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
作者:林仁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Ren Yuh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阿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敦煌佛教歌曲音樂文學佛教文學Tun-HuangBuddhist SongsMusic LiteratureBuddhist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5
壹、本文論題及取材說明
敦煌佛教歌曲,是指抄寫於敦煌文獻中的佛教歌曲,所以,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屬於「敦煌歌辭」研究工作的一環,但將探討的範圍界定於佛教傳播教義、或法事活動所運用的歌曲之內。所以,本文的研究方向,除了討論「敦煌歌辭」時,所必須注意的寫本、歌辭內容、歌辭類型(形式)、搭配曲調、唱法等問題之外,更因「佛教歌曲」具有「宗教應用」的特質,而必須注意弘法效益(傳播效益)及法事安排(禮拜行儀)等方面的探索。進而根據前述的研究成果,與相關文學及藝術作品相比對,以呈現其在敦煌藝術、中國佛教文學、中國音樂文學領域中的價值。
貳、 本文各章節之研究內容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取材範圍與研究方法、章節安排、前賢研究成果。
第二章「敦煌寫卷上的佛教歌曲」,本章主要呈現佛教歌曲寫於寫卷上的樣貌。首先藉由寫卷上的資料,討論敦煌佛教歌曲的作者、創作年代、寫卷上題記時間等問題。接著,分就「歌曲集」、「歌曲叢抄」、「散篇歌曲」等不同情況,進行探討。所謂「歌曲集」,指經過法師有系統編組歌曲的寫卷,大多具有特定「法會」的實用功能;「歌曲叢抄」則是未有系統編組,甚至內容混雜多樣的叢抄歌曲寫卷,是僧人或信徒臨時抄寫,甚至可以隨時增抄而集成的;「散篇歌曲」則有因應臨時演唱方便,而成攜帶方便的單張單卷,也有附寫於經籍或各類應用文獻,屬於臨時雜抄的現象。而綜觀前三節的論述,可知寫卷的不同面貌,特別是與他文聯抄的現象,往往關係歌曲應用的「功能」問題,所以,本章第五節,將透過前述的三種狀況,針對佛教歌曲與其他文獻同抄一卷的情形,依照同抄文獻的類別作討論,以凸顯佛教歌曲寫於卷上,與其他文獻是否相關的問題,明瞭歌曲抄於卷上,於實際表現上的意義。
第三章「敦煌佛教歌曲的內容」,本章雖以敘述「內容」為主題,但為了敘述的完整與探究的便利,各篇歌曲的校錄結果,也都將列入本章的敘述當中。而本章採取逐篇敘錄的方式,將以各單篇歌曲作為逐一列舉的標目,若該篇為僅見於單一寫卷的歌曲,將以該寫卷為本,敘錄其標題之有無、歌曲之完缺、前後相接的歌曲或其他文獻名稱、主要意旨、句式韻律、各章內容之聯繫、各章內容的敘述特色(包含敘述法、修辭)、內容之所據(例如經典出處);若該篇可見寫本不只一卷,甚至是多卷,則將以某卷(歌辭最完整或形式較具特色)為代表,照單一寫卷歌曲的情況敘錄,之後再逐一列舉他卷的異同,以作為比對。至於依「內容」所作的章節區分,除「勸說出家」與「道場經驗」、「闡揚孝道」與「轉述故事」,兩類各併為一節敘述討論外,尚有「極樂淨土」、「五臺朝聖」、「說禪論理」、「禮儀應用」等類別,均以單獨一節作探討,而各節之末,均綜合分析、歸納出該類歌曲的特色。
第四章「敦煌佛教歌曲的類型」,依據敦煌佛教歌曲的形式樣貌,分為「詩讚型齊言」、「詩讚型非齊言」、「曲子型」(有明確標記曲調名稱的長短句,含合乎後世詞牌格律者及僅句式相合者)、「雜言型」(未見名稱的長短句、未見明確句式章法之長短句、有俗曲名稱但各章句式及體制不同的俗曲歌謠)四個類型,「曲子型」與「雜言型」併為一節。分別依句式、章法(單章與聯章)、附加套語(前引與後送、過門、呼喊句)、和聲、本辭套語、修辭技巧、語言旋律等論題,進行歸納與討論,以表現各類型、體制的特色。此外,打破前述各種類型的限制,針對以「序號」作為聯章標目的歌曲,另置一節進行討論,考明此類歌曲的「名稱類別」(如「五更轉」、「十二時」、「五更轉十二時」、「百歲篇」)、句式與篇法等情況,為歷來學者相關於此的爭議,求得解答。
第五章「敦煌佛教歌曲的實踐」,敦煌佛教歌曲既然可稱為「歌曲」,也就是本具演出的特性,並非僅僅是書面上的文字記錄而已,因此,「曲調」、「唱法」、「整體表現」等論題,將是佛教歌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環。然而,時空遠隔,當年演唱的曲調與方法,已不復存在,僅能透過歌辭形式所留下來的痕跡、「曲子型」歌曲的曲調名稱、卷上相關的演唱說明、附加於歌辭的標記(如「平吟」、「側吟」)進行推敲,至於少數現今仍然演唱的歌辭,其曲調顯然並非敦煌文獻所用者,則僅可作為參考之用。所以,本章所呈現的研究內容,就在於利用有限的文獻資料,佐以音樂文學於運用、發展上的諸多特性,研判敦煌佛教歌曲於實際演出的情形,並推論其於「行儀性」與「演藝性」所可能產生的表現效果。
第六章「敦煌佛教歌曲的價值」,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產生與發展,往往具有其深厚的時代意義,而敦煌佛教歌曲居於佛教迅速「中國化」的時代,擔負著宣傳宗教義理,激發宗教情感的責任,更是別具意義,所以,本章第一節將由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如何透過音樂(歌曲),作為教團與民間交流「橋樑」的歷史記載著手,探索敦煌佛教歌曲於宗教傳播與實踐上的價值。此外,敦煌佛教歌曲的性質,分別屬於「佛教文學」與「音樂文學」的範疇,因此在這兩個範疇中,敦煌佛教歌曲所處的地位,以及所能反應的現象為何(如「形式演變的時代性」),也就是本章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而敦煌石窟藝術與佛教歌曲多有相互對應之處,此二者之間究竟有何相關,是否於實際運用時,有相互搭配的可能,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論題,因此,本章第二節的主題,將著眼於「敦煌佛教歌曲的文學與藝術價值」。
第七章「結論」,本文研究成果的綜合敘述,以及「敦煌佛教歌曲」相關研究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
主要參考書目及期刊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大正一切經編輯委員會
《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日本大正原版影印,1987
《長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冊
