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德〕瓦格納「王弼玄學探索三部曲」研究――以王弼經學與玄學關係為論題
作者:吳賢俊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威熊
吳有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王弼瓦格納玄學詮釋學漢學經學Explan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hermeneutics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at-Which-Is-Darkinology, Rudolf G. WagnerWang B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4
本論文應用瓦格納「王弼玄學探索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釐清王弼經學與玄學之間的關係。此論題原非三部曲研究主題,因此,三部曲中並未有現成答案,僅能運用其中研究王弼玄學及其經典詮釋的成果,作為解決該學術難題的學術資源而已。本論文除盡量引述瓦格納的相關研究成果之外,需有所補充,最後更需面對自行設定的學術難題,盡其所能,謀求解決。
本論文共十章。第一章〈導論:研究構想〉,陳述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繼而概述瓦格納「王弼玄學探索三部曲」的思路與方法,接著提出本論文研究構想,說明設定王弼經學與玄學關係為論題的理由,以及所採用的研究步驟與方法。其餘九章,有五章引述瓦格納的相關研究成果,包括第二、三章、以及第五至七章。
第二章〈瓦格納追溯王弼著述形成背景〉,引述瓦格納研究王弼著述形成背景的成果。在王弼現存著述考之後,分別順瓦格納的思路,從天才間相知相惜、清流世家的繼嗣、學術遺緒的承續等三方面,追溯王弼著述形成背景。
第三章〈瓦格納追溯王弼解經思想脈絡〉,引述瓦格納研究王弼經典詮釋的成果。該章依據瓦格納所論,分析王弼解經的預設與前提,並從面對道家對儒經的否定、迴避語言侷限的策略,以及王弼「忘」的讀《易》策略,追溯王弼解經思想脈絡。
第五至七章考察瓦格納如何架構王弼玄學,實為瓦格納研究王弼玄學成果的引述:第五章考察瓦格納架構王弼玄學的設計,包括架構步驟與語言哲學進路;第六、七章分別考察瓦格納所架構的王弼存有玄學和政治玄學。
至於補充方面,除第二章中,順瓦格納的思路,多所補充,以強化其論述的周延性,以及第三章末尾,增加〈與王弼經學諸說比較〉一節,此外,在第五章展開考察瓦格納所架構的王弼玄學之前,更補充第四章〈玄學溯源〉,追溯玄學形成的歷史脈絡。該章從「玄學」一詞的出現、立為官學的玄學,以及醞釀玄學的玄談等三方面,著手追溯。
在第七章結束考察瓦格納所架構的王弼玄學之後,又增加第八章〈與王弼玄學主流學說〉,比較的對象包括:湯用彤的本體論轉向說與體無用有說,以及牟宗三的境界形態形上學。
第九、十章兩章更面對自行設定的學術難題,盡其所能,謀求解決。第九章〈王弼玄學解經考察〉,依據瓦格納所論,以王弼定位經典為啟發語言,進而依王弼詮釋,考察《周易》、《論語》二部儒家經典所啟示的義理為何,並觀察其義理所指向者,為何種聖人境界,以揭示王弼玄學解經的真相。第十章〈結論:王弼玄學解經的典範意義〉,指出王弼玄學解經,目的在確立儒經的正當性,藉著跨越家派的藩籬,融會儒、道二家的智慧,達成經學典範轉移,建立開放的解經典範。其紹述經學的創意,尤其值得取法。
至於本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第二、三、四章主要運用歷史溯源法。第三章第五節及第八章,主要運用學說比較法。第五至七章主要運用理論架構法。第九章主要運用文本引證法。第一、十章兩章主要運用觀念歸納法。在十章中,論題聚焦、成果應用、文本引證、觀念歸納、思路推演、補充強化諸法,隨時視需要而採用,力求強化論述的說服力。
This thesis employ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Rudolf G. Wagner’s Trilogy about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at-Which-Is-Dark, to distinct the relation between Wang Bi's explan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at-Which-Is-Dark. As this topic is not originally a research theme of the trilogy, there is no answer in it, which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the resource to solve the academic problem. So in this thesis, besides trying hard to quote Wagner's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supplement is much needed. At last the academic problem is needed to solve independently.
