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進與發展
作者:吳建明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蔡仁厚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天人合德天命踐仁知天盡心知性知天至誠盡性窮理盡性窮神知化道德的形上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2
論文提要
「天人合德」為儒家「內聖」之學的極致,有別於宗教上所言的「神人合一」,在本質上與實踐上都有根本的差異。儒家的「天人合德」是從道德實踐上講的,是由人而發、由內而外的實踐;因此,是以工夫實踐為關鍵,並由道德的實踐以證知天道本體之無邊意蘊。
「天人合德」一詞由字面上看,一般為境界義之用語(故含有境界義),由「天人合德」之可能性論析,則透顯由人而發之工夫義(故含有工夫義),純就「天」所指之內涵,則顯發本體宇宙論之意涵,純就「人」而理解則不離心性論與工夫論之範疇,故「天人合德」思想包含本體宇宙論、工夫境界義,代表先秦儒家《論》《孟》《庸》《易傳》心性論、天道論、工夫論與境界論之完整的義理內涵;再者,所謂的「天人合德」思想之演進與發展,則順先秦儒家《論》《孟》《庸》《易傳》之義理傳承而來,由此考察「天人合德」思想的逐步發展與引申,此演進與發展是義理脈絡的同質發展,而非異質或歧出的轉變,由此演進與發展也可反證《論》《孟》《庸》《易傳》義理傳承序列之正當性與合理性。
本文藉由探究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發展,以顯發先秦儒家內聖之學的真義;指出「天人合德」乃道德宗教、人文宗教之性格。故「天人合德」乃真能挺立生命主體之價值,並成為代表文化命脈之核心價值。因此,「天人合德」之儒家慧命,其所展現的也是中國「生命的學問」之精神所在。本文本著孺慕中國哲學之初衷,以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變與發展作為研究的主題,期能揭示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義理底蘊,進能一窺先秦儒家豐富的傳統智慧之一二。
   參引書用(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定)
壹 引用書目
一.原典典籍
《尚書》
《詩經》
《左傳》
《國語》
《論語》
《孟子》
《荀子》
《中庸》
《易傳》
《老子》
《莊子》
《史記》
《墨子.兼愛》
《禮記.表記》
《春秋繁露》
《淮南子.要略》
《漢書.董仲舒傳》
《二程全書、遺書第十八,伊川先生語一》
《十三經引得》(一)
《大易類聚初集》(一)
《朱子語類》卷六十八
《佛光大辭典》
《金文詁林補》卷一
《指月錄》卷一
《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說文解字》
王夫之,《讀通鑑論.敘論四》
王柏,《魯齋集》<古中庸跋>(《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五<別集類>)
王弼、韓康伯,《周易王韓注》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
朱熹,《周易本義》
朱熹,《詩經集傳》
李鼎祚,《周易集解》
袁枚,《小倉山房尺牘.與人書》
崔述,《考信錄》下,<餘錄>卷之三
康有為,《中庸注》
張載,《正蒙.乾稱》第十七
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
惠棟,《九經古義》
陳善,《們蝨新話》下集卷三(《叢書集成初編》,王雲五主編,台北,商務)
陸象山,《陸九淵集》
陸德明《經典釋文》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
葉酉,《再與袁隨園書》
葉適,《習學記言》(《四庫全書》<子部>一五五<雜家類>)
葉適,《總述講學大旨》(《宋元學案》,<水心學案>)卷五四
歐陽修,《歐陽永叔集》上,第六冊,(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
鄭康成注,《易緯乾鑿度》卷上
二.當代專著
1.台灣地區: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1993四版。
王志成,《解釋與拯救-宗教多元哲學觀》,台北,學林,1996。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2001四刷。new window
王邦雄等著,《論語義理疏解》,台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2。new window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六。
王開府,《四書的智慧》。
王夢鷗,《大小戴記選注》,台北,正中,1971。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1992年增訂第二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台北,藍燈,1991。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1996。
朱熹,《詩經集傳》,台北,蘭台,1979。
牟宗三,《人文講習錄》,台北,學生,1996。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93修訂八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93五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1994再版八刷。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1999。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台北,正中,1999十一刷。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台北,正中,1981。new window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1997八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1979。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1979。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1996初版五刷。new window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00六刷。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1996二版二刷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學生。new window
牟宗三、唐君毅等著,《寂寞的新儒家》,台北,鵝湖,1992。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台北,鵝湖,1997再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台北,聯經,2003。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學生,1996年二刷。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1993。new window
