮鐘:《半壁書齋隨筆上》,臺中:晨星,2000。
──:《半壁書齋隨筆下》,臺中:晨星,2000。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臺北:五南,2003.3。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new window
詹卓穎:《韓國民族教育思想》,臺北:五南,民84。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民84.10。
楊千鶴:《花開時節》,臺北:南天,2001。
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2002。
達利‧卡給日文原著,游霸士‧撓給赫漢譯:《高砂王國》,臺中:晨星,2001。(原住民文學)
愛德華.薩依德,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新店:立緒,民94。
經典雜誌社編:《赤日炎炎──臺灣1895-1945》,臺北:經典雜誌社,2005。
趙潤濟,張璉瑰譯:《韓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8。
趙東一等,周彪等譯:《韓國文學論綱》,北京:北京大學,2003。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臺北:人間,2009.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監譯:《臺灣抗日運動史(1)》,臺北:海峽學府,民89。
臺灣遠流館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合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1980。
──:《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1982。
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硏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1991。new window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1990。
──等:《比較文學教程》,北京:中國青年,2001。
劉登翰等:《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發行:新華經銷,1991。
──:《臺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臺北:風雲時代,1995。
劉象愚等:《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2。
劉獻彪,《比較文學教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6.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2003.1。
──:《日本近代文學精讀》,臺北:五南,2004.9。
──等:《日本現代文學欣賞》,臺北:五南,2006.11。
鄭明琍:《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臺北:正中,1993。
──編:《當代臺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1994。
樂黛雲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1998。
──:《比較文學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2003。
黎躍進:《文化批評與比較文學》,北京:東方,2002。
黎湘萍:《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2003。
藤井省三,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2004。
盧建榮:《臺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2003。new window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新店:立緖,1997。
鍾肇政,莊紫蓉筆錄:《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2000。
謝天振:《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臺北:業強,1994。
謝志宇:《20世紀日本文學史:以小說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 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2.4。
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著,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1.3。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板橋:駱駝,1997。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民87。

(二)單篇論文
丸川哲史著,朱惠足譯:〈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1:10=370,民92.03,頁29-42。new window
王曉波:〈五四時期文學革命與日據下臺灣新文學運動上〉,《中華雜誌》 27:6=311, 民78.06,頁42-45。
──:〈五四時期文學革命與日據下臺灣新文學運動下〉,《中華雜誌》 27:8=313,民78.08,頁48-54。
王錦雀:〈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公民訓育學報》11,民91.02,頁131-157。new window
王學玲:〈日據時期「皇民論述」的身份認同策略──以陳火泉《道》為主的討論〉, 《中外文學》30:10=358,民91.03,頁172-195。new window
