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三言」人物心態研究
作者:陳曉蓁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古典文學研究輯刊. 二編;第15冊/曾永義主編
ISBN:9789862545027
主題關鍵詞:中國小說章回小說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李田意(19570400)。日本所見中國短篇小說略記。清華學報,1(2),6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楷第(1931)。三言二拍源流考。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5(2),1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景深(1940)。《喻世明言》的來源和影響。學術,1,3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志清、林耀福(19670700)。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純文學,2(1),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容肇祖(19310000)。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2(2),6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容肇祖(19310000)。明馮夢龍的生平及其著述續考。嶺南學報,2(3),95-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萬川(19850800)。乍看不起眼的那些角色:傳統小說人物試論之一。古典文學,7(下),985-10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麗月(20020500)。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66,9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萬川(19760600)。馮夢龍所編話本小說「三言」的版本與流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6),7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葆文(19890700)。試析「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衝突結構。中外文學,18(2)=206,127-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志宏(20030900)。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8,55-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莎日娜(2002)。日本學者的版本發現與20世紀的「三言」研究。國際關係學院學報,67,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文助(19820600)。馮夢龍之生平及其《警世通言》。師大學報,27,219-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洪鈞(1984)。馮夢龍生平拾遺。天津師大學報,1984(1),7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慶炳(19770600)。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幼獅文藝,45(6),7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洪順隆(19930200)。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2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曉鐘(19691200)。小說中的人物。新文藝,165,77-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凌(1988)。馮夢龍麻城之行--馮夢龍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二。福建論壇(文史哲版),47,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凌(1991)。馮夢龍生平簡編。福建論(文史哲版),64,6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定璋(1995)。「三言」中的人情倫理。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82,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奉戩、黃曉霞(1994)。杜十娘與愛情貞節論。殷都學刊,53,72-73+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忠昌(1987)。談談古典小說研究中的幾個薄弱點。社會科學輯刊,1987(6),7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沈廣仁(2001)。明代小說中主題物的象徵性與情節性。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6),4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孟祥榮(2000)。在心理描寫中見出的人物性格--說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名作欣賞,2000(3),98-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袁行雲(1980)。馮夢龍「三言」新證--記明刊《小說》(五種)殘本。社會科學戰線,9,337-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袁志(1993)。馮夢龍研究七十年。福建論壇(文史哲版),78,5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永芳(1985)。細膩傳神、生動準確:〈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心理描寫。電大語文,1985(4),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國慶(1985)。櫝中有玉--杜十娘內心世界簡析。文史知識,48,3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陸樹侖(1985)。「三言」序的作者問題。中華文史論叢,36,119-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傅承洲(1991)。馮夢龍研究六十年。文史知識,118,118-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楊子怡(1994)。借男女之真情,發名教之偽藥--從「三言」愛情、婚姻題材看明代世俗之真情。婁底師專學報,36,1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曉東(1991)。《古今小說》序作者考辨。文學遺產,1991(2),102-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趙維國(1998)。論馮夢龍的政治理想及其對小說的文體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4),2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鶴岩(1994)。唐傳奇與「三言」悲劇情節結構之比較。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7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蔡國梁(1980)。古代短篇小說心理描寫敘論。上海師範學院學報,1980(3),5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鄭振鐸(1931)。明清二代的平話集。小說月報,22(8),1057-1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鄭振鐸(1931)。明清二代的平話集。小說月報,22(7),933-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戴汝才(1984)。談談我國古典小說中的心理描寫。上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3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謝巍(1982)。馮夢龍著述考補。文獻,14,56-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聶紺弩(1984)。小紅論。讀書,1984(8),9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魏同賢(1986)。馮夢龍的生平、著述及其時代特點。中華文史論叢,38,97-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夏咸淳(1991)。晚明文人的情愛觀。天府新論,1991(4),57-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世明(2005)。〈三言〉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與婚姻愛情觀--以〈三言〉中明代小說為主體的考察(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咸恩仙(198305)。三言愛情故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嘉珮(2004)。《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咸恩仙(1989)。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淑均(1979)。三言主題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崔桓(1985)。三言題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明芳(1994)。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國香(1998)。根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凱雯(1999)。《三言》幽媾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裕鑫(2000)。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漢彬(2001)。「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馮翠珍(2000)。《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秀珍(2000)。《三言》、《兩拍》情色探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賴文華(1996)。三言二拍中的游民探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灝(1995)。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蕙如(2000)。《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柳之青(1991)。三言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純婷(2004)。《三言》貞節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映潔(2006)。三言兩拍的女性生活空間探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明求(1999)。《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柯瓊瑜(1995)。《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素里(1995)。《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鴻泰(1992)。[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林麗美(1995)。《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萬川(1973)。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蔡蕙如(1995)。《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玉杏(2003)。《三言》之越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惠華(2006)。《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倪連好(2002)。(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靜薇(1990)。三言獄訟故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霍建國(1995)。《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譚正璧(1980)。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躍、譚學純(1995)。小說語言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德(1979)。大戴禮記。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稔穰(1991)。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繼儒(1995)。安得長者言。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馮夢龍(1987)。新列國志。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碧月(2003)。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謙益(1979)。牧齋初學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世劍(1994)。