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2001。new window
呂紹綱,《周易闡微》,台北,韜略,1996。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藍燈,2000。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1987。
金春峰,《《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台北,台灣古籍,2003。new window
沈清松,《物理學之后》,台北,牛頓。
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1992。
沈清松《中國人性論》,台大哲學系主編,台北,東大,1990。
沈清松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的觀點》,臺北,桂冠,1994。
周慶華,《佛學新視野》,台北,東大,1997。new window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評述》,台北,學生,1969。
帕馬(Richard E.Palmer.),《詮釋學》(Hermeneutics),嚴平譯,台北,桂冠,1992。
彼得.A.安傑利斯著,段德智等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1999。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台北,韜略,1999二刷。
柳田聖山,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商務,1995。
威耳森(Bryan Wilson),《世俗化的爭論》,1986,轉引自戴康生《當代新興宗教》,北京,東方,1999。
洪漢鼎,《詮釋學史》,台北,桂冠,2002。new window
胡志奎,《學庸辨證》,台北,聯經,1984。
胡厚宜,《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台北,大通。
胡適,《胡適文集》下,台北,中華書局,1991。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台灣,商務,1982。new window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上海,正中,1947一版。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台北,學生,1988。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學生,1979五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1989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1992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學生,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1993第二版。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冊,台北,學生,1975。
海德格,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中國,上海三聯,199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1999。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1997二刷。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查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1990。new window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6。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文津,1975再版。
涂爾幹著,芮傳明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
崔述,《考信錄》下,<餘錄>卷之三,臺北,世界,1989。
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1991。
張立文,《帛書周易淺說》,《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學生,1991。
張光直,《早期中國文化》,坎貝理志,哈佛大學,1976。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
張善文,《易經初階》,台北,頂淵文化,2000三刷。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1997。
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1987。
歐陽禎人,《郭店儒簡論略》,台北,台灣古籍,2003。。
陳俊輝,《哲學的基本架構》,台北,水牛,1996初版二刷。
陳榮波,《禪海之筏》,台北,志文,1993。
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
陳榮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1992。new window
陳榮華,《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詮釋》,台北,明文,1998。
陳滿銘,《中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80。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臺灣商務,1999。
陸象山,《陸九淵集》,台北,里仁,1981。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學生,1988。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1998二版一刷。
傅偉勳,《死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1996五版四刷。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2000十六刷。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1991再板。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199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三),台北,東大,2001重印三版一刷。
曾仰如,《宗教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1993三刷。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1984。