王慧芬:〈龍瑛宗戰爭期小說(1937──1945)中臺灣知識份子的形塑與省思〉,
《仁德學報》8期,2011.02,頁185-202。
矢內原忠雄:〈論臺灣抗日民族運動〉,《大學雜誌》90,民64.10,頁12-18。
正宏譯:〈日本人眼中看臺灣抗日運動〉,《 臺灣政論》 4,民64.11,頁48-52。
白素英:〈從文學作品看日據時代的民族心理──楊逵、吳濁流作品之探討〉,《史
苑》33,民69.05,頁26-34。
白樂晴著,苑英奕譯:〈韓半島的殖民性問題和近代韓國的雙重課題〉,《臺灣社會new window
研究》69,2008.03,頁187-203。
石煇然:〈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國語政策〉,《臺灣文藝》1=141 ,民83.02 ,頁82-86。
吳濁流:〈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臺灣文藝》12:49,民64.10,頁65-74。
宋冬陽:〈先人之血,土地之花──日據時代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發展背景〉,《臺
 灣文藝》88,民73.05,頁6-22。
李求鎔:〈韓末抗日義兵與韓、日政府的對應策上〉,《食貨月刊》14:3/4,民73.07 ,頁174-189。
──:〈韓末抗日義兵與韓、日政府的對應策下〉,《食貨月刊》14:5/6,民73.09 ,
 頁265-276。
李功勤:〈殖民地的傷痕──論日本殖民臺灣的政策及其影響〉,《世界新聞傳播學
 院人文學報》7,民86.07,頁95-126。

李君山:〈抗戰前中日「廣田三原則」談判 (1935~1936)──著重其背景、緣起與議題之探討〉,《臺大歷史學報》37,民95.06,頁217-265。new window
呂正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研究的回顧──七十年代以來臺灣地區的研究概況〉,《臺灣社會研究》24,民85.11,頁143-170。new window
江寶釵:〈張文環《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中國學術年刊》21,民89.03, 頁447-464+551。new window
杜武志:〈皇民化運動與臺灣文化〉,《臺北文獻直字》 139,民91.03,頁163-214。
阮美慧:〈從「中國」到「臺灣」:臺灣戰後詩中「國家」意象〉,《重建想象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4,頁231-283。
──:〈知性的對決/孤絕的存在:一九五、六○年代白萩的詩論、詩作對「現代詩」寫作的擴展與延伸〉,《臺灣文學研究》6,2014.06,頁229-279。
羊子喬:〈鹽田裏的詩魂--日治時期臺灣寫實文學的重鎮「鹽分地帶」〉,《臺灣史料研究》23,民93.08,頁2-21。new window
林載爵:〈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回顧〉,《文季》3,民63.05,頁133-165。
──:〈新文化運動與臺灣學生抗日運動〉,《中國論壇》2:12,民65.09,頁38-46。
林美琴:〈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寫實精神〉, 《臺灣文藝》 6=146,民83.12,頁
 10-16。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夫》、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聯合文學》 11:7=127, 民84.05,頁142-151。
林淇瀁:〈一個自主的人──論楊逵日治年代的社會實踐與文學書寫〉,《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民92.08,頁115-132。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臺灣文獻》55:1,民93.03,頁205-237。new window
林以衡:〈皇民化主題文學的「分裂書寫」──以周金波小說為例〉,《臺灣人文(師大) 》10,民94.12,頁1-15。
林燕玲:〈轉變與洞見──賴和小說中知識份子的形象觀察〉,《人文社會學報》 12new window
 期,2011.07,頁1-31。
林姵吟:〈沉默的她者──重探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new window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0卷2期,2011.12,頁60-73。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新史學》5:2,民83.06,頁117-158。new window
──:〈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 6:2,民84.06,頁113-161。
邱敏捷:〈論日治時期臺灣語言政策〉,《臺灣風物》48:3,民87.09,頁39-59。new window
洪惟仁:〈臺灣的語言政策及語言問題──不當的語言政策引發語言問題〉,《新文化》5,民78.06,頁70-79。
施淑:〈日據時代小說中的知識份子〉,《新地文學》1:3=3,民79.08,頁44-62。
星名宏修著,涂翠花譯:〈「大東亞共榮圈」的臺灣作家(1)──陳火泉之皇民文學 
 型態〉,《臺灣文藝》12=132,民81.09,頁4-24。
──:〈「大東亞共榮圈」的臺灣作家(2):另一種「皇民文學」──周金波的文學型態〉,《臺灣文藝》13=133,民81.11,頁4-25。
柳書琴:〈他者之眼或他山之石──從近年日本的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研究談起〉, 《現代學術研究》11,民90.12,頁83-107。
──:〈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臺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新地文學》4,2008.06,頁38-78。
浦忠成(Pu, Chung-cheng):〈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及其影響〉,《當代教育研究》13:4,民94.12,頁1-31。new window