《太子須大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九色鹿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9冊
《阿彌陀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無量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2冊
《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
《超日明三昧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
《摩訶僧衹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2冊
《十誦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3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4冊
王文才
〈敦煌大曲〉,項楚主編《敦煌文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王忠林
〈敦煌歌辭「十二時普勸四眾依教修行」析論〉,《中國通俗文學與民間文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1993
王重民
《敦煌曲子詞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修訂本
《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第一版1984年二刷
《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中華書局據1962年商務印書館本重印,1983
王昆吾
〈五臺山與唐代佛教音樂〉,《五臺山研究》第四期及第五期,1987
〈漢唐佛教音樂略述〉,《漢唐音樂文化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
〈佛教唄讚音樂與敦煌講唱辭中”平””側””斷”諸音曲符號〉,《漢唐音樂文化
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
《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哲雄
《淨土禮佛行儀藝術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幻生
〈五臺山曲子六首及其他〉,《菩提樹》雜誌(臺北)第314期,1979年1月
中西和夫
〈日本淨土教禮儀的音樂特性----比叡天台淨土教〉,《佛教東傳2000年佛教
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
中村元著,林泰、馬小鶴譯
《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0
方廣錩
《英國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斯06981號~斯08400號)》,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0
白化文
〈對可補入《敦煌變文集》中的幾則錄文的討論〉,《敦煌學輯刊》第9期,1986
年第1期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
《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冉雲華
〈諷誦的力量〉,《佛光學報》第3期,1978年8月
〈南宗讚小記〉,《敦煌學》第15期,1989年12月
〈敦煌本「大乘布薩文」研究〉,《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臺北:東大圖
書公司,1995
史葦湘
〈關於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6
任半塘
《敦煌曲校錄》,臺北:世界書局《全唐五代詞彙編》之一,1971
〈唐代「音樂文藝」研究發凡〉,附於《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影印
本,1973
《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任半塘、王昆吾主編
《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
曲金良
〈敦煌佛教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卍續藏經會編
《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排印本,1983
《卍正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據日本藏經書院排印本影印,1980
《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卍正藏經》第68冊
向達
〈論唐代佛曲〉,《小說月報》20卷10號,南京:中央大學,1929年10月
〈唐代俗講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收錄原刊於《國學季刊》第六卷第
四號改寫版,1950年1月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
朱慶之
〈敦煌變文詩體的換「言」現象及其來源〉,項楚主編《敦煌文學論集》,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朱綠梅
〈也談敦煌講唱辭的音樂淵源〉,《敦煌學輯刊》第7期,1985.6
杜斗城
〈關於敦煌本《五台山贊》與《五台山曲子》的創作時代問題〉,《敦煌學輯
刊》,第11期,1987年6月
《敦煌五臺山文獻校錄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立信
〈任半塘「唐聲詩皆為齊言」說商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2期,1999
李正宇
〈試論敦煌所藏「禪師衛士逢遇因緣」----兼談諸宮調的起源〉,曲六乙、李
肖冰主編《西域戲劇與戲劇的發生》,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李抱忱
〈談談給中文歌詞作曲〉,未見編者《近七十年來中國藝術歌曲》,臺北:中
央文物供應社,1982
李純仁