程石泉,《易學新探》,台北,文景,1999。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商務印書館,198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199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台北,宜文。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3。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1998。new window
黑格爾(G.F.Hegel)《歷史哲學》,王造時、謝詒徵譯,台北,九思,1978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源流文化,1982。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1997三版。new window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1994再版二刷。
鄔昆如,《哲學概論》,台北,五南。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1998。
漢斯-格奧爾格.迦達默爾,《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Hermeneutik I Wahrheit und Methode),台北,時報文化,1996。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廣文。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一,台北,洪氏,1976。
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三,台北,廣文,1960。
熊十力,《體用論》,台北,學生,1987。
劉述先,《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台北,時報文化,1970。
劉瀚平,《儒家心與天道》,台北,商鼎,1997。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學生,1992。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1994。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台北,學生,1998。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1999。new window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學思年譜》,台北,學生,1996。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學生,1988。new window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學生,1999增訂版四刷。
蔡仁厚,《哲學史與儒學論評: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台北,學生,2001。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學生,1989,頁141。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1999初版二刷。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1980。
鄭康成注,《易緯乾鑿度》卷上,台北,老古文化,1981。
錢穆,《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學生,1993七刷。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台北,東大,1976。
錢穆,<論十翼非孔子作>(載《古史辨》第三冊上編)。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1989。new window
魏元珪,《孟荀道德哲學》,台北,海天,1980。
嚴平,《高達美》,台北,東大,1997。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台北,文津,1992。new window
Peter K. Mclnerney,林逢祺譯,《哲學概論》,台北,桂冠,1996。
Marta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tr.John Macquarrire and Edward Robinson,Hatrper and Row,New York。
Wilson.B,“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religion”,London,1976
2.大陸地區:
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1~5輯,北京,華夏,1995~1999。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0。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上海人民,1978。
杜維明著,段德智譯,《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武漢,武漢大學,1999年。
威耳森(Bryan Wilson),《世俗化的爭論》,1986。
施密特(W.Schmidt),《原始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1987。
約瑟夫.弗萊徹(Joseph Fletcher),《境遇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湖北省,湖北人民,1999。
格爾茲Geertz著,王銘銘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1999。
張立文,《周易思想研究》,湖北省,湖北人民,198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三聯書店,1990。new window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述思想》,上海,上海教育,2001。
郭沂,<孔子學易考論>,劉大鈞,《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1996。new window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1991。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2000。
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198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北京,人民,1992。
馮友蘭,《新原人》。
馮友蘭著,涂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1985。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2001。
劉大鈞,《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劉述先,《文化危機與展望》下,北京,中國青年,1989。
戴康生,《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0。
戴康生,《當代新興宗教》,北京,東方,1999。
三.期刊論文部分