This thesis contains t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Five in other nine chapters, including Chapter Two, Three, and Five to Seven, Wagner's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re quoted. In Chapter Two, Wagner trac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Wang Bi's works. In Chapter Three, Wagner traced the context of Wang Bi's thought in his explan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Chapter Five to Seven, there are the investigation to Wagner's configuration of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at-Which-Is-Dark, including Wagner's procedure for the configuration, and Wang Bi'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of language, ont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按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序)
一、古籍及其古注
(一)王弼著作
1.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魏‧王弼:《道德眞經注》四卷,正統道藏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第10冊。
魏‧王弼 注:《老子道德經》二卷,古逸叢書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2冊。
魏‧王弼 注、唐‧陸德明 撰音義:《老子道德經》二卷,附《老子道經音義》一卷,據華亭張氏本排印,《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子部第365冊
2. 王弼《老子微旨例略》
魏‧王弼:《老子微旨例略》一卷,附嚴靈峯校字一卷、附録〈王弼傳〉一卷(晉‧陳壽:〈王弼傳〉、晉‧何劭〈王弼傳〉),正統道藏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1冊。
3.王弼《周易》注
魏‧王弼、晉‧韓康伯 同注:《周易》十卷,據相台嶽氏家塾本排印,《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經部第2冊。
(二)《老子》
1.漢‧嚴遵《道德指歸論》、《老子注》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六卷,津逮秘書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2冊。
漢‧嚴遵、唐‧谷神子 注:《道德眞經指歸》十三卷,正統道藏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3-5冊。
嚴靈峯 輯:《輯嚴遵老子注》二卷,排印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6冊。
嚴靈峯:《辨嚴遵道德指歸論非僞書》一卷,附嚴靈峯 輯:《輯道德指歸論上卷佚文》一卷,《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冊。
2.漢‧葛玄《老子道德經序訣》、《老子節解》
漢‧葛玄:《老子道德經序訣》一卷,大英博物院藏唐鈔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2冊
嚴靈峯 輯:《輯葛玄老子節解》二卷,排印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7冊
3.漢‧河上公 章句《老子道德經》
漢‧河上公 章句:《老子道德經》二卷,宋建安虞氏刊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8冊。
漢‧河上公 章句:《老子道德經》二卷,嘉靖九年顧春世德堂刊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9冊。
4.晉‧孫盛〈老子疑問反訊〉
晉‧孫盛〈老子疑問反訊〉,收入唐‧釋道宣 輯:《廣弘明集》(《四部備要》據常州天甯寺本排印,子部第466-467冊)卷五,第466冊
5.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
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一卷(卽《經典釋文》卷第二十五),通志堂刊經典釋文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3冊。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一卷,附附識一卷,清浙江書局刊十子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3冊。
唐‧陸德明:《老子序録》一卷(卽《經典釋文》卷第一序録,清通志堂刊經典釋文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3冊。
嚴靈峯:《陸德明老子音義引書考略》排印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3冊。
6.唐‧魏徵 等奉敕輯〈老子治要〉
唐‧魏徵 等奉敕輯、清 蔣德鈞 鈔:〈老子治要〉一卷(卽《羣書治要》子鈔卷上老子)光緖間蔣氏龍安公署刊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4冊
唐‧魏徵 等奉敕輯:〈老子治要〉一卷(卽《羣書治要》卷第三十四老子),日本天明七年尾張藩刊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5冊
7.唐‧傅奕 校定:《道德經古本篇》
唐‧傅奕 校定:《道德經古本篇》二卷,正統道藏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7冊
8.唐‧顏師古《玄言新記明老部》
唐‧顏師古:《顏伷玄言新記明老部》殘四卷,沙州諸子廿六種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8冊
唐‧顏師古:《玄言新記明老部》殘四卷,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唐鈔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8冊
9.唐‧成玄英《老子開題》、《老子道德經義疏》
唐‧成玄英 撰開題、漢‧葛玄 撰序訣:《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五卷,附《老子開題》一卷,附《老子道德經序訣》一卷,附嚴靈峯 輯《老子道德經序訣》又一卷,正統道藏本排印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9-22冊
唐‧成玄英:《老子開題》一卷 撰,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唐鈔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2冊
唐‧成玄英:《老子道德經義疏》殘一卷,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唐鈔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1冊
10.唐‧李榮《道德眞經注》
唐‧李榮:《道德眞經注》二卷,景巴黎國立圖書館藏唐鈔本併倫敦大英博物院藏唐鈔本 第24冊
嚴靈峯 輯:《輯李榮道德經注》二卷,排印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3-24冊
11.唐‧馬總 輯《老子意林》
唐‧馬總 輯:《老子意林》一卷(卽《意林》卷第一〈道德經〉),正統道藏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5冊
唐‧馬總 輯:《老子意林》一卷(卽《意林》卷第一〈道德經〉),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5冊
12.唐‧王眞《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唐‧王眞:《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四卷,指海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6冊
13.唐‧陸希聲《道德眞經傳》
唐‧陸希聲:《道德眞經傳》四卷,指海本影本,《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7-28冊
14.簡帛《老子》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整理:《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三)其他
1.經部
魏‧何晏 集解《論語》二十卷,據永懷堂本排印,《四部備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經部第1冊
唐‧孔穎達等 疏:《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7。
唐‧孔穎達等 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唐‧李鼎祚 輯:《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84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鳳凰出版社,1975)
嚴靈峯 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2.史部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8)
楊家駱主編:《新校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
楊家駱主編:《新校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9)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魏‧荀悅:《前漢紀》,台北:華正書局,1974。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宏業出版社 1973年
3.子部
清•俞樾:《諸子平議‧老子平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公司 1974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二、古籍今注
(一)王弼著作
〔日〕岡田贇:《王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日本須源屋茂兵衛刊本。
〔日〕宇惠:《王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日本須源屋茂兵衛刊本。
〔日〕波多野太郎:《老子王注校正》,日本昭和27年橫濱市大學印本。
〔日〕島邦男《老子校正》,東京:汲古書院,1973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二)《老子》
1.楚簡《老子》
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零:《郭店楚簡《老子》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侯才:《郭店楚墓竹簡《老子》校讀》,大連:大連出版社,1999
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鄧各泉:《郭店楚簡《老子》釋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帛書《老子》
