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
作者:王鴻泰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4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集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94
ISBN:9579019495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7) 博士論文(10) 專書(7)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期刊論文
1.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57)。中國小說論。大陸雜誌,15(12),1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皮述民(1961)。宋代小說考證。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5,271-3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山根三芳、蔡懋棠(1973)。朱子倫理思想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1),2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才忠(1989)。論李贄的啓蒙思想。福建論壇,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興亞(1989)。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尙的變化。中州學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梅(1990)。『白蛇傳』故事流變的文化心理分析。寧夏社會科學,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包遵信(1985)。色情的溫床和愛情的土壤--《金瓶梅》和《十日談》的比較。讀書,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國梁(1988)。試談『三言』、『二柏』中幾類婦女形象的社會意義。西北民族學院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仲玉。牡丹亭女讀者的戀慕狂。古今月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英時(1978)。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食貨月刊(復刊),9(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汪維眞、牛建强(1990)。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尙取向的更移。史學月刊,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邵毅平(1989)。明代與江戶市民文學的比較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士余(1989)。中和意識與中國小説的悲劇思維形態。爭鳴,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建國(1990)。《紅樓夢》的文化選擇與心理困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綺(1990)。晚明至清的社會風尙與民俗心理機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仁安(1987)。明代江南社會風尙初探。社會科學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曼著(1990)。《三言》、《二柏》與《十日談》比較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建忠(1988)。試論才子佳人小說婚姻觀念的演變。南通師專學報(社科版),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昌龍(1990)。周作人與反禮教運動。國立編譯館館刊,19(2),261-2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杭之(1988)。韋伯理論、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的糾纏--黃進興〈迷思或事實?〉讀後。當代,23,112-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柳存仁(1963)。論明清中國通俗小說之版本。聯合書院學報,2,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柳存仁(1964)。論近人研究中國小說之得失。聯合書院學報,3,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萬川(1977)。「京本通俗小說」的新發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10),37-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侯健(1983)。朱子理學與文學裡的定命思想試論。中外文學,11(11)=131,4-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許倬雲(1957)。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大陸雜誌,15(2),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容肇祖(1932)。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容肇祖(1983)。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孫楷第(1931)。三言二拍源流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5(2),1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孫楷第(1935)。小說旁證。北平圖書館館刊,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煉(1989)。晚明唯美思潮描述。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徐泓(1986)。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爲例。東亞文化,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述宇(1966)。宋人小說「碾玉觀音」。新亞書院學術年刊,8,97-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馬曉光(1989)。天花藏主人的『才情婚姻觀』及其文化特徴。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兵(1990)。話本小說再評價。貴州文史叢刊,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主顯(1985)。功過格倫理思想試探。神學與教會,16(1),72-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茂山(1989)。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東山(1987)。《金瓶梅》裡的性文化。當代,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寶良(1990)。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1990(6),69-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寶良(1990)。晚明文化特質初探。中州學刊,55,115-118+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陸鴻基(1983)。從《水滸傳》及《三言》看明代平民識字概況。明報月刊,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趙景深(1937)。醒世恒言的來源和影響。文學,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趙景深(1940)。《喻世明言》的來源和影響。學術,1,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游友基(1989)。馮夢龍論『情』。福建論壇,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游友基(1990)。『寓教於樂』的小說模式--談儒家思想對『三言』藝術的制約。山西師大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馮文樓(1989)。一個走不出去的圓圏--《牡丹亭》情理建構的文化心理批判。陝西師大學報(哲社版),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葛力(1989)。文化變遷與心理態勢--以18世紀法國情況爲例。文史哲,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志琴(1983)。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中國史研究,19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志琴(1983)。晚明城市風尙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鄧前成(1989)。明代婦女的貞節問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蔚家麟(1989)。馮夢龍在保存和發揚民族文化方面所作的頁獻。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蕘公。談明季山人。古今半月刊,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Jean, E. Kern、張艾西。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Jean, E. Kern、張艾西。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Jean, E. Kern、張艾西。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Jean, E. Kern、張艾西。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Jean, E. Kern、張艾西。中國通俗小說中的個人與社會。中華國學,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小川陽一。三言二柏と善書。日本中國學會報,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大木康(1991)。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廣島大學文學部紀要,5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川上郁子。「三言」の社會への浸透--主として受容層をめぐって。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19,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大木康(1984)。明末における白話小說の作者と讀者についつ--磯部彰氏の所説に寄せて。明代史研究,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小野四平(1959)。馮夢龍の小說觀--「三言」成立の背景ノート。(集刊)東洋學,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小野四平(1959)。明代短篇小説の性格--宋代話本との距離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小野四平(1960)。最近の中國における短篇白話小說研究。(集刊)東洋學,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尾上兼英(1981)。明代白話子說ノート一短篇小説「三言」(二-一)。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荒木猛(1977)。短篇白話小說の展開--「三言」に見られる人生觀を中心として。(集刊)東洋學,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原田二郎(198410)。太平經の生命觀,長生説について。日本中國學會報,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清水秦次(1936)。明代に於ける宗教融合と功過格。史潮,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澤田瑞穗。話本小說の「發跡變泰」について。天理大學學報,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錢新祖(19830500)。近代人談近代化的時空性。思與言,21(1),1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杭之(19880700)。評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灣社會研究,1(2/3),389-4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本燿(1974)。宋元明話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8,1219-1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酒井忠夫、蔡懋棠(19720300)。明朝善書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2),106-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鄭培凱(19870900)。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7,5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夏志清、林耀福(19670700)。