1.台灣地區:
千炳敦,<《易傳》道德形上學研究-並省察王弼與朱子之易學>,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班論文,1993。new window
王聰明,<《中庸》形上思想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論文,1997。new window
巨克毅,<當代天人之學研究的新方向-反省與重建>,《宗教哲學》第2卷第1期,1996/1。new window
牟鍾鑒,<儒家宗教觀與新人文精神>,《宗教哲學》第2卷第4期,1996/10。new window
吳建明,<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鵝湖》第311號,2001/5。new window
李正治,<從中庸易傳看儒學的發展>,《孔孟月刊》第二十五卷第八期,1981/4。new window
李申,<教化之教就是宗教>,《文史哲》,1998第3期。
李光泰、許宗興,<中庸天人合德思想探究>,《東南學報》第20期,1997/2。new window
李杜,<「天人合一」論>,《新亞學術集刊》第17期,2001/7。
李美燕,<孟子內聖之學中「心」、「性」、「天」、「命」觀念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3期,78/6。
杜保瑞,<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中華易學》,第20卷,88/4。
杜保瑞,<易傳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中華易學》第20卷7、8、9期,1999/7,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蔡崇隆譯,<消費社會與消費欲望>,《當代》第六十五期,1991/1。
林義正,<論《周易》與孔子晚年思想的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9期,1996/1。new window
林麗真,<易傳附經的起源問題>,《孔孟月刊》第十七卷第三期,1978/11。new window
海德格,王慶節、陳嘉映譯,《存有與時間》,台北,桂冠。
唐經欽,<儒學是否有神秘主義傾向>,《鵝湖》第26卷第3期303號,2000/9。
徐復觀,<孔子的性與天道-人性論的建立者>,《民主評論》第11卷第22期,1960/12。
袁保新 著,李明輝 主編,<盡心與立命>,《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
張永雋,<命理與義理>,《哲學雜誌》第3期,1993/1。
陳寧,<命運可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文哲論壇》第6卷第2期,1996。new window
陶國璋,<王陽明哲學的體系性分析>,《新亞學報》,16卷下期,1993/1。new window
傅佩榮,<《易傳》的定性-儒家或道家>,《中華易學》第17卷第1期,1996/3。
喬清舉,<天人關係:中國古代人學的本體基礎>,《文史哲》,1999第4期。
曾春海,<《易》、《老》哲學理趣之異同>,《哲學雜誌》第16期,1996/4。new window
馮禹,<中國的「天人合一」與印度的「梵我一如」>,《宗教哲學》第4卷第2期,1984。new window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6。new window
趙雅博,<孟子思想的再探討>,《國立編譯管館館刊》,1985/12。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對民國以來有關中哲史之種種省察>,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1998。new window
蔡仁厚,<孟子的修養論>,《中國文化月刊》第47期,1983/9。new window
蔡仁厚,<孔子思想中的「義」「命」觀念>,《孔孟月刊》第10卷第4期,1977/12。new window
蔡仁厚,<儒家倫理基軸之省察>,《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98/7。new window
蔡仁厚,東海大學哲學系88學年度上學期《先秦儒家哲學》課堂講記。
諶中和,<從殷商天道觀的變遷談周人尚德與殷人尚刑>,《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11期,2000/11。new window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月刊》第15卷第8期,1990/2。new window
蘇景星,<孔子宗教態度初探>,《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一輯,1991/10。new window
2.大陸地區:
任繼愈,<論儒教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
李學勤,<帛書《易傳》與《易經》的作者>,《國際易學研究》第一輯,朱伯崑主編,北京,華夏,1995。
杜保瑞,<易學方法論>,劉大鈞,《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
姜廣輝,<『文王演《周易》』新說-兼談境遇與意義問題>,劉大鈞,《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
黃壽祺,<從《易傳》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周易研究論文集》第4輯,北京師範,1990/5。
貳 參考書目
一. 當代專著
1.台灣地區: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學生,1995二刷。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四書研究會編纂,《學庸章句引得》,台北,孔孟學會,1960。
王士濂、張九成,《四書集註考證》,台北,新文豐,1985。
王光漢,《易經的奧妙》,台北,時報文化,1997。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94六版。new window
王居恭,《漫談周易》,台北,文史哲,1992。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1998。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台北,學生,1993初版三刷。new window
江希張,《新註學庸》,台北,正一,1995。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1998二刷。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理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1999。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1988。new window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1992八版。
吳康,《周易大綱》,台北,臺灣商務,1991七刷。
吳康等著,《學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1982再版。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台北,漢藝色研,2001。