孫準植:〈殖民地朝鮮的臺灣認識──以《朝鮮日報》(1920──1940)的記事為中心〉,《輔仁歷史學報》20,2007.12,頁83-112。new window
張秉均:〈抗日戰史之研究──戰爭緣起〉,《三軍聯合月刊》13:10,民64.12,頁
 46-54。
梅家玲:〈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漢學研究》23:1=46,民94.06,頁35-62。new window
梁明雄:〈臺灣文學鄉土性的考察──以日治時期作家作品為例〉,《稻江學報》 2:1,2007.04,頁97-109。
──:〈文學與時代──日據時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稻江學報》3:1, 2008.06,頁296-313。
陳家煌:〈臺灣日據研究中一九四五年前資料之使用情況〉,《書目季刊》33:2,民88.09,頁15-41。new window
陳逸雄著,林莊生譯:〈臺灣新文學運動導論〉,《文學臺灣》36,民89.10,頁41-54。
陳建忠:〈未癒的殖民創傷──再論臺灣文學史上的「皇民文學」議題〉,《現代學術研究》11,民90.12,頁53-69。new window
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54,民94.04,頁216-237。
陳鵬仁:〈日治時代歷代臺灣總督簡介 《人文與社會學報》 1:7,民94.12,頁1-6。new window

陳立家:〈殖民統治下的協力關係──以李春生為例〉,《洄瀾春秋》3,民95.07,
 頁81-103。
陳政三:〈日據時期臺灣武裝抗日事件〉,《歷史月刊》226,民95.11,頁61-68。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4,2007.12,頁81-124。new window
陳依玲:〈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new window
  4:3,2008.09,頁223-249。
崔昌源:〈從圖騰文化痕跡看中韓古代民族之關係〉,《人類與文化》31,民85.02 ,頁92-118。new window
崔末順:〈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臺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3,2007.6,頁1-34。new window
黃玉齋:〈臺灣初期抗日史略〉,《臺灣文獻》22:4,民60.12,頁61-90。new window
黃秀政:〈臺灣同胞的抗日運動〉,《明道文藝》43,民68.10,頁22-28。
黃得時:〈臺灣文人的抗日意識〉,《中外雜誌》30:4,民70.10,頁66-72。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重要的文學社團〉,《文訊》29,民76.04,頁51-60。
黃昭堂:〈殖民地與文化摩擦〉,《臺灣風物》 41,no.3, 1991,頁17-44。
黃蘊綠:〈試析呂赫若的「皇民文學」〉,《臺灣新文學》7,民86.04,頁308-319。
──:〈呂赫若的「皇民文學」探析〉,《內湖高工學報》9,民87.04,頁29-40。
黃儀冠:〈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51,民87.02,頁167-186。new window
黃順益:〈臺灣地區語言政策述論〉,《中山中文學刊》4 ,民87.06,頁124-147。
黃瓊華:〈臺灣的語言政策〉,《臺灣文藝》163/164,民87.08,頁32-48。
黃建銘:〈時代、作家與文壇活動──以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為中心〉,《臺灣
 歷史學會會訊》16,民92.05,頁53-72。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民95.03,頁81-119。new window
黃惠禎:〈承先與啟後:楊逵與戰後初期臺灣文學系譜〉,《臺灣文學學報》8,民new window
 95.06,頁1-32。
──:〈戰後初期楊逵的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民95.10,
 頁249-286。
黃文鉅:〈異質文化下的語境書寫──以呂赫若的旅日小說為考察案例〉,《臺灣文學評論》8:2,2008.04,頁42-60。new window
黃繼朝:〈日據時期臺灣意識探析=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Consciousnessnew window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一國兩制研究》24,2015.04,頁
193-197。
程玉鳳:〈霧社山胞抗日壯烈史話〉,《藝文誌》110,民63.11,頁49-55。
游勝冠:〈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徘徊──又見一場以「皇民文學」、「日人作
 家」為焦點的臺灣文學論戰〉,《水筆仔》5,民87.06,頁10-19。
──:〈殖民、進步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水筆仔》 9/10,民89.06 ,頁31-81。
張達雅:〈呂赫若小說中的家庭及主要角色的心理糾葛〉,《樹德學報》 23,民88.05, 頁177-201。
張季琳:〈楊逵和沼川定雄──臺灣作家和公學校日本教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24,民93.03,頁155-182。new window
曾玉昆:〈日據時期歷任臺灣總督小傳及施政概述〉,《史聯雜誌》14,民78.06 ,頁63-83。
曾文樹:〈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中的環境建構〉,《國文天地》 21:2=242,民94.07, 頁90-96。new window
曾秋桂:〈試圖與日本近代文學接軌,反思國族論述下的張文環文學活動〉,《臺灣文學學報》12, 2008.06,頁1-26。new window
莫素微:〈戰爭、同化與階級──[周金波著] 《志願兵》與公民身分的追尋〉,《臺灣文學學報》10,2007.06,頁131-161。new window
