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
作者:咸恩仙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慶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9
主題關鍵詞:因果報應勸善止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5)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因果報應之思想,由社會教化之觀點言之,具有勸善止惡之作用;作善作惡終必有報,故福、祿、壽的善報,使人們生欣慕之心而行善;而死亡、得病等惡果,使人懼畏而止惡,此對世道人心而言,實具有教化之功能,能導入趨善避惡。由於小說發展至明代,在觀念上有所轉變--首先其社會教育之功能被文人所肯定。晚明話本小說家幾乎都強烈的具有「有責在身」的社會意識,於是透過具有教化之功能的因果報應之說來懲惡勸善,冀能使讀者在閱讀中受潛移默化,而達到教育的作用。因而話本小說中普偏存在著因果報應思想。本論文即就話本小說的內容對其所呈現的果報觀作一分析歸納,探索小說的社會功能,並肯定之。
  本論文共分六章。首章為緒論,分由話本小說之定義乃論文研究範圍、話本小說強調果報之原因、果報觀之流變、六朝及唐代小說中的果報觀等加以論述。探求果報觀本身的流變情形,及在小說中如何反應這種思想。
  第二章為報應產生之因,分為善因與惡因二端,再分出細目,以探求當時人們心中的善惡是非觀念。
  第三章為報應之方式,依執行者的身分分為受者親自出面、陽間官府出面、陰司出面、神佛出面。他(祂)們即是天理的執行者。在此章節的探討中,不僅可見話本小說中的善惡果報觀念,並可知超能力的執行力量為彌補時人心中缺憾的普遍信念,作者亦以此來圓滿果報情況。
  第四章為報應之結果,分為善報與惡報,再分出細目,探求當時人的幸與不幸之現實價值觀念。
  第五章所論為作者表達果報觀之敘述方式,分為利用詩、詞、聯語、諺語等韻文顯示,或作者現身說法來顯示,或借人物之語言顯示,或利用夢境顯示等四種。對其所採用的敘述方式作一整體的探究,以明作者如何運用不同的藝術技巧來呈現其所要傳達的果報觀念,又收到何種效果。
  第六章為結論,即根據以上各章節的探討作一綜合論述。由話本小說中出現的大量果報觀的情況,得知當時人們心中普遍存有此種果報信念。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