尹振環:《帛書老子釋析──論帛書老子將會取代今本老子》,貴陽:貴州人民出 版社,1998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徐志鈞:《老子帛書校注》,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戴維:《帛書老子校釋》,長沙:嶽麓書社,1998
3.其他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老子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62。
王卡 校點:《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垶:《老子新編校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古棣:《老子校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
高亨:《老子正詁》,北京:中華書局,1996
奚侗:《老子集解》,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馬敘倫:《老子校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張松如:《老子校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陳錫勇:《老子校正》,台北:裏仁書局,1999
陳錫勇:《老子釋義》,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蒙文通:《老子徵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
鄭良樹:《老子新校》,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三)《周易》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79。
楊樹達:《周易古義》,台灣:台灣力行書店,未注出版年月。
(四)《韓非子》
朱守亮:《韓非子釋評》第一至四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陳啟天:《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梁啟雄:《韓子淺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五)《呂氏春秋》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上海:上海書局 1996
(六)淮南子
于大成:《淮南鴻烈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5
何寧:《淮南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
(七)文子
王利器:《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八)世說新語
王叔瑉:《世說新語補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余嘉錫 箋疏、周祖謨等 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九)其他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new window
汪繼培:《尹文子》,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彭鐸:《潛夫論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
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三、專書
(一)、中文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new window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王有三:《老子考》,台北:東昇出版公司,1982
王志平:《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new window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new window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new window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家與哲學專題》下冊,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9
王明居:《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號美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王葆玹:《王弼評傳》,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王曉波:《道與法:法家思想和黃老哲學解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new window
王曉毅:《王弼評傳附何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
卞敏:《魏晉玄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尹錫珉:《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田永勝:《王弼思想與詮釋文本》,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
田漢雲:《六朝經學與玄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
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朱立元:《接受美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朱曉海:《讀易小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3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牟宗三:《周易哲學講演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new window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魏晉玄學》,台中,東海大學,1962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山東:齊魯書社,1991。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宋鋼:《六朝論語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吳甿:《玄理與性理──「實證唯心論」理學篇》,香港:經要文化出版公司,2002。
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台北:里仁書局,2000。
吳康:《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呂凱:《魏晉玄學析評》,台北,世紀書局,1970new window
李申:《道教本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4。new window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儒學篇》,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李若暉:《郭店楚簡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4
李清良:《中國闡釋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修訂版。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台北:牛頓出版社,1987new window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new window
沈德潛:《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90
汪惠敏:《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1。
辛紅娟:《《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旅行與世界想像》,上海:上海譯文中版社,2008。
周立升:《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周光慶:《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周紹賢、劉貴傑:《魏晉哲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
周裕鍇:《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尚傑:《德里達》,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屈萬裏:《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新北:讀冊文化事業公司,2003。new window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1996new window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林鎮國:《辯證的旅程》,台北:立緒出版社,2002
林麗真:《王弼》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金生楊:《漢唐巴蜀易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金春峰:《周易經傳疏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台北:台灣古籍初版有限公司,2003。new window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封思毅:《韓非子思想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new window
洪漢鼎:《語言學的轉向──當代分哲學的發展》,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new window
胡海:《王弼玄學的人文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姚維:《才性之辨──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6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唐明貴:《《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魏晉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孺:《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 ―― 唐翼明學術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馬良懷、徐華:《玄學與長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秦躍宇:《六朝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揚州:廣陵書社,2008
