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
作者:金尚燮
作者(外文):JIN, SHANG-XIE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2
主題關鍵詞:朱熹理學易學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9)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0
前言
壹、朱熹易學之二個基本前提
一、以易解易-易本卜筮之書
二、以理解易-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
貳、本文結構
參、研究方法
肆、基本文獻簡述
第一章 易者,陰陽之變
第一節 易傳中陰陽變化之二形態
壹、易經言「變」
貳、剝卦:「柔變剛」
一、彖傳之陰陽相變
二、繫辭傳之陰陽相變
參、屯卦:「剛柔始交」
一、彖傳之陰陽相交
二、繫辭傳之陰陽相交
第二節 陰陽變易與交易
壹、朱熹「陰陽一氣」與「陰陽二氣」
貳、陰陽變易說
一、胡瑗以「孔子正名論」專取變易之義
甲、胡瑗義理易簡述
乙、「變易之道,天人之理也。」
丙、陰陽變易之例
二、程頤以「孔子正名論」專取變易之義
甲、程頤易傳之理學性格簡述
乙、「易者,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
丙、陰陽變易之例
參、陰陽交易說
一、劉牧之陰陽交易說
甲、劉牧圖書易簡述
乙、「易者,陰陽氣交之謂也。」
二、邵雍之陰陽交易說
甲、先天易卦次序圖中之交易說
乙、先天易卦方位圖中之交易說
丙、後天易卦兩圖中之交易說
第三節 朱熹:「易有兩義」
壹、朱熹之陰陽變易說
一、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二、陰陽變易之例:卦變說
貳、朱熹之陰陽交易說
一、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二、陰陽交易之例
參、朱熹變易交易說在易學史之意義
一、「易」名義之解釋
二、義理易及象數易之創新的結合
第二章 太極者,陰陽變化之理
第一節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也。
壹、易傳「超越界」與「經驗界」之界分
貳、玄學派與理學派之解釋
一、孔穎達:無陰無陽乃謂之道
二、程頤:所以陰陽者是道也
參、朱熹之解釋
一、「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道。」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也。」
第二節 太極只是箇一而無對者
壹、太極概念之演變
一、王弼:以無為太極
二、孔穎達:以元氣為太極
三、郡雍:以一為太極
四、張載:以氣為太極
貳、朱熹「太極」概念之疏解
一、太極即理──太極之本體論之意義
甲、太極之名即是理之極至
乙、「太極即理」之義理內容
二、無極而太極──太極之宇宙論之意義
甲、周敦頤:太極本無極
乙、朱熹:無形而有理
三、太極即誠──太極之價值論之意義
甲、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
乙、誠即所謂太極
參、畫卦中太極之雙重涵義
一、太極之統攝義-卦爻統體一太極
甲、成卦之本源義
乙、理之統攝義
二、太極之分蘊義-卦爻各具一太極
三、太極與卦爻象之關係-「後生」與「俱生」
第三節 太極者,象數未形之全體也。
壹、論「象」
一、象者,言卦也。
二、釋卦象
三、釋爻象
貳、論「數」
一、數者,通事之變者。
二、天地之數
三、大衍之數
參、「理、象、數」之關係
一、邵雍:數立則象生
二、程頤: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
三、朱熹: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
第三章 太極生陰陽
第一節 太極與陰陽
壹、「兩儀」概念之演變
一、孔穎達:以天地為兩儀
二、周敦頤:以陰陽為兩儀
三、「生」之意義
貳、太極與動靜
一、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
甲、太極之有動靜
乙、天命之流行
二、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
甲、動靜之理與動靜之氣
乙、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
三、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甲、程頤承濂溪說立論
乙、朱熹承程頤說立論
參、太極與陰陽之理氣關係
一、太極生陰陽-理在氣先
二、陰陽函太極-理在氣中
三、理氣二元一本論之論證
第二節 太極陰陽在「體用關係」中之顯示
壹、程頤:體用一源,顯微無聞。
一、程頤說之來源
甲、韓康伯:事顯而理微
乙、華嚴宗:理不礙差,隱現一際
二、理體象用,一源而無間
貳、朱熹以體用言太極與陰陽之關係
一、由體而達用-從太極之存在次序言
二、有體即有用-從陰陽之現象實物言
三、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第三節 太極陰陽在「理一分殊」中之展示
壹、「理一分殊」說之來源
一、周敦頤:「是萬為一,一實萬分」
二、對張載「西銘」之解釋
甲、程頤:「理一而分殊」與「二本而無分」
乙、朱熹:「天地之間,理一而已」
貳、統體一太極,一物一太極
一、本體論的解釋
二、宇宙論的解釋
參、理氣同異之問題
一、氣有清濁
二、論萬物之一源
三、觀萬物之異體
結論
壹、易只是一陰一陽
貳、太極只是一箇渾淪底道理
參、太極與陰陽,有分別而不相離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