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
作者:黃絢親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集叢:哲學研究叢書.宗教研究叢刊;702006
ISBN:9789864782284
主題關鍵詞:擬話本文學評論明代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金明求(20010300)。「三言」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中華佛學研究,5,441-4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筱芳(2004)。中國傳統報應觀與佛教果報觀的差異及文化根源。社會科學研究,2004(3),6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閔智亭(2003)。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中國宗教,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春林、肖烽(200608)。論「三言」「二拍」中的道教倫理。湖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吾敬東(200805)。古代中國宗教的基本精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3),14-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杰(2006)。「儒學、儒教與宗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理論前沿,2006(23),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華楠、陳戍國、陳谷嘉(2006)。明初的三教合一思想。船山學刊,2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Roger, Chartier、楊尹瑄(20080600)。「新文化史」存在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1),199-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宗億(1999)。論心態史的歷史解釋--以布洛克《國王神蹟》為中心探討。歷史:理論與文化,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存訓(19901200)。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功能。漢學研究,8(2)=16,239-2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魯湘子(2000)。略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內在因素。社會科學研究,2000(6),8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大潮(2006)。宋元明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發展理路。世界宗教研究,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善蒙(20060600)。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淺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203-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霞(2000)。論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說。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5),5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萬川(19801200)。從馮夢龍編輯舊作的態度談所謂宋代話本。古典文學,2,359-3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志明(20080315)。靈魂的生命觀與殯葬文化。宗教哲學,43,138-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心川(19990700)。道教與密教。中華佛學學報,12,205-2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傅承洲(1996)。明代話本小說的勃興及其原因。中國文學研究,1996(1),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姜生(2000)。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社會秩序。中國社會科學,20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宗紅(200806)。明清之際話本小說家的宗教情懷。天中學刊,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熊紅豔(200707)。太平經承負思想中的道德蘊涵。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倪文敏(200710)。中國的原始宗教及其演變。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曉興(2008)。儒教專題研究。蘭州大學學報,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項裕榮(2007)。試論話本小說中因果模式的盛行、侷限與消退。湖南社會科學,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承洲(2007)。明清話本的文人創作與商業生態。江蘇社會科學,20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立鵬(200601)。論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井岡山學院學報,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惠玲(2006)。明末清初擬話本興盛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2),136-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容肇祖(19310000)。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2),6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熊鐵基(200511)。道家、道教、道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容肇祖(19310000)。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3),9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惠玲(2006)。論明末清初擬話本小說的商品性。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董艷嬌、李彩旗(2006)。明代擬話本小說中的大團圓結局與民族文化心理。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玉璞(2005)。三教融攝與宋代士人的處世心態及文學表現。孔子研究,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伍曉明(2005)。從「死生有命」展開的思考。中國哲學史,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鄭志明(20050400)。「通神」與「神通」的文化意識。文明探索叢刊,41,3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宋仕平(200507)。試論原始宗教的社會功能。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胡萬川(19850800)。乍看不起眼的那些角色:傳統小說人物試論之一。古典文學,7(下),985-10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暴鴻昌(1986)。明朝對僧道的管理。北方論叢,198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吳淳(200403)。中國宗教集體精神的缺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志平(19880400)。從「三言」看明代的僧尼。嘉義農專學報,17,2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屈小強(1995)。論儒、釋、道三教會通及其文化意義。中華文化論壇,19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關尚智(19960700)。「型世言」中之型世典範及所反映之社會亂象。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2),359-4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柳岳梅(1998)。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北方論叢,1998(4),7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于錦綉(1998)。論原始宗教的基本概念。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于錦綉(1998)。簡論原始宗教的形式、內容和分類。世界宗教研究,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心川(1998)。「三教合一」在我國發展的過程、特點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哲學研究,19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曉東(2002)。「三教合一」思潮與「三一教」--晚明士人學術社團宗教化轉向的社會考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2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洪修平(2002)。儒佛道三教關係與中國佛教的發展。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3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吾敬東(200203)。巫術與古代中國宗教精神。華東師範大學學報,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黃麗月(20020500)。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66,9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宋若雲(20020900)。擬話本研究:回顧與評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3)=47,201-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汪建武(200302)。佛教基本教義探析。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胡萬川(19760600)。馮夢龍所編話本小說「三言」的版本與流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6),7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林麗雪(19781200)。葛洪研究之2--抱朴子內篇思想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7(2),3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賴永海(19920700)。宋元時期佛儒交融思想探微。中華佛學學報,5,109-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邱澎生(19921000)。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2)=18,139-1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宗昱(19930100)。評葛洪論儒道關係。孔孟月刊,31(5)=365,35-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孝悌(19890900)。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95-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游友基(1996)。融合與碰撞--釋道思想對「三言」思想藝術的滲透。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孝悌(19931200)。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97-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劉苑如(20060900)。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姜明(2001)。試論兩宋話本小說及其特徵。楚雄師範學院學報,16(4),3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項裕榮(2006)。試論話本小說中因果結構的演變歷程與審美優劣。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8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朱鴻(19900600)。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歷史學報,18,6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蕭萐父(19911200)。人文易與民族魂。中國文化(風雲時代),5,1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宋若雲(2001)。論通俗文學的價值依據--從擬話本說起。文藝評論,2001(4),4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王曾瑜(2005)。開拓宋代史料的視野與《三言》、《二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6,90-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賴國棟(20051200)。法國史學轉型的歷程--評《多元歷史:法國對過去的建構》。臺大歷史學報,36,433-4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方立天(1996)。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論綱。中國社會科學,1996(2),97-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萬建中(199606)。原始初民生命意識的折光--中國上古神話的變形情節破譯。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2),103-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董曉萍(1995)。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民俗研究,1995(2),7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傅承洲(1995)。馮夢龍與明代哲學思潮。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87-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王慶菽(1982)。宋代「話本」和唐代「說話」、「俗講」、「變文」、「傳奇小說」的關係。