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4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傑著:《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傳統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6
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9
高亨:《周易雜論》,山東:齊魯書社,1979。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new window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new window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0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康中乾:《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張成秋:《老子王弼學》 台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
張汝倫:《思考與批判》,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張汝倫:《歷史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張岱年、湯一介等:《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張海明:《玄妙之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店,1996
張祥龍:《海德格爾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張祥龍:《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里仁書局,2007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1974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增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郭彧:《京氏易傳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2。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new window
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new window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new window
陳嘉映:《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
陳榮華:《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2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1998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1new window
陸揚:《德里達.解構之維》,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章炳麟:《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67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至四冊,台北:三民書局,1984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new window
湯一介 編:《湯用彤全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湯一介、胡仲平 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賀昌群等:《魏晉思想》 台北,里仁書局,1995
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項退結:《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89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黃沛榮:《周易彖像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new window
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
楊興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new window
董俊彥:《桓子新論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3。
寧鎮疆:《《老子》「早期版本」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06。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明文書局,1989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中國老子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裴傳永:《王弼與魏晉玄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安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趙海金:《韓非子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0
劉大傑:《魏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大鈞:《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3。
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0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老子斠補》,南京:江蘇古藉出版社,1997。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劉福增:《老子哲學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new window
劉晗:《《老子》文本與儒道關係演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
蔣伯潛:《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1961
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new window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new window
臧要科:《三玄與詮釋――詮釋學視域下的魏晉玄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戴君仁:《談易》,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5。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new window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new window
戴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7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4。
韓強:《王弼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new window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譚宇權:《老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嚴平:《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嚴靈峰:《老莊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
嚴靈峯:《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69。
蘇東天:《易老子與王弼注辨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顧頡剛等:《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

(二)、外語
1.論著
Behler, Ernst,Confrontation: Derrida/Heidegger /Nietzshe , translated, with an afterword, by Steven Taubeneck,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Bergeron, Marie-Ina,Wang Pi:Philosophe du Non-Avoir,台北:利氏學社,1986。
Derrida, Jacques,Des Tours de Babel, trans. Joseph F. Graham, in J. F. Graham, e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Ithaca: Cornell Univ. Press, 1985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Gadamer, Hans-Georg,Philosophical Apprenticeships, translated by Robert R. Sulliv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5
,Truth and method, 2nd rev. ed. 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l, New York :Crossroad, 1989
Hansen, Chad,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Wagner, Rudolf G. , The Craft of a Chinese Commentator: Wang Bi on the Laozi. Albany: SU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 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 :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Albany: SUNY Press, 2003.
,Language, Ont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e Dark (Xuanxue). Albany: SUNY Press, 2003.

2.論文
日‧波多野太郎《老子王注校正》,《橫濱市立大學紀要》A-2系列第8號(1952)、A-3系列第15號(1953)、A-8系列第27號(1954)
Wagner, Rudolf G., “Interlocking Parallel Style: Laozi and Wang Bi”, in Etudes Asiatiques XXXIV.1:18-58, l980.
“Wang Bi: 'The Structure of the Laozi's Pointers' (Laozi weizhi lilue) - A Philological Study and Translation”, in T'oung Pao LXXII:92-129, l986.