李申,《易學十日談》,台北,建宏,2000。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1992。new window
李周龍,《易學拾遺》,台北,文津,1992。
李明輝主編,《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李明輝主編,蔡師仁厚等著,《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台北,文津,1996/12。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1997二刷。
李瑞全,《儒家的生命倫理學》,台北,鵝湖,2000再版。
杜而未,《易經陰陽宗教》,台北,學生,1982。
杜維明,《儒教》,台北,麥田,2002。
周大利,《周易要義》,台北,文史哲,1981。
周甘逢,《周易的人生哲學》,高雄,高雄復文,2001/7。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明文,1996。new window
林政華,《易學新探》,台北,文津,1987。
林漢仕,《否泰輯真》,台北,文史哲,1991。
林漢仕,《周易匯真》,台北,文史哲,1998。
林漢仕,《易傳評詁》,台北,文史哲,1983。
林漢仕,《易傳綜理》,台北,文史哲,1992。
林漢仕,《易傳廣玩》,台北,文史哲,1999。
林漢仕,《易傳廣都》,台北,文史哲,2002。
林漢仕,《易經傳傳》,台北,文史哲,1994。
南懷瑾,《易經雜說》,台北,老古,1991五版。
洪業等編纂,《周易引得》,北平,燕京大學,1966。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1989三版。
胡志奎,《學庸辨證》,台北,聯經,1984。
胡道靜、戚文,《周易十講》,台北,書林,1999。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台北,仰哲1987。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1994十二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1996二版。new window
唐華,《讀易經的方法學》,台北,玄同文化事業公司,1998再版。
容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1995。
徐芹庭,《易經研究》,台北,五洲,1997。
徐芹庭,《細說易經》,台北,聖環,2001修定一版四刷。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1992十一刷。new window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2。new window
郭建勳注釋、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1996。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臺灣商務,1999三刷。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史哲,1997。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1989。
程石泉,《易辭新詮》,台北,文景,1995。
馮家金重編,明.來知德、清.惠棟《周易繫辭傳注疏》,台北,頂項文化,1999 。
馮滬祥,《易經之生命哲學》,台北,時代,1973。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2001。new window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台北,長安,1981。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2001二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1991。new window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new window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5。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2001增訂二版二刷。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1998。new window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1992。new window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1987。new window
楊國榮,《道德形上學引論》,台北,五南,2002。
楊復竣,《易經神話傳說》,板橋,駱駝,1996。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new window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1996。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1997。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1998。
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2000。
劉述先主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7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2001。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台北,桂冠,2000。new window
蔣年豐,《地藏王手記》,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new window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臺灣商務,1998二版三刷。new window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1992修定三版。new window
蔡仁厚,《論語人物論》,台北,臺灣商務,2000初版三刷。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1980。new window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樂學,2002。new window
鄭萬耕,《易學源流》,台北,大展,2002。
鄭燦,《易學啟蒙》,台北,中國孔孟學會,1975。
盧瑞鐘,《中國政治思想史分論(一)-人性論、天命論與義利之辨》,台北,商鼎,2002。
蕭登福,《易經新譯》,台北,文津,2001。
錢基博,《周易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臺灣商務,19896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1990再版。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1991增修再版。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7。
