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有無之辨研究──從王弼到郭象
作者:吳曉青
作者(外文):Sheau-Ching,Wu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王弼郭象裴頠玄學Wang BihGuo ShiangPeir WoeiWuShyuan Shy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有無之辨是玄學思潮中的主流,反映了魏晉知識階層對於「萬物的本原為何」、「什麼是世界存在的根據」這類問題的思辨結果,並因提供宇宙、社會、人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法則而長期受到關注。本文嘗試結合詞彙現象、思維結構、行為模式、生活態度和精神境界等幾個層面,從「原理性」和「實踐性」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以增進對「無」的玄學義涵的了解。
論文的第一章先就秦漢時期的宇宙生成論作一概括性的討論,從中可以發現,《呂氏春秋》試圖建立一個以《老》學為源、《易》學為輔的宇宙圖式;《淮南子》則結合了元氣論和《莊》學的觀點,對宇宙生成問題作出闡釋;《緯書》中有所謂「三始」、「五運」的說法,張衡、王符都以此為範本,對於宇宙演化的各個階段提出看法,最重要的是鄭玄在《易.乾鑿度》注,用「忽然而自生」來解釋無形的「太易」如何產生三氣(太初、太始、太素)的問題,對向、郭《莊》學產生一定的啟發作用。另方面,我們在分析「無」的詞性時,發現所謂「貴無」和「崇有」兩派的爭議,主要是就「有」、「無」作為存現動詞時孰先孰後的問題來論辯。何晏主要是藉由「有」、「無」的比較來強調「無所有」的效用;王弼則是通過「道/物」關係,主要是對於「有」的反省,進而提出「以無為本」、「以無為用」等重要的玄學命題;郭象接受了向秀、裴頠的「自生」觀念,以時間性作為思考的基準點,認為作為形上本體的「有」和「無」之間是「自生」而不可轉化的,而屬於現象世界(「物」的世界)的「有」和「無」則可以轉化。然而,當「無」是作為否定詞來使用的時候,無論是是對於「形」、「名」等規定性的否定,還是對「心」、「欲」、「情」、「知」等理性與感性的心理活動加以排擯,抑或是反對人為、妄為,則幾乎所有玄學家對否定性語彙的詮釋都沒有太大的差異。
第二章探討的是「無」與時間性的問題,其中涉及「無」的宇宙論和本體論義涵。何晏雖沒有正式提出「母/子」這對範疇,但在〈道論〉通過「生」、「成」二字,揭示了「有」、「無」間的邏輯關係和時間序列,並蘊含著「本/末」、「一/多」等玄學基本範疇的發展可能。王弼一方面藉由「始」、「母」這兩個概念,從「有」的開端問題出發,集中地探討了「無」和「有」的關聯;另方面,「玄德」的概念,則體現了時間意識和玄學生活方式的結合狀況。裴頠對於「有」、「無」先後的問題,則是根據現實經驗,從「始生者自生」、「自生而必體有」和「生以有為己分」這三個論點推證出「有」的必要性。郭象對「有」、「無」問題的闡釋,主要是依照「有」、「無」與「造物」「自生」、「了無」和「一」這四個觀念的關係而展開的,其中涉及是否存在一個造物主、「有」或「物」的開端、「有」或「物」的發生方式、怎樣才算是絕對的「無」,以及「有」、「無」與整體性的關係等玄學基本問題的探討,通過理論體系的釐清,以作為「天道/人道」的共同基礎。
第三章探討的是「無」與空間性的問題,主要是以「無」及其相關概念「空」、「虛」、「沖」為論述範圍,著重在探討玄學的精神境界和工夫論。何晏以「虛中」和「空匱」來詮釋顏淵的「屢空」,進而把「心」視為流泄人性和涵藏思想的內在空間,這種道家式的空間意識,與其所提倡的生活態度、行為模式密不可分。王弼在《老》學史中,首度將「空」界定為一種以「無欲」為內涵的道家式德性,而提出「以空為德」的命題,這是「以無為用」觀點的發揮,強調以「損之又損」的修養工夫來排除情欲和智慮的干擾,在「道」的引領下,獲得心境上的虛靜。他還以天地之道為取法對象,概括出「沖而用之」的處世態度,進而在「盈」與「虛」、「有」與「無」的二元化世界溝通盈虛和有無,既不泥守「盈」、「有」表象上的充實,也不刻意執著於「虛」、「無」。王弼又在「道/物」、「道/人」、「物/我」等關係結構下,闡釋了「虛靜」、「虛無」這兩個《老子》本文沒有直接提到的概念,藉此發揮「以無為心」、「以虛為主」的玄學理念,期勉人們與其陷溺在持「盈」保「有」的泥淖患得患失,不如全「虛」本「無」而因時處順。
阮籍一方面通過「三始」的觀念描繪出理想的生活世界,將流行於漢代的宇宙論術語轉化為政治社會學的範疇,在世俗的世界之外標舉另一個理念上的神聖境界;另方面則主張歸虛反真、清虛守神,在簡樸的生活形態中證悟「太初真人」的精神境界,寄情於游仙式的逍遙。嵇康對「無」的空間性的體會,乃是一方面託意於莊老,逃離「權智相傾奪」的名利場而「凌躡玄虛」,另方面則以「虛心無措」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模式來跨越名教世界的相對價值,以成就單純而偉大的人生。