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純文學,2(1),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其南(19870200)。儒家文化與傳統商人的職業倫理。當代,10,54-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黃進興(19850600)。韋伯論中國的宗教: 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食貨月刊,15(1/2),32-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其南(19870300)。再論儒家文化與傳統商人的職業倫理: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觀與儒家。當代,11,7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賀光速(1989)。論《西廂記》系統的文化內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2),6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磯部彰(1980)。明末における『西遊記』主体的受容層に關する研究--明代「古典的白話小說」の讀者層をめぐる問題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林麗月(1991)。晚明「崇奢」思想隅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9,215-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家儉(19891200)。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7(2)=14,279-3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溝口雄三(19860700)。論明末清初時期在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史學評論,12,99-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吳百益(1979)。Self-Examination and Confession of Sins in Traditional China。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39(1),5-38。  new window
84.葉慶炳(19770600)。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幼獅文藝,45(6),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小川陽一(19880600)。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1)=11,331-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新(1990)。明清時期社會風尙變革舉隅。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3),4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杜正勝(1991)。中國社會史硏究的探索--特從理論、方法與資料、課題論。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硏討會,中興大學歷史系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泓(1989)。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0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淑均(197905)。三言主題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志平。宋話本的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奕英(1978)。短篇話本小說的文學論(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漢祚(1978)。三言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騰淵(1985)。話本小說之世界觀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咸恩仙(198305)。三言愛情故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保淳(1990)。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妙如(1981)。古今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宏庸(1975)。兩拍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季倫(1989)。李卓吾的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巫仁恕(199106)。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萬益(1977)。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崔桓(198505)。三言題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咸恩仙(1989)。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柳之青(199105)。三言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胡萬川(1973)。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邱仲麟(1991)。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1368-164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靜貞(1981)。宋人的果報觀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凌濛初、李田意。(初刻)拍案驚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1984)。朱子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馮夢龍(1980)。喩世明言。臺北:鼎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夢龍(1980)。醒世恒言。臺北:鼎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凌濛初、章培恒、王古魯(1982)。二刻拍案驚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凌濛初(1969)。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抱甕老人(1963)。今古奇觀。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陽明(1954)。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1)。水滸資料彙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一玄(1990)。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國禎(1960)。湧幢小品。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熹、張伯行(1971)。近思錄。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論語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德符(1979)。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袁宗道、錢伯城。白蘇齋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自誠(1976)。菜根譚。臺中:瑞成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皇都風月主人(1958)。綠窗新話,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唐伯虎(1975)。唐伯虎集。臺北:大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袁了凡、黃智海(1992)。了凡四訓白話解釋。臺北:世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袁宏道(19650110)。袁中郎全集。文星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眉公(1985)。小窗幽記。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澔(1979)。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馮夢龍、劉德權(1985)。古今譚概。福建: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彰健(1979)。明代律例彙。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宗羲、沈芝盈(1987)。新校標點明儒學案。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葉盛(1984)。水東日記。臺北:漢京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橘君(1985)。馮夢龍詩文。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謝國禎(1981)。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蘭陵學氏(1992)。太上感應篇註訓證。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先霈、周偉民(1983)。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齊洲(1991)。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伊藤勝彥(1989)。愛的思想史。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中野美代子、若竹(1983)。從小說看中國人的思考樣式。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吳澤(1949)。儒教叛徒李卓吾。仲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Freud, S.、賴其萬、符傳孝(1975)。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永熾(1984)。歷史的跫音。臺北:遠景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約瑟、陳立夫(1972)。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光璧。明朝史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小林、李晟文、南炳文(1987)。明史硏究備覽。天津:敎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馬塞勒、任鷹、沈毅、陳剩勇、董平(1990)。文化與自我。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孫遜(1986)。明清小說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夏志清(1975)。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淡江大學中文系(1987)。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少棠(1981)。晚明小品論祈。香港:波文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寶良(1988)。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説。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永堂(1981)。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振鈞、毛德富(1988)。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柏〕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建業(1981)。李贄評傳。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梁啓超(1971)。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梁啓超(1957)。新大陸遊記。臺北:中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俊傑(1983)。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費孝通。鄕土中國,鄕土重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楊國樞(1989)。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Ruth, Benedict、黃道琳(1979)。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潘江東(1980)。白蛇故事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1979)。中國古典小說硏究專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錢穆(1976)。中國學術通義。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錢穆(1977)。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歐陽健(1992)。明清小説采正。臺北:貫雅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Patric, Hanan、尹慧珉(1989)。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Hegel, Robert E.、Hessney, Richard C.(1985)。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4.Dernton, R.。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New York:Vintege Books。  new window
