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不孝之孝 : 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
作者:邱仲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ou, Jong-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徐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7
主題關鍵詞:割股Xi''aoo-k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4)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本論文採取社會史的視野,以割股療親這一現象為中心,針對其所涉
及的國家政策、思想意念、民俗行為模式以及醫療觀念等諸多問題,做全
面性的理解與論述。論文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分為行為內在的
探討,第二部分則屬現象的外部討論。前者針對行為本身相關的問題予以
討論,後者則就外在的看待情況加以論述。
  第一章〈割股療親行為的出現及其擴展〉、第二章〈醫療行為、民間
信仰與割股救親〉,屬於行為本身的內在討論。
  第一章主要在追索割股現象的興起與孝道觀念的深入民間、國家對孝
行的極度表彰、人肉治羸疾說法的傳播、佛教捨身供養說法的傳入的關係
;並討論唐以後這一行為在地域上、階層上的擴展情況,以及集體性與家
族性的割股行為的出現。最後則論及割股持續擴展所牽涉的四個因素:
(1)平民普遍的貧窮與醫、藥的昂貴,(2)社會上巫風的助長,(3)
醫者及醫書的影響,(4)多元性傳播的媒介。
  第二章則論述割股行為對中醫本草人部藥(特別是《本草拾遺》中「
人血」、「人肉」)的實踐與擴充,又探討這實踐過程中所存在的「同類
相補」、「血氣相補」、血氣相連(感)」觀念;最後則述及割股療親中
的神啟、神鑑、孝感等與民俗信仰關連的觀念。
  第三章〈割股行孝與國家政令〉、第四章〈割股療親與孝道倫理〉,
則屬割股現象的外部討論。
  在第三章中,論究隋唐以來官方對於割股行為是否旌表的態度,探討
結果所呈現的是:割股療親這種孝行的出現,對於隋唐以來各朝代的旌表
政令,存在著挑戰。這一挑戰,造成了不同的反應。隋唐至南宋是正面肯
定,而元明兩代則是反面的,至清朝的態度則明禁而實褒,整個發展似乎
經歷了「正」、「反」、「合」的過程。
  第四章則在論說唐代以來士大夫對於這一行為的態度,討論的重點不
在於正反意見的多寡,而在儒者如何去檢視《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
母,不可毀傷」這一條目與割股行孝的衝突與矛盾;透過與思想史的對照
,探索其思想背後的流變,及其與程朱理學、王陽明學說等的關係。
!   結論則指出:割股
現象的不斷擴大與激烈化,應該是國家(中央政府與地方官員)、士大夫
群體(在地士紳與基層文士)、宗族組織、民間文化(孝感觀念、巫毉風
俗、信仰活動等)彼此互動的結果;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建構與文化動員的
過程。在這個文化動員的過程中,里人、士紳的狀告、呈稟,族長之以其
事上聞,及宗族以為美談的想法,士大夫的發言贊許,與地方官員熱心地
旌褒,皇帝的明旨建坊,都是文化動員的一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