W.T.Stan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1998。
2.大陸地區: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2001。
任俊華,《易學與儒學》,北京,中國書店,2001。
任寶禎等編,《易學書目》,山東省,齊魯書社,1993。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1998二刷。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1998。
朱伯崑主編,《周易知識通覽》,山東,齊魯書社,1996。
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洲圖書,2000二刷。
江國樑,《周易原理與古代科技》,福州,鷺江,1990。
何新,《大易通解》,成都,四川人民,2000。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
杜維明著,錢文忠、盛勤譯,《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上海,上海人民,2000。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1997。
周止禮,《易經門窺》,北京,學苑,1990。
周振甫,《周易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00再版。
周振甫,《周易譯注》,香港,中華書局,2000再版。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8七刷。
烏恩溥,《周易-古代中國的世界圖式》,長春,吉林文史,1988。
馬振彪遺著、張善文整理,《周易學說》,廣東,花城,2002。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史哲,1996/10。new window
張永桃主編,《中國典籍精華叢書第一卷-儒學源流》,北京,中國青年,2000。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1995。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1988。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山東,齊魯書社,1998。
張其成,《易道主幹》,北京,中國書店,2001二刷。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1996。
郭揚,《易經求正解》,廣西,廣西人民,1990。
陳玉森、陳憲猷,《周易外傳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陳望衡,《占筮與哲理》,昆明,雲南人民,1997。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2000。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2000二刷。
楊力,《周易中醫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1999第3版第9刷。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2000。
翟廷晉主編,《周易與華夏文明》,上海,上海人民,1998。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1999。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廣西,廣西教育,1997二刷。
潘雨庭,《周易表解》,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3。
蔡尚思,《周易思想要論》,湖南,湖南教育,1991。
鄭思平,《經驗主義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演變》,四川,巴蜀書社,2000。
鄭球伯,《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湖南,湖南,1996二版三刷。
韓永賢,《周易解源》,北京:中國華僑,1991。
嚴正,《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2001。
釋本光,《周易禪觀頓悟指要》,成都,巴蜀書社,1999。
二. 期刊論文
1.台灣地區:
于維傑,<周易與儒家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3期,1996/11。
王仁祿,<周易的乾坤哲>,《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1。new window
王更生,<從論語蠡測孔子的天道思想>,《孔孟月刊》第19卷第1期,1980。new window
王金凌,<論《易傳》中乾坤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12期,1996。new window
王俊彥,<論語孟子中的命與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3/2。new window
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天人關係及其中介角色>,《大陸雜誌》第84卷第6期,1992/6。
王寶光,<春秋時期《周易》向哲理化的轉變及其意義>(上)(下),《中華易學》第18卷第1、2期,86/3-4。
史幼屏,<中庸義理型態之定位問題研究>,東海哲學系碩士論文,1995。
朱維煥,<周易乾坤二卦經傳象義闡釋>,《文史學報》第9期。new window
朱維煥,<儒家「人性論」之觀念演進與形而上根源>,《鵝湖》第19卷第5期,1993/11。new window
江淑君,<王弼易注玄學思想探述>,《鵝湖月刊》第22卷第3期,1996/9。new window
何保中,<由天人之際論先秦儒學思想的傳承與演變>,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6。new window
何淑靜,<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鵝湖學誌》第7期,1991/12。new window
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5。new window
吳建明,<莊子安命哲學之探究>,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88學年度碩士論文。
吳疆,<儒家中的天人合一與神密體驗>,《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10。new window
呂大吉,<宗教是什麼?-宗教的本質、基本要素及其邏輯結論>,《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10。new window
呂宗麟,<試論先秦儒家的宗教哲學觀-傳統與現代的思考>,《宗教哲學》第2卷第1期1996/1。new window
呂宗麟,<論儒家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10。new window
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哲學雜誌》第16期,1996/4。
呂傑男,<談孔子的天命觀與仁的時踐>,《育達學報》,第3期,1990/2。
李周龍,<周易十翼的天人之學>,《孔孟學報》第53期,1987/4。new window