郭象對「無」的空間性的闡釋,主要是通過「空」、「虛」這兩組觀念群來展現。他對「空」的論述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根據物體中的空曠性,抽繹出「游刃於空」的命題,並推衍至如何超越人性論上的「憂樂之境」,而進入「無名之地」、「清曠之地」和「自得之場」;接著以「是非之境」為對象,提出以「涉空得中」的態度,將自我提昇到以自然為場所精神的「至竟」;最後藉由「物/我」關係的思考,從倫理學的角度提出「居空以隨物」的命題,亦即用「空虛」的心態,捨棄那個迷失在名利場或個人主義中的、虛偽闇塞的自我。郭象對「虛」的論析同樣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是由物象中的虛實關係,推衍至名實關係的覈定,並在「曲則全,枉則直」的道家式思維邏輯下,高度肯定「至虛」的心態;其次根據「道」與「人」的關係,主張「虛心以應物」,這不僅是消極地避禍全生,更重要的是去維繫保有自我本真的那份珍愛之情;最後強調用「虛無恬惔」的生活態度「與萬物為體」,以達到「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的最高境界。
第四章探討「無」的政治哲學,也就是「無為」的問題。王弼對「無為」的闡釋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天道以自然無為為其本質;另方面,在「道/物」的思維結構下,人事的活動的「無為」為法則,也以自然的天道為其本、母,並表現在「絕聖棄知」、「絕仁棄義」和「絕巧棄利」這三個行動綱領上。至於何晏對「無為」思想的論述,則大抵延續著黃老思想中君逸臣勞的政治思維傳統,較為現實地站在權力結構的層面來規劃君臣間的分際。
阮籍雖提出「無君而庶物定,無臣而萬事理」的口號,但嚴格說來,並沒有令人驚豔的論證。至於嵇康,他主要是把「無為」看作「養生」的必要條件,較少作政治理念方面的討論。裴頠一方面提醒人們「賤有」的後遺症會導致禮樂的崩壞,同時又嚴厲批判口談浮虛、仕不事事的「貴無」派末流,認為他們淆亂名實,虧瀆士行,故反對虛無無為。
郭象既企圖在安身立命方面建構出理想的人生價值,又希望能完善政治運作過程的倫理關係,他的「無為」理論也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站在天道的高度,去辯證「無為」的合法性,另方面則是藉由「無為」和「有為」的利弊對比,來襯托「無為」的必要性,並通過「君/臣」職分的界定,重新認定「無為」的理想行為模式。
第五章是結論,以概括全文的內容。
引用書目
*各類論著均依出版先後排列
壹、古籍原典類
一、玄學家的著作
《論語注疏》 何晏集解·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85.12
第10版
《王弼集校釋》 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2第2刷
《阮籍集校注》 阮籍撰,陳伯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10第1刷
《嵇康集校注》 嵇康撰,戴明揚校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5臺景印
初版
《莊子集釋》 郭象注,成玄英疏,郭慶藩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1993.3第6刷
《列子集釋》 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3第2刷
二、一般子書
《老子想爾注校證》 饒宗頤校證,上海,上海古籍,1991.11第1刷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王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8第1刷
《文子要詮》 李定生、徐慧君校注,上海,復旦大學,1988.7第1刷
《荀子集解》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2
第2刷
《韓非子集釋》 陳奇猷校注,臺北,華正書局,1987.8初版
《呂氏春秋校釋》 陳奇猷校釋,上海,學林,1984.4初版
《淮南子校釋》 張雙棣 北京,北京大學,1997.8第1刷
《太玄校釋》 揚雄撰,鄭萬耕校釋,北京,北京師大,1989.2第1刷
《白虎通疏證》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8第1刷
《潛夫論箋校正》 王符撰,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9
第1刷
《朱熹集》 朱熹原著,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1996.10第1版
三、史書及其他
《後漢書》 范曄撰,北京,中華書局,
《三國志》 陳壽撰,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7第2刷
《晉書》 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82.12第2刷
《南齊書》 蕭子顯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11第2刷
《九家舊晉書輯本》 湯求(輯),楊朝明(校補),鄭州,中州古籍,1991.8
第1刷
《世說新語校箋》 徐震堮校箋,北京,中華局,1991.7第4刷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輯,臺北,世界書局,1969初版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張溥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8出版
《黃氏逸書考》 黃奭輯,東京,中文出版社,1986.10出版