楊逵:〈臺灣文學對抗日運動的影響〉,《文季文學雙月刊》 2:5,民74.06,頁19-25。
楊千鶴:〈我對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文學臺灣》 16,民84.10,
頁38-54。
楊乃雯:〈日據時代臺灣小說中留日知識分子的歸鄉書寫──以陳虛谷《榮歸》、
 王昶雄《奔流》為觀察中心〉,《文社會學報》9卷3期,2013.09,頁243-256。
葉石濤:〈日據時代的抗議文學〉,《聯合文學》5:8=56,民78.06,頁162-169。
葉蓁蓁:〈世界文學思潮與臺灣文學──以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現實主義為中心〉, 《南臺應用日語學報》2,民91.06,頁114-141。new window
葉維廉:〈比較文學與臺灣文學〉,《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民95.02,頁1-25。new window
詹景陽,陳俐甫:〈荷治與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政策之比較〉《國際文化研究:真理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2,民95.12,頁137-167。new window
褚昱志:〈無悔的執著──論周金波皇民文學的書寫意識〉,《通識論叢》 6,
2007.06,頁7-34。
──:〈是皇民文學?還是抗議文學(2)──論陳火泉的《道》〉,《臺灣觀光學報》 5,2008.06,頁89-106。
趙殷尚:〈日據末期的韓國文人及其皇民小說──以李光洙為例〉,《文學臺灣》41,民91.01,頁270-297。
廖千惠:〈後殖民論述對臺灣多元文化教育之義蘊〉,《中等教育》58:6,2007.12,頁68-85。new window
鄭喜夫:〈清季割臺與臺胞抗日自保〉,《自由青年》47:1,民61.01,頁52-61。
──:〈日據時期臺灣之經濟〉,《自由青年》47:2,民61.02,頁43-53。
──:〈日據時期臺灣之教育〉,《自由青年》47:3,民61.03,頁36-46。
──:〈日據時期臺灣之抗日運動〉,《自由青年》47:5,民61.05,頁39-50。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臺灣文學〉,《中外文學》34:10=new window
 406,民95.03,頁61-84。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 18,2007.09,頁227-245。new window
盧廣誠:〈臺灣語言政策簡史〉,《淡水牛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3,民89.08,頁1-8 。
蕭阿勤:〈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9:1,民91.06,頁181-239。new window
賴建寰:〈「皇民作家」的再思考──閱讀《周金波集》〉,《臺灣文學評論》6:4,民95.10,頁39-48。new window
蕭明禮:〈後殖民研究的去脈絡化困境與轉機──述評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大歷史學報》39,2007.06,頁369-384。
鍾肇政:〈談日據時期的臺灣志願兵:讀陳千武的《獵女犯》〉,《文訊》16,民74.02, 頁157-163。
磯田一雄著,許佩賢譯:〈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日本內地及朝鮮的比較分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20,民91.04,頁2-7。
顏欣怡:〈從殖民地看向東亞:留日學生蔡培火的身分意識〉,《國家發展研究》 7:2,2008.06,頁119-141。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 ──《文藝臺灣》、《臺灣文學》、《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9年6月。
今泉江利子:《臺灣日據時代之本島人和日本人差別教育的考察》,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伊藤幹彥:《日治時代後期臺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臺灣抗日運動者的抗日思想》,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6月。new window
吳水吉:《從乙未臺灣抗日運動看臺灣民族運動之性質》,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6月。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民76年6月。
吳美慧:《解嚴後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李文卿:《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臺灣小說集》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林柏維:《臺灣的民族抗日運動團體──臺灣文化協會之研究( 一九二一~一九二七)》,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林國章:《日據時期臺灣抗日運動與民族主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new window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柳書琴撰:《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大歷史學研究所碩論,民83.6。
洪鵬程:《臺灣農民小說發展研究(一九二○~一九九○年代)》,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103。