65.Hanan, Patrick(1973)。The Chinese Short Sto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6.朱劍心(1969)。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譚嘉定(1983)。三言兩拍資料。臺北:民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文崇一、蕭新煌(1988)。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馬克斯•韋伯、康樂、簡惠美(1989)。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金耀基(1978)。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錢穆(198403)。陽明學述要。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錢穆(1951)。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杜念中、楊君實(1988)。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臺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宗羲、全祖望、陳金生、梁運華、黃百家(1987)。宋元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永正(1989)。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楊家駱(1961)。中國笑話書。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Foucault, Michel、謝石、沈力(1990)。性史。臺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澤厚(1987)。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漢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胡適(1976)。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臺北:雲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李澤厚(1989)。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Weber, Max、于曉、陳維綱(198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Williams, Raymond、彭淮棟(1985)。文化與社會:一七八〇年至一九五〇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Johnson, David、Nathan, Andrew J.、Rawski, Evelyn S.(1987)。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new window
85.孫康宜、李奭學(1992)。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萬益(1988)。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韓南、姜台芬、王秋桂(1979)。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馮夢龍(1980)。警世通言。臺北:鼎文出版社: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英雄(1989)。小說.歷史.心理.人物。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馬書田(1990)。華夏諸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丸山真男、徐白、包滄瀾(1980)。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中村元、林太、馬小鶴(1990)。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錢謙益(1961)。列朝詩集小傳。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陳東原(197010)。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馬幼垣(1987)。中國小說史集稿。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王夢鷗(1985)。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黎靖德、王星賢(1987)。新校標點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秦家懿、孔漢思(1989)。中國宗敎與西方神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余英時(1981)。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黃仁宇(1990)。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董其昌、葉有聲(1968)。容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錢穆(1983)。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亦園、楊國樞(1972)。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合性討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蔡源煌(1991)。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Van Gulik, R. H.、李零、郭曉惠(1991)。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張岱(1984)。陶庵夢憶/西湖夢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張廷玉(1975)。明史。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Hatch, Elvin、黃應貴、鄭美能(1981)。人與文化的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容肇祖(1983)。馮夢龍與三言。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袁中道、錢伯城(1989)。珂雪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劉斧(1977)。青瑣高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夏志清(1975)。文人小說與中國文化。臺北:勁草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溝口雄三(1980)。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酒井忠夫(1960)。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楊中芳、高尚仁(1991)。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崔奉源(1986)。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De Bary, William Theodore(1970)。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0.葛兆光(1988)。禪宗與中國文化。天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曹淑娟(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楊天石(1980)。泰州學派。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李贄(1984)。焚書。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李贄(1982)。初潭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Schneider, Laurence A.、梅寅生(1984)。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古清美(1990)。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Escarpit, Robert、顏美婷(1988)。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84)。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鄭志明(1988)。中國善書與宗教。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顏天佑(1984)。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王秋桂(1980)。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吉川幸次郎、鄭清茂(1987)。元雜劇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耿定向(1970)。耿天臺先生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元山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Hegel, Robert E.(1981)。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8.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劉述先(1982)。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Benedict, Ruth、黃道琳(1976)。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劉道超(19920000)。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馬積高(1989)。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樂蘅軍(1969)。宋代話本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胡士瑩(1983)。話本小說概論。丹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嵇文甫(1990)。左派王學。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瞿同祖(1984000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謝肇淛(1977)。五雜俎。偉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湯顯祖、洪北江(19750301)。湯顯祖集(五十卷)。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龔鵬程(1988)。文化、文學與美學。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周質平(1986)。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凌濛初、章培桓、王古魯(1982)。拍案驚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de Bary, William Theodore、李弘祺(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耿湘沅(1987)。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葉慶炳(1976)。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馮夢龍(1984)。情史類略。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梁其姿。「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中硏院社科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Keith McMahon(1988)。Causality and Containment。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new window
2.T'ien Ju-K'ang(1988)。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T’oung Pao。Brill。  new window
3.柯慶明(1977)。說『宋金郎團圓破氈笠』。中國古典文學硏究叢刊--小說之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仁宇(1988)。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酒井忠夫(1958)。明代日用類書と庶民教育。近代中國教育史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鈴木正(1962)。明代山人考。清水博士追悼紀念明代史論叢。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