“Making Sense: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unyu”,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上冊)

3.《道德經》、《易經》英文翻譯

(1)《道德經》英譯
Lynn , Richard John,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Virtue: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Tao-te Ching of Laozi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999.
Lin, Paul J., A Translation of Laozi's Tao Te Ching and Wang Pi's Commentary, Michigan Monographs in Chinese Studies Series, vol. 30,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7.
Rump, Ariane & Wing-tsit Chan, tran. Commentary on the Lao Tzu by Wang Pi, Monograph of the 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No. 6, Honu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9.
Lau, D. C., Lao Tzu Tao Te Ching, London:Penguin Books Ltd., 1963.
Chinese Classic: Tao Te Chi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2.
Legge, James ,Tao Te Ching by Lao Tzu,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 Inc., 1997. Waley, Arthur Lao Tzu Tao Te Ching, Hertfordshire: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7.

(2)《易經》英譯
Lynn , Richard John ,The Classic of Change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I Ching as Interpreted by Wang B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994.

(三)外文中譯
〔日〕小野澤精一 等:《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德〕瓦格納(Rudolf G.Wagner):
《王弼《老子注》研究》(瓦格納《王弼玄學探索三部曲》中譯合集) 楊立華 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德〕凱西勒(Ernst Cassirer):
《人論》,甘陽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國家的神話》,範進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美〕艾蘭(Sarah Allan)、〔英〕魏克彬(Crispin Williams):
《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刑文 編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法〕呂格爾(Paul Ricoeur):
《解釋學與人文科學》,陶遠華等 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詮釋的衝突》,林宏濤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5
〔美〕帕瑪(Richard E. Palmer):
《詮釋學》,嚴平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
〔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3二版
《形而上學導論》,熊偉、王慶節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走向語言之途》,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林中路》,孫周興譯,台北:時報文化,1994
《詩.語言.思》,彭富春 譯、戴暉 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路標》,孫周興 譯,台北:時報文化,1998
〔瑞士〕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德〕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科學時代的理性》,薛華等 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哲學解釋學》,夏鎮平、宋建平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第一卷,洪漢鼎 譯,台北:時報文化,1993
《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第二卷,洪漢鼎、夏鎮平 譯,台北:時報文化,1995
〔德〕梅勒(Hans-Georg Moeller):
《《道德經》的哲學:一個德國人眼中的老子》,劉增光 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美〕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
《論解構》,陸揚 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美〕赫施(E. D. Hirsch):
《解釋的有效性》,王才勇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閱讀理論》,李奭學譯,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6
〔法〕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立場》,楊恆達、劉北成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8
《言語與現象》,劉北成等 譯,台北:桂冠圖書,1998
《書寫與差異》,張寧 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
《論文字學》,汪堂家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美〕韓祿伯(Robert G. Henricks):《簡帛老子研究》,刑文 改編、餘謹 譯,北 京:學苑出版社,2002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仲堯:〈僧肇般若學與王弼易學〉,《普門學報》14期,2003年3月
王博:〈老子哲學中「道」和「有」、「無」的關係試探〉,《哲學研究》,1991第8期
