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言」福禍始微觀念研究
作者:林漢彬
作者(外文):Han-Pin Li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顏崑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非敘事性話語福禍始微果報觀馮夢龍三言the view of cause and effectweal and woe from the smallthe words of no narrationFeng-MengongSan-Y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2
因果報應觀念的闡述是中國古典小說中一個極重要的論述主題,「三言」中果報觀念的闡述受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果報觀、儒家德命觀、佛教三世因果觀、道家的承負說、明末善書,與「原始觀念」中的「天命」、「天意」、宿命觀影響極大,一方面也受到從傳統「憂患意識」、《易經》「知幾」、《尚書》「念用庶徵」、《中庸》「慎獨」等觀念的影響,而對於微末之徵兆所引發的福禍,極為戒慎恐懼。形成了一個眾聲喧譁,各種觀念、思想並陳於小說中的現象。而「三言」各篇作品所闡述的果報觀、命運觀,儘管不見得相同;但在大部份的「三言」作品中,敘述者在結構這些小說,闡述其對於人物命運、遭際的看法時,或多或少都帶有一種,人物福禍始於微末之因的觀念。這種福禍始微的觀念是小說敘述者面對人物在故事中,遭遇到各種不同福禍時的一種思考定式。是目前中國古典小說或「三言」果報觀的研究者所未論述者。本論文一方面企欲證明:福禍始微觀念確實是「三言」編纂者在創作某些作品時,主要的創作動機與構思來源。一方面也欲探討福禍始微觀念,在「三言」敘事結構中的實踐與操作,考察此一敘事操作背後隱含的社會、文化思想。
因此,在論文的第二章中,筆者首先針對福禍始微觀念加以釋義、探源,並對其於「三言」敘事結構中所產生的影響、作用,進行探討。在論文的第三章中,則就福禍始微觀念在「三言」各種體制結構中的分布,進行考察。發現了大約有一百零四篇「三言」作品,都含藏了濃淡不同的福禍始微觀念。在論文的第四、五章中,我們針對「三言」福禍始微觀念傳述中,非敘事性話語、題目、敘事性話語等小說結構中的微因,進行分析與討論。在論文第六、七章中,則針對「三言」福禍始微觀念傳述中,非敘事性話語、題目、敘事性話語等小說結構中的福禍果報敘述,進行分析與討論;企圖從「三言」這些福禍報應的敘述中,分析、歸納「三言」各種福禍果報的類型、特色。而論文的第八章,則針對本論的研究成果提出總結,與未來開展的方向。
To expound the view of cause and effec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The view of cause and effect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 like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 Taoism, the Buddhism, and the last Ming dynasty Shen-hu. The works of San-Yen have different topic about the destiny and the cause and effect. But they all have the same concept of weal and woe from the small to narrate the story. The concept is a stable form of the character face the weal and woe. This thesis will prove that the concept of weal and woe from the small is author of San-Yen important idea in constructing the work, and will inquire that the author how to use the concept, and then probe into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in the culture of the society.
In the chapter 2 of the thesis, I will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and inquire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n the concept of influence in the work. In the chapter 3 of the thesis, I will inqui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cept in San-Yen. In the chapter 4-5 of the thesis, I will discuss the small causes of the weal and woe in the words of no narration, the topic, the plot, the language of the characters, the stories in the main text. In the chapter 6-7 of the thesis, I will discuss the effects of weal and woe in the all structure of novel. In the chapter 8 of the thesis, I will conclude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一、古籍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周.左丘明《國語》,韋昭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莊周《莊子集釋》,郭慶藩集釋,(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
周.晏嬰《晏子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6月初版)
漢.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日瀧川龜太郎考證,(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版)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初版)
漢.王充《論衡》,袁華忠、方家常譯注,(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77年8月)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一版二刷)
梁.僧佑,唐.道宣《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劉幾知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載言》,(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6月)
晉‧劉義慶編著:《世說新語》,李自修譯注,(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9月修訂版)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再版)
汪辟疆輯釋:《唐人傳奇小說》,(臺北,復文出版社,1991)
張友鶴輯釋:《唐宋傳奇選》,(臺北,文海叢刊,199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重印)
王傳村《太上感應篇釋錄》,(臺南:和裕出版社,2006年)
明.袁黃《了凡四訓》,(台北:幻廬出版社,1965年)
明.朱元璋撰《明太祖御制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明‧馮夢龍編著《喻世明言》,魏同賢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天許齋本,1993年6月第1版)
明‧馮夢龍編著《警世通言》,魏同賢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兼善堂本,1993年6月第1版)
明‧馮夢龍編著《醒世恒言》,魏同賢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明葉敬池本,1993年6月第1版)
明‧馮夢龍編著:《三言》,(長沙:岳麓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明‧凌濛初著:《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3月初版)
明‧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初版)
明‧陸西星著:《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初版)
清‧西周生著:《醒世姻緣》,(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7月3版)