《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李振邦
《中國語言的音樂處理》,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1977
佛光出版社編選
《佛教聖歌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初版六刷
呂炳川
〈佛教音樂----梵唄----臺灣梵唄與日本聲明之比較〉,《呂炳川音樂論集》,臺
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
汪娟
〈敦煌寫本《上生禮》研究〉,《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中文系所,1995
〈敦煌寫本《金剛五禮》研究〉,《敦煌學》第20期,1995年12月
《敦煌禮懺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6
〈敦煌寫本《十二光禮》研究〉,《慶祝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頁
481─509,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敦煌寫本《法身禮》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一期,1997年3月
志磐法師(宋)
《佛祖統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5冊
延一法師(宋)
《廣清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
林仁昱
〈梵曲新唱----略說現代佛教音樂的源流與現況〉,《中諦》第二期,高雄:
中山大學中諦佛學研究社,1994年6月
《唐代淨土讚歌之形式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5
〈論敦煌本五臺山讚歌的現化〉,《第十一屆中部地區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
會》抽印本,1996年5月
〈由唐代淨土讚歌看敦煌聯章俗曲歌謠套用曲調的原則〉,項楚主編《敦煌文
學論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敦煌本「五臺山曲子」的演藝探究〉,《2000年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年1月
《中國音樂文學講義》,自印本,2000年9月二版
林玫儀
《敦煌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
〈由敦煌曲看詞的起源〉,《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1975年3月
〈敦煌曲在詞學研究上的價值〉,《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
〈敦煌曲子詞斠正初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5月
〈研究敦煌曲子詞之省思〉,《第二屆敦煌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
研究中心,1991年6月
〈敦煌雲謠集斠正〉,《淡江學報》,第21期,1984年5月
〈試論敦煌曲子詞的調式〉,《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嘉義: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
林謙三著,郭沫若譯
《隋唐燕樂調研究》,臺北:鼎文書局影印,《近古文學概論等三書》之一,1974
周丕顯
〈敦煌俗曲分時聯章歌體再議〉,《敦煌學輯刊》,創刊號(總第4期),1983年8月
金岡照光
〈敦煌本讚偈類數則〉,《東方宗教》第46期,1975年10月
〈論敦煌本和聲聯章〉,《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
法振法師
〈願將此土三千界,響徹五會念佛聲----五會念佛說明〉,《獅子吼》第25卷
第3期,1986年3月
法照法師(唐)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孟列夫主編、袁席箴、陳華平譯
《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吳曾(宋)
《能改齋漫錄》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刊集成,第52輯,影印守山閣叢書
本,1968
季羨林主編
《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吳肅森
〈論敦煌佛曲與詞的起源〉,《敦煌學輯刊》第16期,1989年12月
〈論敦煌歌辭與詞的源流〉,《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
邱燮友
〈唐代民間歌謠的結構〉,《書目季刊》第9卷第3期,1975年12月
〈唐代民間歌謠與敦煌曲子詞之探述〉,《中國學術年刊》第1期1976年12月
《美讀與朗誦》,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
段安節(唐)
《樂府雜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排印本1982年第四次印刷
姜伯勤
〈敦煌音聲人略論〉,《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96
〈敦煌悉磨遮為蘇莫遮樂舞考〉,《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砂岡和子
〈敦煌散華樂和聲曲輯考〉,《敦煌佛教文化研究》,蘭州:甘肅社科縱橫編輯
部,1996
柛泰純
〈六時禮讚音樂考〉,《善導大師研究》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0
洪靜芳
《唐詩入唱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星雲法師
《無聲息的歌唱》,臺北:菩提樹出版社,1953
南卓(唐)
《羯鼓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守山閣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1985
施萍婷
〈法照與敦煌文學〉,《社科縱橫》1994:4 頁12-14 1994
施議對