李景林,<孔子性、命、天道思想新論>,《孔孟學報》第71期,1996/3。new window
李景林,<先秦儒學「中庸」說本義>,《孔孟月刊》第32卷第11期。new window
李景林,<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觀念之演進初論>,《孔孟學報》第70期,1995/9。new window
李瑞全,<孟子「性命對揚」章釋義>,《中國文化月刊》第64期,1985/2。
李賢中,<人在周易思想中的價值>,《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10期,1993/10。new window
杜保瑞,<孔子的境界哲學>,《中華易學》第19卷6、7、8期,1998/10。
杜保瑞,<易學進路的形上學思想研究方法>,《中華易學》第19卷第3、4、5期,1998/7。
汪義麗,<從宇宙論與工夫論看中庸思想的定位問題>,《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1996/12。
辛明芳,<《左傳》「災」預言中的天人關係>,《中文研究學報》第3期,2000/6。
周才會,<易傳倫理道德的修養工夫>,《中國文化月刊》第108期,1988/10。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哲學論集》第23期,1989/7。new window
周德良,<論《孟子》天爵與人爵之關係>,《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1994/11。new window
林文欽,<《周易》「時」的涵義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9期,1998。new window
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第8期,1994。
林益勝,<周易坤卦原始本義試探>,《空大人文學報》第4期,1985/1。new window
范良光,<略評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鵝湖學誌》第14期,1995/6。new window
袁長瑞,<《中庸》一書思想的基本結構及其重要概念的解讀>,《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5期,1997/5。new window
袁保新,<天道、心性、與歷史-孟子人性論的再詮釋>,《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1期,1995/11。new window
袁保新,<『什麼是人?』孟子心性論與海德格存有思維的對比研究兼論當代孟子心性論詮釋的困境及其超克>,《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7輯,2000/6。new window
高天恩,<追索西洋文明裡的神秘主義>,《當代》第36期,1989/4。
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逆覺體證」義之運用>,《鵝湖》第22卷第7期第259號,1997/1。new window
高柏園,<論孟子思想中「逆覺體證」之二義及其發展>,《淡江學報》第35期,1996/2。new window
高柏園,<論宗教衝突之起源及其消融之可能-以儒學為中心之討論>,《鵝湖月刊》第16卷第1期總號217,1993/7。new window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1994/6。new window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宋明理學的分系態度>,《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期,1998/11。new window
高懷民,<易經哲學的時空觀>,《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1988/5。
崔世倫,<試探韓康伯《繫辭傳》注的易學思維>,《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2期,2001/12。
張永雋,<范仲淹先生之易學思想及其對宋代理學之影響>,《東吳哲學學報》第4期,1999/4。new window
張立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合學>,《宗教哲學季刊》創刊號。new window
張成秋,<《易經》與群經的會通>,《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8期,2001/12。new window
張成秋,<「生生之謂易」衍論>,《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5期,1998/12。new window
張德文,<《中庸》論人格設計及其理論基礎>,《孔孟月刊》第35卷第12期。new window
陳來,<馬王堆帛書易傳及孔門易學>,《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2期,1994/2。new window
陳寧,<儒家的「知命」內容分析>,《哲學雜誌》,第27期,1999/1。
陳榮波,<易經的宇宙規律與人生智慧>,《中國文化月刊》第97期,1987/11。
陳榮波,<易經離卦與曹洞禪>,《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
傅佩榮,<「中庸」中的天人關係>,《中華易學》第63期,1985/5。
傅佩榮,<易傳的基本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70期,1985/8。
曾春海,<《易》教的人文精神及時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期,1997/1。new window
曾春海,<由易經哲學展望二十一世紀>,《哲學雜誌》第32期,2000/5。new window
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六期,1993/6。new window
曾春海,<易經的天人觀-從宋明易學的觀點>,《輔仁學誌》第13期,1984/6。new window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時中理念>,《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3期,1988/3。new window
程石泉,<「洪範」與「易經」>,《孔孟月刊》第21卷第12期,1983/8。
項退結,<孔子與孟子對天的看法>,《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new window
黃甲淵,《心學的道德形上學研究-從心性論開展道形上學之探究》,東海哲學系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1991/6。new window
黃沛榮,<周易屯蒙卦義證>,《書目季刊》第15卷第1期,1981/6。
黃沛榮,<重論孔子與易經爭關係>,《孔孟月刊》第24卷第3期1985/11。new window
黃忠天,<周易與上古史的關係>,《高雄師大學報》,第11期,2000/4。new window
黃清榮,<孔子以前之宗教形而上觀>,《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3期,1990/3。new window
黃紹祖,<從易經探討孔子天人一體的思想>,《逢甲學報》第20期,1987/11。