甘肅社會科學,19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孫昌武(1998)。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臺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杜(2003)。宗教的淨土與哲學的淨土。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臺北: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仲麟(1994)。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敏(1998)。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偉勳(1995)。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理探討:心性體認本位的中國生死學與生死智慧。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679-6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妙如(1981)。古今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軍(2007)。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博士論文)。四川大學,四川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淑蕙(1999)。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命運觀研究--以命運與角色之互動及其教化功能為考察點(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文華(1996)。「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咸恩仙(1989)。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秀珍(2000)。《三言》、《兩拍》情色探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翊群(2004)。「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雪珠(2007)。《三言》中儒釋道思想與庶民文化試探(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阮寧(2006)。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賈東麗(2006)。明代佛教文化的世俗化與晚明擬話本的互動(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華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三文(2008)。佛教與晚明擬話本小說創作(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以富(2008)。佛教和三言二拍(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華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珮瑩(2004)。明清話本僧道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曹月(2005)。明代話本小說的教化功能(碩士論文)。陝西師範大學,陝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正平(2005)。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翠珍(2000)。《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柯瓊瑜(1995)。《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麗美(1995)。《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金明求(1999)。《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柳之青(1991)。三言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萬川(1973)。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素里(1995)。《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鴻泰(1992)。[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立文、彭永捷(2005)。聖境--儒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8)。諸子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銳(2008)。神守傳統與道教起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eber, Max、洪天富(2005)。儒教與道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夢龍(1991)。醒世恆言。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魯迅(1992)。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干寶(1985)。搜神記。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海通、何星亮(2004)。圖騰崇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程顥、程頤(1986)。二程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馮學成(1995)。心靈鎖鑰--佛教心理世界。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南炳文、何孝榮(2006)。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亦園(2004)。宗教與神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蒲慕州(2007)。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8)。卍續藏經。臺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遜(2003)。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壽仙(1994)。中國宗教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金正耀(2001)。道教與煉丹術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卡爾‧修斯克、黃煜文(2002)。世紀末的維也納。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祁志祥(2001)。佛學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英德(1988)。世俗的祭禮。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利器(1997)。葛洪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釋印順(1986)。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志平(2006)。中國古代神話選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1993)。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申(2005)。儒學與儒教。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正果(1996)。佛教基本知識。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洪修平(2004)。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梅維恒、楊繼東、陳引馳(1999)。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生的貢獻之研究。香港:中國佛教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黨聖元、李繼凱(1998)。中國古代道士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義(1993)。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鋒、臧知非(1997)。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東魯古狂生(1995)。醉醒石。臺北: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新生(2005)。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許麗芳(2000)。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er、李安宅(1986)。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凌濛初(1992)。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Lévy-Brühl, Lucien、丁由(1987)。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秦家懿、孔漢思(1989)。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葉朗(1987)。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霞(2005)。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孫楷第(1956)。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北京:作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容肇祖(1983)。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魯迅(1957)。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香港:中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譚邦和(2006)。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龔篤清(2002)。馮夢龍新論。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許麗芳(2001)。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阮元(1979)。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趙滋蕃(1988)。文學原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夢生(199412)。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鄭振鐸(1996)。中國俗文學史。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譚正璧(1981)。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馮夢龍(1992)。警世通言。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天涯痴叟(1998)。石點頭。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曾昭旭(20030800)。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映勤(2000)。佛道文化通覽。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胡孚琛、呂錫琛(1999)。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永革(2001)。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Berger, Peter L.、高師寧(1996)。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的再發現。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袁珂(1987)。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紫晨(1990)。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徐兆仁(1991)。道教與超越。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林惠祥(199102)。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莊因(1978)。話本楔子彙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大杰(1991)。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西湖漁隱主人(1993)。歡喜寃家。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周清源(1998)。西湖二集。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凌濛初(2001)。二刻拍案驚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陸人龍(1993)。型世言。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卿希泰(1999)。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馮夢龍(1992)。喻世明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楊家駱(1975)。新校本二十五史。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姚蒙(1991)。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李昉(1992)。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何光滬(1997)。宗教社會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木村泰賢(1982)。原始佛教思想論。東京:大法輪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何兆武(2003)。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上海:上海科學社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呂大吉(1994)。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方立天(1987)。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任繼愈(2000)。儒家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陳永正(1986)。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曾良(2005)。明清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恩斯特.卡西勒、甘陽(2003)。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北京:西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張振軍、毛德富(1988)。禁錮與超越。