《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昭慧法師
〈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佛教藝術》,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91
冊,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6月初版
胡耀
《佛教與音樂藝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徐俊
《敦煌詩歌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徐信義
《詞學發微》,臺北:華正書局,1985
《詞譜格律原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高啟安
〈十重深恩〉與敦煌曲子〈十恩德〉、〈十種緣〉、〈孝順樂〉,《敦煌研究》第
26期,1992年2月
高雅俐
《從佛教音樂文化的轉變論佛教音樂讚台灣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佛教音樂與修行----從佛教儀式音樂實踐到弘法音樂會展演的另類思考〉,《佛
教東傳2000年佛教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臺
北市立國樂團,2000
柴劍虹
〈列寧格勒藏敦煌「長安詞」寫卷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7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
《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三版
張先堂
〈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敦煌研究》第49期,1996
張商英(宋)
《續清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
張說(唐)
《張說之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據清光緒乙巳仁和朱氏刊本影印,1982
張運華
《中國佛教儀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張夢機
《詞律探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郭茂倩(宋)
《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據中華書局排印本影印,1981
郭雅玲
《敦煌歌辭用韻考》,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崔令欽(唐)原著,任半塘箋訂
《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影印本,1973
陳中凡
〈從隋唐大曲試探當時歌舞戲的形成〉,《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八卷
第一期, 1964年3月
陳祚龍
〈唐代敦煌佛寺講經之真象〉,《海潮音》1992.11
〈關於中世敦煌流行某些「偈」或「偈子」〉,《海潮音》60:3 頁29─35 1981.1
〈敦煌寫本「法體十二時」訂正〉,《華岡學報》第4期,頁149─155 1967.12
〈考證衛元嵩的十二因緣六字歌詞----雲樓散記之一〉,《民主潮》第25卷第6、
7期,1975年6、7月
陳柏蓉
《龜茲樂與隋唐音樂文化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
陳垣 編
《敦煌劫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據1931年北平中研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專刊之四初版影印,1991
陳暘(宋)
《樂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康謳主編
《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大陸書局,1991
曾永義
《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道世法師(唐)
《法苑珠林》,《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3冊
道宣法師(唐)
《續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黃坤堯
〈唐聲詩歌辭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3期,1982
智昇法師(唐) (下卷另注比丘善導集記)
《集諸經禮懺儀》,《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項楚
〈敦煌本「行路難」之再探討〉,《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3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善導法師(唐)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卷上》,《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下卷》,《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往生禮讚偈》,《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依觀經等名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道鏡法師(唐)
《念佛鏡》,《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圓仁法師(日本)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臺北永和:文海出版社影印大正四年高楠順次郎重編
排印本,1976
舒夢蘭(清)輯、陳栩、陳小蝶考證
《考證白香詞譜》,臺北:學海出版社據原排印本影印,1982
塚本善隆
《唐中期の淨土教----特に法照禪師の研究》,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