《百子全書》 彭文(主編),長沙,岳麓書社,1994.9第2刷
《東塾讀書記》 陳澧,臺北,臺灣商務,1997.6臺二版
《文選》 蕭統編,李善注,李培南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1994.12
第3刷
《馬王堆漢墓帛書》 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3第1刷
《郭店楚墓竹簡》 荊門市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初版
貳、今人專著
一、老莊類
《老子義疏註》 吳靜宇,高雄,大眾書局,1973出版
《老子註譯及評介》 陳鼓應,北京,中華書局,1985.6第2刷
《老子探義》 王淮,臺北,臺灣商務,1990.12第9版
《老子本原》 黃瑞雲,北京,人民文學,1995.6第1刷
《老子通解》 羅尚賢,廣東高等教育,1996.7第2刷
《有無與玄同──老子道德經玄義闡微暨其哲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申湘龍,
臺北,輔大出版社,1980初版
《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 丁原植,臺北,仰哲出版社,1981new window
初版
《禪與老莊》 吳怡,臺北,三民書局,1985第5版
《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臺北,聯經,1986.1第二刷
《莊子與現代主義》 張石,石家莊,河北人民,1989.8第1刷
《莊老通辨》 錢穆 臺北,東大,1991.12出版
《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化學之研究》,蕭兵、葉舒憲合撰,武漢,湖北人
民,1994.5第1刷
《道家文化》第一輯 陳鼓應主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6第1刷
《道家文化》第十四輯 陳鼓應主編,北京,三聯,1998.7第1刷
《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不著編者),達慕斯大學,1998.5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 丁原植,臺北,萬卷樓,1998.9初版new window
二、漢晉思想研究專著
《燕園論學集》 湯用彤先生紀念論文集編委會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4.4第1刷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4第7版
《王符思想研究》 王步貴編著,蘭州,甘肅人民,1987.4第1刷
《正始玄學》 王葆玹,濟南,齊魯書社,1987.9第1刷
《漢晉學術編年》 劉汝霖,北京,中華書局,1987.12第1刷
《王弼》 林麗真,臺北,東大,1988.7初版
《嵇康研究及年譜》 莊萬壽,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10初版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5第1版
《何晏王弼玄學新探》 余敦康,濟南,齊魯書社,1991.7第1刷
《湯用彤選集》 湯用彤,天津,天津人民,1995.12第1刷
《玄學通論》 王葆玹,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4初版
《郭象玄學》 莊耀郎,臺北,里仁書局,1998.3初版new window
三、語言類
《文言複式虛詞》 楚永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6.5第1刷
《古漢語語法修辭詞典》 李思德等編,濟南,明天出版社,1988.9第1刷
《文言虛詞類釋》 楊愛民,蘭州,甘肅教育,1991第1刷
《文言虛詞大辭典》 高樹藩編纂,武漢,湖北教育,1992第2刷
《世說新語辭典》 張永言主編,重慶,四川人民,1992.7第1刷
《古代漢語虛詞類解》 陳霞村,太原,山西教育,1992第1刷
《世說新語詞典》 張萬起編,北京,商務,1993.5第1刷
《漢語詞法句法五集》 湯廷池,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初版
《中古虛詞語法例釋》 董志翹、蔡鏡浩,長春,吉林教育,1994.6第1刷
《世說新語語言研究》 張振德、宋子然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5.5
第1刷
《文言實詞》 李佐豐,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11第2刷
四、其他
《中國哲學範疇集》 馮契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第1刷
《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 龐樸,上海,上海人民,1988.3第1刷
《由中國文字探討傳統建築》 孫全文、曾文宏合著,臺北,大將作建築研究室
1988.9初版
《文化傳統辯證》 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編,上海,學林,