王煜:〈韓非子之發揚、修改諸前驅及曲解老子〉,《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7期,1975年9月
王葆玹:〈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
王曉毅:〈王弼玄學的歷史評論〉,《中國文化月刊》194期,1995
王曉毅:〈王弼易學概述〉,《中國文化月刊》179期,1994年9月
王曉毅:〈王弼故里新探〉,《孔孟學報》75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王靜芝:〈韓非釋老兩篇繹探〉,《輔仁大學人文學報》6期,1977
田永勝:〈論王弼易學對兩漢象數易學的繼承〉,《周易研究》3期,1998
白恩姬:〈王弼與歐陽建的言意之辨研究〉,《鵝湖月刊》211期,1993年1月new window
石朝穎:〈意象的困惑:羅蘭.巴特〉,《哲學雜誌》15期,1996年1月
江建俊:〈「先玄學」──劉卲「徵質」到王弼的「崇本」〉,《六朝學刊》1期,2004年12月
江淑君:〈王弼易注玄學思想探述〉,《鵝湖月刊》255期,1996年9月new window
江淑君:〈論王弼注老子之思維方式〉,《鵝湖月刊》235期,1995年1月new window
何澤恆:〈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台大中文學報》12期,2000年5月new window
何澤恆:〈老子寵辱若驚章舊義新解〉,《文史哲學報》49期,1998年12月new window
吳明:〈王弼、向、郭之「自然道德論」〉,《新亞學報》18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吳冠宏:〈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台大中文學報》9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吳瑞文:〈試論王弼對老子形上思想的發展與轉化〉,《中華易學》19卷12期,1999
吳慧貞:〈正言若反──淺析王弼《老子微旨例略》所呈現之困思〉,《思辨集》,2002
李周昌:〈王弼周易略例評議〉,《孔孟學報》58期,1989年9月
李品瑤:〈王弼老子注「大潰」防衛機制的意義〉,《輔大中研所學刊》10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李開濟:〈王弼「易老」思想的風格與特色〉,《源遠學報》12期,2000
李翠瑛:〈王弼注「易」中有關「理」之闡述〉,《鵝湖》301期,2000年7月new window
李翠瑛:〈試論王弼注「易」以理之運用原則〉,《人文社會學報》1期,1999
杜保瑞:〈王弼哲學的方法論探究〉,《中華易學》19卷9-11期,1999
沈清松:〈老子的批判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1期,1992年3月
汪惠敏:〈荊州學風與三國時代經學之關係〉,《孔孟月刊》19卷4期,1980年12月new window
周大興:〈王弼「性其情」的人性遠近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周大興:〈有邪?無邪?──王弼對《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期,2006年9月
周杏芬:〈試探聖人無情與有情之義〉,《中國文化月刊》184期,1995年2月
周敏華:〈王弼貴無思想的評析〉,《壢商學報》10期,2002年5月
林文彬:〈王弼與王夫之《周易》「大衍」說試析〉,《興大中文學報》 15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林平和:〈敦煌博二六一九、三八七二號唐寫本周易王弼注殘卷書後〉,《人文學報》11期,1993年6月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建構──道家思維的一個新向度〉,《鵝湖》306期,2000年12月new window
林安梧:〈「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4期,1990年6月new window
林安梧:〈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一些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為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new window
林瑞龍〈論王弼《老子注》中之自然觀〉,《思辨集》,2005
林聰舜:〈王弼易注對孔老之體認〉,《孔孟月刊》18卷10期,1980。new window
林聰舜:〈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新28卷1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林聰舜:〈玄學式的體制與反體制論述──魏晉思想的一個思考方向〉,《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9月
林鎮國:〈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期,1999年1月new window
林麗真:〈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台大中文學報》12期,2000年5月new window
林麗真:〈王弼援老莊以入易乎──從「動靜」論的詮釋說起〉,《六朝學刊》1期,2004年12月
林麗真:〈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文史哲學報》52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林麗真:〈歐美「魏晉玄學」研究概況暨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哲學與文化》,卷30第4期,2003年4月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言、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
侯潔之:〈王弼「忘言忘象以得意」說之「忘」的意蘊〉,《孔孟月刊》42卷3期(495期),2003年11月new window
洪漢鼎:〈加達默爾與後期海德格爾〉,《德國哲學論叢1996-199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3期,1999年9月new window
唐翼明:〈從王弼答裴徽問看魏晉玄學之思想綱領與論述策略〉,《中華學苑》50期,1997年7月new window
唐翼明:〈魏晉清談與玄學之先驅人物荀粲考論〉,《文與哲》2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孫周興:〈老子對海德格的特殊影響〉,《哲學與文化》,20卷12期,1993年12月new window
秦家懿:〈聖在中國思想史內的多重意義〉,《清華學報》新17卷1、2期合刊,1985年12月new window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7卷2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義涵〉,《鵝湖》314期,2001年8月new window
馬行誼:〈王弼《周易注》的詮釋策略與思想內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馬行誼:〈試論王弼《老子注》的思想脈絡〉,《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高溥懋:〈王弼易注與虞翻易注之比較〉,《古今藝文》31期,2005
