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嚴後臺中市都市發展形塑的社會機制
作者:邱瑜瑾
作者(外文):Chiou,Yu-Chi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熊瑞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6
主題關鍵詞:社會網絡新制度論都市政治都市政策成長機器政治經濟social networkthe new institutionalismurban politicalurban mach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8
本論文所探討的問題焦點是:解嚴後的臺中市都市形塑的社會機制為何?
臺中市的都市發展過程,是鑲嵌在怎樣的制度環境與集體行動系統關係脈
絡中?本論文特色(一)理論的整合脈絡:是從都市政治經濟觀學者如
Smith 、Logan & Molotch、Gottdiener等人,掌握國家、市場、社區底
層菁英與人民等多元建構城市的力量,其土地使用邏輯,有日常生活文化
、網絡、慣性(habitus) 基礎。透過新制度論的宏觀制度面與微觀集體
行動系統的結合,掌握 Granovetter「結構鑲嵌性」概念、權變權力觀
。 (二)研究方法特色:1.都市事件法;2.質化與量化分析並行,結合
Whitt(1982)與 Savitch(1990) 之質化分析與Laumann & Knoke(1987)
集體行動系統理論的社會網絡量化分析。  本研究的貢獻:(一)整合
宏觀制度面與微觀行動者的分析層次,掌握制度與行動系統的互動關係,
剖析了行動者的社會關係如何影響空間形塑,以及制度結構基礎如何影響
行動者之行動策略。(二)勾勒出臺灣的社會運作的深層結構,是正式關
係與非正式關係交互作用的特質,都會影響集體行動系統中行動者之間的
特定交換模式,彌補過去研究只偏重正式制度或非正式關係的限制性,開
展進一步對話的空間。(三)對「成長機器」理論再精緻化有所貢獻,不
但以質化分析呈顯出「成長機器」在歷史時空下,有興衰榮枯動態面,也
由微觀都市影響力分析中,找出對立結構(opposition structure),以及
行動者的聯盟策略、利益協商模式,建立起有行動者社會網絡的集體行動
系統觀。(四)本研究對臺中市地方政治史的研究有所貢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