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傳道德形上學研究
作者:千炳敦
作者(外文):QIAN, BING-DU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蔡仁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3
主題關鍵詞:易傳道德形上學省察王弼朱子易學教育Moral metaphysicsOntocosmologic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自古以來,解經的書,以說《易》的為最多,方面也最廣。經過了歷
朝歷代學者專家們的努力,造成了《周易》哲學中的義理學、象數學。原
始的《周易》只是以占筮的書,但《易傳》卻使它脫離了占筮的迷信,方
進而成為一部儒家的哲學書。《易傳》中所表達者,正是一道德創造的存
有論。此存有論有一特殊意義,即是依儒家道德主體而展開與證成對天地
萬物之存在予以一根源的說明,且證立其形而上的必然性。所謂必然性者
,是依道德實體超越的決定而規定的,故天地萬物之存在是當然而不容已
、定然而不可移者;所謂形而上的意義,亦是依道德主體的無限性證立萬
物的無限道德價值與意義。簡言之,道德創造的存有論即是一道德的形上
學。《易傳》天道論由道德實踐而證立,即由道德主體而證立其必然性。
所以道德實踐的工夫論亦由道德實體始,即道德創生的實體擴充到底,此
即「即工夫即實體」。王弼用「以老解易」(思想根據),又用「以傳解
經」(敘述方式)來解釋《易傳》。所以把《易傳》的形上實體解為老子
的「無」、「一」。其實王弼所言的本體(道),是一沖虛之自然境界,
即境界上的「道」。此境界上的「道」必本於主體修證,即由主體修證而
證實。故此「道」為無、自然、一,都是形式詞語,即只能說「道」之外
延的形式特性,而不能說其內容的實際特性(沒有客觀之實體性的意義)
。王弼不能極成本體宇宙論的縱貫創生系統。境界上的「本體」由主體修
證而證實,所以只有主體覺醒(如「絕學無憂」「損之又損」),而沒有
工夫實踐之理路。朱子的義理格局,客觀地就理而言,乃本體論之存有系
統;就氣而言,是為不能妙運創生,只存有不活動的理而定然之的氣化宇
宙論;主觀地就工夫而言,為認知的靜涵靜攝系統;就道德而言,卻是他
律道德,為主智主義之道德形上學。朱子站在此義理格局下,論述了《易
傳》。他把《易傳》的道體性體,簡化而為「只存有不活動」的「只是理
」;把「仁」簡化而為「心之德,愛之理」。由此將「仁」便成為「有而
不在、普遍而不具體、超越而不在內」者。因而他所開出的工夫論,與《
易傳》不同。如上述之簡別,當可還《易傳》與王、韓《周易注》及朱子
《周易本義》的本來面目,使此三本註解之實義,於重重煙霧障幕中朗現
,以發此三本註解之潛德幽光。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