高齡芬:〈王弼「周易注」之主爻論述〉,《北台國文學報》2期,2005年6月
高齡芬:〈論王弼《周易注》〉,《鵝湖學誌》38期,2007年6月
康韻梅:〈從《經法》等佚書四篇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論韓非之學本於黃老之說〉,《中國文學研究》6期,1992年5月new window
張素卿:〈王弼:玄學的典範〉,《台大中文學報》6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張鈞莉:〈論魏晉名士的自我意識〉,《銘傳學刊》10卷2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張隆溪:〈經典在闡釋學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3期,1999年9月new window
張瑞良:〈王弼美學思想之研究──以「得意忘言論」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1期,1998年1月new window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的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9卷3期,1999年9月new window
張鼎國:〈「書寫誌異」與「詮釋求通」:追究一場南轅北轍的哲學對話〉,《東吳哲學學報》3期,1998年4月new window
張鼎國:〈文化傳承與社會批判──回顧Apel, Habermas, Gadamer, Ricoeur間的詮釋學論爭〉,《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期,1999年1月new window
張鼎國:〈詮釋學論爭在爭什麼:理解對話或爭議析辯〉,《哲學雜誌》34期,2001年1月new window
張瑋儀:〈王弼一多命題中的人學思理〉,《雲漢學刊》11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莊耀郎:〈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國文學報》23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莊耀郎:〈魏晉反玄思想析論〉,《國文學報》24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許抗生〈初談郭店竹簡「老子」〉,《宗教哲學》4卷4期,1998年10月new window
許繼起:〈鄭玄周易注流變考〉,《經學研究論叢》11輯,2003
郭 沂:〈孔子學易新論〉,《孔子研究》,1997
郭鶴鳴〈「老子之道」詮釋觀點的重新擬議──讀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與袁保新教授「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後的思考〉,《國文學報》27期,1998年6月new window
陳美惠:〈試探王弼之老學〉,《中國文化月刊》206期,1997年5月
陳鼓應:〈彖傳的道家思維方式〉,《哲學研究》,1994年3月
陳嘉映:〈海德格爾語言思考的幾個疑點〉,《德國哲學論叢1998》,1999
陳嘉映:〈從海德格哲學談譯名的一致〉,《哲學雜誌》21期,1997年8月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卷,1992年6月new window
陳榮華:〈海德格的「存有」與中國哲學的道概念〉,《台大文史哲學報》36期,1988年12月new window
陳榮華:〈海德格與高達美論語言:獨白與對話〉,《台大哲學論評》24期,2001年1月new window
陳榮華:〈高達美:語言的統一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6期,2000年1月new window
陳榮華:〈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3期,2000年1月new window
陳錫勇:〈「老子」第二十六章析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4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陳錫勇:〈「老子」通行本非王弼注本原文論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5期,2000年3月new window
章啟羣:〈論王弼對「老子」自然觀的超越〉,《哲學雜誌》31期,2000年1月
程元敏:《季漢荊州經學》上、下,《漢學研究》 4卷1期,1986;5卷1期,1987。new window
黃文儀:〈王弼的「名」、「稱」之辨〉,《輔大中研所學刊》13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黃金榔:〈儒學玄學化──王弼「易」學試探〉,《問學》4期,2002年3月
黃麗頻:〈魏源《老子本義》對王弼「有無」「本末」思想的繼承與發揮〉,《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36期,2005
解光宇、孫以楷:〈老子與周易〉,《孔子研究》,1997
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巴別塔與語言混淆〉,《當代》43期,1989年11月
趙士孝:〈易傳陰陽思想的來源〉,《哲學研究》,1996年8月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方向性問題:以王弼與郭象為例〉,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6期,2005年3月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劉榮賢:〈「老子王弼注」中王弼與老子思想之分界〉,《靜宜人文學報》9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蔡妙真:〈論王弼「周易注」中之「變」〉,《孔孟月刊》42卷9期,2004年5月
蔡忠道〈王弼處世思想析探──以《老子注》為中心〉,《六朝學刊》2期,2006年8月
蔡振豐:〈道家「道」的言說可能──試論王弼《老子注》中名、稱的區分及使用〉,《中國文學研究》5期,1991年5月new window
蔡振豐:〈嚴遵、河上公、王弼三家「老子」注的詮釋方法及其對道的理解〉,《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期,2000年6月
鄭良樹:〈「老子」嚴遵本校記〉,《書目季刊》32卷4期,1999年3月
鄭良樹:〈論「老子」原始本與校勘方法〉,《故宮學術季刊》17 卷1 期,1999new window
鄭倩琳:〈從《論語釋疑》之聖人論探王弼「以玄釋經」之得失〉,《孔孟學報》83期,2005年9月
鄧秀梅:〈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弼老學的詮釋〉,《鵝湖月刊》290期,1999年8月new window
戴景賢:〈論王弼認識論之立場及其思想來歷〉,《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1997。
戴璉璋:〈王弼玄學思想的考察〉,《鵝湖學誌》14期,1995年6月new window
謝君直:〈王弼的「動」「靜」觀──從「老子注」及「周易注」論其儒道態度〉,《鵝湖》323期,2002年5月