翁佳音:《臺灣武裝抗日史研究( 一八九五~一九○二)》,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3年6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民國90年6月。new window
徐千邦:《日據時期檢閱制度下的臺灣左翼文學》,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2年12月。
高幸佑:《 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03。

陳翠蓮:《日據時期臺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陳美如:《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陳艷紅:《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化與日本──以《民俗臺灣》為中心》,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陳雅惠:《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童年經驗》,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88年6月。
陳南宏:《日治時期農民小說中的菁英主義與農民形象(1926-1937)》,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陳芷凡:《跨界交會與文化「番」譯──海洋視域下臺灣原住民記述研究(1858- 1912)》,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100年6月。
陳雅菁 :《韓、臺對日情感之差異及其背景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民101。
張簡昭慧撰,《臺灣殖民文學的社會背景研究》,文大日本研究所碩論,民77。
莊嘉玲:《臺灣小說殖民地戰爭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6月。new window
連婷如:《王詩琅小說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民國95年6月。
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民國75年6月。new window
黃美惠:《臺灣朝鮮殖民地政策再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黃立雄:《賴和文學作品中的抗日意識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黃景彤:《日治時代臺灣文獻資料及其分類體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森相由美子:《日據時代文學──張文環《山茶花》作品論》,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游勝冠撰:《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大中文所博論,
 民89。
曾萍萍撰,《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碩論,民89。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6月。
董砡娟:《鍾肇政小說中反殖民意識之研究──以《臺灣人三部曲》、《怒濤》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翟筱芸:《吳濁流文學之研究──日據時代中國作家的民族意識》,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6月。
趙勳達撰,《「臺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成大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論,民92。
蔡育岱撰,《帝國主義下之族群政治──以臺灣與愛爾蘭為例比較》,淡大歐洲研
 究所碩論,民91。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 (1932-1945)》,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謝麗君:《戰後臺灣之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85年6月。
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臺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5年6月。new window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碩論,民90。
蘇乃加:《日據時期臺灣武裝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來庵事件為探討主題》,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鹽野谷幸子:《日治時期臺灣初級日語教育實況》,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6年6月。

○韓○文
本參考書目按編著者之姓氏(가나다순)排列,同姓氏的書籍中,又以出版先後為次。

(一)전문 논저
金玉烈:《韓國과美日關係論》,서울:一潮閣,檀紀4307[民63]。
김학동:《韓國文學의 比較文學的研究》,서울:一潮閣,檀紀4307[1974]。
김윤식:《한국문학사》,서울:민음사,1974。
──:《근대한국문학연구》,서울:일지사,1975。
──。정호웅:《韓國小說史》,서울:예하출판사,1993。
──:《韓國文學의 近代性批判》,서울:文藝,1993。
──:《한국현대문학비평사》,서울:서울대학교출판부,1999。
──:《일제말기 한국 작가의 일본어 글쓰기론》,서울:서울대학교
 출판부,2003。
김용직외:《현대한국작가연구》,서울:민음사,1976。
──:《韓國現代名作解說/鑑賞事典》,首爾:冠岳出版社,1989。
金治洙等:《植民地時代의 文學研究》,서울:깊은샘,1980。