1991. 10第1刷
《中國傳統政治思維》 劉澤華,長春,吉林教育,1991.10第1刷
《中國古代物理思想探索》 關增建,長沙,湖南教育,1991.12第1刷
《楊聯陞論文集》 楊聯陞,北京,中國社科,1992第1刷
《稷下學史》 劉蔚華、苗潤田(合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4
第1刷
《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 曹利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6第1刷
《周易新解》 黎翔鳳,瀋陽,遼寧大學,1994.8第1刷
《水文化論文集》 楊秀偉、李宗新主編,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5
第1刷
《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 黃金貴,上海,上海教育,1995.5第1刷
《詩論》 艾青,北京,人民文學,1995第2刷
《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 龐樸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6
第1刷
《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歷史哲學卷》 林徐典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9
第1刷
《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 劉翔,上海,上海三聯,1996.2第1版
《中國古代神祕數字》 田大憲、葉舒憲合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6. 2第1刷
《中國數文化》 吳慧穎,長沙,岳麓書社,1996.12第2版
《中國古代神祕數字》 葉舒憲、田大憲合著,北京,社科文獻,1996.2
第1刷
《中國哲學》第十七輯 《中國哲學》編委會,長沙,岳麓書社,1996.3
第1刷
《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 王貴祥,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1998. 3初版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 葛兆光,上海,復旦大學,1998.4
第1刷
《陶鴻慶學術論著》 陳引馳編校,杭州,浙江人民,1998.6第1版
五、譯著
《生命的悲劇意識》 烏那穆諾原著,蔡英俊譯,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3
再版
《六朝文學論稿》 興膳宏著,彭恩華譯,長沙,岳麓書社,1986.6第1刷
《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 宇野精一主編,邱棨鐊譯,臺北,幼獅文化
1987第4版
《發現的模式》 N.R.漢森原著,邢新力、周沛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8第1刷
《文化與時間》 路易.加迪等著,鄭樂平、胡建平譯,杭州,浙江人民,1988.7
第1刷
《新科學》 維科原著,朱光潛譯,北京,商務,1989.6第1刷
《名與恥的文化──中國倫理思想透視》 森三樹三郎原著,喬繼堂譯,蘭州,
甘肅人民,1989.12第1刷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小野澤精一等編著,李慶譯
上海,上海人民,1990.10第2刷
《宇宙.神諭與人倫──中國古典信念》 邁克爾.羅維原著,郭淨、孫澄譯,
瀋陽,遼寧教育,1991.9第1刷
《純粹理性批判》 康德原著,韋卓民譯,武漢,華中師大,1991.12第1刷
《影響的焦慮》 哈羅德.布魯姆原著,徐文博譯,北京,三聯書店,1992.6
第2刷
《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 哈羅德.布魯姆原著,朱立元、陳克明譯,
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11初版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1994.6增訂再版
《古代中國的思想》 戶川芳郎原著,姜鎮慶譯,北京,北京大學,1994.9
第1刷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 諾伯舒茲原著,施植明譯,臺北,田園城市
文化事業,1995初版
《人與自然》 狄特富爾特等編,周美琪譯,北京,三聯,1995.5第2刷
《古代東亞哲學與科技文化──山田慶兒論文集》 山田慶兒原著,廖育群等譯
,瀋陽,遼寧教育,1996.3第1刷
《禪是無的宗教──更幽軒法語集》 福島慶道(原著),高立譯,北京,宗教
文化出版社,1997.4第1刷
《自然哲學》 莫里茨.石里克原著,陳維杭譯,北京,商務,1997.5第3刷
《佛教邏輯》 舍爾巴斯基原著,宋立道、舒曉煒譯,北京,商務,1997.12
第1刷
《迂回與進入》 弗朗索瓦.于連原著,杜小真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2