謝君直:〈王弼思想型態的再分判〉,《揭諦學刊》9期,2005new window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王弼之死」故事考論〉,《大陸雜誌》83卷3期,1991年9月
謝綉治:〈試論王弼的「執一統眾」思維方式〉,《嘉南學報》28期,2002
謝綉治:〈試論王弼的「得意忘言」與儒釋道的形上義理〉,《嘉南學報•人文類》30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鍾竹連:〈王弼「周易.復卦註之老學思想研析〉,《問學》2期,1998new window
簡博賢:〈王弼易學研究〉,《孔孟學報》37期,1979new window
藍日昌:〈論《老子指略》與王弼的關係〉,《成大中文學報》,2006年12月new window
顏國明:〈從應幾權說到如理實說:老子與王弼在表意方式上的差異〉,《揭諦學刊》1期,1997new window
羅凡晸:〈「老子」文本比較研究──以王弼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章為例〉,《國文學報》32期,2002年12月new window
羅永樺:〈從幾個清談題目看魏晉士人之調和意識〉,《中文研究學報》2期,1999年6月
羅喬憶:〈從「社會控制」辨王弼「崇本息末」的困難〉,《輔大中研所學刊》15期,2005 年3月new window
蘇樹華:〈王弼的教育哲學思想初探〉,《中國文化月刊》251期,2001年2月
(二)專書論文
王葆玹:〈「黃老易」和「莊老易」──道家經典的系統性及其流變〉,《道家文化研究》12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江淑君:〈王弼、郭象玄解《論語》人性觀析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
莊耀郎:〈魏晉玄學的有無論〉,《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
張天昱:〈從「思」之大道到「無」之境界──海德格與老子〉,《道家文化研究》4輯,1994
陳榮灼:〈王弼解釋學思想的特質〉,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new window
陳鼓應:〈先秦道家易學發微〉,《道家文化研究》12輯,1998new window
楊儒賓:〈從氣之感通到貞一之道──易傳對占卜現象的解釋與轉化〉,黃俊傑、楊儒賓 合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new window
謝大寧:〈王弼哲學進路的再檢討〉,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附錄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謝大寧:〈言與意的辨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謝大寧:〈試論玄學的分期問題〉,《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2
戴景賢:〈論王弼郭象思想之歧異〉,《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三)學位論文
王天彤:《魏晉易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
伍至學:《老子語言哲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吳賢俊:《老子的名言批判》,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吳賢俊:《黃老評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吳曉青:《王弼言意之辨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吳曉青:《魏晉有無之辨研究──從王弼到郭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李宗定:《先秦儒家政治理論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李宗定:《老子「道」的詮釋與反思──從韓非、王弼注老之溯源考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李春:《老子王弼注校訂補正》,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周欣婷:《命運觀的兩種詮釋類型──以王弼和程頤為研究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林新建:《世界與境界──「名教因於自然」如何可能──以王弼《老子注》為中心之瞭解》,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1995
林耀椿:《錢鍾書學術思想研究──以《管錐編‧老子王弼注》為主〉,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金周昌:《王弼易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new window
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0
胡興榮:《王弼老學探微》,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
高齡芬:《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閆春新:《魏晉論語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4
張曉芬:《王弼易學研究之《周易略例》分析》,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莊耀郎:《王弼玄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new window
許瑞娟:《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郭和傑:《王弼自然思想探微》,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郭梨華:《王弼哲學中「自然—名教」問題之探析》,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辜琮瑜:《王弼老學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劉鳳萍:《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振豐:《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賴昶亙:《從「體道自然」到「聖人有情」──論王弼思想在《老子注》、《周易注》間的轉折》,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賴錫三:《道家式存有論的詮釋與其超形上學的證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謝大寧:《從災異到玄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new window
鍾克昌:《帛書校王弼本──老子章句字義新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