김동인:《운현궁의 봄외》,서울:대중서관,1983。
──:《한국단편문학선 1》,서울:민음사,1998。
──:《한국단편소설35선》,서울:문장,2005。
──:《김동인단편집》,서울:애플 복스,2014。
金潤植:《韓國現代文學年表》,首爾:文學思想社,1988。
김승호:《韓國敘事文學史論》,서울:國學資料院,1997。
김학동:《比較文學》,서울:새문社,1997。
김경선:《한국문학선집》,북경:외어교육과 연구,1998。
김복순:《1910년대 한국문학과 근대성》,서울:소명,1999。
김경진:《중‧한 30년대 소설 비교연구》,서울:民族,2000。
김병민외:《한국문학의 비교문학적 조명》,서울:국학자료원,2001。
김재용외:《친일문학의 내적논리》,서울:亦樂,2003。
──:《재일본 및 재만주 친일문학의 논리》,서울:역락,2004。
──:《협력과 저항:일제말 사회와 문학》,서울:소명,2004。
김권정等:《식민주의와 언어──대만、인도、한국에서의 동화와 저항 》, 서울:아름나무,2004。
김경미외:《1910년대 문학과 근대》,서울:月印,2005。
김민환:《일제강점기 언론사 연구》,서울:나남,2008。
강경애:《강경애집》,서울:어문각,1994。
강만길:《일본과 서구의 식민통치 비교》,서울:선인문화사,2004。
광복50주년기념사업위원회編:《일제식민지정책 연구논문집》,서울:
한국학술진흥재단,1995。
고부웅:《초민족 시대의 민족 정체성:식민주의、탈식민 이론、 민족》, 서울:문학과지성사,2002。


고마고메 다케시,권경희、오성철、이명실合譯:《식민지제국 일본의 문화 통합──조선、대만、만주、중국 점령지에서 식민지 교육》,서울:역사 비평사,2008。
郭根:《日帝下의 韓國文學研究》,서울:集文堂,1986。new window
계간문학춘추、문학사연구회:《문예사조 2:比較文學──理論、方法、
展望》,서울:白文社,1988。
나도향:《벙어리 삼룡이》,서울:맑은소리,1999。
──:《나도향작품집》,서울:지식을 만드는 지식 ,2008。
나병철:《근대서사와 탈식민주의》,서울:문예출판사,2001。
──:《탈식민주의와 근대문학》,서울:문예,2004。
동국대학교한국문학연구소:《동아시아 비교문학의 전망》,서울: 동국대 
 학교출판부,2003。
東國大學韓國文學硏究所編:《한국문학과 근대의식 : 1920-30년대 문학연구》,서울:이회문화사,2001。
량연국:《조선문화가 초기 일본문화발전에 미친 영향》,서울:집문당,
1995。
문학과문학교육연구소編:《韓國現代小說史》,서울:三知院,1999。
민족운동사학회編:《韓國抗日民族運動과 中國 Journal of studies on Korean national movement 》,서울:國學資料院,2001。
민족문학연구소:《탈식민주의를 넘어서》,서울:소명출판사,2006。
문석우:《한국 근대문학의 비교문학적연구》,서울:한국학술정보,2004。
白鐵:《金東仁硏究》,서울:새문사,1982。
박충록:《조선문학간사》,연변:연변교육출판사,1987。
박득준:《일제의 조선침력사(1868~1905)》,서울:한국문화사,1999。
박경일:《동서비교문학,왜 학문공동체인가?》,서울:경희대학교출판 국,2004。
박종성:《탈식민주의에 대한 성찰──푸코、파농、사이드、바바、스피 박》。서울:살림,2006。
방기중:《일제 파시즘 지배정책과 민중생활》,서울:혜안,2004。
신한국문학전집편집위원회:《한국문학전집》,서울:어문각,1976。
辛熙教:《日帝末期小說研究》,서울:國學資料院,1996。
신형기외:《북한 문학사》,서울:평민사,2000。
愼鏞廈:《日帝強占期韓國民族史(상)》,서울:서울대학교출판부,2001。
신용하:《일제 식민지정책과 식민지근대화론비판》,서울:문학과지성사,
    2006。
宋敏鎬:《일제말기 암흑기 문학연구(日帝末期 暗黑期文學研究)》,
 서울:새문사,1991。
송현호등:《비교문학론》,서울:국학자료원,1999。
서경석:《한국 근대 문학사연구》,서울:태학사,1999。
서대석:《한•중 소화의 비교》,서울:서울대학교,2007。
심원섭:《한、일 문학의 관계론적 연구》,서울:국학자료원,1998。
상허학회:《1920년대 문학의 재인식──「상허학회」제7집》,서울:
 깊은샘,2001。
李光洙:《韓國歷史小說全集》,서울:乙酉文化社,檀紀4293[1960]。
李在銑:《韓國現代短篇小說의敘述類型硏究 》,嶺南:嶺南大學,檀紀
4307[1974]。
李相鉉:《韓國史大綱》,서울:法文社,檀紀4311[1978]。
이상:《이상소설전작집 2》,서울:갑인,1977。
──:《공포의 기록외》,서울:범우사 ,2005。
──:《이상작품집》,서울:지식을 만드는 지식 ,2008。
李慧淳:《比較文學. 1:理論과 方法》,서울:中央,1981。
──:《비교문학의 새로운 조명》,서울:태학사,2002。
李甫永:《植民地時代文學論──小說을 中心으로》,서울:필그림,1984。
李萬烈:《韓國史表》,서울:역민사,1985。
李昌龍:《比較文學의 理論》,서울:一志社,1996。
李東英:《韓國文學硏究史》,釜山:釜山大學校出版部,1999。
이재선:《한국소설사》,서울:민음사,2000。
──:《韓國短篇小說硏究》,파주:한국학술정보(주),2001。
이기영:《고향》,서울:문학과 지성사,2005。
──:《민촌》,서울:문학과 지성사,2006。
이무영:《농민》,서울:문이당,2008。
──:《제1과1장》,서울:문이당,2008。
이야기 한국역사 편집위원회:《일제 식민통치 항일투쟁 》,서울:풀빛, 
 1997。
《20세기 한국 소설:01 김동인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2 엽상섭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3 현진건 나도향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4 최서해 이기영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5 채만식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7 강경애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8 이무영외》,서울:창비,2006。
《20세기 한국 소설:09 이상외》,서울:창비,2006。