第1刷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 艾蘭(Sarah Allan)、汪濤、范毓周
主編,南京,江蘇古籍,1998.6第1刷
參、論文
一、學位論文
《裴頠崇有論研究》 詹雅能,1989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 魏培泉,1990年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讖緯中的宇宙秩序》 殷善培,1991年淡江大學中文碩士論文new window
《魏晉「自生」概念研究》 李玲珠,1992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 楊玉成,1993年政大中new window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顏子形象與魏晉人物品鑒》 吳冠宏,1993年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吳曉青,1993年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 周大興,1995年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new window
士論文
《魏晉「有」「無」思想之研究》 羅安琪 1995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無君」思想初探》 林惠英,1996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時期之無君思想》 黃滿造,1997年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吳冠宏,1997年臺new window
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之探義》 陳黎君,1997年輔仁大學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 蘇德昌,1997年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
〈表達和喻詞〉 J.M.艾迪,《哲學譯叢》1964:5
〈有無之辨與自然雕飾之爭──魏晉南北朝兩種審美情趣的玄學根源〉 袁濟喜
,《學術研究》1978:2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劉文英,《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79:1
〈王弼「性其情」說析論〉 林麗真,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頁599-609)
〈略論玄學貴無派之間的差異〉 劉康德、于鵬彬,《復旦學報》(社科版)
1985:5
〈魏晉玄學貴無論關於有無的理論〉 馮友蘭,《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6:1
〈何晏與魏晉玄學的興起〉 丁懷軫、丁懷超合撰,《晉陽學刊》1986:4
〈魏晉玄學的「有」「無」範疇新探〉 陳來,《哲學研究》1986:9
〈「無」的東方性格〉 秋月瓏,《哲學譯叢》1987:3
〈魏晉玄學貴無論〉 劉康德 《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7:3
〈從名實之爭到本末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淵流初探〉 丁懷軫、丁懷超合撰,
《社會科學戰線》1987:4
〈神聖空間及世界之神聖化〉 Mircea Eliade著,黃海鳴譯,《幼獅美術》第
256、261期
〈戰國宇宙本體大討論與〈天問〉的產生〉 羅曼,《文學遺產》1988:1
〈「無以」、「有以」新解〉 田雨澤,《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1
〈關於「有」「無」的詮釋〉 劉翔,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化與中國
哲學》(1989)
〈魏晉詩歌中的飛翔形象〉 錢志熙,《文學遺產》1989:5
〈論「有以」「無以」的形成和結構關係〉 方有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社版)1990.:3
〈論何晏的玄學思想〉 曹伯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4
〈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大陸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陳明
《書目季刊》27:2
〈「有」是「有限」,「無」是「無極」──對「有」「無」千古成說的質疑〉
韓東育,《史學集刊》(長春)1997:1
〈正始玄言詩論〉 李紹華,《學術論壇》1997:5
〈先秦各家的水哲學及法水哲學〉 程潮、錢耕森,《學術月刊》1997: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