二、專書

小野四平《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資料室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8年第1版)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2 刷)new window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丹申《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王永寬《中國古代酷刑》,(台北 雲龍出版社,1998年)
王昕《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第1版)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11月)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亞里斯多德《詩學》,陳中梅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李文彬譯,(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5月再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范勝田主編《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技法例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2次印刷)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1版)
浦安迪《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沈亨壽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9月北京第1版)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ソ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60,初版)部份譯文見:蔡懋棠譯《明代善書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卷第2期,1972年3月)
畢曉普《中國通俗短篇小說》,
張國風《公案小說漫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9月初版)
張三夕《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6年)
張洪年<天理與人欲:三言故事中的因果觀>,收入《重讀經典(上)中國傳統小說與戲曲的多重透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5月臺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初版)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徐岱《小說形態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郭洪雷《中國小說修辭模式的嬗變──從宋元話本到五四小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4月第1版)
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5月初版)new window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10月增訂3版)
程國賦《三言二拍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董小英《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8月出版)
溫夢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收入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中國思想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
楊國樞<報的功能與變遷>,收入《中國人的世間遊戲》,(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2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版)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圖書,2006年5月初版)
樂蘅軍《宋代話本小說研究》,《台大文史叢刊之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69年12月初版)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刷)new window
潘銘燊編《中國古典小說論文目》,(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年初版)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7月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匯堂印行)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初版)new window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8月2版)new window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初版1刷)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10月)new window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2001年,初版)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6月初版)
繆詠禾《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版﹚
蕭欣橋、劉福元:《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韓南《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韓南《中國白話小說史》,尹慧王民譯,(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
韓南《中國短篇小說》,王青平、曾虹譯,(臺北:臺灣國立編譯館,1997年 7月初版)
韓南《韓南中國小說論集》,王秋桂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顏師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收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上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1月初版二刷)
龔鵬程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3月初版)
龔鵬程<傳統天命思想在中國小說裡的運用>,收於龔鵬程、張火慶共著《中國小說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6月)new window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三、期刊論文