우리경제研究會:《韓國民眾經濟史》,서울:形成社,1987。
염상섭:《취우 외》,서울:민음사,1987。
윤호병:《비교문학》,서울:民音社,1994。
윤병로:《한국근.현대문학사》,서울:명문당,2003。
吳養鎬:《韓國文學과 間島》,서울:文藝,1995。
劉麗雅:《한국과 중국 현대 소설의 비교 연구》,서울:국학자료원,1995。
林鍾國:《親日文學論》,서울:민족문제연구소,2003。
全圭泰:《比較文學》,서울:二友,1981。
──:《比較文學과 比較文化》,서울:二友,198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02 김동인》,서울:어문각,199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03 염상섭》,서울:어문각,199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05 현진건》,서울:어문각,199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06 채만식》,서울:어문각,199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09 이무영》,서울:어문각,1994。
《전통한국문학대계:63 강경애》,서울:어문각,1994。
鄭百秀:《한국근대의 植民地體驗과 二重言語文學》,서울:아세아문화사,
 2000。
정진석:《언론조선총독부》,서울:커뮤니케이션북스,2005。
──:《극비 조선총독부의 언론검열과 탄압 : 일본의 침략과 열강세력의 언론통제 》,서울:커뮤니케이션북스,2007。
정인문:《1910、20년대의 한일 근대문학교류사 》,서울:제이앤씨,
2008。
정용화:《일제하 서구문화의 수용과 근대성》,서울:혜안,2008。
조동일:《한국문학통사》,서울:지식산업사,2005。
조진기:《비교문학의 이론과 실천》,서울:새문사,2006。
──:《일제 말기 국책과 체제 순응의 문학》,서울:소명 출판,2010。

조남현:《한국 현대 소설사 1 1890-1930》,서울:문학과 지성사,
2012。
──:《한국 현대 소설사2 1930-1945》,서울:문학과 지성사,2012。
존 프랭클:《한국문학에 나타난 외국의 의미 : Images of "The Foreign" in
Kore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서울:소명출판,2008。
청솔역사교육연구회:《이야기한국사》,파주:청솔,1989。
崔由利:《日帝末期植民地支配政策》,서울:국학자료원,1997。
(原:博論《日帝末期(1938-45)植民地支配政策》)
최서해:《최서해작품집》,서울:지식을 만드는 지식 ,2008。
채호석:《한국 근대문학과 계몽의 서사》,서울:소명출판,2002。
채만식:《채만식단편집》,서울:애플 복스,2014。
採山洪瑀欽博士定年紀念論文集刊行委員會:《韓中文學比較硏究》,대구:嶺南大學校漢文學科發刊,2006。
한국문인협회:《한국단편문학대계》,서울:삼성,1969。
한국정신문화연구원編:《일제식민통치연구 1:1905~1919 = the study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1905~1919》,서울:백산서당,1999。
韓國文藝批評資料集編輯部編:《1930年代韓國文藝批評資料集》,서울:보고사,2000。
한국문학연구회編:《한국문학과 민족주의》,서울:국학자료원,2000。
황패강等編:《한국문학작가론》,서울:집문당,2000。
韓國學振興學院編:《韓國現代小說理論資料集》,서울:國學資料院,2005。
韓國文學編纂委員會編:《韓國文學概說》,서울:螢雪,2006。
한일관계사연구논집 편찬위원회編:《일제 강점기 한국인의 삶과 민족 운동》,서울:경인문화사,2005。
황민호:《일제하 식민지 지배권력과 언론의 경향 》,서울:경인문화사,
2005。
許虎一教授停年退任紀念論文集刊行委員會:《韓中文學比較研究》,서울:國學資料院,1997。
황효일:《새로 읽는 한국 현대 소설》,서울:한국 학술 정보 ,2009。
현진건:《현진건작품집》,서울:지식을 만드는 지식 ,2008。
──:《현진건단편집》,서울:애플 복스,2014。
홍경표:《한국문학의 세계화 과제》,서울:새문사,2006。

(二) 저널 논문
金炳國:〈光武新聞法에서 言論基本法까지〉,《신문과 방송》,1986。
김재용:〈엽상섭의 민족의식과 비서구 식민지의 근대성〉,《韓國言語文 學》41,韓國言語文學會,1992.12。
──:〈전도된 오리엔탈리즘으로서의 친일문학〉,《실천문학》,2002
여름호。
──:〈친일문학의 자발성과 내적논리〉,《광복57주년기념학술심포 
 지움》,2002.8.14。
김상태:〈韓國現代小說에 나타난 日本人像──日帝植民地治下의  小說을 中心으로〉,《韓國文化研究院論叢》61:1,이화여대,1992。
김철:〈친일문학론 :근대적 주제의 형식과 관련하여, 이광수와 백철의 경우〉,《민족문학사연구》8,1995。
김흥호외:〈동서양 사상비교〉,《동서비교문학저널》3,동서비교문학 회,2000。
김형목:〈1910년대 동화정책과 私立京城幼稚園〉,《한국민족운동사
연구》28,2001。
宋升錫:〈朝鮮總督教育方針批判──訓示、諭告등을 中心으로〉,《光州 教育大學論文集》2,光州教育大學,1967。
──:〈近代植民地教育政策에 관한 比較考察──列強帝國:英國、和蘭、 佛蘭西、日本을中心으로〉,《光州教育大學論文集》25,光州教育大學,
 1984。
신희교:〈일제말기 일본어 소설의 갈래 연구〉,《韓國言語文學》41,韓國 言語文學會,1992.12。
──:〈일제말기 액자소설의 양면성 연구──이북영의「빙원」을 중심 으로〉,《韓國言語文學》47,韓國言語文學會,2001.12。
성현자:〈비교문학의 영향연구〉,《人文學志》20,忠北大學人文學科, 2000.6。
염무영:〈근대소설과 민족의식〉,《일제시대의 항일문학》,신구문구
11,1974.4。
李慧淳:〈韓國比較文學의 危機〉,《比較文學및 比較文化》1,韓國比較 文學會,1977.10。
柳永烈:〈한국에 있어서 근대적 政體論의 변화과정〉,《國史館論叢》
103,2003。
장신:〈1920년대 民族運動과 治安維持法〉,《學林》19,1988。
張錫興:〈일제의 식민지언론 정책과 총독부기관지 每日申報의성격〉。