所,1933
塚本善隆等編
《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1973八版
楊西華
《唐代俗講文學的原創性及其大眾需要關係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1978
楊衒之(北魏)
《洛陽伽藍記》,臺北: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明如隱堂本,1981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公司重排印本,1992
慈怡法師主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三版
義淨法師(唐)
《南海寄內歸法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4冊
葉美妏
《唐代的文學傳播活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葉蓁蓁
《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文化》,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4
葉德均
《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8
趙立真
《敦煌讚文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慧皎法師(梁)
《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慧祥法師(唐)
《古清涼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
慧嚴法師
〈煮雲上人精進佛七源流之探討〉,《慧嚴佛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1996
劉長東
《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四川聯合大學博士論文,1998
鄭阿財
〈孝道文學「父母恩重讚」校錄〉,《木鐸》第9期,1980年11月
〈孝道文學「十恩德讚」初探〉,《華岡文科學報》第13期1981.6
《敦煌孝道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2
〈敦煌寫卷定格聯章「十二時」研究〉,《木鐸》第10期,1984年6月
〈敦煌寫本「百歲篇」研究〉,《木鐸》第11期,1987年2月
〈敦煌寫本「九想觀」詩歌初探〉,項楚主編《敦煌文學論集》,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7
鄭炳林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轉向人間化的特點〉,《普門學報》第一期,高雄:佛光
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1月
潘重規
《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敦煌俗字譜》,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78
《龍龕手鑑新編》,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孔孟月刊》,1980年7月
《敦煌詞話》,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1
蔡燦煌
〈分析不可能分析的音樂:從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談中國佛教音樂中
唸誦的採譜與分析(以普門品和大悲咒為例)〉,《佛教東傳2000年佛教音樂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臺北市立國樂團,2000
龍沐勛
《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1995
曇鸞法師(西魏)
《讚阿彌陀佛偈》,《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薄小瑩
《敦煌遺書漢文紀年卷編年》,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
戴明賢編
《梵唄讚譜》,臺中:國際佛教文化出版社,1990三版
謝重光
〈中古佛教寺院為社會文化中心說〉,《漢唐佛教社會史論》,臺北:國際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1990
謝佩慈
《敦煌詩歌用韻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謝俊逢
《印度傳統音樂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
禪叡法師
《「敦煌寶藏」遺書索引》,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簡上仁
〈「五更鼓」的淵源及發展過程〉,《臺灣幅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臺北: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羅宗濤
《敦煌講經變文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
〈敦煌變文中詩歌形式之探討〉,《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證空法師(日本)
《修業要決》,《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3冊
贊寧法師(宋)
《宋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0冊
饒宗頤
〈孝順觀念與敦煌佛曲〉,《敦煌學》第一期,1974年7月
〈「法曲子」論(從敦煌本三歸依談「唱道詞」與曲子詞關涉問題)〉,《中國史
研究》,第30期,1986
《敦煌曲續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饒宗頤、戴密微
《敦煌曲》,巴黎:法國國家科學院,1971
觀本法師
《香光閣隨筆》,臺北新店:彌勒出版社,現代佛學大系第35冊影印本,19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