方立天<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風雲時代),1992年11月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哲學與文化》,1993年7-8月new window
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感情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嚐試>,《史原》,1993年10月new window
王引萍<「三言」因果報應與編撰意圖論析>,《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向志柱、陳兮<「果報」觀念和邏輯與「三言」的敘事>,《學海》,2003年2月
汪維真<明代善惡報應觀念的強化與社會調控>,《江漢論壇》,2005年1月
吳波<論因果觀念與明清小說創作>,《松遼學刊》(社會科學報),1995年第3期
佛日<佛學對宿命論等的破斥>,《法音論壇》,1994年第1期
胡萬川<《賣油郎獨占花魁》的喜劇藝術>,《中外文學》,20卷10期,1992年3月new window
夏志清<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Society and Self in the Chinese short story)林耀福譯,《純文學》第二卷第一期
翁成龍<唐代宿命傳奇反映之社會現象>,《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6月new window
翁成龍<宿命論的類型──以太平廣記為例>,《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6月new window
翁成龍<《太平廣記》中三種宿命類型探微>,《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07年2月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臺大中文學報》,1996年4月new window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993年12月new window
許暉林<《三言》與晚明小說編輯論述>,《敘事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
陳主顯<功過格倫理思想試探>,《神學與教會》,1985年第16卷第1期new window
陳遼〈從《三言》看馮夢龍的儒釋道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87年第6期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國佛學學報》,第16期,2003年7月new window
趙雅博<詩書經中的天人關係之探討>,《哲學與文化》,1997年4月new window
鄭基良<善惡報應論>,《空大人文學報》,2004年12月。new window
魯瑞菁<「天命」觀念的產生及其意義──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神話為中心的討論>,《中國文學研究》,1994年5月new window
蔡良俊<試論明清人情小說的因果報應思想>,《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錢國盈<三國時期的天命思想>,《嘉南學報》,2001年11月new window
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2001年6月
鄧永琦<佛教在中國小說中所表現的果報觀>,《內湖高工學報》,2002年4月
賈琳<帶著枷瑣的舞蹈──從《珍珠衫》看馮夢龍新變思想中的倫理困境>,《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6月
廖育菁<論報應觀在馮夢龍小說中的意義──以<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東方人文》,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8月第8期

四、學位論文

李漢祚《三言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64年)
莊因《楔子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64年),(臺北:聯經出版,1978年6月初版)
王世榕《因果觀念在中國民間社會的流衍》,(臺北:政治大學政研所碩論,1968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的貢獻》,(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3年)
張宏庸《二拍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論,1973年)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中的觀念世界及其源流影響》,(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論,1976年)
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79年)
顏宗養《佛學的因果原理》,(臺北:輔仁大學哲研所碩論,1979年)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臺北:臺灣大學史學研究所碩論,1981年6月)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82年)
陳妙如《古今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5年)
咸恩仙《話本小說因果報應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博論,1989年6月)new window
張樹銀《先秦天論闡微》,(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89年)
金仁喆《聊齋志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89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90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91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史研所碩論,1992年)new window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new window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高雄:中山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想》,(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臺灣大學中研所博論,1995年)new window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罰》,(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論,1995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中研所碩論,1995年)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5年)
李騰淵《話本小說之世界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1995年)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罰》,(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論,1995年)劉振維《論今文尚書中的天命觀與政治哲學》,(臺北:臺灣大學哲研所碩論,1996年)
薛甯今《《醒世姻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方式》,(高雄:中山大學中研碩論,1996年)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高雄:師範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國香《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臺南: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臺北: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臺北:輔仁大學中研所碩論,2000年)
陳秀珍《《三言》、《兩拍》情色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臺北:臺灣師大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博士論文,2000年)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0年)
陳敏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研所碩論,2001年)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三言」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臺南:臺南師範國文所碩論,2003年)
詹麗莉《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論,2003年)
黃瑞珍《周初宗教的人文轉向──「天命觀」與「敬德」價值理性的形成、關連與作用》,(臺北:政治大學哲研所碩論,2003年)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博論,2004年)new window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臺中:東海大學史研所碩論,2004年)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彰化師範國研所碩論,2005年)
吳孟義《《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臺北:銘傳應用中文研究所碩論,2005年)
陳淑敏《《醒世姻緣傳》因果報思想與文學技巧探析》,(高雄:中山大學中研所碩論,2005年)
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臺北:文化大學史研所碩論,2006年)
許雪珠《《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年)
林真瑜《「三言」他界書寫的時空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年)
張雅文《《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教所碩論,2007年)
王子華《《二拍》果報故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語教所碩論,2007年)
詹緒貞《唐人小說報恩故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年)
陳韻靜《唐人小說示現之生命困境及其對治方法》,(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年)
黃郁茜《《二拍》果報故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7年)
王芊月《三言果報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研所碩論,2008年)
陳儷惠《六朝志怪小說困境故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8年)
張麗姿《「命定姻緣觀」傳奇小說研究》──以神定、夢定、虎定為主》,(高雄:中山大學中研所碩論,2008年)
李世玫《《青瑣高議》果報觀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研所碩論,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