黃湘陽,<由易卦以至孔子的天道觀念>,《輔仁學誌》,第12期,1983/6。
黃琪莉,<帛書《周易》研究現況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4期,1995/12。new window
黃慶萱,<《周易》位觀初探>,《中華易學》第16卷第12期,1996/2。
黃慶萱,<周易泰否釋義>,《孔孟學報》第38期,1979/9。new window
黃慶萱,<周易數象與義理>,《師大學報》第37期,1992。new window
黃慶萱,<周易噬嗑賁卦釋義>,《中國國學》第9期,1981/8。new window
黃慶萱,<周易謙豫釋義>,《孔孟學報》第40期,1980/9。new window
楊秀宮,<先秦儒家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東海大學哲學系88學年度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海文,<孟子心性論的邏輯架構>,《孔孟月刊》第39卷第9期,2001/5。new window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圓善論與真善美說>,《鵝湖》第23卷第3期第267號,1997/9。new window
楊祖漢,<忠恕與中庸>,《鵝湖》第21卷第12期第108號,1984/6。new window
楊祖漢,<盡心與盡性>,《鵝湖》第10卷第4期,1984/10。new window
楊澤波,<孟子天人合一思想辨義>,《孔孟月刊》第39卷第11期,new window
葉玉唐,<「孔子作十翼」說真偽辨考>,《美和專校學報》,第14期,1996。
鄔昆如,<孔孟道德形上學的傳統與當代>,《哲學年刊》第6期,1988/10。new window
寧新昌,<簡論先儒的境界形而上學>,《鵝湖》第304號,2000/10。new window
廖名春,<關於帛書《易傳》整理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鵝湖月刊》第21卷第9期,1996/3。new window
蒙培元,<周易的天人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6。
趙吉惠,<論儒學既是哲學又是道德宗教>,《哲學與文化》29卷第8期,2000/8。new window
趙書田,<中庸誠的性命觀與中道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88期,1987/2。
趙雅博,<詩書經中的天人關係之探討>,《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4期,1977/4。new window
劉君祖,<浩浩陰陽移-《易經》卦序初探>,《哲學雜誌》第16期,1996/4。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3。new window
劉瑞符,<易傳之製作>,《中原文獻》,第31卷第1期,1999/1。
劉瀚平,<易學在西方>,《國文學誌》第2期,1998/6。new window
蔣年豐,<從海德格與沙特的器具哲學到《易傳》器具世界的形上結構>,《清華學報》新19卷第1期,1989/6。new window
蔡仁厚,<孟子的心性論(下)-盡心知性知天>,第43期,1983/5。
蔡忠道,<先秦儒道的聖人論試析>,《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10。new window
蔡仁厚,<孟子的修養論>,《中國文化月刊》第47期,1983/9。new window
蔡淑閔,<周易彖傳思想研究>,《孔孟月刊》第36卷第6期,1998/2。new window
蔡璧名,<感應與道德-從判比儒、道與《易傳》的成德工夫論「道德」開展的另一種模式>,《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1997/12。
鄭力為,<孟子盡心篇「盡心、知天、立命」之義理的解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1期。
鄭力為,<易傳性命天道思想之析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2期,1970/9。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88/12-89/6。new window
鄭志明,<唐君毅的「儒家宗教精神」說>,《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7。new window
鄭炳碩,<「易經」之人觀>,《鵝湖月刊》第14卷第10期,1989/4。new window
鄭基良,<易經生死學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7期,1998/6。new window
鄧立光,<孔子形上思想新探>,《新亞學報》第19卷,1999/6。new window
盧瑞鐘,<孟子的天道觀念>,《孔孟月刊》第15卷第5期,1977/1。
蕭宏恩,<孟子的「天」-一個超驗的研究>,《宗教哲學》第2卷第1期,1996/1。new window
蕭淳鏵,<釋孟子書中的命>,《孔孟月刊》第333號,1990/5。new window
謝仲明,<道德形上學之構想及其問題-牟宗三先生「現象與物自身」一書之討論>,《中國文化月刊》第9期,1980/7。
謝仲明講述,林遠澤整理,<儒家與科學>,《中國文化月刊》第98期,1987/12。
鍾國發,<商周之際宗教思想的變革>,《宗教哲學》第6卷第4期,2000/12。new window
顏國明,<《易傳》的圓融精神>,《鵝湖月刊》第21卷第5期,1995/1。new window
顏智英,<周易乾卦中的憂患意識-兼述論語>,《孔孟月刊》第29卷第12期。new window
魏元珪,<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評介>,《東海學報》第37卷,1996/7。new window
魏元珪,<易學哲理之本源與幅度>,《中國文化月刊》第182期,1994/12。
魏明政,<《中庸》天命思想承繼之初探-以勞思光先生為中心討論>,《鵝湖學誌》第22期,1999/6。new window
2.大陸地區:
方光華,<試論從《易經》到《易傳》的理論環節>,《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
王新春,<易學的現代詮釋論要-大陸近年來「周易熱」下的反思>,《九州學刊》第7卷第1期,1996/1。
李景林,<論《中庸》的方法論與性命思想>,《史學集刊》第2期,1997。
秦紅增,<天人關係:從神話到哲學的文化嬗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0/3。
張岱年、熊坤新,<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關于天人關問題之探析>,《貴州大學學報》,1994第2期。
曾振宇,<《易傳》天論的哲學意義-兼論中國哲學有沒有哲學概念>,《周易研究》第48期,2001。
黃克劍,<《周易》「經」、「傳」與儒、道、陰、陽家學緣探要>,《中國文化》,第12期。
趙源一,<孔子的天人關係探微>,《船山學刊》第1期,2001。
劉金明,<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研究》第37期,1998。
劉長林,<論《易傳》之德>,《易學研究》,第1期,1999。
蔣立文,<春秋戰國時期「天人關係」之論爭>,《長白學刊》第5期,1996。
蕭漢明,<關于《易傳》的學派屬性問題-兼評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哲學研究》第8期,19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