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趙樸初、任繼愈(1988)。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蔡國良(1987)。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鄭志明(1997)。神明的由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蕭湘愷(1997)。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夏咸淳(1994)。晚明士風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卿希泰、唐大潮(2006)。道教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周齊(2005)。明代佛教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周慶華(1999)。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孟瑤(19860115)。中國小說史。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1992)。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王岳川(1998)。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朱立元(2004)。接受美學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徐志平(1998)。清初前期話本小說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陳詠明(2003)。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葉慶炳(1980)。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張廣智、陳新(1999)。年鑑學派。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歐陽代發(1994)。話本小說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錢穆(2004)。靈魂與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賴永海(1999)。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賴永海(1988)。中國佛性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聶付生(2002)。馮夢龍研究。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劉天振(2006)。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李富華(1998)。中國古代僧人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魯迅(1992)。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方立天(2006)。中國佛教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宋若雲(2006)。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葛洪、楊明照(1991)。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董芳苑(1991)。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Burke, Peter、江政寬(1997)。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89。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周紹賢、劉貴傑(1996)。魏晉哲學。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龍協濤(1997)。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楊永漢(2006)。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臺北:萬卷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王爾敏(19960000)。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大康(2000)。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葉慶炳(1990)。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Jauss, Hans 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勞思光(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陸永峰(2000)。敦煌變文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馬昌儀(1996)。中國靈魂信仰。台北:漢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李劍國(1984)。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1989)。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俊(1997)。清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方正耀(1986)。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戴康生、彭耀(2000)。宗教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苗啟明、溫益羣(1993)。原始社會的精神歷史架構。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張運華(1998)。中國傳統佛教儀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王景琳(1992)。中國古代僧尼生活。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李小光(2002)。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神仙信仰在道教與民間的互動。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程毅中(1998)。宋元小說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溫孟孚(2005)。「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朱天順(1986)。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詹石窗(2005)。道教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黎靖德、王星賢(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王永會(2003)。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黃敏枝(1989)。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嚴耀中(2007)。佛教戒律與中國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鄭志明(1992)。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王國良(1984)。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Durkheim, Emile、渠東、汲喆(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賴建誠(2003)。年鑑學派管窺。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周群(2000)。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吳存存(2000)。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鄭素春(20020000)。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1992)。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方立天(1994)。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任繼愈(1985)。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徐志平(19910000)。晚明話本小說石點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黃宗羲(1959)。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韓秋白、顧青(1995)。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鄭志明(1988)。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苟波(1999)。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葛兆光(1998)。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鄭志明(20090000)。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陳來(20050000)。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齊裕焜(1997)。明代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93)。宗教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李致忠(1990)。歷代刻書考述。四川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李養正(1989)。道教概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馬西沙、韓秉方(2004)。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葛洪、王明(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樂蘅軍(1969)。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繆咏禾(1993)。馮夢龍和三言。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胡士瑩(1983)。話本小說概論。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弗雷澤、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劉魁立(2006)。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任繼愈(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洪楩、石昌渝(1994)。清平山堂話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熊龍峰、石昌渝(1994)。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程毅中、程有慶(1994)。京本通俗小說等五種。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Holub, Robert C.、董之林(1994)。接受美學理論。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羅小東(2002)。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張載、章錫琛(1978)。張載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陸樹崙(198709)。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赤沼智善(1939)。原始佛教之研究。東京:破塵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蘇鳴東(1985)。天道概論。臺南:天巨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陳浩、曾琦雲(2006)。宗教文化導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宋珂君(2005)。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李本耀(1991)。話本與變文。台北:天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增田涉(1981)。論「話本」一詞的定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91)。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宏一(1977)。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中國古典小說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仲琴(1977)。佛教入中國諸說之因襲及推進。中國佛教史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永義(1980)。關於變文的題名、淵源和結構。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藍吉富(1982)。傳燈的人--歷代僧侶的分類考察。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孝悌(20050000)。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養正(2005)。談談道教的幾點特徵。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牟鐘鑒(2005)。下篇:中國宗教與傳統文化互動的歷史脈絡。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敦康(2005)。下篇:中國宗教與倫理。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方立天(1990)。三次捨身寺院的梁武帝。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宗三(1990)。第三講--憂患意識中之敬、敬德、明德與天命。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兵(1991)。明清道教。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永正(1994)。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任繼愈(2000)。從佛教到儒教。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柳存仁(2000)。中國思想裡天上和人間理想的構思。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梁漱溟(2004)。儒佛異同論。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孝悌(20020000)。袁枚與十八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臺北:一方。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益源(1998)。〈歡喜冤家〉的和尚形象及其影響。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恩格斯(1972)。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