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翼(1960)。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東原(1981)。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賈文昭、徐召勛(1983)。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先慎(1992)。古典小說鑒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志平、吳功正(1993)。小說美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沈德符(1976)。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瀚(1986)。松窗夢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閔寬東(1998)。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1995)。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立、劉衛英(2002)。紅豆:女性情愛文學的文化心理透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ume, David、關文運、鄭之驤(1980)。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徐學聚(1965)。國朝典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孫遜、孫菊園(1991)。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淩濛初、冷時峻(1996)。拍案驚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馮夢龍、李田意(1958)。古今小說。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羅盤(1990)。小說創作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東陽、申時行(1963)。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馮夢龍、許政揚(1996)。古今小說。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歐陽代發(1999)。解讀宋元話本。台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聶付生(2002)。馮夢龍研究。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曹正文(1997)。中國俠文化史。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立誠(1983)。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馮夢龍、魏同賢(1993)。馮夢龍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漁(1975)。十二樓。台北:長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俞汝捷(1995)。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馬振方(1999)。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建渝(1998)。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東陽、申時行(1976)。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馮桂芬、李銘皖(1970)。蘇州府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君房、蔣力生(1996)。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鹽谷溫、孫俍工(1970)。中國文學概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黑格爾、朱光潛(1979)。美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再復(1988)。性格組合論。台北:新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光潛(1993)。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敬臣(1995)。俟後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凌(1992)。畸人‧情種‧七品官--馮夢龍探幽。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周駿富(1991)。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胡士瑩(1980)。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馮夢龍、顧學頡(1996)。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孟森(1957)。明代史。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霖(2002)。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香月居顧曲散人(1987)。太霞新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夫之(1996)。薑齋詩話。湖南省長沙市: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向(1965)。說苑。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勵操(1990)。寫作方法一百例。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陶宗儀(1985)。輟耕錄。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魏飴(1999)。小說鑑賞入門。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上生(1993)。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湖南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繆咏禾(1993)。馮夢龍和三言。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朱彝尊(1962)。明詩綜。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Adler, Alfred、陳蒼多(1991)。了解人性。大中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夫之(1899)。詩廣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利器(1978)。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說戲曲史料。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國維(1989)。曲錄。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何瑭(1522)。栢齋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吳江詞隱先生、鞠通先生(1655)。重定南九宮詞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安琪拉萊特、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1998)。色彩心理學。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吳京一、蔡長添、施河(1999)。生理學精義。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吳梅(1934)。顧曲麈談。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呂天成(1922)。曲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抱甕老人、馮裳(1995)。今古奇觀。建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凌濛初、王根林(1996)。二刻拍案驚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張萱(1969)。西園聞見錄。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張耀翔(1970)。情緒心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耀翔(1969)。感覺心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梁啟超(1949)。飲冰室文集。天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許自昌(2002)。樗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瑚(1996)。離憂集。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揚雄、李軌(1936)。揚子法言。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1984)。啖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鈕琇(2002)。觚賸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馮夢龍。中興實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馮夢龍。甲申紀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馮夢龍、廖吉郎(1989)。醒世恆言。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馮夢龍、嚴敦易(1996)。警世通言。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楊承彬(1983)。孔、孟、荀的道德思想。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詫摩武陵、歐明昭(1975)。嫉妬心理學。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褚稼軒(1962)。堅瓠六集。新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趙廷機、柳上芝(1970)。壽寧縣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趙翼(1939)。廿二史劄記。國學整理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劉熙載(1964)。藝槩。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鄭玄(1979)。禮記。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鄭思肖(1956)。鐵函心史。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謝枋得(1941)。謝疊山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木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趙伯陶(1996)。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陸樹侖(1987)。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林英(19830920)。馮夢龍和《壽寧待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胡萬川(1994)。三言敘及眉批的作者問題。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光國(1990)。報的個體與群體。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炳良(1989)。母子衝突--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心理分析。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幼垣(1990)。馮夢龍與《壽寧待誌》。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文崇一(1988)。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家遵(1988)。歷代節烈婦女的統計。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顥(1961)。定性書。宋元學案。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迅(2000)。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國良(1987)。三言--馮夢龍與三言。中國文學講話(九)明代文學。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茅盾(1978)。關於藝術的技巧--在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的講演。茅盾評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君毅(1984)。說中國人文中之報恩精神。病裏乾坤。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野孺(1959)。關於馮夢龍的身世。明清小說研究論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陸樹侖(1993)。「三言」的版本及其他。馮夢龍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景深(1984)。《醒世恆言》的來源和影響。醒世恆言。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兆明(19940000)。「報」的概念及其在組織研究上的意義。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 (一九九二)。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