《한국독립운동사연구》6,1992。
장백위:〈한국학과 비교문학〉,《동서비교문학저널》8,동서비교문학 회,2003。
조국:〈한국근현대사에서의 사상통제법〉,《역사비평》1,1988。
최혜주:〈일제강점기 조선연구회의 활동과 조선인식〉,《한국민족운동사 연구》42,2005。
D.W포케마。申東旭譯:〈비교문학의 방법과 순서〉,《比較文學 및 比較 文化》2,韓國比較文學會,1978.11。
한성철:〈이탈리아 미래주의의 한국문학 영향연구〉,《이탈리아어문 학》17,이탈리아어문학회,2005.12。
──:〈비교문학 연구의 새로운 지평을 위하여〉,《이탈리아어문학》
18,이탈리아어문학회,2006.6。
《「韓國文化與韓國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8.4.19-20。

(三)학위 논문
金源吉:《春園의 啟蒙文學과 그 批判》,建國大學國文學科碩士論文, 1972。
金元植:《 日帝時代와 政府 樹立 以後의 敎育課程關聯 法令 比較》, 한국 교원대학교 석사논문,1996。
김도윤:《장혁주와 김사량의 일본어 소설 연구》,국민대학교 교육대학원 국어교육碩士論文,2006。
백성우:《이기영 농민 소설 연구 》,조선대 語國文學科博士論文,1996。
白受旼:《김사량의 일본어 소설에 나타난 현실인식과 대응 양상》,嶺南 大學校教育大學院 日語教育專攻碩論,2005。
朴奎南:《이기영의『고향』연구—문학 생산이론적 접근》,全南大學國語 國文學科碩士論文,2001.2。
宋承錫:《일제말기 타이완 일본어문학연구》,延世大學中語中文學科博士論 文,1972。
李丙禮:《1920년대 일제의 노동정책 》,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歷史專攻 碩論,1998 。
조태린:《 일제시대의 언어정책과 언어운동에 관한 연구──언어관 및
 이데올로기와의 관계를 중심으로》, 연세대학교 국어국문학과석사논문,
1997。
崔玉京:《일제의 대한(對韓) 식민지 언어정책의 배경 언어론고찰 》, 全南大學校 教育大學院 國語教育專攻碩論 ,1993.2。
卓松哲:《 日帝下 戰時體制期 朝鮮人 勞動力 强制收奪의 實態》,慶南
大學校 教育大學院 歷史專攻석사논문, 2003.6。

○英○日○文
Stephen G. Nichols, Jr. and Richard B.Vowles. eds.  Comparatists at work: Studies in Camparative Literature.Massachusetts: 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8.
Jost, Francois.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dianapolis and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mpany, Inc., 1974.
Barricelli, Jean-Pierre. & Joseph Gibaldi.  Interrelations of Literature.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82.
Weisstein, Ulri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Survey and Introduction. Taipei: Bookman Books, 1988.
Clayton Koelb and Susan Noakes. eds.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Stallknecht and Frenz.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thod & Perspectiv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1.
Cola Franzen., trans. 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By Guillen, Claudio. Cambridge &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Bernheimer, Charles. 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P, 1995.
Farida Elizabeth Dahab., tran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Perspectives. By Yves Chevrel. Missouri:The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Press,1995.
Susan Bassne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 Blackwell, 1995.
Gi-Wook Shin and Michael Robinson, ”Introduction: Rethinking Colonial Korea,” in Gi-Wook Shin and Michael Robinson ed.,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ing-hui Liao and David Der-wei Wang,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History, Culture, 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樋口雄一:《戰時下朝鮮の農民生活誌》,東京:社會評論社,1998。
黃文雄:《韓國人の「反日」台灣人の「親日」朝鮮總督府と台灣總督府》,東京:光文社,1999。
若林正丈:《台湾抗日運動史研究(增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
李建志:《朝鮮近代文學とナショナリズム—扺抗のナショナリズム批判》,東京:作品社,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